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伪传统?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xian-chu-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前卒

同志,我关注这个组织很多年了,您这样甩锅给台湾人属于乱开枪。此举有逢迎知乎辱台政治正确以骗赞之嫌。我在下文也会向各位介绍,推广《弟子规》的行为,细推反而不是伪传统。

仔细看看这图横轴的崛起时间,2002年以后才开始上扬,08年以后才显著飙升,跟台湾流行弟子规的时间表完全对不上号。


那么这些年发生了什么事呢?



陈大惠,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从1994年到2004年,我在中央电视台,是《东方时空》第一代主持人,跟白岩松、王志、水均益、敬一丹一个办公室的。后来,我到《经济半小时》,跟曲向东、赵赫、王小丫一块当总主持人。再后来,我到《新闻夜话》做制片人,带团队。”陈大惠说自己自从迷恋上传统文化,便离开了央视。

“我当初的理想是做中国的迈克·华莱士,做中国一流的专访记者、主持人。但是台里好主持人太多,而社会上做义工的人太少。”陈大惠解释,从2005年起,他做了4年“义工”。

从2009年7月起,从青岛、唐山、石家庄、沈阳、抚顺、牡丹江一路走到鸡西,做了至少百余场弘扬《弟子规》的免费公益论坛。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是大型公益纪录片,是由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经济半小时》、《对话》等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陈大惠发起的,花费半年时间于2011年制作的最新力作。

(加黑词语自行吐槽)

时间对上了吧?图线前面的扁平恰恰说明不是受台湾的影响,《弟子规》的泛滥是这个央视主持人自己休假在家4年的憋出来的大招,他的宣传网站在这里: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其中流毒特别广的成熟成果有如下,不相信的可以自行确认内容和时间: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胡斌)

(出自上述《改变命运》系列)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水知道答案[高清版]

(引日本伪科学站台,所谓儒家文化圈)

陈大惠老师--【痛苦的家长和老师】 第一集 2015优酷最新视频 中国广东传统文化东莞公益论坛
陈大惠老师《自己作恶 全家遭殃》

此外,这件事上马同志还是单纯树立科学立场比较可取,硬要甩锅他的团伙里有更甩不动的:

中共中央党校资深教授 任登第 (别怀疑,下图有认证)

《弟子规》01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

youth.cn/wrzn/zjgw/2010

(域名是正版的中国青年网,整个

www.youth.cn/wrzn

就是分给他宣传弟子规的平台)(团派戴锅无言)

阐述事实就先到这里发出来,凡事涉及到中共,要展开讨论那可就长了,回头补发。



-

初来乍到,刚补充了点关于马前卒的背景知识,昨天拿中共呛他的话收回(不过毛派也谈不上战友,也不知道他对整风肃托等怎么看),以下开始补发:

《弟子规》和各种封建统治工具在大陆的重新流行,背后的事实逻辑是:社会具有自我修复机能,在无所适从的时候能从潜意识里重建上一世代的制度。革命政权的合法性来自摧毁旧制度创立新制度,一旦开始顾虑私利而停下新制度的进程,能够稳住社会的就只有旧制度的复辟。

图为显然不再革命的朝鲜劳动党

(复辟的是李氏朝鲜两班制度)


而《弟子规》的背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道教、回教、礼乐、史家、方士乃至古星相学的联合体。并着现代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和气功,他们都是跟字面上的本门知识没有必然联系的特殊阶级,内部也并没有显著的区分。

“大量读经是有用的,不能因为你没做到,就怪罪这个方法。”张中和2013年入了道籍,他有了新的比喻,“就像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不能因为你念了没用,就怪罪菩萨。”

在这家私塾的教学规划表上,学生除了要读背四书五经外,还要在六年的时间内,用同样的方式,在完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跟着录音机,朗读背诵英文的十四行诗、德文《圣经》、法文《圣经》以及日文的《论语》。

他们职能是对下提供法统的诠释,对上提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他们的手握工业化时代以前人类在精神领域对抗自然的主要武器——神秘主义:那是一个人类的技术积累完全没有对抗环境剧变的力量的年代,也没有我们现在说的生态环境脆弱。相反生态健壮到它要人类三更亡,你就活不到五更天。

