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zi-hao-73-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间为什么这么长,原因有很多。

从秦国自己来看:

1,在“163年6世”中的前两世(献公孝公)近五十年,秦国处于长期的政治改革中。这点中学历史教学会容易给人误导,觉得似乎孝公一变法秦国就当即称霸诸雄。实际上这段时间秦国对于六国仍处于弱势,领土都没啥大变化

2,秦国对于新占领区的融合,有时会占用远长于军事攻占的时间。例如,秦国前316年灭蜀占领四川,而直到前280年才开始从蜀中大规模集结军队向东进攻楚国。古蜀国并不属于华夏文明,秦国用了三十多年去消化融合。还比如,在最后进攻楚国时,距灭韩魏仅一两年,此时后方的韩国魏国楚国占领区,旧贵族发动叛乱,李信不得不回头平叛,导致第一次灭楚战争失败,也是一个道理。而经历秦文字度量衡钱币等统一之后,后世的各地文化都趋于融合,不用再花太多这种时间,比如同样受封四川汉中的刘邦,只要接管物资兵员,筹集完毕就可立即出击。

3,个人认为,秦国在前278攻占楚国郢都之后,实力才明显的超过其他国家,而引起诸国共同的敌意。在此之前秦国的战争,更像和诸侯相互间的“抢地盘”和“打群架”,包括参与过联合打击魏国齐国等其他“出头鸟”,缺少“统一战争”的特征和味道在里面,所以秦国以统一为目的进行的吞并,大约只有最后五十多年

从全局的看来

4,秦国的对手同样是周朝分封制下成长的几百年老国,拥有着强大且极其稳固的根基。诱降、恐吓或者内部离间分裂等后世常用的迅速瓦解手段难以成功作用于各诸侯国。同时处于弱势状态的势力一般也不会投降(如赵国魏国韩国,很多次被秦军直接打到国都下),只能通过一次次战争从国力上耗尽,更何况秦国自己也打了一箩筐败仗。每次大规模战争,又需要少至一两年,多至十余年的休养。(个人认为,这是统一战争时间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5,战国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华夏族各国的大扩张时代,所以六国的实力并不是一直在衰退,很多时候还在增强,山西河北北部,河套平原,辽东,四川,湖南,江西,都是在战国阶段被各国吞并然后融入华夏文明的。


如果看官们有足够兴趣,可以再来看一下这163年间秦国怎么做到了统一,时间用在了哪里,同时如何体现上面因素:

首先,各国在上面合纵连横的土地大致是这样的,其中能承载人口和耕地的平原和盆地,就是列国互相争夺的目标(图源 @和光同尘 ):

第一阶段秦献公+秦孝公:脱胎换骨,闷声发财

秦献公:(前384-362)此时的秦国发展停滞,经过秦简公时期处于鼎盛期的魏国的进攻,还丢失了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河西地区,秦惠公时进攻河西失败。同时国内“四代乱政”,政变频繁(秦献公自己也是政变上台)。几乎是处于最低谷。

秦献公二十多年在位时最多的贡献,则是在制度上开始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以及中央集权制度,为秦孝公推行变法起头引路。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前362),则是率军攻入河西并且取得了一个据点:少梁(现陕西韩城),算是开启了秦国拓张的步伐。

“国际”局势:延续着战国以来的魏国一家独大,其余各国闷声发财中(图源: @布哈林 )。

秦孝公:(前362-338)在常规的学校历史学习里,仿佛从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就一鸣惊人飞黄腾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孝公二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中,政治改革仍然是主要议题,秦国通过变法,转变了生产形式(春秋奴隶制——中央集权+耕战,以战争为生产力)

而在领土上,有所突破,仍然幅度不大:秦孝公八年,攻入魏国旧都安邑,但旋即撤出;孝公十一年攻占固阳,二十四年攻占岸门。总而言之,算是完成秦献公时期对少梁的占领,并且以此为中心扩张至少梁周围几个城邑。但终孝公一代,河西始终都未被收复。

“国际”局势:仍然是魏国最强大,不过处于正在被秦赵齐等国家联合打压的衰落中

整个秦献公和孝公两代近五十年,秦国完成了统一中最重要且最基础的变法准备。但相比于后世的横扫天下,领土上的扩张实际上少的可怜,仅仅几座城邑而已。

全局来看,这个阶段的秦国,只是处于对诸国国力水平的追赶期,尽管自身国力上升,却并未显现出强势来。严格来说,甚至尚没实力被题主划入“完成统一”的“163年6世”中。

