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介之推不言禄而被烧死的典故 历史真相是怎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iz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这个问题应该已经闲置了很久,既然没有人来答,我就带着大家开一下脑洞。

介子推此人,最早记载于《左传》中,至今已经过了2500余年。时间跨度较大,较为官方的文献亦不可考,故以《左传》和《史记》中的相关记载为据,粗略地考究一下。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臣子,后被尊称为介子,也称介子推。

晋文公年少时,压根是没有成为国君的希望的。他的老爸晋献公宠爱骊姬,打算废掉太子申生,改立与骊姬生的孩子奚齐。骊姬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一方面哭着不让晋献公废嫡立庶,一方面又暗地里设计诬陷太子。

骊姬首先要做的,不仅是支开太子,而且要支开晋献公的两个小儿子重耳和夷吾,他们都是自己孩子奚齐登极路上的阻碍。于是她就派亲信给晋献公提议:

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

这段话大体意思就是说,曲沃、蒲地和屈地这三个地方很重要,是拱卫国门、震慑狄夷、彰显法度的体现,必须要有靠谱的地方官。你不如把太子派去守曲沃,派重耳和夷吾守蒲地和屈地,就可以达到上述的效果了。晋献公很高兴,就按照骊姬说的做了,这样一来,国都绛城里就只剩下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了。

坑已经挖好了,就等太子往里跳了。公元前656年的一天,骊姬对太子申生说,你老爸晚上睡觉梦见你死去的亲妈了,让你赶紧祭祀一下(君梦齐姜,必速祭之)。申生是个老实孩子,就在他的封地曲沃举办了祭祀典礼,又把祭祀的肉和酒带回来献给晋献公。不巧晋献公出门打猎了,六天以后才回都,骊姬趁着晋献公不在,在酒和肉里下了毒。等到晋献公回来,在大家面前用酒浇地,地上的土立刻溶解成小堆;用肉喂狗,狗带(大雾);把酒肉赐给太监吃,小太监也死了(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骊姬装作被吓哭的样子,唉呀妈呀,太子要弑父啦!太子也不辩解几句,立刻就被吓跑了。晋献公很生气,把太子的老师杜原款给弄死了。

太子逃回了封地曲沃,有人劝他说,那毒药分明就是骊姬放的,您为什么不申辩呢?太子说,我父亲如此宠爱骊姬,一旦失去了她,一定会连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饱。如果我说出了真相,他就会对骊姬发怒降罪。他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又不能取悦于他,这可不行啊(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我实在不知道应该说他是傻还是孝顺。那人又问,那您该怎么办呢?太子无奈地说,我父亲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我背负了弑父的罪名,全天下又有谁会接纳我呢?不久,太子就上吊自杀了。

骊姬总算扳倒了太子,但她还不心满意足,又诬陷晋文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说他们和太子都是串通好了的,吓得两个孩子也纷纷逃回了自己的领地。晋献公很是生气,他派兵讨伐蒲地要杀死重耳,重耳也很是孝顺,对所有人说这是我父亲的旨意,你们都不得违抗,抗旨的,就是我的仇人(君父之命不校,校者,吾仇也)!但他也没傻到站在原地等死,象征性地被砍到了袖口后,就翻墙(GFW?)一溜烟地跑到了国外。一年之后,晋献公又派人讨伐夷吾,夷吾打算逃跑。原来他准备跑到他哥哥重耳所在的翟国去。有人劝诫他,您去了翟国,正好证明了你们哥俩是串通好了的。您不如去梁国,那里离秦国近,正好还可以争取秦国的支持(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粱近秦而幸焉)。

