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可以称为军事奇迹? 第1页

        

user avatar   jyujyu-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军事奇迹当然少不了邓艾偷渡阴平。

一般来讲消灭一个稳定的国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实力碾压。因此灭国之战往往都是摧枯拉朽一般的,比如秦灭六国。

魏灭蜀之战虽然实力也差距很大,但毕竟蜀国拥有山川之利。魏国最终获胜则全靠邓艾孤注一掷,因为当时钟会十五万大军难以突破剑阁防线已经在考虑退兵了。

而邓艾在战争之初只是一个配角,但他却生生把配角演成了主角。

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以区区三万人马,翻越崇山峻岭,走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阴平小道,这在古代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壮举。

然后又在绵竹之战中大获全胜,消灭了一个立国四十多年的稳定政权,这难道还不算是军事奇迹吗。能够超越它的军事奇迹恐怕只有红军长征了吧。

下面就介绍一下邓艾偷渡阴平灭蜀的全过程。


邓艾在这场灭国之战的开始阶段仅仅是一个配角,无论他统率的兵力还是得到的信任都远不及主帅钟会。但邓艾却另辟蹊径,生生把配角演成了主角,他的胆识和魄力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在淮南三叛被平定后,司马昭的权势日益稳固,他也一步步走上篡逆之路。皇帝曹髦眼见江山不保,无奈之下发起了绝望的反击。他的死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弑君之事太过恶劣,并不是舍弃成济一个替罪羊就可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的。为了转移矛盾,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起灭国之战,以此大功来洗刷掉自己的劣迹。262年年底,他开始筹划这次大战。

不过当时的蜀汉却和大多数灭亡前夕的国家并不一样是一派末世之象,就在当年十月,姜维还发动了一次北伐,虽然被邓艾击退,但也显得战意十足。

可能是之前曹真和曹爽两次对蜀国发起的大举进攻都宣告失败,这使得曹魏对这个打不死的小强有些忌惮,此时伐蜀计划在朝野上下并没有得到什么认同,只有渴望建功立业的钟会了解司马昭的诉求,成为极少数支持他的人。

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鉴于钟会这么贴心,再加上与其私交甚笃,最终司马昭力排众议任命钟会为伐蜀之战总指挥,前往关中进行大战前的一系列准备。

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不过此时邓艾却也是反对伐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晋书文帝纪)

曹魏最初在西线只设置一个雍凉都督,后来分为关中都督和陇右都督,但仍然以关中都督为尊,比如之前的司马望。

此时的陇右都督是邓艾,而关中都督则是钟会。虽然二人名义上都是都督,但无论在地位和兵力上,钟会都占有压倒性优势。甚至在陇右地区邓艾也算不上一把手,因为还有一个地位相近的雍州刺史诸葛绪。也就是说,邓艾能掌控的只有陇右一半的力量而已,以这点兵力几乎不可能夺下头功,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邓艾想要的。

另一方面,邓艾的老对手姜维日子也过得不怎么样,由于刚刚遭遇侯和之败,他受到了信任危机,蜀汉朝堂中反对他人为数不少,姜维只好避祸于沓中不敢回朝。而由于姜维改变了死守汉中的国防策略,这导致此时汉中非常空虚,对于坐镇关中的钟会来说简直就是大礼包。

而邓艾的地盘狄道在陇右地区的西部(呆在东面上邽一带的是诸葛绪),因此他肯定要去面对在阴平的姜维主力,纯粹是吃力不讨好,为别人做嫁衣,因此这才是邓艾反对开战的根本原因。

不过既然司马昭决心已下,计划便不容更改了,经过大半年的准备,263年8月大战全面展开,邓艾即将踏上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征途。

为了一战功成,司马昭一共调集了十八万大军,其中钟会率十二万人从关中出发进攻汉中,邓艾率三万人从狄道南下拖住沓中的姜维,诸葛绪则率三万人于阴平桥头截断姜维的归路

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晋书文帝纪)
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馀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馀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资治通鉴魏纪第十)

这样的安排邓艾肯定是不满意的,三路人马他的任务最为艰巨,但获得的功劳却可能是最少的,不过命令却必须要遵从,所以他也只好全力一战了。

邓艾就是这么有魄力,他知道这场大战很可能就是西线的最后一战,如果不能立下大功,以后就很难再有机会了,因此他做出了一个比较奔放的军事部署,即兵分三路。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姜维所在的沓中一般认为舟曲县到迭部县之间的一个盆地中,邓艾希望可以将其堵在白龙江河谷中加以消灭。

为什么邓艾敢于分兵呢,他就不怕被姜维各个击破吗?原因就是邓艾抓住了在一个重点,即姜维没时间和他纠缠。当时钟会的十二万大军正在汉中高歌猛进。由于汉中基本已经没得救了,只能尽量止损,因此姜维必须要尽快东进,争取在钟会之前赶到阳安关,这样至少还能保住汉中南面这道屏障,取得当前不利局面之下最好的结果。

邓艾就是抓住了蜀军归心似箭而无心恋战的心理,希望在狭窄地形里通过三面包围继续打击敌军士气,从而取得大胜。

不过姜维所在的沓中距离邓艾所在的狄道(甘肃临洮县)足足六百里以上,行军至少要二十日,所以邓艾的突袭并没有瞒过姜维,他有所准备,所以还是摆脱了邓艾的包围网,沿着白龙江东进。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或许是姜维太过急于回救阳安关导致放松了警惕,他又犯了和段谷之败一样的错误,结果在强川口被魏军追上,遭遇一场失败。

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个强川口在什么地方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强川。一种看法认为强川是白龙江的古称,那么按照一般的命名规则,强川口则位于白龙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强川口之战发生在姜维和诸葛绪遭遇之前,也就是说这时候他还没有经过阴平桥头。而白龙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位置已经和他后来驻守的剑阁非常近了,姜维自然是不可能提前过去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强川口在嵹台山之南,嵹台山也就是西倾山,水经注说洮河发源于嵹台山,那么这里应该就是把洮河视作强川了。但是此地在沓中以西数百里,已经到了今天青海省的范围了,姜维肯定是要往东走的,不可能往西跑出这么远,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太可能。

那么我们只能自行分析了,我认为强川既不是白水江也不是洮河,而是白水江的支流岷江。强川也叫做羌水,那么按照命名惯例,白水江(白水)和支流强川的交汇处被命名为强川口是比较合理的。这一点也在古籍中得到印证,汉书和水经注中都有相关记载,与上述推测比较吻合。另外两江交汇点也正好位于沓中以东,与姜维的行军路线一致。

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汉书地理志)
白水又与羌水合, 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水经注)

不过这场战败对于姜维来说倒不算什么太大的损失,甚至他有可能只是故意舍弃了少量殿后部队,目的是拖住邓艾,让主力可以尽快东归。值得一提的是赵云的次子赵广很可能死于这一系列战斗中。

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即使暂时摆脱了邓艾,姜维的麻烦也还远没有结束,因为诸葛绪的三万人马已经在阴平桥头守株待兔了。其实姜维之前对此也做过安排,当钟会在关中整军备战时,他就上书提出让廖化率军在阴平桥头防备。不过当时蜀汉朝堂中反对力量过于强大,因此这个提议没有引起重视。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等到战争爆发,成都方面才如梦初醒,派出廖化率军支援,但廖化途中听说诸葛绪也出兵了,再加上又传来强川口战败的消息,廖化自知势单力薄,不敢继续深入,只好在阴平之南驻守。

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当时姜维的处境已经极为凶险了,前方诸葛绪三万军队把守着几乎唯一的归路。阴平桥头附近有玉垒关,这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再加上三万人的防守兵力,想要一举突破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身后邓艾也随时会追上来,如果不尽快做出决断,两面夹击之下他很有可能就要在此全军覆没了。而廖化兵力不会太多,又被挡在阴平桥头以南,基本起不到什么支援的作用,所以姜维只能靠自己了。

阴平桥头的位置基本已经形成定论,应该是位于今天甘肃文县东南方白龙江和白水江交汇点附近的某处,姜维见难以轻易突破防线,于是做出了他整场战争中最精彩的一个操作,他立刻率军北上做出截断诸葛绪后路的假象。

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里的雍州就指代诸葛绪的部队,因为他和邓艾互不统属,他很可能也不清楚邓艾的意图和动向,也就是说他很难和邓艾做到完美配合。眼见姜维北上去断自己的后路,诸葛绪立刻中计,也紧跟着后撤三十里。当然他和姜维走的应该不是同一条路,姜维走的孔函谷是小路,而诸葛绪应该是走大路原路返回

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就是人事安排不利的恶果,司马昭集团高层虽然以邓艾为军事方面的柱石,却又因为出身问题不肯充分信任他,反而用诸葛绪制约他,最终给姜维抓住了死中求活的机会。我想如果邓艾能够统率陇右所有军队的话,这个情况肯定不会发生,毕竟姜维之前使出类似计策全都没有瞒过邓艾。

姜维见诸葛绪中计立刻掉头南下,由于时间差,诸葛绪差了一天的路程没有赶上,结果姜维凭借这手非常漂亮的“桥头大回旋”成功摆脱了围堵,迅速通过阴平桥头,并顺利与桥南的廖化会合。

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不过姜维并没有高兴多久,又一个噩耗传来,由于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钟会大军轻而易举就拿下了这处从汉中进入成都平原的天险。

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当时受命支援阳安关的张翼和董厥刚过剑阁走到汉寿,而姜维和廖化也从阴平赶来,眼见阳安关已经没得救了,他们四人合兵一处退守剑阁,这已经是成都最后的屏障了。

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这时候邓艾也赶到阴平,见诸葛绪没能拦住姜维也是无可奈何。他心里清楚,如今姜维已经入了剑阁,这就拿他没有办法了。如果去进攻剑阁,难度极大不说,同时也会被迫与钟会合兵一处,那样少不了要受节制,哪有这样自领一军来的痛快?

