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的很多问题中,大家喜欢把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吴京四个人混在一起比,因为这四个人都是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功夫明星”?其实这四个人不太可以这样对比,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成龙、吴京的段位要高于李连杰和甄子丹。
其实,自“中国功夫”在影坛大放异彩以来,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划时代功夫明星只有三人——李小龙、成龙、吴京。李连杰、甄子丹包括其他比较有名的如赵文卓、张晋都要次一些。
很多人喜欢去论证功夫明星的武术实力,想象把某某和某某放在一起打谁会赢,然后像比武招亲一样来评论谁才是“王者”,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包括甄子丹就算一脚踢不破“东亚病夫”的招牌,其实问题也不大,最多算他比较嚣张爱吹牛不小心吹破了,只能说明他作为武术运动员实力平平,对他当功夫明星影响并不大。就像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得知,成龙并没有“真功夫”,他的身手更多是杂耍表演性质的(成龙戏班出身,偏重舞台表演),“功夫明星”首先是performer,我们看的也是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效果。
所以说,李小龙、成龙和吴京,这三个人的战斗实力相差很大,武术体系也各有不同,但是作为功夫电影明星,他们可以被归为一类,并且站在生态链顶端俯瞰众生。因为他们三个人有非常共性的特点:他们不仅仅是按照导演和武术指导的要求来呈现打斗效果、表演剧本内容的演员,而是在电影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目前来说,吴京的作品少一些,仅有两部战狼和半部流浪地球算是),可以说他们的代表作是以他们各自的想法理念为中心创作的,并且他们三人都形成了一套非常稳固并且成体系的思想,即,“冠以‘李小龙/成龙/吴京电影’的这些作品要向观众传达什么”。
甚至他们的这种“思想体系”的风格也是高度一致的:一半是非常坚定以及浓烈的爱国主义,另一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电影手法和大众流行文化吸引力。细细想来颇有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感觉。
李小龙是第一个在美国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形象正面并且充满了阳刚气息的中国男子形象,他一身经过非凡锻炼的强健肌肉和敏捷而强大的身手在当时崇尚“铁血硬汉”的美国迅速风靡,甚至成为了一个影响世界的文化符号。要知道,那个时候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不是那种相貌猥琐、低眉顺目的仆役龙套,就是傅满洲那种邪恶野蛮、诡计多端的阴暗反派。
其实,在那样恶劣的大环境下,李小龙虽然雄心勃勃地闯荡好莱坞,但其实好莱坞并没有善待他,而他最主要的代表作《精武门》、《唐山大兄》《猛龙过江》都是不折不扣的港产片(当年邵氏电影错过了李小龙,让新星嘉禾电影公司捡到了宝),他作为男主在好莱坞大爆发,取得惊人票房一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只有一部,还是香港投资的合拍片(真·中美合拍)的《龙争虎斗》。李小龙作为一名武术家和哲学家,一生夙愿就是向西方传播中国武学和哲学,突如其来的爆红让他雄心万丈,摩拳擦掌投入下一部电影的拍摄时,就突然暴毙而亡了,死因至今成迷。
李小龙的母亲来自香港赫赫有名的何氏家族(何氏是混血家族),李小龙与澳门赌王何鸿燊是远房表兄弟,李小龙本人有1/4的德国血统,他出生于美国加州就读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娶的老婆是金发碧眼的白人,他的英文优秀到大学时他后来的妻子、当时的同学常常来找李小龙给她补课英国文学和英语语法。
就是这样一个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非常“西化”的人,一生固守自己“中国人”的民族身份,他本人在那个年代算是不折不扣的“华人精英”在他所有的代表作中,几乎都是扮演底层的华人男性——漂泊异乡、“乡巴佬”、挣扎求生、受尽歧视、但却不甘屈辱、面对压迫奋起反击,最终战胜了欺压他们的工头、资本家、白人打手,赢得了胜利,也弘扬了正义——这是一个非常民族主义的视角,比《战狼》所呈现的还要直接,但是另一方面,李小龙电影中所呈现的强悍的身体、令人耳目一新的华丽技击和正义战胜邪恶、弱小不屈服于强大的永恒主题都是西方观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也是西方电影史上最早的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动作商业片。
