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读懂人性,有哪些方法和相关书籍? 第1页

  

user avatar   gao-tai-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6年人性观察及实践心得,5000字大章,绝对干货,可收藏(直奔10K,要不要这么大悬殊!),一定要记得点赞啊!

强烈++推荐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这本书我从2011年读到现在仍爱不释手,甚至忍痛花了好几十美刀买了Kindle英文原版对照阅读,期间断断续续写了5篇笔记(下图),大约有小十万字。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心灵篇,性格篇,经典情绪篇,经典性格特征篇,以及性格分析实践篇。这里就贴上实践篇的部分内容,一些案例因涉及隐私略去。


如何分析一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基本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性格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性格特征是在行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谓行为模式就是个体发展社会感并追求优越感的方式。所以探究一个人的性格,必须从个体的社会感和优越感两个方面着手。

一、真实社会感有几何? 人无法长时间与环境格格不入。人永远不能也没办法脱离社会环境,人必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所以人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约束,通常表现是社会规范、习俗、社会价值观,个体必须想办法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因为个体没办法长时间与环境格格不入。

【注释1:个体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特定的社会环境必然对个体有具体的要求,比如体制内要求保持中庸低调,要以领导马首是瞻,所以作为大环境下的一个个体,必须发展出相应的适应能力,否则同环境格格不入必然会被大环境及大环境下的其他绝大多数个体排斥,所以前几年发展出一些共同点性格,比如盲从而很少思考,比如平庸而没有成长,比如陷入庸俗的人际交往。】

【注释2:所以,在某一个环境下表现优越的人,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可能其自身发展缺陷正好符合某些扭曲环境的特殊要求,比如体制内,具有真正人格的、心理健康的人很难适应,因为环境本身是病态的,这时候个体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逐渐被环境同化,以减少心理上的尖锐对抗;要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独立判断,但在行为表现上还是符合大环境要求。】

【注释3:因而,不能依据个体在某一个环境下的表现而评价他的价值,而应该根据在各个环境下都通用的标准去评价个体的价值,比如乐观,自信,勇气,责任,担当。如果某个环境要求个体去压抑这些品质,应该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或坚持本性而和光同尘,或远离这样的病态环境。】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甘愿付出是发展健康社会感的基础。个体要发展社会感,有两个基本条件。首先,遵守社会生活规律(待人礼貌,文明举止,遵守社会道德,总而言之就是某种公认的社会标准),这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前提。其次,对人际对象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简而言之就是付出,只有先付出,才有可能发展并保持人际关系,得到人际关系的认可。

无处不在的社会感(甚至内化到潜意识)要求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预期。对于任何个体而言,社会制约及社会感必然存在,所以我们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想方设法向自己或他人证明这个行动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社会期望的,因此,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并在生活、思想及行动方面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特别手段和技巧,以此来满足我们的社会感,或者自欺欺人,或者欺骗他人,总而言之,是让自己看起来很有社会责任。

个体往往通过虚假的社会感处理社会关系。如果注意观察,在大部分人的身上有存在一种貌似社会感的假象,它犹如一层面纱,遮蔽了人的真实倾向和社会感,这种带有欺骗性的假象增加了评估真实社会感的难度。比如对普通朋友生病的问候,如果只是出于一种礼节,没有真实的担忧和关心情绪,这就是一种虚假的社会感,只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误以为自己关爱他人,试图保持并发展彼此关系,所以真正的关心、真正的朋友反而会忽视对方身上的小病痛,而关心确实会给对方带来困难、伤害的事情。

比如一位老太太在路边晕倒,如果个体出于关心的心理将其扶起,这表明对他人有真切的关心,是真实的社会感,但如果拿着相机拍摄,并以道德法官身份对无人扶老人现象进行审判,虽然这种行为看似很有社会责任,但这是虚假的社会感,因为没有对他人的真实关心和责任。

“是否承担人际关系中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是判断社会感的核心标准。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自私,是否真正关心他人,是否具有真实的社会感,真实的社会感是强还是弱,决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的行为判断,而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依据普遍的原则判断:是否真正为他人利益着想,是否在关系中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观察自然流露的细节判断真实的社会感。个体的真实社会感可能与某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截然相反,比如吝啬的人怕别人指责反而会表现的大方,所以决不能通过某一个表现进行判断,因为这很可能是虚假的社会感。真实的社会感会在平时的一举一动或小事中表现出来,尤其是无意识动作中暴露出来的,这些是没有加以掩饰、扭曲的,通过对其无意识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评估,大体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真实社会感。

