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人性弱点经常被别有用心地利用? 第1页

  

user avatar   KrisLiu06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gao-tai-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针对人性弱点的攻击无处不在,尤见于营销领域,但操纵也分不同层次,较低的就是坑蒙拐骗,多只能骗得一时,属于阴谋。较高的则是把握心理规律运行特点,顺势而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利用,犯下“正确的错误”,属于阳谋层次。最高的要属“圣人”层次,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层次实在无法望其项背。以下介绍几种“阳谋”,居家旅行必备!

1、框架效应。

我们做决策,一个最自然的依据是,判断哪个选项会带来最大的收益或最少的损失,而我们对收益、损失的知觉,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所谓的框架是指对一个事物的描述方式,是侧重收益还是侧重损失。比如你打算去相亲的两个姑娘:

正面描述(收益框架):

姑娘A:白,富,美,刚和男朋友分手。

姑娘B:秀气,温柔,贤惠,工作稳定。


负面描述(损失框架):

姑娘A:白,富,美,正在寻找接盘侠。

姑娘B:秀气,温柔,贤惠,工作稳定。


你怎么选?相信在正面描述时,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首选白富美,因为收益很明显,但在负面描述时,选择恰恰相反,因为损失太明显!所以,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决策框架不同,我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在生活中,信息框架带来的误导性选择极为普遍,销售员是善用此套路的高手,他们会以一种有利于他的方式构建信息框架,如果他想卖我们东西,肯定是运用收益框架诱惑我们,想想卖理财产品的和推销保险的,多少人就是这样被坑的;如果他想买我们东西,肯定会用损失框架打压价格,所以,当我们做决策时,尽量既在收入框架,也在损失框架中考虑问题,这既需要我们能广泛的收集正反资料,也需要对决策框架有所了解。

2、从众效应。

从众是指我们采纳他人观点,并保持一致的倾向,通俗讲就是“随大流”,说一件亲眼目睹的“从众效应”。澳门的玛嘉烈蛋挞非常有名,上周末和老婆逛到那里,零星几个人在排队,很快就买到了,这时来了个旅游团,大约十多个人一起排队买蛋挞,随着长队排起来,情况很快就发生变化,从零星几个剧增到大长龙,当我们吃完蛋挞时,已经有五六十人在排队,感觉挺壮观就拍了两张照片(下图),拍照时问了排队的一个人,他说这么多人排队,蛋挞肯定好吃!这是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从众的力量!


我们确实有从众的本能,这是进化的优势,当我们不确定时,参考他人的做法是一个有效方式,比如去西餐厅模仿他人的就餐礼仪,但对他人别有用心的利用要保持警惕,比如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全民参与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最后的狂欢,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从众效应,比如想学习、想减肥的小伙伴们,可以构建或融入一个积极向上的圈子,利用从众一起成长、进步~

3、奖赏效应(多巴胺效应)。

“奖励”系统是人类最原始的动力系统,当受到刺激时,它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锲而不舍地追求刺激。“奖励”系统符合进化原则,首要任务是让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只是利用“快乐承诺”让我们为有用的“需求”奔波。所以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大脑并不可靠,它完全依据进化论本能行事,但现代社会与以往的进化环境天差地别,“奖励”中枢极易被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诱惑刺激,并驱使我们不停的追逐所谓的“幸福渴望”。

比如,食物的气味、味道能有效刺激分泌多巴胺,所以蛋糕店、冰激凌店通常会使用人为制造出来的气味刺激多巴胺分泌,让我们对眼前的蛋糕、冰激凌渴望不已。再比如,游戏时的新鲜感,成就感,成长感,等等,这些奖励都是被精心设计矛头直指“奖励系统”,在多巴胺的刺激下我们欲罢不能。

再比如网络色情,其中包含的新奇、多样性、性感图像都会刺激多巴胺。所以现代人总说意志力不够,其实不是我们意志力降低了,而是商家越来越聪明利用人性的弱点,针对性的攻击我们的多巴胺系统!