如今无论兵力还是地利他都占尽劣势,倘若想要稳稳当当保住自己一世英名,他就只能到此为止了。不过才华横溢且心高气傲的邓艾当然不会做这个选择,他决定另辟蹊径。

邓艾作战一向稳健,但在现在也要全力一搏了。他已经六十六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不会再有多少机会了。从一个放牛娃做到大都督,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了。但对于邓艾这样为战争而生的绝世名将,自然不甘心做一辈子绿叶。

已经到了这个年纪还有什么可怕的?在死前兵行险着大战一场,成则流芳百世,即使败了也没有遗憾。一场古代军事史上的传奇征程即将拉开序幕。

虽然邓艾决定孤注一掷,但他首先还得选一条路才行。若想南下进入成都平原,一般有三条路线,自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西面金牛道最为著名,当年秦灭巴蜀走的就是这条路,一路南下可以直抵成都。中间的米仓道通向巴中,而东面的荔枝道则在唐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当时钟会大军已经突破阳安关沿着金牛道南下逼近剑阁了。不过剑阁却不是能够轻易突破的,李白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描述可谓再形象不过了。钟会坐拥十几万大军但还是被堵在那里一筹莫展。

邓艾如果想要另辟蹊径抢占头功的话,明显走金牛道是不可能了,那么看起来似乎只有米仓道这一个选择了。

但其实邓艾走米仓道的话也有一个问题,由于他当时还在阴平,所以必须北上武都然后再到汉中,这样才能走米仓道。不过这么一来就难免通过钟会的占领区,不产生接触是不可能的,而邓艾也难免会受到制约,因此这条路线是不可行的。

于是邓艾选择了第三条路线也就是阴平小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是金牛道,对于大军行进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邓艾所走的路线,比起前面两条路还要难上百倍,甚至可以说根本算不上是路。

在阴平桥头围堵姜维失败后,邓艾与诸葛绪会和,当时他就提出了这一计划,希望诸葛绪同行走阴平小道南下成都。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邓艾和诸葛绪是平级,他并没有权力指挥诸葛绪,所以他只能提个建议而已。不过诸葛绪却以没有接到上面相关命令为由拒绝了,而是前往钟会处与其会合。

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其实诸葛绪没有跟邓艾一起冒险也是很正常的,虽然他没有完成堵住姜维的任务,但是此战夺得汉中,即使到此为止,也是有些功劳的。他还有大好的前途,完全没理由和邓艾去冒险。对诸葛绪来说,求稳就足够了,他也没有邓艾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

灭蜀之战的三名主角钟会、邓艾和姜维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豪杰, 这是一场天下最高端的棋局,诸葛绪这等平庸之人自然是没有资格登场的,很快他就被钟会以畏战为由夺了兵权,并押送回洛阳治罪。

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不过这对于诸葛绪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至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以他这种级别的选手,在顶级高手的较量之中只会被碾得渣都不剩。提前出局的诸葛绪反而得以善终,他的后人也做到九卿的高位,不得不说福祸难料。

按百官名: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子冲,廷尉。(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钟会兼并了诸葛绪的人马后,兵力已经多达十五万,但他仍然无法攻克剑阁,于是他写信劝降姜维,却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所以这时候钟会已经有退兵的打算了。

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而邓艾即将率军踏上一场传奇的征程。他的策略就是直插蜀国空虚的腹地,如果剑阁守军回救,那么剑阁的防守则必然减弱,钟会就能顺利破关;如果剑阁守军不回救,邓艾就可以横扫成都平原。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种出其不意直插敌国心脏的军事行动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罕见的。邓艾所走的阴平小道艰险异常,且长达七百余里,中间基本就是无人区,平时都少有人烟,更别说大军通行了。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在传统看法中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治所阴平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最后到达江油关。也就是下图中这条路线。

但是这条路只有最多四百余里,与史书中七百余里的记载不同,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

另一方面,邓艾军队是否有经过摩天岭这一点也尚存疑虑,因为并没有可靠的史料提到过这一点,而仅仅是出现在各种传说中。

摩天岭应该就是松坪子东面这座山,海拔2200米以上,而接下来走到唐家河时候,海拔高度就下降到1800米了。在这段仅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中,落差竟然达到400米之多,换算过来已经是15度左右的陡坡了。

目前国内山区的公路坡度一般超过10度就算非常陡峭了,15度的陡坡即使是汽车都不太容易行驶,如果邓艾真的裹着毛毡滚了这段路程的话,我想以他年近古稀高龄的身体应该是撑不住的吧。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邓艾并没有翻越摩天岭,他在阴平桥头兜了一圈,然后再向西,这样就绕过了摩天岭天险,后面的路线就和传统看法基本吻合了。

这种看法我认为是比较有道理的,首先这趟路线的长度确实达到了七百里左右。另一方面,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邓艾在出征之前和诸葛绪是有一番会晤的,这个地点大概率就在阴平桥头。既然邓艾已经到了这里,又何必再折回去走摩天岭呢?

但是尽管如此,邓艾军队所受到的困难也是超乎想象的,这条路上尽是高山深谷,行军路上稍不留神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尸骨无存。

而更大的危机也即将袭来,那就是断粮。邓艾军队最后一次得到补给应该也就是在阴平桥头附近,从此地出发到江油关也有四五百里的路程,一路行军至少也要十几天的时间。再加上山路艰险,难以携带太多辎重,士卒所遭受的饥寒之苦可想而知。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邓艾这支孤军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后,他们终于来到阴平小道的终点江油关,只要突破这道关隘,成都平原就近在眼前了。

其实邓艾偷渡阴平这件事,在钟会看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毕竟按照邓艾上书中的观点,如果能吸引剑阁守军回救,那他就很有可能趁势打破剑阁了,因此他派出部将田章支援邓艾。但令钟会意外的是,这反而给邓艾帮了大忙。

在攻打江油关的战斗中田章表现非常出色,先是击溃了蜀军伏兵,然后又立下先登的大功,蜀军守将马邈投降,至此成都平原已经门户大开。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蜀汉朝廷闻讯大为惊恐,就在江油关失守后不久,立刻派诸葛瞻率军来救。

关于诸葛瞻这个人,虽说他确实精神可嘉,气节方面无可指摘,不过在能力方面就比较平庸了。作为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他的好名声基本都来自于父亲诸葛亮的遗德,但却名不副实。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对他的儿子看得非常通透,在给诸葛瑾的书信中他就提到诸葛瞻以后可能难成大器。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瑾言子瞻书)

但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也是事实,稍微能打的几个人全在剑阁,朝廷也是真的无人可用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过与诸葛瞻同行的人中,却有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人才,他就是黄崇。此人虽然声名不著,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名鼎鼎的黄权。

当初猇亭战败后,黄权的孤军被困在长江北岸,不得已只好投降曹魏。刘备也算是个通情达理的仁义之主,他心里清楚这次大败跟他不听黄权的建议有很大关系,因此他也没有怪罪黄权留在益州的家眷。但就是这样一次善举,竟差点给蜀汉成功续命。

当时诸葛瞻已经率军抵达涪县,然后就停滞不前了。这个操作其实一点也不高明,因为涪县周围无险可守,双方只能硬碰硬。邓艾的军队虽然疲敝不堪,但毕竟九死一生士气高涨。

另一方面,邓艾的人马都是陇西的野战军,而诸葛瞻带领的都是没经过什么风浪的中央军,蜀军中比较能打的部分全在剑阁,战斗力方面魏军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决战就太冲动了。

而更好的对策也是有的,黄崇继承了父亲黄权的军事才能,他提出应该趁邓艾还没杀出山区进入平原的时候,快速进兵占据险要之地防守。虽然没有江油关那样的关隘,但至少也比平原作战更有优势,可惜被诸葛瞻拒绝了,蜀汉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要是诸葛瞻打定主意在涪县决战也就罢了,他后面的操作则更加失败,竟然分兵前去迎战。兵法有言:倍则分之。即使邓艾减员严重诸葛瞻兵力更多,但是你分兵也得两路夹击啊,否则岂不是成了添油战术?