第二阶段: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前期:崛起和边疆开拓

经过前期的政局稳定和军事准备后。

1,报复魏国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收复河西;九年(前329):攻占函谷关地区,同时攻入河东并且占据黄河东岸数个据点;十年(前328):魏国放弃上郡(现陕北,延安和榆林)。

2,开拓南方

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8):破诸侯第一次合纵伐秦。

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前316):灭蜀,占领蜀中。此战以及秦军将领司马错在后人中的存在感很低,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影响极大:直接获得了耕地人口相当于大半个秦国本身的川西平原以及汉中平原。

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以汉中六百里地诈骗楚国离间齐楚,而后联合齐国伐楚,于丹阳一战歼灭楚军8万,获得了由关中平原通向南阳平原的武关通道以及楚国所属汉中地区(现安康)。并于次年(前312)蓝田之战挫败楚国军队的全力反攻。由于国力消耗严重,且战略要点丢失,楚国对秦国转入守势

(秦国此后政治波动较大,十余年未持续大量用兵)

3,打压韩魏,向中原渗透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白起破韩、魏于伊阙,歼灭联军24万人,基本控制洛阳盆地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攻韩国,占领以宛城为中心的南阳盆地

秦昭襄王十七至十八年(前290-289):攻占魏国轵关,切断连接魏国河东与中原两大领土间的战略通道,而后连续攻占全部河东之地。韩魏两国实力被严重削弱。

秦国开始了正式的崛起。经过五十年间三阶段连续大规模战役,秦国由关中中西部一隅的弱国,一跃成为拥有整个关中,河东,川蜀,南阳四大片平原的强国,并且对韩魏楚形成了优势。

不过同期“国际”格局中有趣的是,同时期的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灭中山国占河北,又出击游牧民族占据河套平原,国力大增;燕国也扩张至燕山以北,开拓辽东;即使在西线被秦国打压的楚国,也在东线灭了越国,占据了江西,江淮,江南大片土地。

总之,这一阶段,秦国跻身强国之列,共同逐鹿中原。不过同时期各大国的国力(秦赵燕齐楚)都有增强。这一阶段更像是相互间的碰撞,尚未形成秦国一家独大力压六国的局势,其间秦军的战役,“统一战争”的味道和气氛并不明显。

第三阶段: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真正的“灭国”和“统一”

1,先灭一次楚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马错从蜀中进攻楚国,占领原巴国(重庆)以及楚国黔中(湘西),。楚国被迫用上庸之地换回黔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军不给楚国喘息之机,从北线占领邓县(现襄阳),西路占领西陵(现宜昌,此时的今重庆全境以及三峡地区应当也已被秦军攻占)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国中央精锐全部溃散,秦军占领整个江汉平原,以及原先黔中地区。楚国元气大伤,迁都至陈(河南淮阳)

经此一战,秦国疆域大增,超越各国。吞并天下之势隐约可见。十年后,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正式被定为统一国策

2,在北线,秦军开始从河东和洛阳盆地频繁出击中原各国,无法大面积占领土地,而是不断消耗各国国力。韩魏在秦国打击下国势益衰。

3,攻赵惨败

秦国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六国中最强的赵国。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两次进攻赵国,战败;四十二年(前265):攻赵,齐国营救,秦军撤退;

四十四至四十七年(前263-260):攻韩赵上党,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秦军也损失相当,占领上党。(长平之战)

四十八至五十年(前259-257):进攻赵都邯郸,列国合纵攻秦,秦军大败,损失三十余万,丧失上党河东。

十多年的进攻,秦国遭遇了最大的失败,长平之战惨胜,战果还未保住,反倒丢失了原有国土。但同时,赵国的国力遭到了根本性的削弱

4,卷土重来

五十三年(前254):攻魏,收复河东。

庄襄王二年(前248):攻赵,攻占太原地区。

庄襄王三年(前247):攻韩,再次占领上党

5,遭遇反扑

庄襄王三年(前247):魏国信陵君引导五国合纵伐秦,至函谷关

秦始皇六年(前241):赵国引导五国合纵伐秦,攻入关中,后被秦军击退

6,再度攻赵

八年(前239):攻赵屯留,将领叛变失败

十一年(前236),秦军小幅进攻,扫清上党地区和河南北部

十三年(前234)秦军由山西进入攻入原中山国地区(今石家庄),赵军损失近十万

十四年(前233),赵国最后主力李牧军反击秦军,秦军被歼灭十二万,败退回山西

十五年(前232),秦军从南路进攻邯郸,再次被击败

这一轮进攻赵国在领土上几乎又是毫无进展,但最大的意义在于,耗尽了赵国最后的力量

7,最终统一

十七年(前230),灭韩占领郑州地区

十九年(前228),再次卷土重来的秦军最终攻破邯郸,扫清河北;