行走在沙漠里,一生积攒的24只骆驼动辄能被一阵风被刮走一半,你怎么劝说人民继续从事生产缴税打仗不灰心?——“你要感谢真主给你留下了一半”、“骆驼虽然吹走了,但你将获得救赎,死后还有72个处女”。环境相对平稳的中原王朝,宏观上也没比中东好到哪里去。

合成氨工厂(肥料)和乙烯工业(温室薄膜)出现之前,最强大的王朝也敌不过0.1℃的温差。

于是,宣称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僧人道士方士和可以信口背书兴衰必然的礼官史官星官就成了,他们对上提供王权法统的安慰剂,对下诉说天道皇恩的以安抚民心,于自己虽然持有一套不靠谱的理论,但不掌握实际政权。其实比政教合一时期的欧洲来得还稍许先进,久而久之,他们充当了阶级的黏合剂,利益冲突集团之间的游走人,在无穷的剥削之间捞走自己的一勺。

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金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印。制诏御史:“昔禹疏九江,决四渎。间者河溢皋陆,堤繇不息。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乾称‘蜚龙’,‘鸿渐于般’,意庶几与焉。其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大为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万斤,更名其邑曰当利公主。

——《史记 孝武本纪》

统治阶级愿意采信任何荒谬的术士付出任何巨大的价码来稳定阶级关系。

可以说这个阶级的存在是历史阶段所必要的,总要有人给人民以安定感继续历史积累,而不是因自然的无常就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在西方这个阶级统称为僧侣,他们旗帜鲜明特征单一,完成原始积累后资产阶级革命正好顺接工业化,同时剥夺了他们的法权和实际功能,名正言顺地就清除出历史舞台了。

前后相较,马列主义政权领先僧侣的说辞有两个世代之多,只要拿出资本主义那套“工业品消除神迹”的实践手段,解放生产力提供工作岗位,信教/读经者自然积极投入生产;马列主义政权没有民族属性、主张进步者才能立于世界,只要进步就能立于世界,还要解放全世界其他受压迫者,也就不需要高僧大贤来佐证“民族天命”;马列主义政权只认可一个阶级,也不需要阶级游走人。

那么这种情况下神秘主义还找到了市场,只有两种可能:工业化进程缓慢鞭长莫及或者统治阶级重新谋求固化。


中国的第二产业在最近十年有着世界最高的增长速度,“更多的人口投入大分工”的事实毫无疑问说明了至少目前问题不出在前者,问题就在于统治者是将其看作苍天大树的根基还是割韭菜的好地。王林、白玛奥色法王在上层的受宠,说明统治阶级已经需要寻找维持阶级自信的慰藉,不惜为此重新找到神秘主义;而读经信教在下层的泛滥,则说明已演化出一个难以分享大分工福利的阶级,开始将生活寄托于圣贤的回响和上帝的救赎。

怎么看张铁林当「活佛」了? - 刘博洋的回答


而中共给香港制定的政治蓝图,赫然将僧侣阶级重新与官僚、资本家并列,法国三级会议在21世纪的雏形又一次跃然纸上:


正如中共在西藏的统治合法性不是保留了数不清的转世活佛,而是来自带去全新生活的青藏公路/铁路。活佛大贤们此番本无必要的卷土重来,意味着中共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合法性来源,都已然不同于以往。《弟子规》固然是伪传统,但是用伦理纲常鬼神史书麻醉劳动人民,确是真而又真的中国传统。

北大又开始克扣工资了:

北大被学生联名发文指克扣工人工资 称正自查--扬子晚报网

-


user avatar   SHISH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出现于明清,但常被当成孔孟说的话。


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差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谁说的?
吴钩 2月5日 13:16