对邓艾这种级别的名将来说,这就是送上门的菜,要是和他对决多年的姜维也是这种水准,说不定他早就把蜀国灭了两次了。很快蜀军前锋就被邓艾击溃,诸葛瞻只好退往绵竹。

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虽然这场战败损失并不算太大,但却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仅伤了士气,还严重制约了后续的战略部署。因为当敌军突破你所有的险关进入腹地后,战略决战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有人可能会说,坚壁清野才是上上之选。没错,理论上来看确实如此。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因为作为领兵大将,如果放任敌军在国土上肆虐,你的主君就不会放过你,另外你的政敌也会疯狂的攻讦你。最终的结局恐怕不是在战场上死无全尸就是在刑场上身首异处,这一点惨遭磔刑的袁督师恐怕最能感同身受了。

现在诸葛瞻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绵竹已经是成都以北最后一道防线了,除了决战他别无选择,如果能把邓艾堵在山区里,恐怕局面就大大的不同了。

这个结果正是邓艾想要的,之前历尽千难万险才走过阴平小道,如今又连番苦战,魏军将士们全凭着一股气才支持下来,如果耗得久了这股气卸掉,恐怕结局就不妙了,速战速决才是唯一的制胜法门。

但是邓艾这支军队到了这个地步确实已经强弩之末了,如果诸葛瞻以逸待劳坚守不战情况就糟了,毕竟他不敢越过绵竹直扑成都。

邓艾决定采取心理战,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写信劝降诸葛瞻,对于这种没受过什么历练的官二代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完全受不了激将,于是邓艾略施小计就成功激怒了诸葛瞻。

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如果主帅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那么还没打他就已经输了。这场大战终于以邓艾取得全胜而告终,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纷纷战死。邓艾进兵雒县,这里已经距离成都只有几十里路了。

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绵竹之战可以说是魏灭蜀的最后一战,随着这场大败,成都的人心已经彻底散了,在谯周等人的建议下,刘禅向邓艾投降,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

在这场大战中,邓艾以区区三万军队就能攻灭一国,虽然他最终下场凄惨,但这无法掩盖他的丰功伟绩,偷渡阴平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传奇之战最终名垂千古。

首发自公众号:握中悬璧 所有文章都已总结好,欢迎关注

原文在这里

其他高赞回答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三国系列文章长期更新


user avatar   enzo-z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德军七人兵不血刃攻占南斯拉夫首都

我看到题目第一个想到的,是二战德军1941年春进攻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一下来自维基百科:

4月12日早上,武装党卫军第2摩托化师的弗里茨·克林根贝格上校发现德拉瓦河上的桥梁被炸毁,带领一队巡逻队乘坐一艘橡皮艇淑河,巡逻队没有遇到抵抗便进入首都,在下午5时在德国驻南斯拉夫

大使馆

升起一面有纳粹党徽的旗旌。2小时后,贝尔格莱德的主要官员将首都移交给克林根贝格上校。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纵横欧洲,占领了许多国家的首都,

华沙

哥本哈根

奥斯陆

阿姆斯特丹

、布鲁塞尔和巴黎,但没有一座首都像

南斯拉夫

贝尔格莱德

那样,因为一名军官的大胆行动而兵不血刃地被征服,这名军官就是武装党卫军“帝国”师摩托化侦察营的党卫军上校弗立茨-克林根伯格。

Fritz Klingenberg (17 December 1912 – 23 March 1945) was a

German Waffen-SS

officer who served with the

2.SS-Division Das Reich

and was a commander of the

17.SS-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ötz von Berlichingen

. He was best known for his unorthodox and audacious capture of the

Yugoslavian

capital,

Belgrade

for which he was awarded the

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


具体情节:

克林根贝格是“帝国”师的一员,这个师被认为是武装党卫军中最强悍的部队之一,死心塌地的为希特勒卖命直到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刻。在法国之战中,克林根贝格曾因表现突出而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勋章。在一次战斗中,他召唤88mm火炮进行轰击,而弹着坐标就是他们自己所在的区域。他如此冒险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止法军对此地的一次兵力占优的反击。在这种混合了勇敢和投机的战斗中,他得到了更多勋章,而且,他从未因此负伤。别人都开始管他叫“魔术师”。而很多人把他的侦察分队称作 “克林根贝格的团伙”。

难以置信的入城 当然,有了够用的物资,这支摩托侦察分队就能够保持活跃。他们冲在主力装甲部队的前头,刺探南斯拉夫军队的情报,在地图上标出道路取向和障碍物并及时后送。这套行之有效的战场侦察正是二战以来德军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在向贝尔格莱德的推进中,“帝国”师的部队在不断和南斯拉夫部队发生交战的同时,在狭窄的山间隘口艰难穿行。至于其他德国部队,还落在他们身后很远的地方。4月11日,克林根贝格接到的命令是侦察搜索前进,肃清桥梁和道路交叉口的可能之敌,守住多瑙河上的交通要隘等待大部队抵达。

虽然处境不利,这名上尉还是决定孤军深入。在路上,他们缴获了几辆南斯拉夫军队的卡车,并俘虏了其上的20名南军士兵。利用俘虏的军服,德国士兵顺利通过了好几道入城的关卡,尽管不发一语,可是没有任何岗哨怀疑通过者的身份。而每通过一道关卡,德国人就缴了这些哨兵的械,这样他们离城越近,抓的俘虏也就越来越多。事实上,贝尔格莱德城内外的军民数日来已经做好了持续受困的心理准备,反倒是对于突然一击防备不足。 这些德国人开着卡车进入了城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名德国兵在此过程中负伤。克林根贝格等人就这样一直来到了市中心,他们没有被训练有素的城防军包围,而是围上了一大群瞪大了双眼、不知所措的市民们。 克林根贝格前往国防部大楼,但这座遭受过空袭的建筑里已空无一人。接着他又打听着去了德国公使馆,克林根贝格看到公使馆里的旗杆上空空如也,便命令士官汉斯·霍斯费德尔去升起一面纳粹德国的国旗,这时是4月12日下午5时。 靠敲诈得来的胜利 贝尔格莱德市的市长闻讯赶来。克林根贝格抓住这个机会不放,他声称自己的部队是好几个党卫军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并要求市长尽快通过自己携带的无线电下令城内外所有部队停止抵抗,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德国空军今天夜里就会把这座城市整个抹掉。他进一步恐吓道,晚上的空袭之后便是大炮、坦克和步兵在明晨的全面进攻,那时恐怕城里的一草一木都很难保全了。 在那个已经完全清醒的导游向市长翻译这些话的时候,克林根贝格的手下们的吃惊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可怜的市政官员们,他们觉得自己的指挥官大概是疯了。首先,他们手里的无线电出了故障,只能接收而不能发送;其次,他们这几个人离大部队拉得很远,什么空军、坦克都是不可能马上出现的。可是市长已完全被这番虚声恫吓给蒙住了,他转身安排投降的必要事宜去了。德国人的运气还没完,有几架德国侦察机就在这时突然从城市上空掠过,克林根贝格马上煞有介事地指着空中说,留给你们的时间可在飞快地流逝啊。 经过短暂的会商,城内的军人和民兵同意放下武器,来交换德军的停火。南斯拉夫士兵们在市中心广场集合缴械。这些俘虏共约l300人,再加上市内的20万平民,他们全部成了这支仅有7人组成的小分队的战利品。 4月13日深夜,“帝国”师的前卫部队抵达。他们本来做好了激战一场的准备,并已经把摩托侦察分队判断为被歼。至于收到的电讯,他们觉得那不过是敌人引诱自己的阴谋罢了。师里相信,肯定是克林根贝格等人在被俘后供出了军用电台的通信频率和呼叫密码。

在首都陷落这幕大悲剧中的一幕小悲剧上演了:当得知自己其实是被几名德国兵愚弄了后,宣布贝尔格莱德投降的市长开枪自杀。


奇迹后荣获骑士十字勋章,加上元首亲自接见


user avatar   zhen-xiang-xian-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甘岭战役啊!处于全面劣势的状态下靠意志和智慧赢得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597.9高地共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进入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战役背景


上甘岭全貌

1952年10月初,种种迹象表明,共产党军队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对此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关注。在10月6日写给上司——远东美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的信中,他敦促尽快通过一项在美国第9军前线发动一切有限目标的进攻计划,他说:“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