二十至二十一年(前227-226),攻占燕国首都地区(北京天津唐山),燕国退往辽东;

二十二年(前225),灭魏,扫平中原

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前224-223),全力攻楚,占领长江以北所有楚国领土

二十五年(前222),灭残余的赵国(代,今张家口地区),燕国(辽东)和楚国(长江以南的江西,江东和湖南

二十六年(前221),灭齐,占领山东,统一全国

最后上一张统一全图:

最后一阶段,才有统一战争的意味,秦国一家独大,对六国步步紧逼,不断侵蚀其国土,消耗其有生力量。所遇到的抵抗和反击也远大于前两阶段,甚至多次惨败被诸侯反吞国土,严重时首都咸阳都被威胁过。如开头所说,这阶段才是和诸侯“拼尽家底”,将统一变为现实。


user avatar   lu-pi-gong-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始皇帝为啥敢吹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因为他那个时代,800年都是周天子的天下,废分封,大一统天下,那是划时代的。

别的不说,就是战胜传统思维概念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秦始皇的功业放现在就是统一世界,再也没有什么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全世界成为一个国家,使用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度量衡。你觉得这是什么概念?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如此统一,这就是秦始皇当年在华夏统治范围内做到的事。堪称开天辟地。

似乎没什么感觉?

那就打个比方。假如说有一天突然出现一个龙傲天统一全球了,规定所有人必须说温州话,写韩文,用英制度量衡,穿苏格兰方裙,使用津巴布韦法律,任何不接受这一切的一律拉倒撒哈拉做苦力去修金字塔。你还能接受吗?这基本就是火星撞地球一样的事了。对于战国时代的人来说,秦始皇做的基本就是这种感觉的事了。

这种堪称改天换地的大动作,六代人做完已经是非常快了。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你说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没意识到,“统一”这个概念就是秦帝国创立的。

在秦帝国之前,改朝换代就是一波刷掉对方王畿然后重新封一遍诸侯就可以了。

秦帝国开始才有了“统一战争”这种打法,以及大一统帝国的行政构架和军事构架应该如何建立。

160年就完成了制度创新并且完成了目标,更重要的是这163年的努力的结果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国家。

你还觉得163年很长么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就是秦国最致命的问题,实在太老了!

秦国从建立,到最终统一天下,一共花了多少年时间?

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在西周故地开国为诸侯(公元前770年)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21年),是整整549年

可以说,历朝历代,从开国奠基,到最终一统天下,最艰难最漫长,莫过于秦朝。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继承了二分天下有其一的秦王国,13岁继承王位,22岁亲政,39岁扫平六国称帝,前后花了26年时间,光统一战争就打了10年;

反观嬴政的同龄人,只比他小3岁的汉高祖刘邦,从斩白蛇起兵,到成为大汉皇帝,花了7年时间,然后再削平异姓割据诸侯,真正统一天下,14年时间,大功告成。

汉光武帝刘秀,从起兵到入主洛阳,开国称帝,二分天下有其一,不过3年时间。之后扫平天下群雄又花了12 年,一共是15年时间,大功告成。

晋武帝司马炎,从其祖父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到其父司马昭灭蜀汉,四分天下有其三,到自己正式代魏称帝,花了16年,再攻灭东吴,统一天下,又花了15年,前后一共历时31年

隋文帝杨坚,从北周权臣篡位,只用了9个月时间,四分天下有其三,到攻灭南陈,收伏岭南,完成统一,前后一共历时10年

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一路招降纳叛,4个月取长安,半年后便称帝建国,全盘接收关陇集团,瞬间便已有半壁江山在手,7年后基本统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次年,平定朔方,前后一共10年时间,大功告成。

