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老实人怎么从根本上改变性情,变得不择手段、毫无原则? 第1页

  

user avatar   liu-meng-ran-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放弃负罪感,放弃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好人的价值认证需求。

你是老实人是因为你总是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好人”,你觉得让别人承认你是“好人”这件事很重要,如果别人不承认你是好人,你会有负罪感,你会因为怀疑自己不是“好人”的负罪感而痛苦。

你有这种想要被承认是“好人”的价值需求,你才是老实人,这种价值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老实人会无限的牺牲自己一切利益,放弃一切尊严,压抑一切情绪,去获得这个别人给予的极其廉价的价值认证。

为什么?这是被灌输,这是被调教的,小时候如果得不到这个价值认证,会遭遇严重的惩罚,是童年被调教的恐惧塑造了你的价值需求。

但是在真实的成年人世界,得不到这个价值认证,不会有任何惩罚,而且会有奖励。

中国的父母调教孩子,很喜欢把孩子调教成服从所有人,因为这样最方便,最省心,虽然他们实际需要的仅仅是孩子服从自己,但是如果孩子可以服从所有人,那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给自己添麻烦。

每个中国的孩子都需要经历童年被人格摧毁,成年后自我重建的过程。这是我们投胎于此的宿命。

你根本用不着去学怎么当坏人,当真实的自己就足够爽了。放弃不被承认是“好人”的负罪感,放弃想要被承认是“好人”的价值需求,只要不在乎别人对你是否满意,不在乎别人对你是否恼怒,不在乎别人对你是否怨恨,刹那解脱自在。

因为行走人间几十年,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人,真的不值得我们迁就,不值得我们在乎,不值得我们用来印证自我价值认知。都是庸庸碌碌的虫豸。如此而已。自己最重要,自己的利益最重要,自己的心情最重要。一切道德讹诈都是那些不老实的人编造出来占老实人便宜的谎言。

——————————————————————————————

这是一个以前写的关于分析老实人负罪感的评论,顺便看一下好了。

——————————————————————————————

老实人这种人格特质来自于被成长环境灌输的 自我低价值认知 和 负罪感 以及普遍的 讨好型人格,三种潜意识层面剧毒的共同作用。

因为对老实人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会让别人对自己失望,不满意,会让别人不开心,而这种由于自己的拒绝导致的别人不开心当然是自己的过错,自己必须为此有负罪感,唯一可以避免负罪感伤害的办法就是先满足对方的要求再说,别让对方不高兴。

而老实人在习惯于无条件满足别人要求的同时,毫无例外的还有另一个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就是不敢向别人提任何要求,因为给别人提要求会给别人添麻烦,也会让别人不开心,这同样会让自己有负罪感,这个心理逻辑是一样的。

同时也由于自我价值认知很低,所以默认自己的要求是不会被接受的,自己不值得别人付出什么额外代价来满足需求,因此提出要求之前就已经习惯性的先预期了被拒绝,甚至拒绝的理由都会自己替对方想好,于是在行为上也就直接放弃了提要求。

老实人的这种性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基本都是来自于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塑造,在童年人格形成期习惯了 被指责,被否定,被拒绝,被贬低,甚至是被嘲讽,被羞辱。

由于童年塑造的人格特质是固化在潜意识层面的行为逻辑,所以在成年之后即使清楚意识到了这个性格机制的原因,也还是极难改变。

何况大多数老实人,终其一生可能连自己这个悲剧的性格机制的成因都意识不到,只能浑浑噩噩成为一个被人生和社会所无视的平庸而且憋屈的数据。

——————————————————————————————

补充一下评论里有朋友提到如何改变放弃讨好的问题。

讨好只是个习惯的行为模式而已,跟戒烟或者戒撸没有分别,任何习惯刚开始改变肯定会不适,会反复,正常的。甚至生理反应都跟戒断反应是一样的,有一系列导致莫名紧张,莫名焦虑,莫名惊恐的神经系统紊乱,最常见的是呼吸急促,上不来气,大脑麻木,反应迟钝,会强烈的想要恢复原有的行为模式,然后瞬间缓解焦虑,但是过后又会怨恨自己没有坚持意识层面想要坚持的行为准则。

老实人改变讨好行为模式,开始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跟打架或者被疯狗追咬的生理反应是一样,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收缩,是典型的冲突状态下的趋避反应。下面这个链接是以前对高敏感人格特质的一些分析,有提到类似心理机制,可以对照参详。

如何解决自己的高度过分敏感? - 刘熊猫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133

这其实就是因为老实人太不习惯冲突,所以对其他人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社交冲突,对老实人来说就已经和生死存亡一样。这是太不善于调节趋避反应的表现,也是为什么老实人平常的过于压抑在极少数爆发的情况下会更容易失控,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实人发火更厉害。因为严重的情绪压抑一旦释放,快感是足以瞬间淹没理智的。

我作为一个极端压抑成长环境长大的老实孩子,中学和大学有过两次打架时候完全情绪释放的体验,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感觉无比的自由无比的舒畅,如化身成云自由飞翔,完全摆脱一切恐惧束缚的随心所欲,甚至有一种可以碾压一切的强大感。是真的舒服,远胜过性体验的愉悦。但是这两次都差点出事,如果没人拦着完全HOLD不住。

这种经验和一个关于狼和鸽子的动物行为研究可以相互印证,狼很凶残而且阶级分明,但是狼群内部从来没有因为争斗造成成员死亡的情况发生,因为只要一方咬住另一方的脖子,双方都知道轻重分寸,而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但是鸽子群落内部一旦发生争斗,必是不死不休,一方不死透,另一方不会停止啄击。这就是习惯冲突和不习惯冲突导致的不同行为模式。所以我很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拳击或者散打的对抗性练习,对于适应冲突状态下的内分泌变化,增强对趋避反应的调节能力非常有帮助。