同样,成龙的动作电影语言也是非常“好莱坞”的。如果我们看70年代以前的香港武侠动作电影,会发现里面的打斗场面非常地生硬,有点像京剧舞台上的武生对练。到了成龙、刘家良、袁和平这批武师手中,武打电影的武术设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变得极具观赏性。但是成龙功夫电影的动作设计又和刘家良这种硬桥硬马的正统派有所不同——成龙的武打没有那么多经典的武术“架子”,而是偏向杂耍——将身边各种生活道具用一种近乎杂耍的方式进行利用,风趣幽默,险象环生,主人公看似慌慌张张却又总是千钧一发、逢凶化吉,既幽默搞笑,活跃了整个气氛,同时在动作中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是好莱坞早期默片时代的大师最常用的方法——这样来安排动作场面,即使很长时间没有台词,观众不仅不会闷,反而全神贯注看得聚精会神。在新时代,成龙把这种好莱坞经典套路融合更加复杂和专业的动作设计和中华武术元素,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变成了新时代的“炫酷”。所以也无怪奥斯卡给成龙颁发了“终身成就奖”,因为确实是实至名归。
但是,即使好莱坞给予成龙最高礼遇,成龙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是代表中国的最有知名度的巨星,成龙也从来不会为了自己的“地位”刻意迎合西方的主流价值观,而是至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爱国主义立场。成龙的走红恰好赶上了香港反殖民主义的爱国热潮最高涨的时候——就如同当年美国十三州的崛起,经济变得发达的殖民地总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反骨”,1949年以前的香港华洋分治,你用你的英国法我用我的大清律,井水不犯河水,香港人把去广东仍然叫做“上省城”。然而1949年以后内地和香港的物理连接被打断了,香港真正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游子,不可能再继续假装被殖民这事儿不存在了,加上大量文化精英的涌入以及香港经济贸易的腾飞,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独立生长、不满独裁殖民者统治的“民族主义”。所以在90年代之前的香港,不仅“民族主义”是主流,而且香港的文化界也试图借助自己中西交流桥头堡的位置扛起全球华人民族主义的大旗。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电影都是在这股潮流里崛起的——如果说李小龙电影的主流反派是在异国他乡欺压华人的白人恶霸,那么成龙电影的主流反派则是香港的殖民者及其走狗宪兵了。
因此,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以及对“民族自尊”“民族自强”的推崇是功夫电影的灵魂,如果只有武术拳脚,那这个电影可以是《黑客帝国》也可以是《杀死比尔》,并不会诞生划时代的功夫巨星。从这个意义上说,吴京的《战狼》系列算是真正在灵魂上传承了上面两位大师,也终于在“功夫片”的一片唱衰声中、在“成龙老去之后谁是接班人”的疑问声中终于答案尘埃落定。只不过时代不同,承载民族主义的主题不再是唐人街自强不息的华工、也不是英国统治下机制英勇的香港小人物,而变成了大陆土生土长的正规军。
同样地,对于吴京来说,他的电影世界同时也是“西化”的。其实《战狼》系列我们不应该看成是所谓“主旋律影片”,而更像是史泰龙《第一滴血》的中国版——个人英雄主义、硬汉文化与美式电影工业的结合。坐拥中国影史TOP2票房成就的他虽然还不算有太多“吴京”标签的代表作,但毫无疑问成为了了这一模式下的继承者——在华人世界中最有号召力的功夫明星。未来他能不能达到李小龙、成龙的成就,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期待和观察。
这样看,甄子丹和李连杰显然不能和前面三位放在一起讨论,也没有什么传承关系。其实,论形象和武术功底,甄子丹和李连杰是完全有成为“大师”的资格的,尤其是李连杰,年轻时浓眉大眼的他有着极强的武术功底。无论是刚猛有力的少林拳,还是柔中带刚的太极拳,亦或是潇洒飘逸的佛山无影脚,看他的身手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且浓眉大眼自带一种“一身正气”的感觉,所以觉远、张三丰、黄飞鸿、方世玉、中南海保镖这些形象都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鲜明的经典形象,特别是黄飞鸿,几乎是不可超越的。所以李连杰是一个伟大的功夫演员。
但是,他的演员生涯虽然也是伴着刚才说的香港文化圈的“民族主义扛旗潮流”而发达的,但是他本人并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和追求,也没有独立创作电影的才华,他更像是一个勤学苦练的“高级技工”,伴随着90年代末香港明星“进军好莱坞”的潮流跑去美国,被白左一顿忽悠,算是忽悠瘸了——虽然在好莱坞凭借优秀的功夫底子演过几个有影响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只是没有灵魂的打斗机器,也就注定无法想李小龙、成龙一样完成icon的蜕变。
而甄子丹呢,他成为香港“打星”一哥也是搭了民族主义的顺风车——《叶问》那个著名的“我要打十个”。可惜《叶问》系列虽然也算影响广泛,但那种和西洋大力士打擂台、和日本武士比武功的电影故事已经有些式微,不太能够满足崛起中的中国人的心理需求。而甄子丹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美籍华人,和李小龙不同,他演着“为国争光”的民族主义角色,但内心的中国人认同是虚无的。他近几年在美国混得还不错,可以在主流脱口秀上谈笑风生,可以演《星球大战》,但无奈面对中心日益转移的中国电影市场,却始终卡在一个瓶颈上难以突破,以至于在国产电影中反而被日渐边缘化。