宋太祖赵匡胤,继承了后周占据的河南、河北、关中、两淮地区,接下去攻灭南方各国花了17年时间;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又花2年时间,降伏吴越和漳泉,攻灭北汉,两兄弟一共是19年时间,完成除燕云地区外的基本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从自称为蒙古大汗,割据北中国,到攻灭南宋,完成统一,花了19年时间; 如果从其祖父铁木真称蒙古大汗后,进攻西夏和金国算起,蒙古人一共花了73年时间,统一中国。

明太祖朱元璋,从攻占金陵,称吴国公,建立西吴政权,到开国称帝,花了12年时间,然后又花了16年时间,平定云南,基本统一,再过6年,收复辽东;前后一共是34年时间,完成彻底统一。

满清王朝,从努尔哈赤起兵,称后金国大汗,到皇太极称大清皇帝,花了20年时间,然后花了8年攻进北京,又花了18年攻灭南明统一全国,一共是46年时间。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关东六国,齐楚燕赵魏韩,他们不是王世充窦建德,不是五代十国、不是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意识的真正“诸侯国”。

所以战国七雄才能动辄动员超过十分之一人口,出兵数十万鏖战,类似于近代国家的总体战,远非后世那种一战即亡的割据政权所能比。

因此,同样作为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要吞并与消化这样的其他国家,也是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秦国立国实在太久了,经历数百年时间,朝堂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和后世各朝开国时,那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广纳百川的新生统治集团,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哪怕只从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359年)算起,到秦始皇开始统一战争(公元前231年),都已经过了128年,更迭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秦始皇,一共六代人七位秦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秦始皇要开启他统一天下的大志时,会发现秦国朝堂的蛋糕早已经被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瓜分殆尽了!

商君之法,是富国强兵之策,但有其致命弱点,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一统天下、长治久安之策,——就在于【军功授爵制】!

秦人耕战,浴血沙场,连年攻伐关东六国,夺其财帛子女,获得的大量战争红利,在秦国一旦统一六国后,在六国子民也变成大秦子民后,就完全不存在了!

而秦国朝堂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难道就真的不明白这点么?连这点远见都没有么?——当谁真傻呢!

秦始皇亲政前,一百多年战争中,秦国从魏、韩、赵、楚四国手里,已经割取了这四国近半国土,也引得天下仇秦,屡次合纵攻秦,那么为何宁可“伤敌十指”,也不集中军力先“断敌一指”,灭其一国?不就是【一顿饱】不如【顿顿饱】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军力和版图,已然是二分天下有其一了。为何赵国、魏国、楚国相继回光返照式的“复兴”?

赵孝成王:【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

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楚考烈王:【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彊(强)。】

只看此三人一死,赵、魏、楚三国就从短暂复兴到迅速衰败,被秦国摧枯拉朽般打垮了,足以证明之前所谓的“复兴”,倒不如说是秦国朝堂利益集团的有意“放水”“养狼”而已。

秦国灭东周后,已经取得了“诸侯争相朝秦”的“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个秦国独强,但关东六国合纵亦能与之抗衡,秦国不灭六国的态势,才真正符合秦国上下几乎所有利益集团,甚至于秦国普通士卒/百姓的利益,唯独不符合如嬴政这样立志要真正一统天下的秦王的利益。

秦始皇嬴政,一直因为“奋六世之余烈”,能力被很多人大大低估了,以为他比不上刘邦、朱元璋这样白手起家、起自布衣的草根帝王。

然而,能让一个立国五百多年、变法一百多年的老朽国家机器,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从另一个角度,不是远比那些起家不过几年至多几十年,国家机器仍在高速运转期的后世王朝更要艰难得多么?

秦始皇统一的直接结果,是关东六国国民,也都一样成为了新的秦朝人,享有秦人的一切公民权益和社会福利,原老秦人没有任何额外特权,反而此前的军功封爵和战争福利全没有了。

在统一中原后,秦始皇驱使巨大的战争机器,南北各发动数十万大军,不论征匈奴取河套,灭百越征岭南,夺取这些苦寒荒疟之地,从经济学角度,都是绝对的赔本买卖,同时还大兴土木,奇观误国,从另一角度,也可说是“消耗炮灰除内患”。

——结果就是秦始皇去世仅仅3年后,老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统治他们五百多年的秦王室,心向刘邦这个楚将了。 秦国也在统一天下短短十余年后,就土崩瓦解,宣告灭亡,甚至连退保关中故地而不可得。

但另一方面,如果历史上没有了秦始皇这样能力和魄力旷代绝今的千古伟人,而是屈从于既得利益集团、安享天下霸主地位的平庸君主,继承了秦王之位,那么历史的发展走向,又会是什么?