为避免这一趋势继续发展,范弗里特建议采纳第9军团代号为“摊牌行动“计划。他认为那样将会改善金化以北防线的情况。范弗里特指出,在该城以北不到3英里的地方,第9军和敌人的军队都设有工事,双方间隔只有200码。在598高地和该高地东北面大约1英里多的地方有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狙击岭山脉(中方称537.7高地),那里的敌对力量正好卡住了我方的咽喉,故此死伤就相应要大得多。假如能把敌人驱逐出这些山头,范弗里特继续说,他们将不得不后撤到1250码以远的另一个防守阵地。考虑目前弹药库存所能提供的最大火力以及空中力量的最大近战支援,第8集团军司令对“摊牌行动”的可能性是乐观的。

虽然克拉克在过去曾反对过夺取高地的冒险行动,但是他也终于表示,“摊牌行动”将可以非同寻常地创造一个好机会,可以不付出过大的牺牲就能拿下一些阵地。假如一切按计划行事,仅美国第7师和韩军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野战司令官们估计,此行动将进行6天,会造成200人的伤亡。由于有多达16个炮兵营的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次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援,估计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于是,8日克拉克批准了“摊牌行动”计划,但仍提醒范弗里特对该行动只作例行的新闻报道,同时要特别考虑夺取高地的战术意义。


战役地理


美军进攻上甘岭阵地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象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之为三角形山,共分为十二个阵地,东北山梁上依次是2号、8号和1号阵地,2号阵地的左前方有个小山梁,上面就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11号阵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高地主峰则是3号阵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9号阵地的右后方是10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其中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日后将成为双方殊死争夺的目标。防守此地的是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为一个加强连的兵力。

537.7高地(美方称狙击兵岭)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应确切称之为537.7高地北山,本文简称为537.7高地,下同)上面有九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整个北山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


战役经过


美7师的进攻

但是“摊牌”行动一开始就走了样。战前韩二师的一个参谋带着作战计划投靠志愿军。而且由于白马山战役的需要,炮兵的支援不得不中断,准备好的5天空袭行动也只好减为2天了,中国军队严阵以待,并且很快就表明他们打算继续占据598高地——狙击岭一带地形。

美7师师长,韦恩·C·史密斯少将把占领“三角山”的任务交给了由劳埃德·R.摩西率领的第31步兵团(在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被全歼,团旗也被缴获的北极熊团)。虽然原先计划只用1个营的兵力进攻,但是摩西上校及其官员们估计敌人的反击一定会比预计的要强烈,只用1个营的兵力去对抗敌人是不现实的,他们把占领“三角山”右翼的任务交给了迈伦·麦克卢尔中校指挥的第1营;把占领左翼的任务交给了罗伯特·H.纽博尼指挥的第3营,也就是说主攻力量在行动以前就增加了一倍。

10月14日四时,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准备,其中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觉得简直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约而同以地狱来形容,其恐怖由此可见。

坑道里的守备部队步话机在炮击刚开始就立即呼叫千米之外的448高地营指挥所,但炮火实在太猛烈,步话机的天线刚刚架起,就被炸掉,在短短几分钟里,坑道里储备的十三根天线全数被炸毁,仍无法与指挥所沟通联系。而电话线更是被炮火炸得不成样子。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冒着铺天盖地的炮火前去查线,他一路上边躲避炮火,边接上断线,随身携带的整整一大卷电话线用完,还差了一截!已经多处负伤的牛保才来不及多考虑一手抓起一头断线,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线路,用生命换来了三分钟的通话时间,在营指挥所的一三五团副团长王凤书就在这宝贵的三分钟里向坑道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十五军军部设在上甘岭以北二十多公里的道德洞,14日一天军部只知道美韩军对四十五师正面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二十九师和四十四师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都发动了攻击,其他具体情况一无所知,秦基伟只好命令五圣山侧翼的观察所每半小时报告一次情况,同时请求左右邻的三十八军和十二军通报各自正面的情况。秦基伟认为当面美韩军只有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共两个师的兵力,单以这两个师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时攻击几个方向的,其中必然只有一个是主攻方向,其他则是牵制性的佯攻,但要立即判断出哪个是主攻,如今根本无法做到,秦基伟回忆道:我们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师正面(平康方向),企图夺取西方山、斗流峰……估计敌人重点进攻五圣山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五圣山地势险峻,便于我军防守”。他倾向于敌军会沿者平坦的大路攻击,而不是险峻的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前线指挥所

就在各级指挥员心急如焚的时候,上甘岭的战斗全面展开了!五时,美军经过一小时炮火准备后,开始火力延伸以压制纵深目标。同时,步兵开始冲锋,最先与美军接火的是九连597.9高地11号前哨阵地上的一个班,但班长使用兵力不当,一下就把全班投入了战斗,在美军猛烈炮火下,很快蒙受了巨大伤亡,等打退美军四次冲锋后,就只剩下一个战士了,他只好退入坑道坚持战斗。防守2号阵地的八连一排见11号阵地失守,排长立即组织两个班前去反击,力求乘敌立足未稳夺回阵地,但这两个班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军炮火覆盖射击,只剩五个伤员被迫退回2号阵地,这样一来,一排反击未成,反而损失兵力大半,连防守2号阵地都很困难了,十一时许,2号阵地就因守备兵力伤亡殆尽而告失守。东南的7号阵地因此陷入孤立,随即也被美军占领。只有最关键的9号阵地,由九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三排防守,秦庚武见美军炮火异常猛烈,如果在阵地上一下投入兵力越多,那么伤亡也就越多越快,所以他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三个人,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打得从容不迫,9号阵地因此成为597.9高地的中流砥柱,始终顶住了美军的进攻。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极其重要,只要9号阵地不失,那么597.9高地就可保无忧。经一上午的激战,美军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二营、三营损失均超过了70%,美军比较忌讳部队成建制消耗,就未敢再使用一营,将三十一团撤下去休整,换上第三十二团接着再战,一直打到黄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

537.7高地上,也同时遭到了攻击,韩军第二师三十二团以一个营分三路发动猛攻,志愿军守备部队一连依托被炮火严重摧毁的阵地英勇坚守,战斗之顽强被韩军战史称为史无前例,韩军地面部队攻击连连被击退, 只得呼叫美军的航空兵火力支援,美军出动了二十余架B—26轰炸机投掷凝固汽油弹,阵地成为一片火海,韩军乘势猛攻,最前沿的8号阵地只剩下三个伤员,无力再战,正准备退入坑道,却被已经冲上阵地的韩军的一挺机枪压制在离坑道口十余米处,这挺机枪附近正巧是因多处负伤而昏迷的孙子明,他被枪声惊醒,看到这情景,大吼一声扑了过去,韩军的机枪手猝不及防被吓得魂飞天外,掉头就逃,孙子明刚想把机枪掉过头去射击,另外一股十多个敌人已经涌了上来,他见来不及开火,一把抓起身边的三颗手榴弹,朝着这股敌人扑去,与敌同归于尽,他也就成为在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三十八个勇士中的第一人!直到十二时许,经过了七个多小时的激战,韩军攻上了主阵地,再经过二十多分钟惨烈无比的白刃肉搏,才占领了阵地。至下午二时,一连仅存二十余人,退守坑道,537.7高地除9号阵地外的其余表面阵地都告失守。九连和一连在激烈的战斗中,将战前储备的弹药消耗殆尽,共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由于长时间高强度持续射击,武器损耗也非常惊人,总共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45师坚守阵地

黄昏时,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得知在白天战斗中失去了一半的表面阵地,立即命令一三五团团长张信元连夜组织反击,夺回阵地。并让二线的一三四团团长刘占华即刻赶到师部,熟悉情况,准备参战。

16日,美韩军继续猛攻不止,四十五师先后已有15个连投入战斗,秦基伟当即决定,四十五师改为主攻,四十四师则改为助攻;军、师组织火炮向上甘岭机动,并组成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建立后方供应机构,加强后勤保障,除原先储备的弹药外,另为一线部队每连增加配备8000枚手榴弹,三个月的补给品储备量,并积极组织向坑道补充弹药、食物和饮水。

17日,战斗进入第四天,越来越惨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天之中几度易手,每次易手就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击和天昏地暗的拼杀,阵地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高地。由于战场地域狭窄,最多只能展开两个营的部队,双方只能采取逐次增兵的战术,一个营一个连,甚至一个排一个班的投入作战。这天,韩军第二师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志愿军在地上挖有坑道,解决了美韩军几天来一直困惑不解的难题: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怎么还会有人生存下来?对此美韩军极为重视,特意派韩二师的中校情报参谋带了精干侦察人员前往核实,这才搞清楚,志愿军果然利用坑道对付炮火轰击。

19日,第15军集中44门重炮和1个喀秋莎火箭炮团的兵力,掩护第134团6连,第45师侦察连,工兵连1个排进攻537.7高地。

炮火射击刚一延伸,步兵随即开始反击。537.7高地地形简单,易攻难守,反击的三个连攻势如潮,仅二十分钟就夺回了全部阵地,打垮了韩国第32团第1,2营(共4个连)的防御,按照事先规定,转入防御。