作为一名经常为儒家学说辩护的读书人,我其实并不反对其他人对儒学展开批评,哪怕是激烈、尖刻的批评,也未必没有值得倾听的意义。但我确实比较反感那种连儒家到底主张什么都不了解就发起攻击的“喷子”。何以判定他们不了解儒家学说呢?因为我发现他们所欲批倒批臭的观点,实际上并不是儒家的主张,而是出于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而“栽赃”到儒家头上的。比如,很多人众口一词指证的儒家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
翻遍儒家典籍与历代儒者文集,都找不到有哪个儒者鼓吹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有一个朋友,曾在微博上悬赏:谁要能从儒家“十三经”(即《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找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他奖赏2000元。我当时追加了2000元,并将条件放宽:只要从任何儒学典籍与历代儒家言论中找出宣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意思的话,都可以来领赏。可是两年过去了,至今这4000大洋赏金仍未能发出去。
我相信对先秦儒学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在孔子老人家的观念中,儒家并不赞同臣对君的绝对效忠与服从,而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得相互尊重,君臣关系才可以维持下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所谓“君君,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说的就是这意思。孔子又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主虽然尊贵,却必须接受“道”的约束。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跟君主“拜拜”。

孟子的思想比孔子还要激进一些,他说,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意思是说,如果君不君,则臣可提出批评;如果君不听,则异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关系,贵戚之卿更是可废掉君主,另立新君。孟子又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若君主无道,臣民甚至可以起而革命,“诛一独夫”。
孔孟开创的儒学,怎么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倡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在先秦,提出臣要绝对效忠于君的是法家,韩非子说:“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此话大概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源头。
经战国—暴秦的摧残之后,汉代复兴的儒家学说已经不可避免地受了法家—秦制的浸染,比较强调“君尊臣卑”,出现了“君为臣纲”的“三纲”说。但即将如此,如果你去检索史书,便会发现,历代大臣援引“三纲”告诫君主,都不是为了论证君主的绝对权威,更不是要证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合理性;而是要求君主以身作则,为众臣树立一个正面榜样。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对“君为臣纲”有一个解释:“即三纲而言之,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故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显然,按真德秀的看法,“纲”乃“以身作则”之意,而非指“绝对权威”。宋儒也认为,“至于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还是主张“从道不从君”。
那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究竟是何方神圣提出来的呢?好在今天很多古籍都建成了数据库,检索起来非常便捷。我曾经花了一点时间,去检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出处。结果发现,任何正史与儒典,都没有这句话及类似说法,倒是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中,找到大量例子:
——————————
【明】吴承恩《西游记》: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明】诸圣邻《秦王逸史》:秦王说:“哪有此理!古语云,君要臣死,臣若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若不亡为不孝!你众官替我世民做一个明辅就罢了。取酒过来!”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文王听而不悦曰:“天子乃万国之元首,纵有过,臣且不敢言,倘敢正君之过;父有失,子亦不敢语,况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为人臣子者,先以忠孝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明清】《靖江宝卷》:鲍青转而一想:“我如果带兵造反,要拿我忠良名声坏啦得,这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哪能不亡’。罢了,罢了,我不如学学宋朝岳飞岳元帅,修修我格忠臣好名声。”
【清】李渔《无声戏》:百顺听到此处,不觉改颜变色,合起掌来念一声阿弥陀佛道:“诸公讲的什么话,自古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岂有做奴仆之人与家主相抗之理?”
【清】陈端生《再生缘》:“咳!芝田呀,你可晓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时候若然威逼起来,哪怕你上天入地!死时殉节活时从,两件事,难脱君王掌握中。”
【清】《呼家将》:千岁道:“古云:‘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俺呼家将历受国恩,袭叨帝荫。
【清】钱彩《说岳全传》:岳爷道:“贤弟休如此说!自古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你我已经食过君禄,况为人在世,须要烈烈轰轰做一番事业,显祖扬名。”
【清】如莲居士《薛丁山征西》:薛丁山说:“今朝廷不来捉拿,是为幸也。今来钦召,国恩难报,君要臣死,不死不忠。”
【清】许啸天《唐代宫廷艳史》:建宁王慨然对太子说道:“从来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依哥哥的话,人子获罪于父,不得骨肉的原谅,便活在世上,也毫无趣味。俺便回家去候死罢了!”
【清】雪樵主人《双凤奇缘》:昭君见文龙推却不去,柳眉直竖,杏眼圆睁,喝声:“文龙,你太无礼!常言:‘君要臣死,臣不死乃为不忠。’岂容你贪恋妻子,胆敢抗旨以违君命么?”
【清】张杰鑫《三侠剑》:伍子胥之兄名尚,兄弟二人接书,伍子胥问其兄如何,其兄云:“父叫子死,子不死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吾将赴父之召,以全孝道。”
【清】蔡东藩《清史演义》:吴三桂道:“休得乱言!俗语说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只我前半生是明朝臣子,为了闯贼作乱,借兵清朝,报了君父大仇。你尚知有君父么?
——————————
可以看出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中,而在清代小说与戏曲中更为常见。小说作者提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时,前面通常还冠以“常言道”“古语云”“自古道”“俗话说”之类的前缀,表明它可能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句俗语。至于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句俗语,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此语的流行,应该跟明清两代皇权专制的高涨、愚忠思想的渗透有关。
朱元璋创建了一个庶几脱离了儒家教义与唐宋治理传统的皇权专制政体,他本人对孟子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更是视之如寇仇。一日他偶览《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一段时,勃然大怒,说,这等反动的话“非臣子所宜言”。还杀气腾腾地骂道:“使此老(孟子)在今日,宁得免耶!”下令将孟子牌位逐出文庙,不得配享。后来又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孟子》进行删节,删掉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只准全国学生读“洁本”。
孔子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说法,也受到明朝人的批判。当过锦衣卫的沈炼(不是电影《绣春刀》中的那位)辩称:“父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不义,妇不可以不贞;朋友不孚,吾不可以不诚。而曰‘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此儒者之误也。”将儒家对君臣双边义务的强调当成是“儒者之误”。
我估计沈炼本人应该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但有明一代,士大夫屡屡被帝王诛杀、羞辱,当庭打屁股,几无尊严可言,确实透出几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恐怖气息。清王朝的皇权专制与思想禁锢程度,比之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间俗语与文人小说中流行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来,也就不奇怪了。但我们还是要澄清:没有一个儒家会赞同、宣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混账主张。只有专制的帝王才喜欢这一套理论。
在这篇小文的最后,我还想顺便澄清另一个误解: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说并列出现的还有所谓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同样也不是儒家教义。
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服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道?孔子愤然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孔子认为,做儿子的,对父亲不该一味服从,而是要辨明是非对错,若父亲有错,则应谏争,这样才可避免父亲身陷于不义,这才是孝道。
曾参是一个有点愚孝的人,有一次锄瓜,因不小心弄断瓜根,被暴怒的父亲一棍子打昏了,他苏醒后却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表示身体并无不适。孔子得知后,非常生气,对弟子说:“参来勿内。”拒绝见曾参。孔子还借此事告诫弟子:“汝非天子之民也?(你父若)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在孔子看来,每一个人都有双重身份:既是父亲的子女,又是国家的公民(天子之民)。父权并不是绝对的,父权之上,还须有普遍保护人权的王法。
今天,在美国那里,如果父亲体罚孩子,邻居肯定会报警,请国家介入。孔子会怎么看待这事儿呢?如果体罚太严重的话,我觉得孔子也会赞同报警的。