所以对于老实人来说要改变讨好的习惯,首先要把不讨好当成一种常态来看待,认识到过去习惯的讨好是一种变态。老实人总是会习惯于预想冲突,为了避免预期中的冲突发生而用讨好来消除这种可能性,但是预期仅仅是预期,并不是真实的冲突。不要预期,不要根据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冲突真实出现了,接受冲突,应对冲突。事实上你会发现,拒绝讨好的行为极少会真的引起冲突,最多是引起一些抱怨。通常得到的都是你预期之外的对方的妥协,顺从,和尊重。而这种正面反馈的积累也会让你越来越有信心逐渐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

老实人想要开始拒绝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切记,不要委婉!不要委婉!不要委婉!

我们都知道一旦开始委婉的找“合理”的理由拒绝对方会发生什么,对方会不断找出更“合理”的理由来碾压你的理由,最后拒绝就成了一场理由合理性的比赛,而老实人必输无疑。

对吧,这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拒绝别人一定要“合情合理”,没有“合情合理”的借口就没资格拒绝别人,也完全不知道要如何拒绝别人,甚至大多数的迁就别人的情况下都是因为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或者觉得找借口实在太累。

事实上拒绝别人根本不需要有合情合理的理由,我不爽,我不想,我不愿意,我觉得不行。这些理由就足够正当,足够充分了。是不是很震惊?我最初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很颠覆三观。

说来还要感谢第一位和我上床的正式初恋女友,在分手后我暴露出舔狗本性试图挽回的时候,她告诉我你不要再跟我联系了,你这样会让我“不舒服”。当时我就惊呆了,不舒服怎么能作为拒绝别人 的理由?从小到大的教育灌输给我的都是自己不舒服应该忍着,先照顾别人的心情,至少也要和别人先应酬一下,要拒绝也要构思一个合理的借口,怎么能用自己不舒服这么“自私”的理由拒绝别人?难道这才是正常的吗?原来这真的是正常的。

那个姑娘长的很一般,个子也不高,身材也不性感,一开始喜欢她只是因为她会因为担心我不高兴而对我说对不起,以前从来没有女孩对我说过这个。当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孩也会在乎男孩的情绪。当关系结束的时候她又教会了我自己的情绪本身就可以是拒绝别人的理由。

此生心怀感恩。

所以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找“正当”理由,想要拒绝这个理由本身就足够了。在老实人认知以外的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规则。所以拒绝千万不要委婉,明确坚定的表达拒绝,无论对方找任何理由说服你,无论是诱之以利,动之以情还是胁之以威,只要简单重复自己的决定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和对方做任何理由上的质疑和申辩。自己不妥协,对方自然就会妥协。

老实人想要开始要求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切记,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不要放弃!

刚写这个回答的时候脑瓜里只是单方面默认了老实人被迫接受压力的情境,其实摆脱被动这件事似乎不足以摆脱被动,主动才是最有效的摆脱被动的方式。

老实人在习惯接受被人要求的同时另一个同样根深蒂固的习惯是不习惯向别人提要求,因为我们被塑造成默认自己的要求不会被接受,并且会因为提要求这件事本身受到指责或者是惩罚。

所以,我们在提出要求之前就已经本能的预期了被拒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放弃了提要求,即使在某些时刻鼓起勇气想试试运气,但是一旦遭到拒绝,立刻就验证了自己的预期,然后在遭受否定和耻辱的自我攻击的同时其实也因为现实再次印证了自己的预期准确而可以理所当然的放弃要求感到些许轻松。

其实不需要如此,美国电影里很多霸道总裁类型的角色常常会说一句听起来非常欠踹的台词“I don`t take no for answer”。每次听到这句台词我都非常恼火,凭什么你丫就可以不接受呢?凭嘛?凭嘛?你说你凭嘛?

但是对老实人来说,真的就很缺少这种欠踹的气质。其实我们也可以不接受no for answer。至少不需要第一次就接受。当我们遭到拒绝的时候,完全可以没完没了死皮赖脸的继续要求,我知道对老实人来说这是极大的耻辱和罪恶感,但是正如一开始说的,“放弃负罪感”,无论是被人强加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产生的。

当老实人对别人提要求的时候,应该清醒的意识到预期自己的要求被接受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常态,我们习惯的那种被拒绝的预期,是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不take no for answer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也就常常是被别人接受和配合的人。

在心理预期上要认为要求被接受是合理的常态,在行为上就是理直气壮的简单重复,不需要每一次重复都找一个很机灵的新角度去说服对方,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妥协都来自被态度说服,而不是被理性的理由说服。提要求,就跟我们拒绝被要求的策略是一样的,简单重复。其实这个原理有点像那种很讨人厌的“强势推销”,虽然很讨人厌,但是确实管用。当然老实人不需要像强势推销那么讨人厌,我们也不可能做到那么讨人厌,但是,百分之三十的坚持程度通常已经足够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利益诉求。

另一个具体问题就是如果被要求的对方对我们的坚持要求进行指责怎么办呢,对老实人来说由于坚持要求这件事本身已经造成了自己的负罪感,在遭到对方指责的时候就更容易放弃,这就需要一个更强硬的认知“不接受任何指责”。事实上这也是对治任何负罪感的根本认知。