表面阵地的争夺

这场激烈反击的重头戏是在597.9高地。已进入坑道的第134团八连(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警卫营三连,是134团战斗力首屈一指的连队)等炮火开始延伸射击,就冲出坑道,首先攻下1号阵地,接着向3号主峰阵地冲击,被东侧一个地堡火力所阻,八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均人枪俱伤,他拿起一颗手雷带伤冲去,在向地堡接近途中,又多处负伤,但他一直匍匐到距地堡两米处,然后趴在地上稍事休息,积攒最后的体力,一跃而起,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一声巨响与地堡同归于尽!几乎在同时,东南山梁上的8号阵地,四连一位叫欧阳代炎的副排长,双腿被炸断后,毅然滚入敌军群中,拉响手榴弹!八连夺下3号主峰阵地继续推进,在攻击9号阵地时被美军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拦,这个主地堡是以一块巨石掏空建成的,由于角度制约,十五军曾集中十多门火炮轰击也未能将其摧毁,苗族战士龙世昌带着爆破筒冲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了,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左腿齐膝被炸断,但他仍顽强地向地堡爬去,终于爬到了地堡前,将爆破筒从射击孔中插进去,地堡中的美军马上又将爆破筒推出来,龙世昌再向里推,双方僵持着,龙世昌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就在这时爆破筒爆炸了,地堡与他一起在火光中消失了,八连乘势收复9号阵地。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从另一个方向反击的一三五团六连,经过大半夜的血战,攻占了6号、5号阵地,伤亡殆尽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了,二营代理参谋长张广生率领五连二排赶来作为二梯队,继续攻击,这才夺回了4号阵地。当攻到0号阵地时,这一个加强连只剩下16人了,张广生叫通师部,直接向师长崔建功报告,崔建功厉声命令:“八连已占领主峰阵地,如果你们攻不下0号阵地,天一亮敌人就会以此为依托反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0号阵地!”0号阵地的美军凭借着由四个地堡组成的子母堡竭力抵抗,张广生和六连连长万福来将剩余人员编成三个小组,实施连续攻击,但三个小组伤亡殆尽还没能完成任务,此时,万福来身边已经没有一个战斗人员了,他心急如焚,跟随张广生的营部通讯员原来也是六连战士的黄继光,和六连通讯员吴三羊肖登良一起请战,张广生立即将这三人编成一组,指定黄继光为班长,去完成爆破任务。黄继光什么也没有说,带着两人就向前冲去,并不像后来报道中的还说什么豪言壮语,那纯粹是杜撰,因为在军情如火的紧急情况下,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六连指导员冯玉庆和排长钟仁杰用机枪掩护三人向地堡冲去,这三人果然机灵,交替掩护,很快炸掉了两个子堡,但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只剩黄继光一人了,他继续向主堡跃进,突然他也中弹倒地,仍带伤匍匐前进,顽强爬到主堡前投出手雷,由于主堡很大,手雷只炸塌一角,里面的人换了一个射击孔又开始射击,此时黄继光已七处负伤,没有任何武器,他爬到地堡的射击死角,向后面招了招手,冯玉庆恍然明白他的意思,对张广生和万福来叫到:“黄继光要堵枪眼!”话音未落,黄继光一跃而起,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主堡的射击孔,冯玉庆端着机枪冲上阵地将枪膛中的所有子弹泼进地堡。至此,上甘岭597.9和537.7高地全部阵地被尽数夺回。以黄继光、赖发均、欧阳代炎和龙世昌等人为代表的广大忠勇将士用生命和血肉所谱写的辉煌,也永铸十五军和志愿军的史册!而十五军刚刚恢复阵地不过一个多小时,天就亮了。

20日一早,美军出动30架次B—26轰炸机对上甘岭进行地毯式轰炸,300余门重炮同时实施轰击,40多辆坦克由于受地形限制无法实施集团突击,干脆抵近高地作为固定火力点,直接支援步兵进攻。美军投入战斗的步兵共三个营,采取多路多波次集团冲锋,后三角队形,兵力由小到大,一波接一波,在宪兵队的督战下,轮番冲锋。


志愿军战士坚守阵地

激烈的炮火使得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所笼罩,相隔百米就无法看到信号枪的光亮,双方只好都使用迫击炮发射信号炮弹来进行联络。黄昏时分,志愿军部队经连续一天一夜的激战,伤亡巨大,后援无济,无力再战,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除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四个阵地外,其余阵地均告失守,崔建功原先苦心安排只攻不守的王牌八连无法撤下,继续在上甘岭战斗,此时仅剩15人,在连长李宝成的率领下退入一号坑道。

当晚军参谋长张蕴钰赶到四十五师师部,听取作战情况报告,崔建功汇报部队伤亡已超过3500人,一三四团和一三五团总共只剩下二三百人,全师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建制营了,张蕴钰大为震惊,责问为什么不及时报告?一三四团团长张占元表示还能组织机关和勤杂人员继续战斗,张蕴钰痛心不已。秦基伟知道这一情况立即在军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决定从军部的直属部队和机关中抽调人员补充四十五师。鉴于四十五师已无力组织反击,便改变战术,以坑道斗争与小分队反击为主要手段,消耗疲惫敌军,为主力调整部署准备大规模反击赢得时间。

秦基伟后来回忆说:“在战斗开始的第一周内,我虽伤亡大,但看到敌人伤亡更大,便认为敌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别是当阵地被敌人占领后,脑子发热,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所以我对崔建功师长讲了那样的话,打不下来就不要回来见我。我这句话放出去不要紧,下面脑子更热,一股血气上来就拼命,增大了伤亡。”战役第一阶段的7天时间内,白天敌军进攻占领表面阵地,我军就夜间反击,形成昼失夜反的局面。在7次反击中,3次全部恢复了阵地,4次部分恢复了阵地。虽然战果可观,但是在反击中我方用兵过多,第二梯队仓促投入战斗,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7天中,45师投入战斗的兵力达到了21个连(占全部数量的77%还多),各连的伤亡都超过了半数,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这样一来,45师也就丧失了继续组织较大反击的能力,只能通过第二阶段的坑道斗争拖住敌人来赢得反击的准备时间。发现这一问题后,在上级的及时提醒和对战场形势的清醒认识后,15军改变了原有的急躁情绪,采取稳妥的办法准备打持久战,这才改变了初期的战术错误。正如秦基伟所说的:“打了一阵,冷静下来一想,发觉不对,敌人拉的架势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场的,要稳住阵脚,同敌人打持久战。”


上甘岭战役,是志愿军在初期处于火力、兵力、后勤支援等绝对劣势的一次防守作战,但由于调整及时,战术运用得当,在顶住了无限当量火力后,屹立不倒的一次成功战役。

美军在硫磺岛的死亡比例让他们吹了几十年,唯独让他们死亡比例更高的上甘岭他们选择性遗忘,就是因为他们在这场绝对优势的战役中输掉了!


user avatar   jiang-jungle-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真的是二战转折点。如果输了。历史或许就不是现在这样了。所以当时对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分析的很到位。不能放推。就是死守!德军虽然刚开始并不是很顺利但是目的基本达到。该推塔推塔。该控buff控buff。老毛子都被打到市中心了就是不放!假如守不住,苏联那么长的纵深基本都会被打穿。真的就直接被德国从欧洲战场一路通关。加上日本当时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完全不虚。盟军基本上就GG了。赢了就不一样了!马上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再加上德军就尼玛不信邪。非要强行上高地。和人家地头蛇死磕。大伤元气。欧洲战场形势马上就不一样了。

奉行的高机动机械闪电速推流战略就这么活生生的被老毛子强行拖到后期。所以说德军基本上就是被老毛子拖垮了。英法盟军在欧洲战场只要开干基本上就是送。二打一也干不过。被人拿双杀很正常。老毛子就是污。我就在我一亩三分地等你来。狗逼你不怕冷你就使劲拖啊。你补给跟得上就不要缩啊!你的面包大衣怎么跟爸爸的伏特加比?再加上斯大林格勒所存在的重要战略意义人人清楚。人在塔在!酒一喝上。各种隐藏属性buff直接加满。群嘲技能准备完毕。who怕who?德军打了半年。久攻不下。伤亡方面又不占便宜。强开团拿不下来。又poke不过老毛子。士气低落还打屁啊。


有点跑题哦卧槽。其实奇迹倒说不上。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确实打完以后德军在欧洲战场没那么屌了。就是辉煌。


user avatar   pang-xiong-mao-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开国仇家恨来说,就说918

小六子:你瞅啥?