或许是陈胜、刘邦、韩信这代平民英杰成长起来后,将早已腐朽不堪的六国王室和秦国王室,一并推倒,扫进历史垃圾堆?

但没有了秦始皇的短暂统一,没有了种种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措施,这些新生国家政权,还会有必欲比拼出一个结果,一定要统一天下的意愿么?

欧洲人数千年的四分五裂,即使是凯撒大帝与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帝国,也远算不上真正统一,充其量只相当于秦昭襄王式的霸权,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他们缺了一个完全凭个人天才,逆天而行的秦始皇?

所以,反过来想,秦国立国已经500多年,原本注定要灭亡的前夕,瞬间灿烂光华,让自己从一个王国升华为王朝和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而载入史册,又何尝不是大大的光荣。


user avatar   dong-dan-gong-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没想到我这个不正经的回答能得到大家这么多点赞支持,感谢各位的喜爱。

2.评论区有不少朋友问到图源,我这是前几年在百度图库里保存的网图,当时看着不错就保存下来了,也不知道出处。经过比对,作者大大应该是 @布哈林 。对图作者真诚地表示多有冒犯,非常的抱歉。

3.相信不少朋友也发现了图存在一些与历史不符的现象。比如说280年正处于乐毅破齐的时间,齐国被打得只剩即墨与莒城;燕国开拓辽东是在燕昭王时期(具体约前300~前284年),图中所示的时间是前270年之后,与之不符。希望大家多多对比考证,不要被误导。

4.我决定要稍微严肃一点地回答这个问题,后续将搜集整理一些比较满意的观点进行补充。

5.新的一年里,祝大家一切都好!



以下是原回答



为什么六世才完成统一?

秦孝公表示:我太TM冤枉了,这还真不能赖我。

这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前的疆域图(感谢图作者 @布哈林

对比一下秦孝公接手的秦国,请问你能第一眼看到秦国在哪吗?



秦惠文王时期






秦昭襄王时期










秦庄襄王时期




秦王嬴政时期


没有前面这一百多年的扩张打下的基础,凭秦国这点实力灭得了六国?想peach吧!

说到底这是国家实力的问题,实力是需要积累的。准确来说,一直到秦王嬴政时期,秦国的国力对东方六国有了压倒性优势,才具备统一六国的资格。

我不反驳你说的“六代没有昏君”论断到底对不对。

但是,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否可以跟君主的贤明程度直接挂等号吗?像终结三国乱世的晋武帝司马炎,吕思勉先生评价其只有“中人之资”(一般水平)。可见,有很多时候都是形势大过人,如果不是秦国打铁自身硬的话,恐怕秦始皇再雄才大略也无计可施。


至于你说为什么像汉,唐这些朝代只用了不到十年就完成了统一?

emm……我想说这六个国家最老的都八百多岁了,年轻都也有两百多岁,多少代的根基打在这儿了,那些个乱世枭雄能比吗?那些只能叫“地方势力”,国家和国家间的博弈要比这远远复杂的多。

再者,秦灭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没有人干过,所以并无先例可循。也就是说秦始皇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会在他这代实现大一统,也不会将统一六国当作预订目标。更不可能像某剧那样直接开上帝视角,一开头就把统一六国当flag来立。(我一看到这个就直接弃剧)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秦国的先例,后面的王朝统一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知道了大一统时代的好,反思过大分裂时代的坏,人们就会主动寻求出路去结束分裂。


user avatar   shi-yidian-ban-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秦国举六世之功,一统华夏,已经是奇迹了,再到两汉四百年国祚,将华夏文明最终定型,可以说是神迹了。

书同文,车同轨,是从始皇帝开始的。

整个中国大地形成统一民族,相互认同,趋向统一,是从汉代开始的。

在此之前,华夏各国之间的差异,不比迦太基和罗马,英国与法国,德国和俄罗斯更小。

语言文字都不通的。

你看罗马花了800年才统一了地中海,崩溃后花了1600年,拿破仑,希特勒,惨烈的战争一次又一次,到现在也没能再统一。

一个文明国家,对付一个蛮族,只需要几场大胜,蛮族自个就会分裂,各个击破或是拉拢就好。

一个蛮族,入主衰落的文明国家,只要搞定这个国家的上层,不搞太大事情,尤其是要将自己融入文明国家,也可以坐稳统治地位。大家就当来了个外来户,继续过日子。

文明国家内战,分个胜负,还是兄弟姐妹。

但不同文明国家的吞并灭绝,那就必须得要亡国灭种,因为文明有差异,认同有差异,不斩尽杀绝,就是一个亚历山大分块帝国,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正因为知道战败的后果,对手必然会上下齐心,全力反抗,那消耗,那惨烈,也就只有Nazi能办到了。