因为一切负罪感都是来自于对我们的某些被别人判断为错误的行为或者态度或者观念的指责,之所以我们会有负罪感是因为我们接收了这种被认定为错误的判断,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需要为自己的错误受惩罚。但是“错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给别人添麻烦是错误吗?也许是,但是又如何?我们不需要因为自己的错误就理所当然的接受指责。

“不接受任何指责”的意思不是不承认有错误,而是有错误这件事本身就无所谓,我们本来就有权利犯错误,和任何人一样有权利犯错误,有错误是理所当然的正常,有错误才是常态,假设自己或者被人假设是全知全能的神或者绝不出错的AI机器人,这才是荒谬的要求。任何人都不需要全知全能不犯错的完美,老实人同样不需要,所有人都犯错,差别只是老实人会因为这件事自我惩罚,会因为认为自己有错误而被指责被惩罚是合理的,这不是合理的,我们不需要因为认为自己有错就接受指责,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这是一个苛刻的不公正的道德要求,我们可以拒绝。

所以,老实人对别人坚持提要求不要在乎被拒绝,不要在乎被指责,不要在乎给别人添麻烦,不要替对方设想满足要求的难度,不要替对方构思解决方案,不要替对方脑补讨价还价,不要替对方说服自己放弃要求,自己的要求最重要,自己的要求原本就应该被满足。Don`t take No for answer 。

===============================

戒烟其实也是一样的原理,最重要的是把不抽烟这个状态认知为常态,而不是一种刻意努力的额外加持。戒烟初期肺里痒痒眼冒金星很想来一根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是要用一种不正常的行为来干扰正常的状态,来一根烟和来一根板凳腿塞进菊花是一样的非常态行为。这种对于常态和变态的认知很重要,如果把戒烟当成一种期待获得奖赏的“努力”,绝无可能成功。应对具体戒断症状也很容易,想抽的时候深呼吸三十秒,足以暂时缓解,足够的氧气和尼古丁一样有抑制神经紧张的作用。

甚至包括失恋,其实也是一种被迫改变行为习惯的戒断反应,失恋的痛苦无非是自己习惯预期得到的情绪反馈现在得不到了,而原本和情绪相关的各种内分泌自然会紊乱,而内分泌系统是意识不到失恋这件事的,身体只会认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情绪平衡是由于化学信号不够强,于是会加倍分泌召唤情绪反馈的荷尔蒙,这就是失恋的痛苦。而缓解失恋痛苦的关键同样是要意识到这种没有特定对象给予情绪反馈的状态才是正常的,没谈恋爱之前的状态才是常态,恋爱只是一种非常态。建立了这种认知,痛苦缓解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Get comfortable with uncomfortable 这好像是美军陆战队训练教程里的一个核心原则,其实也广泛适用于一切建立新习惯,新行为模式的过程。所有旧习惯到新习惯的转变,都是一个把不舒服状态转变成舒服状态的过程。

作为一个戒过烟,失过恋,自我修复过讨好型人格的人,对了,还减过肥。我确切的知道这几件事都是如此。所有这些事情要成功的根本原因都是要把自己选择的这种新的行为模式认知为常态,而不是一种期待得到额外奖励的非常态,坚持努力很难,但是保持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并不难。

而一切奖赏,终将不期而至。

==================================================

@—@-@—@-@—@-@—@-@—@-@—@-@—@-@—@-@—@-@—@

==================================================

三个月前偶然重返知乎写的一个回答,写的时候其实没有真的当成一个可以给别人解决问题的答案,更多的像是自问自答的反思和梳理。但是能够得到诸多朋友的认可,是出乎意料的欣喜。

很高兴自己的想法对别人有价值,碌碌之辈既不能救死扶伤,也不能行侠仗义,对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除了给老板创造剩余价值,最多就是让妹子身心愉悦,都不是什么不能取代的个人价值,只有想法是自己独有的输出。

自己的想法能够对别人有帮助,本身已经是很愉快的回报。

过去很长时间,我都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独一无二的被某种神秘力量比如上帝或者命运恶意摆布的对象,直到在网络上见到各种同样纠结的灵魂,才知道假设自己是唯一的受害者是何等的自大。

很感谢所有的老实人同类,有同类真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即使是同样不愉快的同类,依然可以觉得温暖。

尤其是那些和本性相逆,或者说本性依存的老实人同类。也就是评论里有人谈到的,不是真正的老实人的老实人。

也许确实如此,作为一个被各种传统道德规范成功塑造的老实人活体标本渡过了颇为漫长的人生,但是又始终不能真正享受被驯服的舒适感。

老实听话,是从小获得最多的被“称赞”的理由,同样也是人生中被忽视的最理所应当的标签。想起小时候每次被长辈“称赞”老实的时候,我按照程序必须展露出的乖巧幸福的得体的微笑,现在依然恶心羞耻的不寒而栗。

即使在当时,我也已经隐隐感到这种称赞似乎暗藏着凶险的轻蔑。只不过当时还不知道这种轻蔑有多凶险。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对老实人的驯化最不正义的地方在于对权责一致性的违背。

老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选择权,自己的决策权,放弃为自己活着的权利,放弃自己享受生命的权利,但是同时必须接受为别人的权利承担责任和后果。

老实人每一次根据别人的意愿做出选择,而承担结果的责任毫无例外是落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老实人遵从了自己的意愿而去为老实人分担成本。

老实,意味着听话和顺从,意味着别人的愉快比自己的愉快更重要,别人的轻松比自己的轻松更重要,别人的利益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这是我们被灌输的道德规范,而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奖赏仅仅是一个虚幻的道德标签,而拒绝这种道德规范的惩罚也仅仅是虚幻的负罪感。