日本人:瞅你咋滴?我还干你爹呢。

然后日本人几炮就拿下北大营,第二天占领沈阳,三个月东三省沦陷,干得那是真叫一个漂亮,所以日本人才有了“三个月灭亡中国”幻觉。

本以为中国人全和“你瞅啥”一样的怂,结果后来才发现中国还有把自己捆鱼雷上的中国海军,学生全死了就剩我了的中国空军,背着手榴弹钻坦克肚子的中国陆军,有白山黑水的抗联,有神出鬼没的八路,这哪里是骑虎难下啊,这厮根本就是骑上了一头五爪金龙啊。。。。

结果上海遇到八佰,台儿庄遇到王铭章,太行山又遭八路军一炮轰死名将之花,百团大战被干得满地找牙,后来反正大家都知道了。

战争是人打的,或许有奇迹,毕竟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不可能一直好运气,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user avatar   dong-xiao-ru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空投照明弹,暗夜变白昼!海航米格-15拦截黑蝙蝠之战。1964年,米格-15早就落后了,但是老将立新功。

1964年6月11号下午,台湾新竹机场一片忙碌的景象,地勤大爷们围着5060号P2V-7U侦察机忙前忙后。该机正是4年前使两架图-2撞山坠毁的那架。

5060号由“黑蝙蝠”中队长孙以晨中校亲自驾驶,机组成员一共有14人。为了应对拦截,飞机翼下还有4枚“响尾蛇”导弹,如果拦截机超前,可以阴一手。

不过这次他们既用不上导弹,也没有4年前的好运气了。16点整,飞机滑跑升空,朝大陆方向飞去,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故事从头讲起,在夜间国土防空战中, P2V-7U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它装备了最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和雷达,低空性能优异,多次侦察均全身而退。

为了击落P2V-7U,空军进行了几次尝试,有失有得。例如把雷达装到图-4和图-2上,但效果并不好(参见我军夜间空战失利记!雷达落后使两架图-2撞山,8名飞行员牺牲)。

空军还专门成立了独立夜航大队,有飞行员在经过刻苦训练后,一举击落敌机(参见夜空猎手拦截国军P2V“黑蝙蝠”!紧咬敌机不放,炮弹一发入魂)。

与空军不同,海航提出了空投照明弹来发现目标的方法。其实这是无奈之举,因为海航没有装备雷达的战斗机,只能用这种办法将夜间空战变为“昼间”空战。

具体是伊尔-28在敌机前上方投下照明弹,米格-15比斯跟在后面攻击敌机。这种战术需要照明机、战斗机和地面引导紧密配合,难度很大。

1963年8月,经过研究决定,海航成立了照明攻击大队,即独立第5大队,隶属于海航第4师,专门利用夜间照明战术击落P2V-7U

独立第5大队驻扎在山东青岛的流亭机场,全队上下重新分析了作战要点,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首先需要地面雷达发现并紧跟敌机,地面领航员将飞机准确引导到敌机一前一后的位置,与敌机航线保持一致。

然后当两架飞机就绪并投下照明弹后,战斗机飞行员需要尽快发现并咬住目标,调整好距离和位置,在照明弹熄灭前开炮将敌机击落。

独立第5大队对此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357次空中攻击演练,80多次空地合成演练,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时间很快来到了1964年6月11号下午,“黑蝙蝠”起飞了,即文章开头那一幕。此次的任务是侦察青岛港新到的一批核检测设备。

当5060号P2V-7U起飞后不久,情报就传回了大陆。17点30分,海航4师收到准备战斗的命令,独立第5大队的飞行员迅速进入了待命状态。

敌情通报不断传到师指挥所,指挥员是参谋长辛英元;驾驶伊尔-28照明机的是石振山机组,携带了12枚90公斤照明弹;米格-15比斯战斗机飞行员是陈根发。

21点07分,我军部署在朝连岛的雷达发现了敌机,方位150度,距离115公里,航向为290度。

近二十分钟后,敌机距离青岛仅七十多公里,照明机和战斗机进入一等。然而不久敌机掉头朝南飞去,并从连云港进入大陆,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根据以往的经验,指挥员辛英元判断,敌机很可能直接右转往青岛方向飞来,或者飞进大陆纵深后再右转往山东方向飞,经潍坊、莱阳等地进入青岛。

不管这架P2V-7U怎么飞,只要经过独立第5大队的防区,无论如何都要把它打下来。果然不久之后,P2V-7U绕了个大弯,往青岛方向飞来。

22点50分,当敌机距胶济铁路50公里处时,师指挥所下令伊尔-28和米格-15比斯进入一等。23点13分,两架飞机升空迎敌。

米格-15比斯飞行员陈根发后来回忆道:“我按照预定方案,沿着航线270度向西飞,高度保持在1000米,速度为500km/h,仅用十分钟就到达了预定空域。”

“此时敌机已经往正东方向飞行,根据地面的引导,到达合适位置后需要压住敌机的航迹。”

“然而敌机很狡猾,它的雷达应该早就发现了我们,它突然右转60度,紧接着左转90度,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面对P2V-7U的突然机动,我双机没有防备直接冲前。地面领航员本来应该指挥“右转弯”跟住敌机,但由于紧张,“右”字没有说出来。

结果造成伊尔-28右转,在敌机左前方8公里,而米格-15比斯却左转,距敌机两公里。编队散了自然也不能发挥威力。

指挥员辛英元果断接替指挥,引导伊尔-28转向并减速,缩短与敌机的距离,指挥米格-15比斯从后面接近,紧紧地压住P2V-7U的航迹。

然而“黑蝙蝠”中队长孙以晨技术也不赖,根据多次侦察大陆和与我军斗智斗勇的经历,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面对不断接近的威胁,孙以晨干脆直接加速,下降高度并做小角度的蛇形机动,企图通过低空复杂的地形和速度摆脱拦截。

这一招果然奏效,一来进入了我军的П-35雷达的盲区,二来P2V-7U的速度并不慢,而且载油多,耗得起。我机油量少,稍微开加力就会燃油告警。

为了避免撞山事故,地面领航员只能引导我机右转180度脱离,爬升到高处调整队形,等待战机。

孙以晨见追兵已退,在低空飞行了几分钟后便重新爬升继续执行任务。然而当它一出盲区,就立马被我军雷达捕捉到了。

领航员徐守祖立即命令两机加速,将伊尔-28引导到了敌机右前上方,距约3公里处,米格-15比斯在敌机后上方待命。

由于伊尔-28并没有压住P2V-7U的航迹,所以徐守祖大胆地采取了快速“切投”的方法。

“切投”即照明机从敌机前侧方进入,我机航线与敌机航线夹角不大于20度,在交点附近投照明弹的方式。这种方式对投弹时机的把握要求特别高。

23点36分,伊尔-28以20度夹角向敌机航线靠近,当抵达合适点时(位于P2V-7U前方2100米,上方1900米),指挥部果断下令投照明弹。

12枚90公斤照明弹全部点亮,半径7公里的区域一览无余,能够持续90秒。孙以晨发现自己暴露了,立即向左压大坡度并做急转弯,同时下降高度。

地面领航员迅速将情况通报给战斗机飞行员陈根发,陈根发立即搜索左侧,两秒后报告:“发现了!”

此时P2V-7U位于米格-15比斯的左前下方约50度的位置,距离约1.2公里,高度约为600米,而我机的高度为870米,速度为400km/h,占有位置优势。

陈根发后来回忆道:“我立即向左压坡度,靠近到敌机的左后上方,并增大油门缩小距离。”

“敌机的高度很低,我小心地操纵着飞机接近。当相距约700米时,我收小了油门避免冲前,同时推杆压低机头开始瞄准。”

“拦截P2V-7U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发现它,照明弹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面对如此大的靶标,射击反倒可以往后排,但要求飞行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命中目标,否则没有第二次机会。”

“我把敌机套入了瞄准具光环,等稳定了之后立即开炮射击,看到了曳光弹命中敌机左侧翼根处。”