德国的集中营好歹还只是给敌人准备的,秦国整个就是一个大集中营。

秦国平民,按军队编组,你要去隔壁邻居家串个门,刚好那邻居和你不是一个单位的,对不起,

诛。

后世数落秦朝暴行,其中一大条就是“以民为什伍”:把平民当军队。

春秋和战国早期的争霸战争,各国常备军队不过数千数万,千乘之国已经是霸主级别了。

待到秦国立下统一的志向,战争烈度直线升级。

在秦国的守城规范里,“三军”是这个意思:

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本该坐在这里的,都要正儿八经的编进军队,而且还是写进书中,形成制度:

打到长平之战,双方直战到油尽灯枯,战出大范围饥荒,动员数十万大军。

战后秦国坑杀赵卒,把整个赵国的脊梁打断。

我们常说,游牧民全民皆兵,野蛮人爱搞屠城。

那是因为文明人没有被逼到份上,真要是全力运转,文明国会比游牧民更加全民皆兵,会比野蛮更加野蛮。

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十几次大范围编组军团,前后动员近百万士兵。最多时拥有20万军队。

战后罗马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男女老少全部卖做奴隶,农田全部铲除,还要在上面撒盐祈求众神让这片土地寸草不生。

布尔战争,大英帝国万里迢迢投入30万大军,军队比对方平民还多,战后建立起集中营,短短几个月弄死一半布尔人平民,要不是被舆论揭发引起其他列强围观,布尔人也就绝种了。

蒙古式的屠城,只是一种报复泄愤,或是宣泄本能。被蒙古踏过的国家,打完仗该咋地咋地,继续念着圣经古兰经,继续延续着自己的历史。

而被文明国家灭绝的民族,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屠杀,同化下,根本是寸草不生。

所以中国的统一过程,真的是一种奇迹加神迹。

秦国并没有实施彻底的种族灭绝,因此秦朝灭亡以后,那些个齐楚燕韩,纷纷复国。

西晋灭亡的时候,可没有人想着去复国魏蜀吴。

而楚汉争霸,再到汉朝建立,都是这场统一进程的延续。

秦国的严苛制度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反而加速了另一种认同的建立。

在他灭亡之前,把车同轨书同文,推了下去。也是功德无量,为统一创造了必要条件。

到了汉代初年,各国满目苍痍,厌倦战争,所以先以黄老之术休养生息。

等到有所恢复,汉武独尊儒术,重新构建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思想基础。

至此天下一统,血腥程度相比而言也不是太高。

每一步都走对了。

而后世的分裂和统一,就此成了内战,烈度和难度自然就小的多了。

——————————————————————————————————————

我们现在的地球,仍然没有统一,仍然有着几个大文明互相没有认同。

理想的未来,是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持续扩张,掌握大量能源,进军太空。各个文明就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开发。

理想归理想,大家当然都是希望理想变成现实的。

但是假如生产力发展停滞,各文明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记住,文明人一直比野蛮人更加野蛮。


user avatar   he-yue-x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征服,更是全新的政治模式在天下范围内建立、推广的过程,因而过程十分漫长,与之相对,楚汉战争无需进行这样推广帝制的过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过程其实到了武帝才真正实现,同样十分漫长。


首先理解战国到汉初的这段历史,首先要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当时人的天下观与今日截然不同,甚至根本不存在“统一”这个概念,统一这个词,意味着各个部分从应然层面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整体,统一是让这些分部重合结合起来,从分裂的变态回归到统一的常态,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其实“大一统”的观念是在汉代,尤其是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广泛应用的,而对秦朝而言,更常使用的说法是“并天下”,揣度语意,我们会发现“并天下”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应然层面,天下并不是本来就是一体的,也正是因此才凸显出秦并六国的伟大。