吴钩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谁说的?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到的考据:《弟子规》出版始于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广泛流行则完全是现代商业炒作的产物。它的传播载体是台湾所谓的“文化机构”,往往和佛教乃至一贯道等邪教的传教行动挂钩。十年前,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最要命的一点是——这玩意根本就不是写给儿童看的!

全文见:

《弟子规》的传播为啥现在说是场骗局?-新京报黄晓丹

下面是选摘: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最早的出版物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

“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但是其中说“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大概是有根据的。我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找到两条文献。说明它真的没有很广为流传……

《弟子规》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第二,为什么《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主要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来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呢?李白杜甫没有读过它、清代的知识阶层也不读它,它在今天是不是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


……1991年,儒家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1991年10月17日《联合报》有一则新闻报道此事,新闻题目是《兼容并蓄诸子百家,不再专攻四书内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决定重编》。因为官方减少提供儒家教育,那么那些原本就喜欢儒家教育的人,就只能在民间结成团体了。


……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二十年间,王财贵的读经书目其实是有窄化的趋势,最初他的读经书目包括中西经典,但后来为了“便利、普及、实效、实证”的目的多次修订,真正普遍得到实施的,读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规》。而同时台湾各种宗教团体也希望借着读经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在1993-2000年之间,台湾天帝教、一贯道、佛教的各种组织都捐印了大量读经手册和书籍。而这些宗教团体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的《弟子规》。十年前,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