P2V-7U虽然受了伤,但操纵系统没有损坏,还可以继续挣扎着飞行。孙以晨向右压坡度,企图右转逃到暗处。

然而陈根发的反应很快,米格-15比斯的响应比受伤的P2V-7U也更快。他立即右转,切到敌机的内圈,同时放下了减速板,延长射击时间。

当接近到四百多米时,陈根发第二次开炮,准确命中了P2V-7U的机舱。火苗从机身里窜出来,后面拖着一股浓烟。

P2V-7U机舱里的电子设备操作人员估计死伤惨重,但驾驶舱却相对完好,孙以晨还在努力挽救5060号机。他拼尽全力向左转,做蛇形机动规避射击。

陈根发也跟着左转,并小心地收油门减速,一面要紧跟在敌机后面避免冲前,一面防止失速坠地。

当两机距离接近到150米左右时,这是最后一次射击机会了,再近就会撞机,必须进行规避,给了P2V-7U逃窜的机会。

敌机已经充满了整个风挡,几乎不用瞄准就可以射击。越到这种关键时候,陈根发越是沉着冷静,他迅速进行了第三次射击,炮弹打坏了敌机的油路系统,冒出更大的火光。

看到如此情景,陈根发知道这架P2V-7U彻底完了,他兴奋地报告:“敌机冒火了!”。从发现敌机到第3次开炮只用了49秒。

此时两机距离已经很近了,再不脱离就顺带把自己击落了,陈根发立即猛地后拉操纵杆,飞机突然抖了起来。

为了紧跟敌机,米格-15比斯的速度本来就不高,剧烈的操作差点让飞机失速。最后陈根发从敌机上方不远处掠过,高度表显示为320米,实际上仅有200米。

敌机在接地前拼尽全力转了一个大弯,于23点37分38秒坠地爆炸,这宣告着夜间照明作战取得了圆满成功!24时,陈根发、石振山两架飞机安全返回基地。

第二天勘察现场发现,5060号P2V-7U坠毁在栖霞县姜家村附近,机上14人全部阵亡,缴获4枚 “响尾蛇”导弹和两部侦测核污染物的空气采样器。

此次与P2V-7U的交战说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总结出敌机运动规律,提出合理的战术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一样可以给敌人巨大打击。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战史堂」,推送高质量的近现代战斗故事。


user avatar   zong-yi-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717年大策零敦多布率准噶尔军奔袭拉萨之战

1716年,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在结束了对俄罗斯的战争后,希望在西藏方向取得突破,夺取西藏的统治权。获得西藏的统治权对于策妄阿拉布坦来说意味着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将达-赖班禅控制在手中,这对于信奉黄教的准噶尔部众来说很重要;二是将同为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收归旗下;三是对清廷形成战略压力与战略突破。

不过,攻占拉萨的难度不低。一方面,康熙五十四年哈密之战以后,清廷把控的噶斯口(今青海西北)已经对准噶尔人完全封闭,通过青海这条最容易的道路进入西藏完全是痴心妄想;另一方面,拉藏汗对准噶尔人并不信任,双方距离又这么远,要是准噶尔动员大军前往拉萨,恐怕没到半路就被人灭了。

最后,策妄阿拉布坦还是祭出了“色诱之术”。1714年,将自己的女儿博托洛克嫁与拉藏汗长子噶尔丹丹衷,以此向拉藏汗宣示双方的友好关系。然后在1716年底,派大策零敦多布率5500骑兵从伊犁出发远征西藏。

由于这次远征带有奇袭的的性质,大策零敦多布在路线上既不能选择在清廷眼皮子底下的噶斯口,也不能选择在和硕特汗廷控制下的阿里地区(很多资料介绍这次行动是沿着今天的新藏公路行进,其实不是的),只好走了一条绝少有人行走的路:克里野古道。

克里野古道曾经在吐蕃侵略西域时代兴盛一时,但在当时已经逐渐荒废了。要走这条路无论气候条件、道路条件、补给条件的难度都远远大于其他道路。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有这条路可走了。大策零敦多布也算是倒了血霉,接到这么个任务。

史料中记载,准噶尔远征军每人配发四五匹壮马,两匹骆驼,一只羊,以及相应的银两口粮、武器弹药、等等,从伊犁到于田,又从于田开始,沿着克里雅古道翻越昆仑山脉,在翻过克里雅山口之后改到向南,进入羌塘草原之后又向东走,直到色林错附近才停下来第一次休整和补给(从1716年十月走到1717年7月)。因为知道这条线路不好走,难于补给,大策零顿多布出发的时候特地将其分为两支队伍行进。纵是如此,前队三千人就有六分之一因为粮草耗尽、高原疾病就在克里野山口附近等到后队,剩下的两千五百人到达色林错的时候也是饥寒交迫,“畜尽粮亡、人食犬肉”,困难到需要抢劫当地波木宝部落以自给。加上之后大采购,买入三千只羊、五百头牛,才勉强恢复元气。结果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七月四日到达纳克产(色林错附近地区),七月二十五日在拉尔金岭顶住了拉藏汗万余人的进攻,然后互殴一两月之后,在十一月攻入拉萨杀掉拉藏汗,开始了准噶尔汗国对西藏的统治。

贴个图,直观感受一下这只远征军走过的路。直到今天也属于无人区。

哦,对了,第二年,也就是1718年,使得清军精锐惨败的喀喇乌苏之战也是这只远征军。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志愿军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完成任务,消灭敌人”!这个原则中根本没有“保存自己”的选项。

所以,对于志愿军而言,敌后作战——无后勤、无增援、无火力支援——这些对于志愿军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轻步兵对于这些的依赖本来就很有限,加上旺盛的作战意志以及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志愿军在敌后渗透作战中往往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战争是绝对实力的较量,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什么装备、火力、后勤等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能够战胜美军,我们发现,志愿军具备的特质完全可以弥补在表面实力上的差距:

志愿军确实是一只轻步兵,但是这只轻步兵却处于人类历史上的巅峰!我“能聚能散”——“聚”起来是令人生畏的拳头,“散”开来就是水银泻地无所不在;我控制着战场,牢牢的掌握着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对我的动向却一无所知,我可以任意选择地方(不依赖后勤、没有复杂地形的限制,甚至渗透到你的后方)对你进行打击。而你却根本抓不住我!

“能聚能散”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很难。美军是一只职业军队,军队的战斗力依靠系统的集成(包括装甲部队、重炮部队、后勤补给、空中支援),当把某只部队抽调出来模仿志愿军的渗透穿插战术后,脱离系统支持的美军的战斗力简直就呈指数级的下降。

曾经李奇微抽调了一个最精锐的陆战营,全部模仿志愿军训练,然后向志愿军后方渗透——包括无线电静默,没有空中支援与掩护。结果在攻击志愿军后方一个水库要点时,遭遇志愿军一个排的阻击。整整一个美军陆战营,兵力是志愿军的10倍,结果打了半天伤亡惨重却一无所获,最后灰头土脸的撤回去了。

任何军事指挥官都明白“能聚能散”的重要性以及战术价值,但是却很难做到,如果一支部队“散开”后,战斗力急剧下降,那还不如“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当志愿军取得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的空前胜利时,面对志愿军这样一个类似“液体金属”构造的战争机器,美国高层是非常沮丧的,当时美国高层甚至觉得志愿军已经具备将美军赶下大海的实力,所以秘密授权去一线部队指挥的李奇微“在他认为适合的时机,将美军撤出朝鲜”。

然而,这个李奇微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将领,他找到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李奇微设计了一套怎么样的战术?

很简单,志愿军发起攻击,美军就先跑为敬,我有机械化优势,你靠两条腿追不上,跑多远呢?每天30公里——这是轻步兵每天能追击作战的极限。对于重要的战术要点,我就加强力量坚决守住,你轻步兵携带的轻武器啃不动(战线有缝隙,面对志愿军的渗透守不住,但是战术要点可以)。

这样连续跑7天,志愿军随身携带的粮弹+原始的后勤补给基本耗尽后,我就集中力量反击你,你弹尽粮绝根本就无法抵挡。

这套战术非常精准的打到了志愿军“轻步兵”的软肋。

四次战役,李奇微运用这个战术就摆脱了被动局面,虽然美军的反击在西线被志愿军顶住了,但是东线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却遭遇了失败。这次战役双方基本是达成平手。

五次战役志愿军却吃了亏。因为对李奇微的新战术不够重视,我们五次战役依然按照过去的方式猛冲猛打,7天后粮弹耗尽,李奇微一个凶狠的反扑让志愿军猝不及防,慌乱中没能组织好防御,被美军冲开一个缺口长驱直入。当时李奇微感觉胜利在望,不免志得意满——觉得自己不仅可以扭转不利的战争形势,而且快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奇葩的阻击战不仅再次颠覆了美军将领的认知,而且让志愿军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这就是铁原阻击战。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铁原是我军的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各个部队正向这个要点靠拢,以取得补给重新建立战线。而李奇微亲率的美军反击主力(约7万人,配备上千辆坦克、上千门重炮,还有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支援)也扑向这个要点,只要攻占铁原,就能分割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主力,就能赢得朝鲜战争的胜利。

所以,当时彭总就给铁原附近唯一建制完整的63军下了死命令,必须坚守铁原15天,哪怕把63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一支轻步兵要抵抗兵力火力具有绝对优势的重装集团的冲击15天——没有完整的野战工事是绝对不行的,可是构建完整的野战工事体系至少也要3天,李奇微会给我们3天的时间吗?当然不会!

没办法,63军军长给189师也下达了一个不近情理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在铁原前阻击美军3天。

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要知道三所里、龙源里阻击还有险要地形,美军是溃退的败军,军心士气都有问题,而且这些地方的阻击也只坚持了1天不到后续部队就赶上来了。现在却要求一个9400人只有轻武器的步兵师,在没有有利地形,没有野战工事的丘陵地带去阻击士气高昂、火力编组齐整、人数高达7万的美军重装集群3天?