4、互惠效应。

通俗讲就是,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就要尽量回报,这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驱力。商家对这条欢喜若狂,运用的炉火纯青,比如超市中的试吃,街边大妈发的美容优惠卡和小礼物,我轻易是真的不敢吃、不敢接,心态不强大的人,根本扛不住这种热情。


心理学家还发现,即使礼物是被强塞给我们的,哪怕我们并不欢迎,并不喜欢,我们也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亏欠感,从而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通常会大于收到的礼物。这一条其实也有很好的利用,我曾经就见过一对乞丐运用过,夫妻两人乞讨,丈夫少了条腿,在唱歌,妻子则对围观的人派发小礼物,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接了的,基本都或多或少给了几块钱,这就是聪明人,相信他们的收入要高于普通乞讨者,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哪天实在混不下去,运用心理学乞讨估计收入也不会太差。

互惠效应在改善人际关系中也非常好用。互惠效应决定了先付出的不会吃亏,甚至会收获更多,所以在人际相处时,可以先主动付出,很快会打掉别人的戒心,迅速收获友谊和和后续回报。有些人可能会说,老好人总是付出,怎么人际关系并不怎么样,这里就有主动和被动区别,老好人多是被动的帮助别人,而互惠关键在主动的利用和付出,深入探讨可参见:如何在老好人和有魅力的人之间得到平衡? - 高太爷的回答

5、权威效应。

心理学有一个经典实验:头衔(权威身份)会让人显得比实际上要高大!

澳大利亚一所大学有个经典实验,研究人员安排5个班级接待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名访客,不同的班级,研究人员对其身份做了不同的介绍:在一班,他是剑桥的学生;在二班,他是剑桥的助教;在三班,他是剑桥讲师;在四班,他是高级讲师;在五班,他是剑桥教授,当此人离开后,研究人员要班上的学生评估其身高。结果发现,访客地位每提高一级,他在大学生眼中的身高平均提高1.5cm,他是“教授”时的身高足足比他是“学生”时的身高高出6cm多。 还有很多研究证实,政治家在公众的眼中,显得更加高大,普京是个中翘楚,邓公则雄霸东方!!

知道这个实验我震惊了,我曾在下属和客户中做过调查,大多数人估计我在173左右,但我那身高不足170cm的boss,却总觉得我比他矮一点!身高错觉只是权威效应的一个影响,权威效应更多是用来左右大众的决策,因为我们对权威有近乎盲目的服从,比如小学没毕业的“荐股大师”把一帮高学历骗的一愣一愣,某个广场舞大妈摇身一变就成了“养生掌门人”,卖起药来是日进斗金,并不是他们漏洞百出的理论多么有说服力,关键是他们营造出来的权威身份!

权威效应非常具有欺骗性,我说说我生活中的一个“欺骗”。我妈妈有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睡眠非常差,我曾试图对她进行失眠干预,根本是一点听不见去,就是觉得失眠是治不好的,后来我拜托一个看起来非常成功、有气质的朋友假扮神经内科专家,对我妈妈普及了一套瑜伽冥想理论好操作方法,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现在她还觉得我那朋友是“神医”,给熟识的人推荐那套理论!!

6、登门槛效应。

这个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我称之为蹬鼻子上脸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个效应让我想起来我曾经的小心机。和老婆是在两校联合组织的一个活动上认识的,会以散场时非常焦急,找不到再次交流的机会,灵机一动,跟她说坐公交没零钱,借了2块钱,顺便要了手机号码,之后做展板请她帮忙做PS设计,再之后就慢慢在一起啊(^o^)/~。

多少男女朋友是从借铅笔、借笔记本开始的,很多单身狗,可能就是放不下所谓的身段和面子,没有对心上人提出一点点要求,错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所以,单身狗们,蹬鼻子上脸起来吧!

可利用的人性弱点还有很多,比如对比效应(多见零售业,先看贵的再看便宜的,会产生价格更便宜错觉)、稀缺效应(多见饥饿营销)、形象设定(多见求人办事,将人高高捧起,为保持形象一致,无法拒绝请求)等等,但这些“弱点”背后是正常运作的心理规律,所以被套路不可耻,这无关智商,只能说明我们是正常的普通人,但总是被套路就有点过于傻白甜了,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懂点人性知识,近可防身远可伤人~


我们不玩弄阴谋,我们只输出阳谋(^0^)~

————————

关注公众号「高太爷」,后台回复“理解人性”,获取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理解人性》学习笔记。


user avatar   gui-mu-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中常见的四大骗子:朋友圈月入十万的微商,编故事强灌鸡汤的成功学导师,新生入学时来敲宿舍门推销的师兄师姐、知乎里整天装逼的所谓大V;

分别对应了人生的四大幻想:轻轻松松就能发财,成功其实非常简单,遇到的人都是好人,认识的人都很牛逼;

总结起来就是利用了他人的三大自信: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以为自己比别人走运,以为自己和别人不同;

必须时常提醒自己四大现实:天上不会掉馅饼,女神凭啥喜欢你,一命二运三努力,知乎不是在学习;

最后一点人生经验:如果真的这么容易成功,如果真的这么容易发财,如果真的单凭几个答案几句鸡汤就能帮你走上人生巅峰,这么好的事人家为什么要告诉你。中国有句老话,叫——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爱听故事。