但是当我们被驯化的习惯于用负罪感自我惩罚,就自动成为一个为别人分摊成本的社会垫脚石。

而老实人对这种被驯化接受的权责不一致的人生状态的被迫适应,最终就会体现为特别能凑合。

老实人太习惯凑合,总是把对需求的期待值自动放低,甚至已经懒得去想为什么要凑合,只是默认遵从的行为习惯。

无论什么事都总觉得能凑合就不错了,无论是利益,心情,自尊,自我价值,都可以凑合。比现状更多的需求,似乎自己不配得到。

习惯了凑合,也就会习惯放弃,习惯听天由命,习惯逃避未知的可能性。习惯被安排,被规划,被指使,习惯在各种无所适从的要求中勉强找到一个可以苟延残喘的缝隙,继续凑合一下。

最后在越来越糟糕的现实面前,凑合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这就是为什么努力,奋斗,进取,成功,开拓,引领,这些真正可以得到报偿的优秀品质几乎默认和老实人属性是不兼容的。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凑合,只有老实人才会选择凑合。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个平庸之辈,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天赋,没有美貌,甚至没有可以指望的运气。平凡人的命运决定了我只能凑合。

也许真的有命运这回事,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被设定的程序,但是我不相信任何人可以预知命运。

即使命运是既定的程序,我们也可以不做一个默认的常量,而选择做一个变量。未到终点,每个人都是自我选择的变量。

凑合就是认命,而我们永远都可以选择不认命。

人类文明的一切宏大叙事都是来自于一个个平凡过客的不认命,无论这个游戏给我的初始设定为何,我都可以选择不认命。

=====================================================

在评论里很多朋友的普遍纠结都是在于如何摆脱既有的习惯思维定式。

这确实很难,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自我修正,而最有用的工具就是情绪自省。

当我们因为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做出的反应导致我们感受到压抑,怨愤,委屈,羞耻,恐惧,自责,挫折感等等负面情绪涌上心头的时候,我们会想本能的逃避,会想迅速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会找借口自我安慰,比如归咎于对方是“坏人”。

我们会有自己习惯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依赖手段,比如大吃一顿,或者喝一顿,比如打游戏,或者看个片撸一发。然后昏睡过去。

这都是把我们钉死在固有思维定式的心理惯性。

要改变首先要接受负面情绪的冲击和碾压,直面各种想让自己转身逃跑的痛苦。不但要直面,而且要把这些负面情绪切割成可以仔细观察的标本。

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每个负面情绪是因为哪个具体行为引发的,这个行为又是因为什么想法决定的,这个想法又是因为什么习惯思维导致的,这个思维习惯又是什么情绪造成的,这个情绪又是什么具体情境和认知引发的~~~~以此类推,直到自己原本感受的排山倒海一般吞噬自己的负面情绪变成了清晰透明的因果逻辑。

我把这种情绪自省称为“情绪链无限细分追溯”, 是不是听起来很像某种很唬人的学术名词。哈哈。

但是确实挺管用的,虽然不容易。

作为被打压教育和挫折感教育塑造出的老实人,一个科学事实是我们的大脑已经被改变了,生理性的改变。

在大脑发育过程的未成年时期,频繁的挫折感会导致大脑的生理改造发生改变,表现为杏仁体的过度膨胀和海马体的萎缩。杏仁体是大脑最古老的预警中心和情绪反馈中心,而海马体不仅存贮长期记忆同时也是对情绪反应尤其是恐惧进行抑制的部分,所以被挫折感塑造的大脑,会产生比正常人更敏感的情绪反应,而无法得到有效的理性平衡,从而导致激烈的情绪反应直接影响整个大脑的决策系统。

幸运的是海马体在成年后会逐渐恢复,所以我们不用太担心记性不好的问题,但是过度膨胀的杏仁体永远不会恢复原状,高度敏感的情绪反应会伴随终生。

所以,注定不会容易。

====================================================

另外一个在评论里常常被提到就是善良的问题。

不当老实人是不是就是变成坏人,或者背弃了善良,我认为不是。

如果真正珍视善良的价值,首先应该承认善意不该是无偿的,善意不该是廉价的,否则就缺乏对善良本身的尊重。

老实人就是把善意看的太廉价了,我们应该做的是为自己的善意要求对等回报,拒绝无回报的善意。

善良的两端应该是自利和利他的平衡,如果把善意等同于自身利益的损害,这才是对善良的终极背离。

有人说不考虑他人感受就是不善良,但是问题是考虑他人感受这种品质在现实中极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极其考虑别人的一切感受,对别人的感受时刻惶恐的揣测,怕被指责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情绪自私,而另一些人则完全不在乎,尤其最不在乎那些最在乎别人感受的人的感受,当然这是由社会化程度的差异决定的,但是一个合理的社会规范应该是正向激励的,而现实显然不是。

越在乎别人的感受,就几乎可以注定被别人忽略自己的感受。

而且在乎别人感受,其实真正在乎的是别人的反应,别人的反馈,别人对你的价值判断,这些原本就跟你自己无关,在乎别人感受只是试图去操纵别人给你的反馈,即使这件事有什么道德属性也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没必要当成特别值得推崇的行为规范。


这个世界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指责你,但是谁都没有义务去证明这些理由是正确的,只是假设正确而已 。

用假设的正确来指责你,只是一种操控手段。

我们遭遇这种道貌岸然的操控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一切指责的理由都只是你的观点,你的观点和我无关,我可以拒绝接受。