骊姬以一己之力搅乱晋国政局的这个事件,史称“骊姬之乱”。从此重耳就踏上了流亡的道路。骊姬之乱之后,晋献公驾崩,骊姬的儿子奚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国君的位置。但恶人当有恶报,奚齐还没登极,前太子申生拥戴者里克、邳郑等大夫就趁机发动政变,将奚齐在晋献公的灵堂上刺死,又用鞭子将骊姬活活抽死,骊姬之乱就此结束。里克派出重耳的舅舅狐偃之兄狐毛(什么鸟名字)将重耳迎回继承大统,不料却被重耳拒绝说,违背父亲的旨意逃出晋国,父亲病逝也不能按照儿臣的礼数尽孝道,我还有什么脸面再回去!您还是改立我弟弟吧(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重耳的弟弟夷吾倒是对国君的位置朝思暮想,出逃的时候为了争取秦国的支持,还曾许诺如果他重新回到国内执掌大权,就把晋国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克里派人找到夷吾,他更是兴奋地当场就许诺封克里做大官。然而夷吾回国登极成为晋惠公后,就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许诺,将什么割地啊封赏啊的事全部都抛在了脑后,还处死了参与政变的功臣邳郑。晋国上下一时震惊了,民心也不安定起来。而晋惠公却傻傻分不清楚,认为这是他哥哥太得人心的缘故,要派人干掉重耳。

历史总是很有意思。晋惠公派出刺杀重耳的这个人叫勃鞮,是个阉人(葵花宝典?),与当年晋献公派出杀重耳的人是同一个人。当年他仅仅砍到了重耳袖口,并且亲眼目睹了重耳翻墙逃跑的壮举,然而这次他依旧没有成功,因为重耳消息灵通,一早就跑路了。

当时适逢齐国的名相管仲(管夷吾,与晋惠公同名,历史的又一彩蛋)刚刚去世,齐桓公正在招揽名士,有人就劝重耳去齐国投奔齐桓公,重耳同意了。一行人落魄地往东边走,而介子推也是同行中的一员,当时他是重耳的手下的一名僚卿,并没有什么地位。

说了一大串总算引出了介子推。前文的叙述有什么用呢?主要是为大家理清历史背景和事件的意义。无论在民间传说、县志还是野史中,普遍都将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件事同骊姬之乱的时期直接划了等号。然而在骊姬之乱中,重耳只是从封地蒲跑到了翟国而已,翟国又是重耳其母的故国,其舅父狐偃在国内亦有势力,因此重耳并没有那么落魄;而割股啖君的故事,是发生在东逃的路途中,那就不仅仅是落魄那么简单了。简单地说,就是在骊姬之乱时,重耳的身份是晋国公子、晋献公的儿子,特别是在太子自杀后,又成为了长子,虽说在外逃亡,却随时有可能回国继承君位,天下人自然厚而待之,介子推这个时候割股啖君,虽说忠心可嘉,但免不了有投机之嫌;但在重耳的弟弟夷吾即位后,重耳的身份一下子就变成了国君的哥哥,再无即位的可能了,同时又被晋惠公追杀,天下人生怕得罪晋国,躲犹不及,更不要说仗义相助,这个时候介子推割股啖君,不仅毫无他求,而且忠心可鉴日月——谁知道重耳吃完了这顿人肉大餐还有没有下一顿?然而历史总是喜欢给我们开玩笑。晋惠公回国即位后不到20年就生病死了。这让重耳又看到了回国的希望,他争取到了秦国的支持,回国杀死了自己的侄子晋怀公,即位成为晋文公,这又是后话了。

《左传》中记载,重耳一行人走到卫国的时候,穷困潦倒,卫国的国君卫文公又看他落魄,不肯以礼相待。重耳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向田间的农夫乞食,岂料农夫也不待见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土,放到容器里给了重耳。重耳怒不可遏,要拿鞭子抽他。狐偃就劝他说,土乃是土地的意思,百姓将土给予您,实在是天大的恩赐。重耳听了,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比当初,只能忍着怒火向农夫行礼(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可见重耳的舅舅狐偃不是讨好献媚的小人,而是懂得让主公适时忍让的贤才,这与传说中向晋文公献计烧死介子推的奸徒形象大相径庭。