……这样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个只会复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识、生活常识、不会讲故事,不懂得鉴赏诗歌,没有用处,没有趣味的人。他在古代也不会受欢迎的。

……无论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儿童个人的潜能的最大发展”,还是“如何能传承传统文化中优雅和高贵的内容”我都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在千千万万的文本中选择《弟子规》。

另外我补充一下近年的新闻报导,这个把《弟子规》流毒天下的王财贵还干过许多骗钱的事情,保守估计害了十几万孩子:

当代“圣人”王财贵

南方周末走进深圳梧桐山:这更像是一个耗尽耐心的故事 十字路口的读经村

而在媒体对家长的访谈中,不难看出儿童读经运动的发起人、台湾学者王财贵的巨大影响。一名家长曾表示,他非常赞同王财贵教授的话,做大事、创大业的人不需要文凭。

“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今年,读经的孩子比以往少。”


一位私塾老师迟疑着说,背后,是一幅至圣先师孔子的行教图。


2004年,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学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后来,在他的拉动下,小学教师,餐馆老板,也在梧桐山开办了自己的私塾。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汇聚这里,租民房,挂上学堂的匾额。梧桐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一跃成为民间国学教育的重镇。


……在一千余场讲座中,王财贵的理论一以贯之:中国的孩子需要学习中国的经典,学习的方法则简单明了——大量读经,大量背诵。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对经典的推崇。“读童蒙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文,读古文不如读四书五经”。读了四书五经,其他的也就无需花时间,这被誉为“教育的经济学”。


而读的过程,也无需讲解和认字,不认字的跟着老师读就好了,学会拼音后就自己看,高深的内容小孩子本就无法理解,而且即使不理解,经典也自有妙用。


“读一遍有一遍的好处,读一百遍有一百遍的好处。”


在王财贵流传最广的一次演讲中,他举了一个例子,阐释了经典的魔力。因为怀孕的母亲坚持读了十个月《论语》,出生的孩子不仅相貌不凡,而且知礼懂事,晚上从不哭闹


……一位倡导先认字的堂主走在路上,就被其他堂主质问,“王财贵老师说了不用先认字,你怎么能这么做呢?”


王财贵:一个人的学问,大体分为对内在心灵体悟的“生命的学问”和对外在世界认知的“知识的学问”。内在体悟形成人生的智慧,有了智慧的引导,知识才有它的方向。通过读经,有了高度的语文熏习,默默中自然涵育他的内心智慧,同时也增长了理解的高度,再去追求逻辑数学科学等外在化知识,是很容易的。


王财贵:读经是最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之后该进入书院“解经”。目前我们在做书院的规划,希望能建全国最大的书院,这还是个理想,就是条件不成熟也没有关系,书院可以散落在全国各地供私塾学生继续向学。


净空法师与王财贵博士谈话

王博士:他也能教出有学问、品德高的人,所以这个怎麽教?要教他一个简单的方法。或是说他送到保母那边。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有读经胎儿,胎儿读经教育,保母有读经的保母,就是保母不需要有学问,但是他可以放给学生看,就不要到保母家整天看电视。有些保母带着别人的孩子去打麻将,这个孩子在保母那里三年,三年就看打麻将,他就学坏了。所以这个必须告诉家长,要找到好的保母,然後再来是幼稚园,幼稚园其实也很好教,幼稚园的时候,他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现在幼稚园都教他一些很无聊的东西,没有东西可以教他,就教他玩。

所以幼稚园就可以做,我最近几年实验的结果,其实幼稚园三年就可以把四书背完,还背完《老子》。幼稚园就可以奠定他的,第一个文学学问的根底。第二个,幼稚园如果照老师所说的《弟子规》这种规矩来要求他,那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样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现在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功课,在台湾跟大陆,尤其大陆功课很重,就是学生学得很困难,回家做很多功课,有的学生都是十点、十一点才能够睡觉,天天忙,天天忙。但是忙了六年,他所学得到的东西是很少,不如您以前学四个月。学六年不如学四个月,你看这个教育不是浪费了!