如何具体判断真实的社会感?大概有三个步骤是: 1、判断的标准:是否承担人际关系中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是否真正为他人利害着想。 2、观察个体无意识的细节: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戴着一层面具,具体到某个事件中,个体的表现与真实的自我相差极大,要对个体有意识的表现高度警惕不能被迷惑。要通过观察个体无意识的、不加掩饰的生活细节,这些是反映真实性格、想法的素材。

3、积累丰富素材后开始分析:要极为小心谨慎的分析他人性格,在得出结果后要继续观察、比对、完善,直到基本确定,根据性格优劣,或施加影响进行正面引导,或保持适当距离避免伤害,或深入发展关系。

案例:略。

二、如何追求优越感? 自卑感本质是一种“虚弱感”、“无能感”、“无力感”。自卑感与通常意义的不同,是指自身的无力感,是能力方面的欠缺,是无法有效处理环境刺激的虚弱感,有自卑感的人体验到一种无能感、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希望改善或提高自身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

自卑感必然使个体寻求补偿以缓解心理冲突。自卑感是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个体无法长时间忍受自卑冲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进行补偿,以平息内心冲突。自卑感既能塑造人,也能摧毁人,是每个人在追求价值和完善人生过程中必需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会推动个体去追求补偿、适应(支配)环境。缺陷感或无力感越大,自卑越重,寻求补偿也就越迫切。

根据补偿对象可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直接的补偿就是极大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将以前的缺陷转变为优势,即缺什么补什么。比如英国国王乔治历经艰难培养演讲能力,以弥补因口吃而产生的自卑感;间接的补偿就是承认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并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以弥补不足。正面的例子有孙膑、司马迁,但负面的例子更多,比如生活中避开主要的战场或竞争领域,而发展各种奇怪的、微不足道的、没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进行补偿,比如学习差的学生刻苦钻研游戏技能,成为游戏中呼风唤雨的王者。

根据补偿的结果划分为成功的补偿和失败的补偿。成功的补偿是指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成功发展能力以弥补自卑缺陷,这实际上是一个人完善、提高的过程。就自卑程度而言,越自卑追求补偿的动机和强度(深度)越强烈,在成功补偿的人身上,不但可以看到一般的、健康的、适当的补偿,还能发现“过度补偿”现象,这通常在某些天才人物中表现极为明显,比如司马迁、霍金。失败的补偿是指个体为补偿所做的努力不够,或努力的方向是无意义的或完全错误的。这类补偿最初表现是自我陶醉或自欺欺人,幻想不通过艰苦的奋斗来超越自卑感,即通过虚假的补偿取得心理平衡,但个体实际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提高,真正的自卑感仍旧原封不动,这样的补偿不当不能解除自卑感,还会将它推向病态的境地,发展成真正的“自卑情结”。

补偿成功与否通常与乐观、悲观对应。成功补偿的个体很好的解决了缺陷、不足与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矛盾的解决,他们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保持了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但若是一直未能达到目标,未能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真正有效的调整,那么外在环境就会变得具有威胁性,将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这种补偿的失败尤其是不断的失败将会对个体造成累积性影响,使个体陷入挫折的状态,引起个体的严重适应不良,即通常意义上的“自卑情结”。

【注释:根据对待困难的态度划分成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待困难的态度,本质上是由对自身能力的定位判断决定的,乐观主义者对自身能力有准确地认识,能准确定位自身能力区间,即既有自知之明不会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过度贬低自己;悲观主义者往往贬低自身能力区间,即过分看低能力的上限和下限,导致对自身能力极没有信心,从而放大了问题的难度,表现就是不自信。

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大体是沿着直线发展而来的,能够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对自己有信心,对人生持有乐观从容的态度;悲观主义者会形成“自卑情结”,生活在生活的阴暗面,悲观主义者认为环境和问题是危险的,总是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缺乏自信。但是越压抑越需要补偿,悲观主义者通常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补偿,故一般都通过天马行空的幻想中取得安慰。】

