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有一个朋友说《觉醒年代》看着尴尬,我该怎么反驳他? 第1页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正常。

这两年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在舆论环境上外松内紧,以至于很多主旋律电影过度煽情,所以难免引起人的尴尬。

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很成功,后来的《我和我的家乡》就过度煽情和主旋律了——剧情中就差把党课内容直接带上去了。

而且说实话,虽然如今国人爱国热情高涨,但我们宣传部门的宣传方式还是比较生硬,不够润物细无声。

比如《建军大业》,拍的什么鬼啊?

更重要的是,爱国是一件需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的事。

不爱看主旋律电影,并不代表不爱国。

爱看主旋律电影,也不代表是真爱国。

爱国是崇高而伟大的,也是需要包容的。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部1992年的老电影:


那种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之下,各种势力(朝廷守旧派、朝廷开明派、普通民众、追求变法之人士,极端的民族主义者白莲教义和拳、客观看待中西差异的黄飞鸿等等)的利益纷争、矛盾冲突、观念碰撞的精彩演绎。

那种大家风范的历史观刻画,聊聊几个场景,几个组对白,就让你感受到那种大时代变革下的无奈感和机遇感。

既不过分丑化敌人,也不过分美化自己,片中的反派boss,最多也只能说各为其主,立场不同而已。

并且片子里面默默体现出坚韧的中华风骨,以及对中华未来探索的那一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大家体会出来的。

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非常值得现在的影视剧好好学习。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了一集就看不下去了。

的确很尴尬。

我反对某些人说的不喜欢历史所以看不下去,你这是影视历史学家吗?

看电视学历史?

《觉醒年代》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一至五章的内容。

我是知道历史所以才觉得尴尬。

比如二十一条,日本人为什么会逼迫袁世凯签?

那是因为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转入战略对峙,欧洲势力在中国收缩准备大决战。

所以日本才有恃无恐的掠夺欧洲殖民者在中国的利益,主要就是德国。

袁世凯所谓的谋略不过是泄露二十一条的谈判内容。开始在争论的青岛问题,是青岛就要丢了吗?上古时期吹德国下水道就在青岛,当时青岛是德国殖民地。而青岛就要丢了这个舆论恰恰是被骂的袁世凯搞出来的。

《觉醒年代》那一段时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极大,而且在袁世凯故意泄露二十一条后,中国发生了一次规模庞大的间谍和情报战。在这个时候中国还有两人蔡廷干和顾维钧,虽然没有出现在台面上但是其利用外交遏制日本的野心,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势力。

所以基本背景是:由于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导致欧洲进入战略对峙,在中国力量收缩。日本趁虚而入,而北洋政府通过泄密和外交手段压制日本。而那些喊着口号说青岛要丢了的热血青年则是袁世凯操纵舆论压迫日本的手段,后面就是蔡廷干、顾维钧同俄、美的秘密外交。日本以英、日同盟的由头侵占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而首先捅日本刀子的就是《泰晤士报》。

正因为这个背景才有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关于革命要有立场的对话,这也是《新青年》的目的开启民智。青年的热血不应该被无谓的流尽。

这个和什么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的争论,屁关系都没有。而是热血青年被北洋政府以及西方侵略者耍了。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去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后川军团冲上南天门之后,唐基是如何耍虞啸卿的。当是的热血青年就和虞啸卿一样。

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来看1915年-1917年这时期被称为觉醒年代并不为过,但是什么叫觉醒年代?

在黑暗中摸索光明才可以叫觉醒年代,激情被无谓的燃烧却看不到出路才需要觉醒。觉醒是在混乱中寻找出路,不是几个人在夸夸其谈,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到了死马当活马医的地步。

整体来说《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脉络如果不深究也不存在太大问题,当是质感太差,质感差是因为背景交代差,服化道直逼抗日神剧。

更新

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他们是:

中国大地上的伟大漂泊者。

如果这还不懂。

那我说直白一点。

他们那一代在中国历史上相当于俄罗斯的十二月党。

另外不要非黑即白,我只是说它的背景表现差,而历史脉络基本就是这样。

我只代表我一人。

更新

最近被陈家兄弟的就义刷屏了,辅以陈独秀的痛苦。体现了父子诀别的痛苦。

作为一部以《觉醒年代》年代为标题的电视剧,讲清楚来龙去脉了吗?