薰陶就是从文字开始,文字薰陶就是让他去读,就是去读!去背!他读多了,多多少少都能够受到这些经典圣贤指教的感动


此外,感谢

@周平

先生提醒,的确我国最高媒体公开推荐弟子规:

唤醒民族文化基因--社会--人民网

记者:我看到一则报道,有些人到农村讲儒学时,还没讲完,就走了一半人,原因是听不懂。我采访时,发现很多人对《弟子规》津津乐道,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儒学精华很多,您在讲乡村儒学时,为什么首先选择《弟子规》?


赵法生: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给他们讲儒学,不能照本宣科,要用浅显易懂的教材,要讲故事和体会,还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弟子规》是一本蒙学读物,源自《论语》“学而篇”,讲的是人生最基础的礼义规范,浅显易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很适合给农民讲课。


对怀疑《弟子规》作用的人,建议他走出办公室,到老百姓中间去,看看那些因这本小册子而化干戈为玉帛的家庭,问问那些因为这本小书而不再受儿媳虐待的老人。《弟子规》之所以有效,在于它重新唤醒了人性中的良知,这正是儒家教化之根本。当然,《弟子规》的思想毕竟源自几千年前,我们不能指望它包治百病。


除了《弟子规》,我们今后还要向老百姓讲解《论语》《孟子》《增广贤文》等。@


还有,发现复旦的钱文忠教授是真拿这本《弟子规》当经典:

相比之下,于丹虽然又蠢又贪财,但在公开场合貌似还没直接吹过《弟子规》是经典。可见钱文忠的下限有多低。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很多企业让员工每天诵读弟子规?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被视为「传统」的事物其实历史不算长? - 马前卒的回答

哪些看上去很先进的事物其实早就发明了?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出现的很晚的事物实际上早就存在?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实际发明时间很晚?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 - 马前卒的回答

怎么看张铁林当「活佛」了?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山东:正月里不可理发,否则“死舅舅”。

实际上是清朝时山东人正月不剃头“思旧”,怀念故明(齐鲁多忠义之士)

2,七夕:假的中国情人节

商家包装的,其实是乞巧节,女孩子祈愿手巧的节日。

3,旗袍:传统服装、旗人之袍、中国国服

最早诞生于1920年后的上海租界风月场所。那时候大清早完蛋了。

4,中国结。

台湾人80年代才发明的。新东西不算传统。

类似东西太多了,之前还有气功啥的。


user avatar   ni-ming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喝白酒时拼酒,以能喝多喝为能事,还美名其曰:酒文化。其实喝酒拼酒尤其是烈性白酒不过是近30年的事,却被当做是悠久传统。古代一直到民国,上流社会都是习惯喝黄酒的,具体可以参考唐鲁孙的书。而且喝酒贵在微醺,而不是喝得酩酊大醉,酒后失德。

至于自己不喝或少喝,逼着别人多喝,更是扭曲了传统。我老家河南社旗,素有老酒曰“赊店”。明清时便在南阳及周边广为流传,鄙乡也算是“自古以来”的酒乡了。单说喝白酒的传统,以前物资匮乏时代待客之道中的“劝酒”,是因为白酒缺乏,仅有的白酒当然是稀有之物,劝酒和给客人布菜一样都是出于殷勤好意。而且酒既然是不多,即使客人多喝,也不至于醉。而非今天喝起来没数,不把人灌倒不算喝到位,真是岂有此理。

再者,以前喝酒是个悠闲的事。我爸爱喝白酒,据他说他年轻时过年走亲戚,中午喝酒,固然客人多喝,但是喝酒所用的是一钱的酒盅,一瓶白酒足足可倒一百杯。主客几人划拳喝酒,吃菜聊天,从中午开始能喝到晚上上灯,然后醺醺然骑自行车回家,完全不会醉倒断篇。为啥?喝的时间长,酒精在体内始终低浓度,不至于便醉了。这也是农耕时代冬季闲暇时农村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而非现在,商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喝酒是为办事,匆匆提壶牛饮几大杯,灌醉便是达到了目的。