怎么可能?

但是189师偏偏就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189师师长蔡长元是一名战术素养非常高的将领,他对志愿军的特点理解非常深刻,在接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后,采用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奇葩战术——他把189师“解散”了!

对!“解散”后组建成200多只小部队,这200多只部队在20公里宽的正面,25公里长的纵深,也就是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占据200多个小阵地,每个阵地只有30来人,摆出了一个“天女散花”的阵型来迎战气势汹汹的美军装甲集群。

这个阵型让美军所有的将领都目瞪口呆!这TM完全颠覆了军事学的常识!

军队怎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力量?那一定是组织集合成一个整体!现在志愿军居然主动把军队“拆散”碎片化,这不是自废“武功”吗?

但是仔细一琢磨,却发现189师这个“天女散花”阵意外的很难对付。志愿军碎片化确实让力量分散,每个阵地的实力都不强,但这TM有200多个阵地!一个一个啃要花多少功夫?直接撕开一个通道不管不顾向铁原推进?

那就相当于美军主动让无数个志愿军小部队留在自己后方!补给线怎么办?后勤保障放在那里才安全?炮兵阵地要配置多少警卫部队才放心?各级指挥部设置在那里?总不能军师一级的指挥部都跟着突击部队前移吧?

最后美军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去一个一个去“拔钉子”。

这个“天女散花”的战术将志愿军“能聚能散”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只有志愿军这样有信仰并且具备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部队才能实施这样的战术,这样战术实施的前提是,每一个小阵地都要成为一颗“钉子”,在面临几十上百倍美军的冲击下,不能一击就溃,而要尽可能的坚持更长的时间。因为美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被美军攻击的小阵地基本没有获得增援与补给的可能,坚守的志愿军部队也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但是我们189师的干部士兵毫无怨言的接受了这个地狱级的任务,在美军上千辆坦克上千门火炮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打击下,顽强的坚持下来,虽然一个又一个阵地失陷,一只又一只部队打光,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为后方构筑完备的野战工事体系赢得了时间。3天后,撤退命令下达后,参战前9400人的189师能撤下来的还不到5000人。

189师之后就是63军其余部队在匆忙构筑的野战工事中阻击美军的疯狂进攻,整整打了12天,让志愿军其他部队在后方建立了完整的战线后才撤离。五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吃了点亏,但是却击碎了李奇微妄图赢得朝鲜战争的美梦。

美军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都没能赢得胜利,这个时候美国人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在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有绝对优势,但是面对轻步兵巅峰,能够将“能聚能散”做到极致的志愿军却完全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这才开始了板门店谈判。

最后就朝鲜战争讲几点。

朝鲜战争中美国越过三八线中国参战就是必然。我们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就在东北,甚至主要给工业基地供应电力的水电站就在鸭绿江。如果让美军陈兵鸭绿江,我们东北工业建设的安全性就完全无法保证,如果放弃东北在大陆内陆重建一个重工业基地就得花费更大的代价以及更长的时间——这种对工业化进程的损失简直无法估量。

但是要出兵朝鲜至少得有一定的胜利的把握——如果是必输之战,出兵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的中共中央高层绝大多数人都对出兵的前景感到悲观,连公认最能打的林彪也装病不接帅印(首批出兵的都是东北部队,林彪是最合适的人选)。

唯一坚持要出兵并且认为能够取得胜利的只有毛泽东。只有他才深刻认识到自己亲手缔造的军队完全具备与表面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作战的能力。这种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其它的领导人。

最后毅然领兵出征的是彭老总,这位脾气暴躁的统帅在朝鲜战争中将志愿军的特质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五次战役撤退时组织有些问题,让180师受到严重的损失,但是瑕不掩瑜,总体而言,彭老总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也堪称出色。

最令人感佩的还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他们的勇气、坚韧以及牺牲精神为中国军队树立了一个巨大的丰碑——即使拿着最简陋的武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也是轻步兵的巅峰,也是最强大的美军无法战胜的对手。

推而广之,当你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可能对手在多项指标上都全面碾压你,但是你不应该放弃,想想屌丝志愿军是如何干翻白富美美军的——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加一点信仰,你也可以逆袭创造奇迹。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相关阅读:

原创 | 屌丝的逆袭(续):朝鲜战争红利远超你想象

原创 | 中国为什么要硬怼美国

原文阅读:

原创 | 屌丝的逆袭:志愿军凭啥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user avatar   liu-sheng-guang-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事双至,正高兴的毛泽东又接到了准备进军西藏的彭德怀的电报。拿着彭德怀的电报,毛泽东眼前浮现出那个敦实朴直的大将军的威严身影。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喃喃自语。

三年来,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战神彭德怀两万人陕北起兵,奇迹般地打垮了西北地区百余万国民党军,夺下了占中国版图五分之二的土地。

毛泽东仔细阅读着彭德怀的电报。彭的电报希望毛泽东改变以西北一野为主从青海攻夺西藏的决策,指出从地形等各方面因素考虑,进军西藏应以刘邓二野从四川出发为宜,西北方向只能起辅助作用。

“老彭敢说真话呀!”毛泽东看着电文微微点头,复电同意彭的意见。

不久,彭德怀兵分两路,一路从青海入藏与刘邓十八军会合于拉萨,另一路以精选出来的团级干部李狄三率一个精锐骑兵连从新疆于阗出发夺取藏北。

这个任务非西北野战军莫属,西藏地形复杂,从拉萨到藏北比从新疆到藏北还难。

骑兵连一出发就冻死九人,在连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边走边在沿途起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还在沿用的地名,最后靠一个破旧的指北针翻过了喀喇昆仑大雪山六千公尺高的冰山绝壁,历尽千辛万苦后爬上了藏北高原。

此后又在大雪封山、后援断绝、粮盐全尽、藏兵滋扰、高原病极严重的情况下靠打猎坚持了整整半年,终于等到了后援的到来。

此时骑兵连已减员到一半以下,李狄三也在看到增援部队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被人们永久保存下来的烈士遗物、李狄三生前所穿的兽皮衣竟重达二十余斤!

而就是这几十个人为中国抢先保住了整整三十万平方公里的藏北阿里地区!一百三十五条好汉、两百七十匹战马勇夺阿里的故事从此成为史诗般的军中传奇。

————李峰《决战朝鲜》


user avatar   frank-xiao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渡赤水。

说实在的,今天我完全是上帝视角,手把手复盘,我都琢磨不明白毛主席到底是怎么运筹帷幄,把中央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调的团团转的。

而那时候的毛主席,既没有上帝视角,也没有前例可以借鉴,通讯工具和情报网也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下出这样的大棋。

当时的彭、林等人都对这种跑断腿的打法很不理解,而彭林两人是公认的大兵团作战专家(彭林粟刘陈)。

毛主席能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是历史决定的,这确实不是一句套话。


很多筒子提到了情报,当然我认为情报是很重要的。但情报的颗粒度不可能细到和开图一样的水平,情报的作用也绝没有大到可以忽略指挥官的判断和能力的程度。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更何况二战时美英也分别破译了德日的密码,但该下饺子还是要下,该被包饺子还是要被包饺子。

我们只需要想想,在生死存亡之际,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环境下,能够顶着承担红军覆灭历史责任的压力,统一思想、坚定执行、料敌于先,就这个冷静坚毅的决断力,有几人能有?

所以我一直强烈建议我服务的每一位创业者有兴趣有时间一定要系统的学习一下党史。团队更迭,业务失败,思想混乱,面对强敌,资源匮乏、山头林立,这些每个创业者都不陌生的难题,党的历史上都经历过,甚至不止一次。一大的代表,坚持到建国仍留在党内的,也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相比于党的历史上经历的挫折、失败和斗争,创业公司遇到的那些困难,不在一个维度上。

正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站在巨人的肩膀,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堆自作聪明出来拼智商的,你们可真有自信,只是怎么看怎么像是迷之自信。




        

相关话题

  我发现在对中国古代皇帝进行排名时清朝所有皇帝在各排行榜中似乎都没进前十名而元朝元世祖却进了这公平吗? 
  古代和现代婚姻制度哪种对屌丝更有利? 
  二战中反坦克炮的威力? 
  二战如果日本坚持北进进攻苏联,世界又会怎样。? 
  在未来,中国还有被外族灭国(包括被分裂)、统治的危险吗? 
  哪些战争可以证明高质量的演习优于低质量的实战? 
  今天,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举行,你对 197653 位抗美援朝烈士有什么想说的? 
  军队在长途行军的时候(比如长征,中原突围等),那些重伤员怎么办? 
  如果朱标没死,削藩的话,朱棣会造反吗? 
  为什么西方极左痛恨民族主义,中国极左却拥护民族主义?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科院道德委正式回应饶毅举报裴钢:已明确未造假,不再进行调查?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国民党没有把泸定桥的铁索炸断?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