这一事件可是被收录在了《大辞海》里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是中共革命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跟随陈家兄弟陈独秀也走下了历史舞台。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亦称“陈独秀右倾错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执行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和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被镇压后,1923年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待资本主义发展后,无产阶级再发动第二次革命,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基础。1927年初,在蒋介石加快勾结帝国主义准备进行反革命时,共产国际仍对蒋抱有期望,并作出错误决策。这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组织原因。从而,在统一战线中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认为农民运动过火而采取压制政策;不主张共产党人掌握政权,建立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1926年12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特别会议,是党内右倾错误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的标志。因此,当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中国共产党不能领导广大人民组织有效的抵抗,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 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对大革命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的指示和指挥,亦是造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重要原因。


user avatar   yong-xia-54-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你没有必要反驳,客观来说,我也觉得有点尴尬。

首先我不是故意要黑,我自己本身就是文科生,从小最喜欢的科目就是历史,所以对这段时期的故事有很多了解,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平时也会看一些这些方面的剧,来串联整个历史。

这个学期我因病休学,所以每天在家,这部剧我都追完了。

首先,说一下优点。

这部剧选角我认为很不错,比如鲁迅,陈延年,胡适,这些人真的很有感觉。

色调也很符合时代剧的特征,尤其是在被现在粗制滥造剧美颜磨皮的荼毒下。

包括网上被吹爆了的那些各个人物出场,还有各种暗喻,比如陈独秀家外面那条小路上的泥,多次给了特写,象征着伟人们在哪个时代的摸索。

但这部剧还是给人一种有点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种高级版的政治教科书。

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平淡。

我所期待的一些场面,比如巴黎和会失败,五四运动学生的那种热血,陈独秀为了唤醒民众身陷囹圄,这三段我特别期待,可每天守在电视前看完,我忍不住发出一句感慨:就这?

以同一个历史时期为题材,对比《建党伟业》,我感觉就好很多,同学们上街抗议那段,看的我激情澎湃,尤其是有一个女学生跪在那里,带着哭腔说道:我们为四万万同胞喊冤。我几乎看一遍,哭一遍。

包括后来陈独秀出狱,李大钊的一句:国立北京大学为有陈仲甫而自豪。没有过多的渲染,但能让人感觉到两人之间那种惺惺相惜。

反观《觉醒年代》,几个重头大戏都有点过于平淡了,这可能也是因为电视剧时长缘故,过于展开了。

不过前期北大两派互相辩论那段确实不错。“陈独秀,你坐下” 钱玄同肉身开团都是名场面。

第二就是任务感过重。

尤其是陈李二人,有点像一种打怪玩家,而一些人就像是他们的辅助npc。

因为他们是党第一批的领导人,所以时间一到,他们就要对马克思主义开始坚信不疑,就要开始向一些先进分子宣传,比如毛,而毛也能立刻接受。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必也是饱读诗书,思想一下转变如此迅速,让人有点猝不及防。

还有那个葛树贵,一出现就是一种浓浓的npc感觉,孩子生病了,看不起病,大钊先生帮助,完成副本——帮助贫苦工人,增加经验值,凸显光辉形象,获得成就:工人一家的感谢,以及从工人口中了解到更多工人情况,为以后发动工人做铺垫。

还有后期陈独秀打算南下,两人走在那个荒滩上,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又一个npc登场,哭诉他对国家怎样的失望,国家怎样的腐败。触发二人心中悲痛,增加经验值,接着,陈独秀直接说:“我们要建党。”那一瞬间,我差点以为仲甫是穿回去的,毕竟现在时间已经快到了,再不提这茬,就要违背历史了。本来很感动的一场戏搞得很刻意,因为那个时代像老人这样的人有很多。这里让我感觉到的就有点类似于一些网络小说里面,为了突出主角,刻意写一些配角出来,或者为了让主角有所谓的觉醒,牺牲他人一样。

还有后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太刻意了,剧里面的一些台词:我们一定要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只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就像是在喊口号。

最后一个就是主角塑造问题。

我的重点在陈独秀身上,于和伟老师凭借这个角色拿了男主角,但我觉得略微有些用力过猛。

还是以刚才荒滩分别为例,听完老人的话,根据陈独秀前面性格易激动的表现,我觉得他很快就要情绪爆发了,果不其然,悲痛,捂脸,跪地,一气呵成,就像是有公式一样,有一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此时想表现出很痛苦的样子一样。

于和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从《三国》刘备,《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康团长,我都很喜欢。但我个人感觉他这次有点过于程式化了。

这部戏配角我都能很接受,反而就是陈李二人略微让我觉得有些尴尬,二位老师都是好演员,问题可能也是出在上面所说太过任务感了。

感觉现在吹《觉醒年代》已经是一种政治正确了,你不夸它,好像就是没有艺术欣赏水平,就是浮躁,就是不爱国。

但最搞笑的是,我从一开始就看这部剧,那个时候基本都没有人看,相关话题也几乎没有人讨论,其实这对于主旋律的剧很正常,只是后来某电影的一系列骚操作,还有最近白玉兰和高考的势头,让《觉醒年代》一下子出现在了大众视野。