现在喝酒的传统,有农耕时代的喝酒形式,而无农耕时代的悠然精神,美名其曰传统,酒文化,岂不大谬?酒是越喝越多,酒量越练越大,酒桌上口吐莲花。但是人与人的感情,却不是这种酒能喝厚的。

总的来说,喝白酒有喝白酒的妙处。但这妙处在于酒、菜、人、闲的配合。没有好的下酒菜,喝酒就伤胃;没人对饮,难免冷清;而最可惜的是没有那份闲情雅致,所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没这份悠闲的心情而喝酒,醉得快,难品白酒各种香型之妙,也难得到精神的放松和愉悦。如果遇到因事喝酒,酒桌上你攻我守察言观色,带着心机去喝酒,就真正是苦不堪言啦。那不是喝酒,是糟蹋酒。


user avatar   ArmanEhme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貔貅招财。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 1985 年发行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一书,囊括了那时为止,东北亚大陆所有的传统崇拜物,三千余个词条,无一提及「貔貅」。

这和我们现在的印象截然不同。貔貅在当今,往往被视为「龙生九子」之一,甚至是「五大灵兽」之一,还有类似于皇帝专享、财运亨通等相关传说附会在身,怎么会完全没有历史记载呢?

原因在于,貔貅崇拜是香港风水师,为了套大陆暴发户的钱,在 90 年代精心炮制的一场骗局。而这场骗局不但当时成功了,现在还支撑着中国各地古玩店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是一场很成功的「文化入侵」。

事情的源头要从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讲起。80 年代,在当局的大力推动下,有共和国光环加成的「红顶商人」们率先实现了发家,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通常以荣毅仁作为典型。这类资本先驱由于实力背景足够,极少担心突然有什么风向变动,所以对「财运」之类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与之相比,延年益寿的气功和特异功能,对他们而言更有吸引力。所以彼时在香港红红火火的命理学,没有在大陆找到突破口。

90 年代起,出身底层的民众也开始赚到第一桶金,有的是依靠裙带关系,有的是突然一笔横财,也有的是遇到贵人相助。无论何者,这类人的共性就是「运气好」,他们并非实力超群,也深知朝令夕改的市场经济探索,对自己的未来可能带来多大的不可能性,因此格外注重「保财运」。

精明的香港命理师们,此时发现了这个缺口,可以说是量身定制了「貔貅崇拜」:象征财富,有灵物属性,据称以前是皇帝专用,可以保佑自己免受权力戕害。

具体到人,这位命理师是何昭勋

在他建构现代貔貅之前,这个动物是一种猛兽,特征就是爱吃老虎,再无其他。也由于这种猛兽特性,「貔貅」往往被代指军队,有点「虎狼之师」的意思。比如清朝小说《花案奇闻》有如此一段:

他是苏州府第一等有名好汉,混名就是柳貔貅。你说怎么叫做貔貅?天下世间最凶最恶无过只有山君老虎,殊不知这貔貅又专吃老虎。所以古来比那兵马的威势,叫做「百万貔貅」,正见得没有人可以抵敌得他的意思。

宋代陈师道的诗论著作《后山诗话》,有诗有云:

愿得貔貅十万兵,太戎巢穴一时平。归来不用封侯印,只问君王乞爱卿。

明朝崇祯年间成书的《皇明经世文编》,同样将貔貅作为兵员代指:

既有重关巨镇之险、又有金城汤池之固、貔貅万旅、虎豹九关、神灵护佑、宜无足虑者。

所以,历朝历代的书籍无一例外,只是把貔貅当作一个善战猛兽来描述,最多的用途就是文学修辞地描述兵员,没有一丝一毫和「财运」挂钩的地方。加上古代兵员的社会风评低下,「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印象多,对貔貅的崇拜最多也就是山贼路匪才会有。

何昭勋在 1994 年的《玄机》刊第 18 期,《风水旺宅化煞基本法》里提到的这样一段,才是现代貔貅的塑造起点:

那些经中华民族创造、发展、综合而演化的瑞兽模样,由于受了几千年的民众念力加持,成为拥有不可思议神奇力量的灵动瑞兽…其中以貔貅最为出名。

编造这个「自古以来」的来历之后,对于功效方面,他的解释是貔貅就像猪笼草一样,能够引诱其他动物自投罗网,因此在财富方面也就「大利横财偏财」,方便金融投资、博彩等行业。

