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偏好、偏见和歧视这三者有什么异同? 第1页

  

user avatar   andy-lee-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喜欢黑色还是白色?”

“黑色。”

“你觉得黑色好看还是白色好看?”

“当然是黑色。”

“你觉得黑人还看还是白人好看?你喜欢黑人还是白人?你会更优待黑人还是白人?”

“这……”

“你觉得男人很优秀还是女人更优秀?你觉得黑人更优秀还是白人更优秀?你觉得年轻人更优秀还是老年人更优秀?你会更优待哪类人?”

“……”

我们也许乐于承认自己的某种偏好,甚至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某种偏见,但却不认为自己有任何类型的歧视。

人人都有偏好(Preference)。

具体的有对食物的偏好、对审美的偏好。我喜欢吃甜豆腐脑,讨厌所有肉类。我喜欢整齐对称的美,而不是凌乱抽象的美。这种偏好,或许基于我的先天基因,或许源于我的后天教养。一些小孩认为花椰菜是很难吃的,一些小孩不这么认为,这不是因为这个小孩在对大人说谎。因为对一部分小孩来说,花椰菜中含有的某些物质,对他的特定体质来说,是有害的,而另一些小孩就没那么敏感,这个花椰菜对他来说的确是不难吃的。这种对同一物质的不同味觉偏好,是演化的产物。

除开味觉,嗅觉也有类似的偏好。甚至,每一个体的视觉和听觉也是有差异的。器官的差异必然会出现,而我们也完全认为基于生理差异的偏好是合理的。一些人的舌头可以打卷,一些人不可以。一些人大拇指可以往内侧弯曲,一些人不可以。一些人是色盲,一些人不是。更接近常识的是基于性别差异的性取向偏好。一些人是女性,一些人是男性。一些人偏好女人,一些人偏好男人。这些都很正常,我们并不对此感到惊讶。

不过,在中文语境当中,我们日常使用“偏”这个词,其实就暗含了贬义,小孩子说父母偏心,喜欢哥哥多过喜欢自己。学生说老师偏心,喜欢小明多过喜欢自己。其实都是在表示反对,希望家长或老师能公平地对待自己和哥哥或自己和小明。

对非人物件的偏好,似乎不会引起什么反应。但对人的偏好,就会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比起陌生人,我们都对自己的亲人有偏好。比起别人,我们都对自己有偏好。我们可以找到无数条理由,来为这些偏好做辩护。这些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而然的,看起来也是不应该被强行改变的。

偏见(Prejudice)呢?

从词源学我们可以看出,judice其实就是justify,pre-就是在前,prejudice就是没有经过justify,没有经过论证就已经下了判断。

这和汉语“偏见”一词也很像。“见”就是见解。见解和偏好中的“喜好”是不同的。喜好是直接的感受,你喜好黑咖啡还是牛奶咖啡,是直接的。但见解常常表现为一个命题的形式。比如类似“黑咖啡比牛奶咖啡更好"这样的命题。按照大家中学时代学到的定义,命题就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既然见解通常以命题的形式表现,那见解就可以判断真假。有的见解是真的,有的见解是假的。我们有时还说,有的是高明的,有的是劣质的。“偏见”的反面就是“全见”、“正见”,全面的见解,不偏不倚,那就是正确的见解。

可惜的是,我们都不是上帝,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人拥有全见,那每个人的见解全都是偏见。可是我们平常不会说的这么极端。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依然认为一个判断对错的标准。而偏见就是指那些没有根据,或者根据其实无法支持结论的见解。比如,我们有时候认为女性不擅长数学,理由是:父母是这么告诉我们的。那这就是一个偏见。父母的言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以此作为理由,来支持“女性不擅长数学”这个命题,是没有力度的。

又或者,我们依然认为“女性不擅长数学”,但理由变了,理由是女人的大脑结构和男人的大脑结构不同,女人处理数学这个功能的区域比男人的要小。那这是偏见吗?

依然是的。首先,我们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专门司掌数学的脑区。也不存在某个脑区越大就越好,如果这样,那脑袋大的人岂不是就越聪明?其次,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的确有差别,但这个差别并不大,而且这些差别可能导致的宏观行为的差异,还在研究之中。更何况,我们的宏观行为不仅仅受到大脑结构的影响,社会文化也对我们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不管是事实上的证据,还是对这些证据的解释,都不能支持“女性不擅长数学”这样一个结论。那我们依然可以说,这个结论是一个偏见。不过比起诉诸父母的权威,诉诸当代神经科学已经是个不那么偏的偏见了。

如果以这样一个要求来衡量“见解们”,其实绝大多数见解,都是偏见。我们都无法对自己的见解做出充分的辩护。甚至,有人还认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哪些辩护是有效的,哪些辩护是无效的。不过我们暂缺忽略这些后现代的主张。还是回归到科学占据解释权的当下,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博士学位的今天,我们能对什么见解做出充分的辩护呢?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朱镕基总理更优秀还是周恩来总理更优秀?ThinkPad和Macbook哪个更好?文科生和理科生哪个更好?是先刷牙后吃饭还是先吃饭后刷牙?有没有外星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有信心为自己的见解做充分的辩护吗?什么样的辩护才算充分呢?

偏见究竟是什么?