他的尴尬其实有点类似吴彦祖。吴彦祖虽然目前依然顶着“第一男神”,“帅哥的同义词”这样带有点炒作意味的头衔,却也是在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之间徘徊不定,以至于反而逐渐远离了港片,更远离了普通话国产片——吴彦祖是一个长着华人面孔的美国人。当年无比华丽的献礼片《建党伟业》请来吴彦祖饰演同样英俊的胡适,新闻报道中,吴彦祖展示自己为了演好胡适正在看有关书籍——镜头一转,一本大部头的英文书——他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因为作为美国人他是名校精英,作为中国人他是个“文盲”(不识字)。相反,他说英语、用美国社交网络、娶白人太太、为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奔走拉票,也参演主流的美剧,中国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海外市场。香港对于他来说就是那种“住着爷爷奶奶的老家”,虽然他依然可以在综艺节目中说“阿拉是桑海宁”。
然而时代已经变了,在美国混得好不代表在中国就会有大把资源自动送上门,同样地,作为演员,想要在演艺生涯上有成就,就必须要有自己站得住脚的思想、体系、体验和追求。当然,你也可以把演员,特别是武术演员作为一个高级技术工种来理解,就像活跃在横店的一大批“武指老师”,但是显然要成为第二个成龙,第二个李小龙或者取代今天的吴京,靠着一身好身手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风格,是不大可能的。
最后,我有必要补充一下。很多人集中质疑我对吴京的评价,认为和李、房而人相比,吴明显“配不上”。其实这种看法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我不是吴京的粉丝应该能比较客观地来看。为什么?首先,吴京在出演纯正功夫片的的时候比如《太极宗师》、《杀破狼》等并没有像我前面说的那个标准那样“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没有资格成为影片的绝对核心人物,那时的他只是一个二线武术演员。后来,吴京压上自己的身家拍了《战狼》系列,一举成名,本人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在娱乐圈的代表人物(一半归功于战狼PTSD患者们),再加上后来的《流浪地球》,吴京这个名字甚至本身也具有了某种形容词含义。但是,各位如果仔细想一想,《战狼》是功夫片吗?很显然不是。它只是一个网络爽文式的军事电影,最多算“动作片”。而又一次让吴京地位上升的电影《流浪地球》甚至连动作片都算不上,吴京在里面没有任何“功夫”戏份,扮演的是个操碎了心的老父亲,今年势必会把吴京拿出来作为主咖宣传的献礼片《攀登者》(有意思的是成龙也是主演之一)也是一部和功夫没有任何关系的影片。
因此,无论吴京是不是或者说将来能不能成为与前两位并肩,其实都不重要了。因为“功夫片”已经走向了衰落,再也不可能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发挥在历史上那么大的影响了。吴京未来的定位应该更多的是一个“电影明星”而非“功夫明星”。未来身怀绝技的武师或者武术运动员更多的也是担任电影工业中的技术性角色而不可能再复制李小龙、成龙的辉煌。
因为,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心理上不再有一种心理满足需要在银幕上看“霍元甲勇斗西洋大力士”或者“陈真单挑日本侵略者”来填补;而随着中国武术指导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走遍全球,以及电脑特效的不断发展,中国功夫电影带给外国观众的那种趣味性和感官冲击已经大大减弱了。
其实,中国武术被称为“国术”承载民族精神仅仅是从民国开始,那个时候中国放眼世界处处不如别人,急需要寻找出一个“人无我有”的东西来提振我们的民族士气,于是,在辛亥革命中发挥很大作用地下会党以及他们的本领就在国家和文人的双重推动下成为了一种“侠义精神”,用来对抗“东亚病夫”的污蔑。
而随着功夫电影逐渐退出主流,现在的功夫电影或者发展成王家卫《一代宗师》式的用“武林”承载其他题材,要么像徐浩峰那样走“技术流”的硬核路线,更多的则是把这种炫酷的动作打斗融入到更广泛的类型化商业片之中。
最后,回到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接班人”就好像香港的乐坛现在再评出一个“四大天王”——上不上位都没有太大意义了。
港片整体衰落,内陆影坛崛起,时势造英雄。
那个武侠时代过去了,如果李连杰晚几年,也是这个境遇,毕竟时势造英雄,功夫片不流行了,随便一个演员在特效,替身的拍摄下,也可以拍功夫片。甄子丹想红的那些年,功夫明星太多,轮不到他,等到那些人都隐退的时候,香港电影已经不行了,你再能打,没有人给你投资也不行啊。
功夫片的发展是迎合观众的口味的,甄子丹的风格在当时显得很另类,没有一拳一脚那种扎实感,也没有李连杰那种宗师的风范,他的风格更接近暴力写实派,不受欢迎。
吴京也没打出名堂,现在也是靠战狼 流浪地球才火的,这与功夫关系不大了。
外挂版
爆改版
正常版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从他接色戒就知道他接片不太会考虑大陆的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