你的观点是你的观点,跟我无关,你的价值判断是你的价值判断,跟我无关。是否接受你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取决于我的选择。我有完全的选择权,我选择接受的才跟我有关,我选择不接受的,都跟我无关。

因此我们永远不需要陪笑脸来避免冲突。

永远不需要为别人的任何指责感到内疚,更不需要因为任何指责而有负罪感。

对于负罪感这个驯化老实人的终极枷锁,也是很多人难以摆脱的。

负罪感作为几乎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即使意识到它的存在也确实还是很难完全摆脱。毕竟这是维持社会低成本运行最有效的思想工具,是一切社会规范的根本约束机制,是保持群体一致性,甚至是构建一切想象的共同体的核心工具。

如果无法逃避,无法摆脱,那不如享受负罪感,和负罪感共生。我们可以承认负罪感的存在,但是不需要放任负罪感自我惩罚。

因为负罪感真正的危害在于对我们自己的否定和贬低,对自我的压抑和限制,只要拒绝这些实际的危害,我们甚至可以坦然负罪。

承认自己有缺陷,承认自己不完美,承认自己自私,承认自己贪婪,承认自己渺小,承认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是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负罪感的感受会很不舒服,但是我们可以用内省自视的观察来分解掉这种不舒服。

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负罪感对自己的影响,观察自己的感受,不抗拒,不回避,全然接受,把痛苦的感受当做一种客观现象观察。

逐渐就会发现,这种感受和自己越来越无关,直至消失。就好像盯着一个很熟悉的字看的时间久了,会感觉不认识这个字了,只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图形。

这种内省自视的观察不仅可以用来在情绪上化解负能量,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化解生理不适。

说个自己的玄学体验,若干年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会严重的胃疼,不定时发作,一发作就像肚子里插了把电钻,疼的浑身哆嗦,冷汗出的像蒸桑一样,甚至有时会疼到上不来气,在床上寻找各种体位让自己可以稍微顺畅呼吸。

最诡异的是不发作的时候跟好人一样,去医院完全检查不出任何毛病。

后来偶然想到曾经机缘巧合在某个佛学著作中看到过有大德记述以意识摄受感知的修行法门,于是再发作的时候就放弃了厌恶逃避和祈祷疼痛停止的心态,你疼你的,随你疼,我看你到底能有多疼,所谓疼痛也无非是大脑接受的神经传导信号而已,既然我拦不住你,那我就索性看清楚你到底作什么妖。很奇妙的是,这种以旁观者的角度坦然观察自身痛苦的过程,非常有效的弱化了诡异的胃疼,如是两三次之后,再也没有发作过。

当然玄学不是科学,我也不认为我能提供解释,只是纯粹个人体验。

===================================================

想想还有什么,嗯,有朋友会问有什么灵魂改造的书籍可以推荐。

其实我倒不觉得有什么特定的书是可以充当人生指南的,虽然多看书肯定是没错的。

对于价值观改造这件事我可以推荐两个人,安兰德 和 Jordan Peterson。

安兰德倡导的客观主义哲学在她的主要著作 阿特拉斯耸耸肩 和 源泉 都有很透彻的阐述。安兰德格局宏大,需要静下心来深读才能潜移默化的理解接受。除了两部巨著以外,她其他的一些简明犀利的论述集也很值得参照。

JP作为心理学家对观点的表述相对就更加直白清晰,也更具有实用性,网上可以找到他完整的公开课,人格与其转变 和 意义地图,都是有中文翻译的,尤其是人格与其转变,会很有帮助。


其实仔细回想一下,自我的转变最初可能只是开始于偶然看到的一些社会新闻提醒我意识到生死无常,才会察觉到自己作为老实人的生存状态似乎很不划算,错过了很多原本可以选择的人生体验,而生命随时可能终结,也就意味着错过的人生体验随时可能会永远错过。

于是开始反思自己所有的逃避和怯懦,和每次躲过了预期中的冲突之后短暂的庆幸和之后长久的怨悔究竟所为何来。

原来似乎总是以为自己作为老实人的妥协和凑合,最终会有一个什么终极奖励,一个有价值的最终意义,然而并没有,最终只有肉体的嗝屁和自我存在的消亡。

真的,生命的诡谲无常随时可以终结,无论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路人莫名遭遇的车祸,还是平常活蹦乱跳毫无察觉的隐疾,无论是遭受自然灾害或者人间恶意的池鱼之殃,甚至是还对人生充满憧憬但是却被某个已经对人生绝望的跳楼者砸到,甚至有人被一条跳楼的狗砸瘫痪的,甚至有人正在愉快的敲键盘,却被升降椅里的气压钢管炸出来插进菊花,你敢信?

人间如此荒诞而残酷,老实人却还在忧虑自己是不是让别人不开心了。WTF~~~

人生短暂,有来就有去,谁都别委屈自己。所有迎合,自抑,苟且,换来的都只是毫无意义的牺牲掉自己此生本应拥有的人生体验。

既然随时可能嗝屁,何不先爽了再说。

昔日佛陀见人间皆苦,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为众生寻求终极解脱。我没有如此奢望,我只想不虚此行。

Life is temporary and random and basiclly ridiculous and pretty much cruel 。

所以,别委屈自己。

新的一年,希望不开心的人都能选择变得开心,不强大的人都能选择变得强大,不自由的人都能选择变得自由。

这就是我想要的。

偶然看到一张图,没想到对自己平庸人生的自省竟然和他暗合。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智力没超群,就别穷凶极恶,否则连老实人都做不成。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不用改。