我们还是先搁下那个见解的真值,关注得出见解的途径吧。只要得出见解的途径是无法支持见解的,那这个见解就是偏见。比如父母告诉你是什么,你就认为是什么。社会告诉你是什么。你就认为是什么。这些都是偏见。而当你得出一个结论,是使用了一套严格的方法,那我们也许能说,你这个见解不是偏见。一般人都没有受过科学训练,那自己的见解很多都是自己偏好的表达,偏好表达后,就成了偏见。

人人都有偏见。以绝对数量来说,绝大部分“见”也都是偏见。

歧视(Discrimination)呢?

英语中,Discrimination,Dis-是分开,-crimination从词源上看,也就是separate、distinct的意思。这个词其实就是差别的意思。如果我们强调这个差别是不合理的,那就可以翻译作“歧视”。汉语里面,歧视就是歪着看,不正视。这也是给予差别化的待遇。所以,我们一般所说的 歧视,就是不合理的差别化待遇,这是一种行为

歧视作为不合理的差别化待遇,又为何会存在呢?不是说“存在即合理”吗?

其实是这样,只有的当一个行为,当且仅当被一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认为是不合理的,那这个行为才叫歧视。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是合理的,那这个行为就不叫歧视。

比如我们中的所有人都认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而没有给狗让座,也没有给一块石头让座。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那这样的行为就不构成对狗或者石头的歧视。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某个行为是不合理的,那这个行为其实就不会发生,也就不构成歧视了。 换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去一些血汗工厂里考察,很多厂线工人都领着极低的工资,但他们自己对此并无所知。所以他们自己不觉得自己被歧视了。而工厂的老板也许刻意压低了他们的工资,也许没有。反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对歧视理论有一定认识的我们,才认为他们的工资如此低,是不合理的。

贝克尔(Gary S.Becker)对歧视做出了一个基于经济学的精妙的刻画,当一个人宁愿放弃一部分效用,也要坚持做出某种差别化行为时,这样的行为就叫做歧视。

那这样的人是不理性的吗?一个理性人不是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吗?

非也。贝克尔指出,这样的人之所以宁愿放弃一部分效用,是因为他们能从这种歧视行为中获得相应的或者更多的另一种效用,你可以叫它心理效用。假设一个企业老板,他对女员工有歧视,所以他宁愿花更多的工资请男员工来干活,也不愿意以较少的工资雇佣女员工。那他就是对女员工有歧视。他放弃了一部分效用,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但他也收获了一部分心理效用。

这样的歧视,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可能太多太多,也许这个企业老板从小就被女性虐待,所以害怕女性。也许这个企业老板是个大男子主义者,认为女性不应该外出干活。也许这个老板认为女性工作效率低,所以不愿意雇佣女性。当然,如果女性真的工作效率低,而他不雇佣女性,那这就不算歧视。因为他是为了企业运营着想,不雇佣工作效率低的人,是非常合理的。这种差别化待遇被认为是应该去做的,就像企业雇佣高学历员工,而不雇佣低学历员工一样。

也许不是所有的歧视,都是由偏见导致的。但由偏见导致的歧视,却是值得格外关注。歧视这个概念,其实和公平这个概念交织得很紧密。歧视就是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不合理的差别就是不公平。但公平这个概念,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罗尔斯的正义论就极大地改变了公平这个概念。他在正义论中所建构出来的公平,的确很有说服力,甚至能左右我们对某一现象是否公平的判断。 对歧视这个概念的强调,也源于我们对公平这个概念的强调。而公平是否需要被强调呢?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偏好是自然存在的。偏见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歧视也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只是有时候为人所知,有时候不为人所知罢了。对偏好的研究,大都是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范畴。对偏见的研究,也许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做出一些概念上的分析。而歧视则是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关心的对象。我们总想着以一种制度来反歧视,以一种教育来减少偏见,然后忽略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的偏好。

在做出概念分析的同时,在调配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知识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对偏好、偏见、歧视做出一个伦理学意义的评价。但分析得越细致,考虑得越全面,就越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如果生理差异是事实,那基于生理差异的偏好就天然正当了吗?如果偏好是天然正当的,那基于偏好的偏见是否又正当了呢?偏见导致的歧视又是否正当了呢?

无论如何,即便只是为了维护公平这个理念,反对歧视依然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消除偏见也是一项重任。如果我们都承认自己的偏好仅仅是自己的偏好,而不试着以自身的偏好为标准,去建立某个标准的命题,让自己的偏见成为所谓的真理。如果我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大量见解只不过是自己的偏见,甚至许多所谓的社会风俗也不过是社会的偏见,那作为社会的原子个人,我们在反思自身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也许,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包容,更多元的社会当中。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现在幼小初高的学生们变得越来越「社会」? 
  为什么知乎的酸腐气越来越重? 
  为什么身边好多中学女生抗拒裙子? 
  为什么女人生完孩子后会判若两人? 
  为什么很多天才长大了之后都变普通人了? 
  真心想问问大家是怎么解决自己身体的欲望的,感觉自己好像有瘾一样,想改变但是改不了 ? 
  中国的性教育有多匮乏?这可能造成哪些影响? 
  「脑回路」是什么生理结构? 
  怎样维持高质量的婚姻? 
  你是怎么吃苹果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香港思想右翼化的现象?
下一个讨论
前男友以我的身份证办了张平安银行信用卡,上个月透支取现五千未还,该如何应对?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