重耳忍得了怒火忍不了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介子推割肉了。但是无论在《左传》还是在《史记》当中,都没有关于介子推割肉的叙述。这里我们以西汉韩婴编纂的《韩诗外传》为引,这个《韩诗外传》很有意思,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带参考文献的史书之一,广泛引用《荀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中的论著,且每引用一个历史事例,都要在最后配上一段《诗经》的原文以说明其义理,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韩诗外传》中记载,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来见寡人!欲安晋国也!”里凫须曰:“君沐邪?”使者曰:“否。”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闻,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多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责,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于是文公大悦,从其计,使骖乘于国中,百姓见之,皆曰:“夫里凫须且不诛而骖乘,吾何惧也?”是以晋国大宁。故《书》云:“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若里凫须罪无赦者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这段文字以一个叫里凫须的人为线索,简要叙述了介子推的故事。里凫须当年在重耳逃难的路途中偷了重耳的粮食逃跑了,正当重耳饿得不行的时候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喂饱了重耳,才让重耳有了继续行路的力气。后来重耳回到了国内成为晋文公,很多人不服他,里凫须拜见晋文公,说我能为您安邦定国。重耳又是好笑又是生气,说你一个当时偷我东西的小贼,有何颜面再回来?里凫须倒是挺有理,他说当年我偷了您的行李,逃进了深山,让您对前途都绝望了,这时介子推割肉救济您,对您的恩情那么大,大家都曾听闻过,我的罪名也显得愈发不可被饶恕,诛十族也不为过,如果您赦免我的罪,并且与我乘马车在国内同游,让大家都知道您不念旧恶,是有大德的人,自然人心就安定了。

晋文公采用了他的计策之后,晋国果然人心思定,民心安稳。但文章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晋文公在回国后论功行赏把介之推遗忘了,而且最后想起来封赏,介之推也坚决不肯收受,最后晋文公只得防火烧山,将介之推娘俩烧死在了介山上。如果是这样,又何来“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呢?

而寒食节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典籍不是“离事”就是“杂识”,要不就根本不能算作史书,况且都是春秋数百年以后才出现的记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通过上述的情报,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1: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介子推的故事

由此可以得出

推论2:晋文公并没有忘记介子推

那么会不会是晋文公不愿意赏赐呢?当时有一个叫做陶叔狐的人,也是一路跟着重耳跋山涉水走过来的。当年重耳登极后,曾三赏于有功之臣,独独忘了陶叔狐。陶叔狐恼羞成怒,主动请赏于晋文公,弄得晋文公很尴尬,说了一摊子好话,然后称自己三赏之后才会赏赐真正劳苦功高的人,您又是劳苦功高的人里最首要的,又怎么会忘记您呢(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

这个陶叔狐并没有什么才能,都能获得封赏,晋文公又怎么会不愿意封赏介子推呢?

比较早的《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很明显介子推这里把晋文公比作龙,把身边的臣下比作蛇。他把邀功请赏的人比作四蛇,把自己比作为邀功请赏而感到耻辱的一蛇,形象又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不肯言禄的心志。

由此得出

推论3:是介子推自己不要封赏的


这个推论有没有可能呢?《左传》中对于介子推的记载,还有一篇就是关于介子推不言禄的,全文如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在这里面,介子推的母亲一改我们所认知支持介子推不受禄的形象,反而问介子推为何不受禄。而介子推不受禄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认为晋文公之所以能够统御晋国,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而那些邀功的臣子却认为那是自己的贡献,这岂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是盗窃的犯罪,更不要说冒充上天的公德了!臣子将罪当做道义,国君又对奸诈小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实在难以和他们这样的人相处啊。

介子推是怎样洁身自好的人,由此可见一斑。由此,推论3成立。

那么结合推论1,晋文公还不能不把这个赏赐给他,晋文公又会做什么呢?

推论4:放火烧山,是晋文公导演的一场戏

晋文公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只能做出点样子来。据通志、县志等野史记载“(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也就是说介子推压根没死,隐居了三十年还看见他在东海郡卖扇贝呢。我通常是不信这些野史的,但历史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推演法,就是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那个,无论多不可能,都是最有可能的。