根源是认知偏差造成的【超道德期待】。

客观上说,完全不择手段、毫无原则的人是不存在的。

你以为不择手段的人,可能在某些底线上是很守规矩的,要不然已经进局子了。

你以为毫无原则的人,很可能行为原则遵守的很好,比如,他会遵守原则,绝对不惹比自己强大的人。

所以,问题实际上,是有些【老实人】所认为的【手段】【原则】【底线】,这种价值观的东西,很可能是【博弈无用】的,甚至自己也未必能做到的,在竞争中完全没用。

举个例子:

某些人认为对朋友一定要【仗义】,一定要全力帮忙,但他也期望朋友能【仗义】的全力帮自己,这种期待和价值观本身有问题,帮助别人一定是有能力边界的,哪怕是亲兄弟,要求别人倾家荡产替你擦屁股,也是不可行的甚至不道德。

但在这些人看来,不帮他,就是【不仗义】,毫无原则。

再比如:

小明把一个同事当特别好的朋友,但他发现同事总在领导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非常伤心,认为此人【不择手段】。

但可能这位同事只是面子上跟小明是朋友,其实非常看不惯小明各种的【不择手段】行为,只是不愿意当面跟他冲突而已。

这种例子很多。

我知道的很多自诩的【老实人】,只是他们总是用道德和公序良俗去要求他人而已。

他自己,在另外一个【老实人】看来,很可能【不择手段】【好无底线】。

严于律人,宽以律己,太常见了。

所以我说不用改,题主在某些其他【老实人】眼里大概率已经是了。


user avatar   wu-jia-zheng-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实人有两种,一是实在彻底的老实,或二是社会规范下扮演的老实。

人能老实是很好呀!为何要改变?从根本上是改不了的!可能是写小说的人虚构了吧!

结论是不论是上边的那一种老实,都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尤其不择手段或毫无原则是个坏事,为啥要学坏?


user avatar   ji-xu-zhe-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非贝利Tebello 寄生在包括B站在内的各大网站,发布各种所谓的“生活视频”“美食视频”,它是凯勒奇计划 的一部分,油汰人善于变天下万物为其工具乃至奴役,中国人自己的饮食文化,未必不可以用作毒药的糖衣包装,辅助凯乐奇流毒来毒害华夏儿女自身……

其人和背后的组织,虽然不能直接向神州华夏殖民外来物种和外来宗教,但妄图美化、包装、粉饰黑人在中国人、尤其是在中国女性眼中的形象,进一步蛊惑中华儿女,南非人和油汰壬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通过煞费心机地演剧本、团队策划、美化包装,打造个别黑人的形象,尤其是『亲和力』这方面的形象,在潜意识中给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其他民族温水煮蛙地植入“接受黑人”“黑人有很多优点”的心理暗示,实则包藏祸心,以达到下一步有选择性地直接迁入黑人或者给黑人迁入中国提供间接便利的目的,最后实现分步渗透、分步蚕食、分步同化世界各大民族的险恶用心


警惕中国被风油精势力潜移默化地法兰西化、德意志化、底特律化!防微杜渐,你对这些恶意自媒体的每一次关注和点击、播放, 都是在为油汰人的凯勒奇人类换种阴谋推波助澜,你对它们的每一次抵制和揭发、批判,都是在捍卫中华民族的长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我共行之,与君共勉之!


user avatar   ace-94-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三年前的,不知道被谁带我时间线上了。。。。

三年前想吐的槽,这就吐一下吧。

最直接的结论就是:中二病的强行黑深残,其实就是高二学生强行给初二学生大谈黑社会的感觉。


这玩意我看了漫画,第一卷强忍着吐槽冲动看完的,没继续看下去。 怎么说呢,日本ACG作者,即使比较大牌的,架构起 “黑暗的中世纪” 也大多数都是一团糟,当然,有极少数很好的不在此列。到日轻这块,已经不是“一团糟”这么简单了,算是“最基础的逻辑也会崩坏”这种感觉吧。

其实 奇幻小说作者 背景设定 加构不严谨 是个通病,但是合理合适的,不较真不深究都能过得去,即使按 乔治马丁那个水平,给他的严谨打个85分,大多数日系作品的严谨性都很难及格(60分)

常见的问题有这几个:1,无论背景生产力,政治制度多么 原始, 大城市,王都之类的地方永远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 这边有个例子,世嘉以前有个街机游戏《战斧》,是模仿罗伯德 霍华德 的小说《蛮王柯南》改编的电影所做。 游戏的画风确实,很够味,就是那个蛮荒时代的感觉:

但是 这游戏一移植到PCE 上,加了动画过场,就漏馅了,过场剧情中的画面极度的不协调,好象公元 三世纪的人穿越到了十八十九世纪。 这个吧,怎么说呢,游戏美术设定可以照着 阿诺 舒华辛力加 的电影美术来抄,

自己搭原创的(不知道外包哪个做的,但肯定是日本制作)立马就露底了。

实际上大多数日系作品里想象的欧洲中世纪,或者采用其背景的西幻都有问题,都过于富庶平和,说白了就是他们想象中欧洲就是维多利亚时代那样子,这种错误认知就跟 国内大多数人一提起西方中世纪就是 马克西米连板甲一样。

反倒是中期的最终幻想之类,直接把背景定成那个时代 搞得接近 蒸汽朋克,这种严重的不和谐感才消失。

2,种族,职业永远是本糊涂账: 在日系奇幻当中, 矮人和精灵 是职业,你很难搞清这个逻辑是为啥。

比如这个东西,五个角色职业分别是,战士,牧师,法师,精灵,矮人。

然后它的精神续作:

六个职业分别是 战,法,牧,盗,精灵,矮人。

问题是这玩意 是真真正正 拿 到过DND2版授权的作品,是正儿八经的 龙与地下城。而且官方还要解释,战士其实是野蛮人,矮人才是战士。 就是为了妥协于日本多数民众的错误认知而故意 设定成这样的。

同理呢,反派,不管是啥种族,无论地精,兽人,巨魔,牛头人,一概的是“魔物” 简直 满身是槽无从吐起。 这玩意还传染到了台湾, 当年 阿玛迪斯战记 里面,不管牛头人,无头骑士,泰坦巨人还是天使 恶魔的,一概是魔兽。

以上说得,还都是 优秀,经典作品,不去追究奇幻设定 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哥杀这玩意,第一页,就让我对日系奇幻积攒了这么多年的吐槽欲望刷新了一个级别、首先是冒险者公会这玩意,都说日轻奇幻是学DQ,可是人家DQ 只有酒馆,没有冒险者工会这玩意儿,在西幻里 冒险者属于集流浪汉雇佣兵,盗墓贼之类社会盲流于一身的人士,所以在酒馆这种鱼龙混杂地方找工作找雇主很正常。 类似的赏金猎人工会 我在JRPG里就见过一个, 世嘉的《梦幻之星4》但是人家那什么背景?人家那是 对标 星球大战,沙丘,曼达洛人那种 。生产力到了,经济情况到了,才会有这种东西。

再说 哥布林这种生物, 在 神话 原生设定里 是很厉害的东西, 采用原生设定比较接近的作品 比如 漫威的 雷神2 电影 ,进攻的就是哥布林,在地狱男爵2里还差点把地狱男爵搞死。 蜘蛛侠的死对头 绿魔,其实就是Green Goblin 绿皮哥布林。 (注DND中 这个定位给了 卓尔精灵)

把哥布林当 低级怪的,其实就等于你认同了 DND的那一套。认同那一套 却又玩跳反 ,这就很无语。

其实日系奇幻种种怪象,大部分原因都是:中《巫术》的毒太深了。

《巫术》是史上第一部 电子RPG游戏。对日本游戏创作者的影响力非常深远,元祖RPG三大作品 就是巫术,魔法门,创世纪, 以当年的电脑机能而言,是做不出多少游戏内容的,所以它把重点全放在了 下地下城 杀怪捡装备上面了。这样的话,非地下城地区,就完全的工具化了,意思就是,地下城有怪物,有宝藏,而地面上,什么武具店 防具店,酒馆,全是工具人,因为实在实在没有资源分给这些 游戏里次要的部分。 这不是因为 不想做,而是做不了。

日本人对巫术非常痴迷,创作出了不少类似作品,包括 日版巫术,冬宫 XX迷宫之类的东西。

但是你写小说,做动画的哪来这个限制啊。 就照着抄不动动脑子吗? 他们是看了巫术那种 打怪 ,卖战利品交任务,再下去打怪的游戏流程,才臆想出来 西幻的世界就这么小格局的吧?


user avatar   crowbl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针对谁,但这个问题下 @鲁超 的高票答案中存在很多或大或小的错误。科普很不容易,要兼顾正确性和通俗性,但不能为了通俗就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来妥协,甚至牺牲最基本的正确性。所以在这里写个回答分析一下其中一些:

1.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没想到从1937年开始,μ子、中微子、π介子各种奇异粒子接连在回旋加速器中被捕捉到。

这是错的。

μ子最早是于1936年被Carl D. Anderson和Seth Neddermeyer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中微子最早是于1956年被Clyde L. Cowan和Frederick Reines利用核反应堆作为中微子源探测到的。π子最早是于1947年被 Cecil Powell、César Lattes、Giuseppe Occhialini等人利用宇宙射线探测到的。这些粒子最早的探测都跟回旋加速器没有任何关系

2.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1956年,物理学家首先发现θ子和τ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性质完全相同,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俩货实际上是同一种粒子。但另一方面,θ子会衰变成两个π介子,而τ子会衰变成三个π介子,这又如何解释。
这种情况下,两个在美国的中国小伙子杨振宁和李政道对此开展研究,他们提出:这两种粒子实际就是一种,之所以衰变方式不一样,是因为衰变的时候发生了弱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

这段话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当年的τ-θ难题的核心并不是性质相同的粒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模式。在物理学中,无论是基本粒子还是复合粒子,有多种变化途径是很正常很常见的现象。比如Z玻色子就既可以变成一对正反电子型中微子,也可以变成一对正反μ子型中微子,还可以变成一对正反τ子型中微子。τ-θ难题的关键在于π子的parity是 -1,而parity作为一个量子数是通过相乘(而不是相加)来复合的,因此两种衰变模式的产物的parity不相等,这才是τ-θ难题的关键。

其次,当时弱相互作用已经被发现了,物理学家也早就知道τ子和θ子衰变为π子是弱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并不是τ子和θ子“衰变的时候发生了弱相互作用”这种在当时人尽皆知的废话。

3.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镜子里的人跟自己不是完全一样的,左右互换了。但镜子里的人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物理定律,我跳他也跳,我蹲他也蹲,不可能看到我在刷牙,而他却在洗脸。这就是宇称守恒!