这几年粗糙的剧太多了,一下出了这样一个还不错的,还符合主流的,自然要跟风去夸了。可一个作品难道就只能去夸吗,就不能有一些其他意见吗。

我可以肯定的说,网上夸觉醒年代的人中,没有看过的人绝对不少,要不它的播放量绝对不会那么低,很多人只是随大流,借着夸这部剧在网上找到一些所谓的优越感,显得自己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毕竟追剧也是有鄙视链的。《觉醒年代》肯定会对一批人产生不小的影响,可看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的趋势,我真的有些疑惑了,这部剧被重新挖掘,究竟是遗珠重现,还是只是一种追逐潮流下的产物。

总而言之,电视剧只是一个艺术品,欣赏来就欣赏,欣赏不来就换一个,没有必要觉得大家都在看这个,自己也要去看这个,也没有必要强迫别人去看。

附上几张我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从一开始追剧我两就开始聊了。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完电视,觉得不错啊。

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呀。

假设,历史上的那些先行者真的是蓬头垢面,满口脏话,喜欢抠鼻子扣脚丫也得拍出来?

上帝视角,纸片人,过于伟光正之类的回答看起来确实搞笑。可能跟我早些时候看不惯这种政治倾向太严重的影视一样,比如在看抗战剧的时候会说其实国军抗日更多云云。

只是现在,我觉得近代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再怎么美化也都是写实。


user avatar   mingshuangzipou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有人跪拜一个“不许跪拜”的碑,你觉得搞笑吗?


那如果你告诉一个人说:他没有不喜欢一部“带领人民获得民主和自由”的剧的自由。

岂不是更讽刺?


user avatar   gu-hao-xua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尴尬不至于,但是总觉得陈独秀不像陈独秀,像施洗者约翰。

剧中徐世昌的形象到底来自哪啊?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徐世昌,既无威望,又极端保守,水晶狐狸怎么变这样了?

不知道是演员还是剧本设置,感觉随着剧情发展,蔡元培越来越像刻板印象里的孙中山,“宽厚爱国长者逐渐向我党靠拢”

鲁迅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附庸,胡适则像个愣头青。辜鸿铭是民族主义神话下的形象,林纾则为了衬出辜鸿铭的亮点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老古董。

另外说一句,在某些群体的视角里面,那几十年越来越有基督教那味了,只是年纪大的觉得他可以行神迹,二鱼五饼喂饱千人。年纪小的觉得他终有一日会如闪电般归来。


user avatar   wu-ya-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lov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句话,“渣男有三宝,下跪扇脸和洗脚”。我觉得这话不全面。女人做这些事,同样令人厌恶啊。

自扇耳光,是一种博弈,赌的是对方心疼。只要对方心疼,不管之前道理在哪一方,对方都只想制止这样伤害自己的行为。而制止自伤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道歉认怂,接下来就任人拿捏了。

题主点儿正啊!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她遇见了一个不吃她这套的男人!

我不知道题主是尝过这个行为的甜头,还是成长过程中经常见别人这样做,所以下意识模仿。我只想说,当你做出这样不自爱的行为时,就注定无法得到别人的爱了。


在这里我也教大家一招,如果遇见扇脸、下跪、闹自杀的情感绑架,大家要学会反向绑架

首先声明,无论TA把自己打肿,还是更激烈的行为,都是TA作为成年人的决定。再痛苦再惨,也与其他人无关。

其次,告诉对方,此行为无效。TA享受扇脸的感觉,可以继续扇一百天,TA觉得对人间没有留恋,外人也不便强留。要表现得像看戏一样,对方的表演欲就没那么强烈了。

最后,反向绑架。告诉对方,你现在表现得冷漠,是为TA好,是为了帮助TA构建独立的人格,是为了让对方自爱、自重。如果TA还不冷静下来,还像个疯子一样,就太辜负你对TA的一片心了,你对TA很失望。

以上几招,适用于伴侣、亲人和朋友。

如果摊上这样的爸妈,算你倒霉,只能尽量保持距离。

但如果摊上这样的朋友或者另一半,果断跑。血缘无法选择,但是朝夕相处的人完全可以换。这样的人留在身边是祸患。恶心一下是小事,拖死你就是大事了。对方不自爱,你总得爱惜自己呀。




     

相关话题

  你们见过的运气最好的人是什么样的? 
  你们见过最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什么样? 
  饭局上聊什么话题比较安全? 
  如何评价《去他x的世界》第二季? 
  女生分手后怎样快速走出失恋阴影? 
  你认同《谁说我结不了婚》里面讲述的都市精英女性「不婚主义」的恋爱观吗? 
  为什么只要提到钱,所有的关系多多少少就会变得有点微妙? 
  如何评价电视剧《娘道》? 
  为什么有人觉得《你好,李焕英》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 
  从侵略者的角度拍抗日片会怎么样呢? 

前一个讨论
你小时候做过什么可以吹嘘一辈子的事情?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现在知乎用低俗话题博眼球和引战的风气?





© 2024-06-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