诚如田余庆在《说张楚》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楚汉之际六国纷纷复立,三老认为陈涉应当称王的两大理由分别是【伐无道诛暴秦】和【复立楚国社稷】,这恰恰说明当秦国完成【并天下】的伟业时,【大一统】远远没有成为人们的共识,恰恰相反,对于关东六国而言,恢复各国社稷才是真正的常态。以上这些其实是想说明,当我们理解秦汉之际的历史时一定要摒弃掉自己的后见之明,对于当时的人而言,统一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恰恰相反,这种观念是在秦汉时代才被统治者们真正创制并深入人心的,而秦国所完成的事,更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


与应然上的观念相对应,在具体的政治制度上分歧同样明显,陈苏镇曾经指出在秦末汉初的历史中实际存在【东西异制】的现象。秦国在经历过商鞅变法之后,形成了一套与关东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按照阎步克的说法,秦国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色彩,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前者通过军功促进了阶层流动,防止贵族垄断高位,后者通过加强对户籍的控制,获取充足的税收与兵源,从而使得秦国创造出一套严整的集权体制。客观的说,战国之际这样集权化的改革在关东六国同样进行着,但是由于历史传统与现实政治的妨碍,这样的改革并不彻底,比如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就因为【封君太众】最终失败,当然在这一时期,关东各国出现另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即公子政治,或可视为此前贵族政治到战国时期的新形态。


回到这个题目本身,正是由于在天下观念与政治制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秦国统一(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征服)才会如此的困难,因为秦国的征服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将关中的体制深入这一地区,因而这样的过程无疑是漫长的。《语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南郡【今法律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南郡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春秋至战国前期楚国的核心区,此时入秦已五十余年,仍然楚俗不变,可见制度与文化推广的阻力。此外,《语书》提供的这条史料还有一可注意之处,就是秦国法律不仅仅不被百姓接受,并且【吏】民不用,那么为何秦国自己的官吏也不适用秦法呢?结合郑威曾考察吴芮的出身,发现秦国在完成征服之后,往往任用当地的大族作为地方官实施管理,这可能就是秦吏也不愿推行秦法的原因所在,由此我们也能看到秦国征服过程的另一个侧面。


再举一个更为著名的案例,在秦完成征服后,朝堂之上曾针对是否进行分封的问题展开过两次激烈的讨论,先是丞相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其后淳于越也主张【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而这两次主张都被李斯否决,其中第二次更是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的悲剧,而这样的议题被提起,恰恰说明在观念上秦国的统一即使在朝堂内部也未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由于秦国的征服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因而他在观念与制度上也没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阻力重重,秦国统一的过程,不仅仅是军事胜利的过程,更是将秦国的秦法推广到关东六国、让关东百姓认可秦国统治的过程,不幸的是秦国最终甚至没能完成这个过程,项羽的一把火让秦国数百年基业付诸东流,而刘邦即位之后选择稳扎稳打,确立郡国并行的体制,逐步将汉法推广到关东,而这一“再征服”的过程,到武帝时代才真正实现。


我们更进一步谈,在中国的历史中,分裂的长短并不一定,比如春秋战国、汉末南北朝的分裂时间就很长,而楚汉战争与隋唐之际则十分短暂,这其中除了个人能力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此前的政治体制如何。比如春秋战国的大乱世便是因为西周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彻底瓦解造成的,同样当秦汉帝制走上终结,地方士族侵占了中央的财富与人力时,南北朝的乱世才真正拉开帷幕,而随后而来的刘邦与李渊们所面对的环境则与齐桓公和曹操大不相同,他们无需从头推行一套制度,因为他们就是站在前人数百年的努力之上,只是因为二世与杨广的挥霍无度,才给了他们逐鹿中原的机会。因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分裂,有一些是因为具体政策的问题,只需要改弦易辙便可以缓解,这样的分裂往往比较短暂,而有些则是源于体制的衰败,比如春秋战国、汉末、唐末(或许还有清末)的乱世,他们代表的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周、秦汉、盛唐体制的终结,后来者不得不创造一套全新的制度,因而实现统一的过程也更为漫长,然而纵向的比较这三者,还会发现随着统治技术、交通条件的发展,即使这样的长分裂,统一的时间也是逐渐变短的,这或许体现了皇权体制自身的发展。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你逼格比他高就行了


user avatar   zhang-yi-feng-99-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有这么一群送外卖的女人。