虚假的优越感(心理迂回)是不良性格之源。自卑感通常是指不安全感、渺小感、无力感、不足感,他指的是个体在环境中感受到的“处于弱势”之感。优越感指的是个体由于感到自卑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渴望摆脱不利地位,获得安全感、完美感、满足感的动力。自卑感与优越感一体两面,不管个体采取何种形式来补偿自卑感,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或保持优越感,因此优越感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优越感,它是成功的补偿所产生的结果,它不但是切合实际的,而且能够以积极的、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看待问题;另一种是虚假的优越感,它是失败的补偿导致的结果,优越感不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而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空中楼阁。

【注释:环境障碍导致心理迂回。一个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与其儿童时期心灵发展方向一致,这个发展方向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是迂回曲折的。最开始儿童是沿着一条直线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在此过程中,他会形成积极进取、敢做敢为的性格,但这种直线很容易发生变化,因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注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顽固障碍,而这种障碍可能会阻止儿童以直线追求优越感,而是用上了心眼,耍起了手段,通过百转千回的心理迂回实现目标,而这种迂回的做法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个体往往对虚假优越感的追求乐此不彼。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自卑感的失败的补偿和对虚假的优越感的盲目追求的现象,尤其是教育上的失误,不用鼓励的方法激发儿童克服自卑感,最典型的错误表现是:1)对身体有缺陷的儿童缺乏引导,致使他们绝大部分人无法克服强烈的自卑感的侵袭;2)对儿童太过骄纵,使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努力奋斗和补偿的能力;3)从小对儿童赋予了错误的观念和引导,迫使儿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

如何具体分析优越感? 个体如何克服、补偿自卑感,会决定不同的追求优越感的方式,这是形成不同性格的根本原因。成功的补偿,即健康的、有效的、科学的方式应该是直线或近似直线的方式克服自卑,这是建立在能力培养、个人发展提高的基础上,而这通常形成健康的、乐观的、建设性的性格。而失败的补偿,或者是补偿不足,或者是方向错误,真正的自卑感没有被解决,个体在自我陶醉或自欺欺人中体验优越感,即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而这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障碍性性格特征,较为明显的就是进攻型性格和防御型性格。

案例:略。

——————————

完整笔记,请公众号搜「高太爷」,回复“理解人性”自动获取。


user avatar   xie-d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鸡汤、宣传,你把它反过来读出味道,你就是在读懂人性。否则看再多的人性探秘什么的没用。

1,比如,我们经常批评的封建主义的“门当户对”,就是个三观问题。

在有感觉的条件下,门当户对是好的婚姻选择。

2,比如,读马克思资本论中垄断的资本主义。

其实,就是巴菲特的所谓的“护墙河”,好公司就是有垄断的公司。

竞争优势,就是如何铸造垄断。

3,一般来说,类似360就特别宣称要根治捆绑、百度就特别宣称要打击假医院、淘宝宣传打击假货。

4,靠谱的老板都谈钱;不靠谱的老板都谈理想和期权。


user avatar   ou-yang-lan-r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储蓄越来越高,美国居民却很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念越来越强烈?
user avatar   ji-le-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储蓄越来越高,美国居民却很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念越来越强烈?
user avatar   liu-yu-qu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储蓄越来越高,美国居民却很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念越来越强烈?
user avatar   huangshang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储蓄越来越高,美国居民却很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念越来越强烈?


  

相关话题

  「人走茶凉」是常态,那么如果对方走了、茶凉了,我是否需要为他续上? 
  对越自卫反击战到底有多残酷? 
  为什么现在网上这么多人自称社恐?是无病呻吟吗? 
  怎么反驳「我这人说话就是直,你不要生气」? 
  语文素养高的人真的会日常频繁用文学表达吗? 
  如何成为一个久处不厌的人? 
  对于目前信息大爆炸时代,你获取知识或是要提升自己,是选择互联网还是纸质图书? 
  大学参加组织没收获,继续干还是赶紧辞职? 
  男人出了社会一定要碰烟酒吗? 
  你曾经因为什么事情动了杀心? 

前一个讨论
《地火》中说:“只干,别多想。”三体中说我们:“要多想。”那么,哪个正确一点?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沙皇对革命者判流放,最后却被杀全家?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