这种对宇称守恒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即使镜子里的人与镜子外的人有不一样的动作和行为,也不代表宇称不守恒。反过来说,即使镜子里的人与镜子外的人的动作和行为完全一致,也不代表宇称守恒。宇称守恒指的是在宇称变换下物理定律不发生变化。镜子内外的人的行为是否相同跟物理定律并没有关系。

4.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当吴健雄的论文发表之后,第二天,《纽约时报》就以头版报道了吴健雄实验的结果。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

《纽约时报》对吴健雄实验的头版报道是在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而吴健雄等人的论文《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发表于1957年2月15日。(见文末截图)

5.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动量守恒代表的是空间平移的对称性,空间的性质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并不因为你在南京而不在上海,你就会胖一点或者跑得快一点。
角动量守恒代表的是空间的各项同性,不管转多大角度,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说你转多了头晕,不是由于空间出错了,而是你的生理特征,这也由更深层次的物理学定律所支配。
能量守恒代表的是时间平移的对称性,时间总是均匀的流逝着,时钟不可能一会快一会慢。

这种表述是错的。

空间平移不变性指的是物理定律在空间平移的变换下保持不变。空间平移不变性跟空间性质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不能推出 “空间的性质在哪里都是一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Schwarzschild时空,在这个球状对称的时空中,空间性质并不是处处相同,因为不同半径处的曲率等性质显然不同。但其中的物理定律还是有空间平移不变性。

同理,时间平移不变性也跟时间是否均匀流逝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6.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这就是伟大的“诺特定理”,它体现了守恒律的美。
而现在吴健雄的实验告诉大家,原来我们的宇宙竟然有一个不守恒的地方,而且是我们之前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镜像不对称,大多数人都首先表示不能接受,泡利“左撇子”的论调正是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这种对诺特定理的理解是错的。

诺特定理中涉及到的与守恒律相关的对称性是连续对称性。宇称变换是离散变换而不是连续变换,宇称对称性(和宇称守恒)跟诺特定理并没有直接关系

7.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一直以来,电荷对称性也被视为宇宙真理,每一种粒子都有其对应的一种反粒子,除了电荷以外,其他性质几乎完全一样。

在粒子物理学中,charge-conjugate symmetry并不能翻译为电荷对称性。因为charge-conjugate transformation涉及到的不只是电荷,还包括与强相互作用相关的色荷(color charge)等其他charge quantum number。在charge-conjugate transformation下,粒子变成相应的反粒子,正反粒子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电荷,还在于其他charge quantum number。这也是为什么电荷为零的中子跟反中子不相同。

另外,除了这些charge quantum number,正反粒子的其他性质就是完全一样,并不需要加上一个“几乎”。

8.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对称破缺的一种比喻,小球只有在中央的顶点才是稳定的、对称的,当受到微扰,它就会落下来,产生运动,并发出各种叮呤咣啷。稳定的、对称的、孤芳自赏的小球甚是无趣,叮呤咣啷才是我们宇宙的精彩。

这是错的。

在“墨西哥帽”模型中,中央顶点对于小球来说是不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小球会倾向于发生对称性破缺而从顶点移动到较低的点。






user avatar   lyc-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32岁王思聪获百亿投资,如何看待搬砖的年轻人?

32岁郑爽获百万日薪,如何看待做群演的年轻人?

32岁奥巴马获百万选票,如何看待美国非裔年轻人?

32岁金正恩获几百核弹,如何看待奋斗的东亚年轻人?


你以为搞科研的都一样?


user avatar   ku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他们只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并没有把自己的故事当做颠扑不破的真理来宣讲。

至于你如何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你的事儿,作者没有说故事里的人物 就是完美的,没有说故事里的事情是应该效仿的!

因此你能看到书中很多人物做了很多现实中不该做的事情,是因为作者要给你看,否则他作为一本书的上帝,要掩盖轻而易举!

拿《水浒传》为例,李逵劈小孩也好,李逵割李鬼的肉做烧烤也好,武松鸳鸯楼对着无辜的丫鬟们一通大开杀戒也好,这些作者不能掩盖么?就写李逵把小孩藏起来不行么?武松就说没有滥杀无辜,一个丫鬟都没死不行么?施耐庵又不是战地记者,他是小说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施耐庵就是告诉你,梁山上的好汉之前都是干啥的,孙二娘就是杀人卖人肉包子的,王英等人就是杀过路客人 做醒酒汤的,至于故事如何理解是你的事儿,他从来没说这是大宋 精神楷模集,没说大家一定要向武松学习,谁惹了你就杀他全家,连丫鬟都不能剩……

至于《红楼梦》看似最最玄幻,可是也是最最写实,现实中的那个男主就是这个样子,甚至不惜自黑,用两首西江月来讽刺宝玉“于国于家无望!”、“莫效此儿形状”等等。

作者从来没说,贾宝玉是完美的人,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

同理现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描写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甚至专门以现实社会中的反派人物做主角的,比如《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绝命毒师》、《大西洋帝国》等等。




  

相关话题

  人需要故作成熟或假装很有经验的样子吗? 
  一个老实人怎么彻底改变自己,变得极有城府? 
  对于人性,时代,社会大家想说这些什么? 
  是不是父母都不喜欢老实孩子? 
  你遇见过什么让你觉得很恶心的事和人? 
  如何看待交警张继勇案,这社会到底怎么了? 
  老实人是不是因为胆小才老实? 
  一个人是伪善的,做的坏事至死都没被发现,那么他究竟是不是真的善良? 
  如果你被人暴打,准备受最后致命一击的时候,他突然心脏病犯了,你会打电话叫救护车吗? 
  有哪些人性弱点经常被别有用心地利用?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租房,找鸡,中国青年唯一出路”这句话?
下一个讨论
MIX4的实际体验如何,有哪些亮点?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