晋文公此人不是傻(哔~),介山绵延数十里,岂是一把火就能烧完的?介山山清水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曾有“绵山石桐水”的记载,山上溪流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体。介子推也不是傻(哔~),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一把火还真能给烧死了?烧死自己也就罢了,烧死了母亲,岂不是大不孝?退一万步讲,介山方圆住着那么多靠山而生的村民,真要把山都烧秃,要是你你会怎么办?还不得干晋文公丫的!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再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放火烧山只为了逼一个人出来领赏这事,放在我们今天已经够傻(哔~)的了,鉴于春秋时人都志虑忠纯,暂且不表,不过若是天下人都不知道介子推之事,晋文公烧死了他的恩人,这事一旦传出去,时人会如何评价晋文公可想而知。就是因为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介子推的事,还知道介子推不言禄,晋文公放火烧山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左传》中记载,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晋文公最后也没能找到介子推,就以绵山这个地方作为纪念介子推的祭田。他说:“就以此来记录我的过错,并且表彰有功劳的人吧。”你看看,到死都没找到介子推,又何来的把介子推烧死呢?因此,晋文公烧山,并不是为了逼介子推出来,而是为了给天下人看。

真相已经很明显了。由此得出,放火烧山,是晋文公做给天下人看的一场戏,意在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对人才的急切仰慕之情。象征性地烧烧山,象征性地折一截烧焦的松枝拿回来风光葬了,这事就算结了。而介之推要不要封赏,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他洁身自好,既是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人格恪守,于晋文公何加焉!

你问,这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傻(哔~)的人吗?我答,有,而且不少,像春秋时越国的范蠡,汉初的张良,明朝的姚广孝等等。这些人最大的特点是将施展抱负和青史留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正如辛弃疾的那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所写的一般,高官厚禄在他们眼中如同粪土。当年重耳饥寒交迫,连农夫都瞧他不起,但介之推肯割肉以侍,图的是什么?晋文公即位后,又有多少人肯割肉以侍?若以寻常人的眼光看待介之推,才真真正正地辱没了一代贤臣的名声。

有人说介之推聪明,因为伴君如伴虎,留在晋文公身边,不啻于引火烧身,中国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即位之后屠光满朝老臣的帝王。我说,如果这么评价介之推,便让他千古贤臣的名节落了下乘。况且若介之推真是这么想的,那他恐怕也打错了算盘,因为晋文公是历史上少有的贤明之君,不光治国有方,而且待人以德。不仅不怪罪得罪他的农夫,不降罪于偷走他食粮的小偷,连要杀他的人他也不怪罪。

还记得那个刺杀了他两次的叫勃鞮的阉人吗?晋文公即位后,他又厚颜无耻地找到晋文公,晋文公开始不能原谅勃鞮,勃鞮就以齐桓公和管仲之事类比(管仲在没有辅佐齐桓公时曾刺杀过他),最终说服了晋文公。为了报答晋文公的大恩,勃鞮告发了吕省、郤芮等人的谋反之事,又为晋文公举荐了一大批能干的人才。

正是因为晋文公这种知人善任、心胸宽阔的气度,才使晋国仅用了数年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是时小国归附,大国与荣。而介子推用自己的血肉辅佐起了一代明君,后又归隐山林、不言财禄的做法,不愧于一代大贤的名节!

脑洞大开的回答,求点赞!

传送门:

人是不是应该生在哪个国家就爱哪个国家? - 名再道号直行的回答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墓志铭? - 名再道号直行的回答
高铁与动车有什么区别? - 名再道号直行的回答

user avatar   han-peng-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称「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 
  10 月 4 日吉林两货车相撞,目前已造成 18 人死亡,事故原因可能是什么? 
  丘吉尔誓死抵抗德国,确实很帅,但如果有人问他:「既然主张抵抗,为何不亲上前线?」他会如何对答? 
  历史上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地区如今为什么没有相对强大的国家? 
  中华民国真的如大家描述和想象的那么好吗? 
  我们现在知道的古希腊文化和遗迹有多少是真的? 
  为什么部分国人怀疑欧洲古代历史的真实性? 
  为什么元朝继承制为幼子主要继承? 
  二战之后那些曾经的纳粹党员怎么样了? 
  现在香港和上海哪个发展形势更好? 

前一个讨论
过年七天大家都在干什么?
下一个讨论
「六尺巷」的故事究竟是哪个历史人物的事情?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