不想看图的国男们,可以看看文字,看看中国新时代女性是如何理直气壮“送外卖”的,省得以后被骗接盘。

今天我碰到了一件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和朋友(女)去中超买食物(当时我们都戴着口罩,),碰(未和她打招呼,她没认出来)到的那位来自西安的同学(跟波兰人谈恋爱,未婚先孕,正在备孕),她在中超里和老板娘夸夸其谈,说自己的波兰男朋友不关心他,说她怀孕如何痛苦。

这都无所谓,但是当她说"当我波兰男朋友这么冷漠对我,我都极其包容,因为我想着文化差异嘛,要是我谈了个国男,我的分分钟两耳光扇过去!”我很震惊,这凭什么,为什么穷得吊儿郎当的波兰人就可以无限被包容,中国男人就必须对她无限好,否则就是两耳光,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后来出了超市,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了问我的朋友,她居然也认同那个姑娘的,她说"这不是双标,不是区别对待,这是文化差异,她男朋友是波兰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所以那样对她,情有可原。但是中国男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对女生百般呵护,要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一旦对女孩子冷漠了就应该被责罚。”

虽然她们这么说,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这是一种双标,是一种侮辱。后来我见再讨论下去会很尴尬,就岔开话题了。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凭什么对中国男人要求就必须这样那样,对波兰男友就可以无限包容?

作者PS:渣男送盘,老实人接盘,所以国男不能太老实。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看法和 @重楼百尺卧玄德 一样,还是那句话:“邓艾被冤杀和有没有人恨邓艾是两码事”。为毛有人恨?因为邓艾不是money,不可能做到让人人喜欢。哪怕是润公都有人恨,更何况邓艾呢?无非是人数问题比例问题,不会做人的,恨他的人自然就更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恨他的人自然更多。

唐彬的话可能有夸大其词,但是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总不可能陇右那群人要造反然后唐彬故意说他们不想反吧?什么?你说那是因为司马昭大军在这儿所以他们不敢反,那请问大军走了以后呢?有人反吗?秃发树机能反叛的时候有邓艾旧部跟着反吗?也没有吧?邓艾这么多的同事下属里面才几个申冤的?占比多大?刘虞边让死后一堆人给他报仇的,邓艾有没有人给他报仇呢?

至于杜预的话,未必就是因为和关系好才给邓艾说话,可能纯粹是因为看不惯邓艾被冤枉。

如果陇右想反却不敢立马反,那唐彬应该跟司马昭说需要留兵留将(而且还要是可靠的将帅)长期镇守才是;应该和司马昭说要提防陇右造反才是。为了讨好上司却隐瞒实情,要是出了事可是得不偿失啊!

再来从一个细节窥探一下邓艾对待手下是什么态度吧。

《三国志邓艾传》: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人家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你倒好,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给人家,反而把手下的士兵和绵竹战死的蜀兵一同筑了京观,可见你邓艾也没多尊重士兵嘛,感觉这能和唐彬说的邓艾平时不尊重身份低微的人对得上嘛。

还有一条记载非常微妙,不知道是否和唐彬说的话对得上?

《三国志董允传》:及邓艾至蜀,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也不知道邓艾的左右给邓艾说了什么话让邓艾放过了黄皓,不知道能否和唐彬说的“顺从者谓为见事 ”对得上?而邓艾任用这种受贿的人本身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要是诸葛亮这一类型的人会用这种贪污受贿阿谀奉承之人吗?毕竟诸葛亮“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呢。

总说唐彬无中生有,我看未必。

至于有人说由于邓艾很多事亲力亲为所以不会御下严苛,这未必吧?亲力亲为和御下严苛不矛盾的,给你们一条史料参考吧。

《陈书程灵洗传》: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伎妾无游手,并督之纺绩。至于散用赀财,亦弗俭吝。




     

相关话题

  为何日本1995年的GDP特别高? 
  只比能力,李世民是否是历代帝王前三? 
  东方六国主流舆论何时认识到秦国已对他们形成绝对优势了? 
  美国在过去数十年内发动一系列战争的损失与收获? 
  为什么古代西方没能形成儒家思想?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的生活是怎样的? 
  为啥以前的马能托重甲炮架,现代的马托不了 180 斤的胖子? 
  战国时期的第八强国是哪一个? 
  如何评价“成化犁庭”之役?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都要挨骂? 

前一个讨论
金国后期有没有出过类似南宋文天祥那样的忠臣?
下一个讨论
朱棣为什么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