此外,他在形象上也对貔貅进行了改造——本来形似狐熊的貔貅,被硬生生安上了翅膀。这是把貔貅和镇墓兽的形象相结合的产物。镇墓兽是古代常见的随葬器具,用来保护死者的魂灵免受恶鬼袭击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防止鬼界「欺负新来的」,就配一个高级宠物一起下葬,谁敢招惹就咬谁。因为鬼魂会飘,镇魂兽往往带有翅膀。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光武帝刘秀的镇墓兽,就是大象、骏马之类的,以量取胜。

如上图所示,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镇墓兽,翅膀很突出。何昭勋将貔貅的形象和镇墓兽结合在一起,于是貔貅也有了翅膀。而根据古籍记载,貔貅或者是狐的外观,或者是熊的外观,和翅膀完全不沾边儿。

《普京大帝骑貔貅》,左二为普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宗教状况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貔貅崇拜就是这种混乱时期的产物之一。由于 50-70 年代的一系列政治介入,社会原有的道教崇拜被连根拔除,管制开放后,当局引导的宗教方向是亡灵崇拜,与此同时社会自发兴起的是道教、佛教、基督教崇拜,灵物崇拜则属于趁虚而入的一支,它是社会内产生的,但不是符合社会传统惯例的。

一些人会把「貔貅崇拜」误以为是道教的内容,实则不然。道教虽然合流了诸多东北亚大陆的地方神灵,但是本质上仍然不是拜物的,它的崇拜核心是「阴阳」这个抽象的概念体系,并且能在这一语言体系内逻辑自洽。而貔貅这样具象的物件崇拜,更偏向于拜物,但是它和麒麟、凤凰又有所不同,因为它是近三十年的构建产物,违反了「建国后不许成精」的规定,是名副其实的伪传统。

相关回答

  1. 为什么在中国,外来宗教似乎更有生命力,土生宗教却萎靡不振?
  2. 如何看待印尼穆斯林以「他对建国没贡献」为由要求拆除巨型关公像?
  3. 明清的皇帝寝宫有多奢华?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圣诞节吃饺子…

所谓圣诞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有谚语:圣诞不端饺子碗,生下耶稣没人管

感谢米竹先生续写的一段:

万圣不把饺子包,掉进油锅没人捞。 感恩节,好小子,感谢爹娘包饺子。 独立日里不吃饺,来年春天被狗咬。

周少年先生的经典续

情人节里吃饺子,娶个老婆赛西施


实际上我说的就是中国文化那吓死人的融合力,我管你啥,我喜欢就是我的。

就说台球吧,人家是端着红酒装着逼打的啊

到中国来就是路边一块钱三局,喝扎啤吃烧烤随便···


user avatar   fengwei-l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关键时刻没能挺住,当了汉奸,这没什么可耻的,因为人人都有可能如此,完全理解。

但是,不以此为耻,不意味着就要以此为荣。

就好比前好几年汶川地震时期的“范跑跑”:在那个时刻,丢下学生自己先跑了。这没什么可耻的,因为在那个场景下人人都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范跑跑”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但是,随后这个事情不断被曝光后,“范跑跑”的姿态大有以此为荣之势,这就走上歪路了。


user avatar   yuan-qiu-4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之,槽边往事的读者总能相处得特别轻松。




  

相关话题

  大陆群众如何看待台湾? 
  二战中各国海军有什么传奇故事? 
  在不考虑语言以及身份问题的情况下,你更想穿越到1000年前还是1000年后?(注意看补充说明)? 
  中国为什么不要求八国联军道歉? 
  书籍记载中,少数民族为何总是发源于某山呢? 
  有哪些历史人物的照片让你感到过惊艳? 
  为什么韩国处处针对中国(经济,文化,军事),而中国不教训韩国? 
  有哪些 19 世纪出现的科技,到今天还在使用? 
  有哪些关于福建的冷知识? 
  假设明朝一直延续下来了并且君主立宪现代化,那中国的官方称谓应该是大明国,还是中国?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很短却很悲伤的故事?
下一个讨论
哪些看似难以量化的事物实际上已经量化?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