是的,爱听故事也会被别人利用。有时候我们爱听故事,是因为那些编造出来的故事听起来比真实更加美好。而说谎大师们恰恰会利用这一点,他们彬彬有礼,举止自然,用精心编造的故事来打动我们。实际上,爱听故事这一点背后可能包含了人的几项特点:人对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的诉求,对逻辑清晰细节清楚的表达更加敏感等。而这些特点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条软肋。

举个例子,爱上“渣男/渣女”的故事,生活中很常见。在感情结束时,受伤害的一方往往会说“我早就应该知道的,可我竟然一次一次相信了ta。”但是有的人还会在恶劣的对待你之后,告诉你Ta曾经受过的创伤,或者,身不由己的处境。这个时候,如果他把故事编得完整,你相信的概率也会增大,甚至会反复上当。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欺骗,不仅仅适用于亲密关系。如果你在生活中有所留心,你应该已经注意到,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故事——比如,“好产品要和创业者一样会讲故事”。它们当中有一些是货真价实、情真意切的。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只是为了赚取你的眼泪。讲故事的人就是抓住了听众对于故事的偏爱,才能编制出这一个个甜蜜的陷阱。


为什么我们会因为爱听故事而被欺骗?

杰罗姆·布鲁纳(心理学教授,对认知学习理论有重大贡献),在他的书“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的思考/说话方式:提议式(propositional)的和叙述式(narrative )。提议式的思考/说话显得正式,是富于逻辑性的。而叙述式的发言就截然相反。它是具体的、富于意向的、有着私人性的说服力,同时是情绪化的。叙述式的思考/说话往往十分有力量。

布鲁纳说,事实上,叙述式的思考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逻辑式、系统化的思考。当一个事实性的陈述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仍然会想要检验它的真实性;但但一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往往假设它就是真的。

与想象中不同,一个故事越极端,它反而会越成功。当情绪变得激烈,共情力也会被极大地调动,我们变得乐于付出。当我们接受那些极端的片段时,“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就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我们在同一段时间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它分配到多个任务上,就好像当我们极度饥饿、口渴,或者着急要上厕所的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再思考任何其他的问题。同理,当一个故事足够精彩、唤起的情绪足够极端时,我们会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从而无暇分辨那些可疑之处

我们容易相信故事还因为,当你已经深陷其中,就可能会主动回避那些不确定的部分,为此,我们不仅不会理性思考,反而还会给整件事中不和谐的小细节找各种理由,从而来回避面对“这是个谎言”的事实。

因此,当我们已经深信这个正在聆听的故事,当一些微小的不确定性或者是不和谐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下意识地去反驳,并且主动收集各种信息,来给这些空白填上我们自己的看法。除非我们先前假想的情况得到否定,或者整个故事被证明是假的,不然,这些我们填补的细节会一直存在。这是因为,比起损失一整个故事的真实性来说,维护这个故事并填补细节,可以使我们暂时性的损失更少;选择相信的成本更低。(这也是为什么好姑娘会在爱上人渣后,一再相信对方的原因。)


什么样的故事最有欺骗性?

心理学家 Melanie Green 和 Timothy Brock 曾经研究过“叙事的说服力”这一课题。他们发现,一个故事越是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它的世界中,我们越有可能相信它是真的——即便有时很多故事的细节并不严谨。一个私人化(关于讲述者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种其它形式的故事都更有说服力,尤其是那些充满了情绪的私人故事。当叙述者饱含情绪地和我们分享ta的悲惨往事时,我们会天然地发出惊呼“天啊怎么会这么惨”,然后迅速相信这个人。

一个富有欺骗性的故事提供了足够的细节。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懂得利用故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历史学家Yuval Harari的研究表明,在早期宗教中,统治者便发现具象化细节化是非常有效的传播理念的方式。比如,一个“英勇的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的故事,就能使更多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建立起对彼此的认知与信任。

要打造一个好故事,离不开动人的细节。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富有细节信息的故事,我们会记得更牢。斯坦福大学的Jennifer Aaker教授的实验结果显示,比起单单听到事实来说,在听一个具有丰富细节的故事时,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忆效率大概是事实的22倍左右。

因此,如果我想要令人远离一个地方,相比宽泛地描述 “那棵树旁边有一只危险的动物,所以不要靠近”,更好的办法是说“就在上个星期,我的堂哥被一只凶恶可怕、匍匐在那里的怪兽吃掉了,所以千万不要过去”,这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会很快令人信以为真。

说谎大师的故事里总有着丰富的细节。在18世纪,苏格兰军人Gregor MacGregor在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回到英格兰。他虚构了一个位于中美洲、名叫Poyais的岛国,说那里是一片新开发的殖民地,自己已经成为领土的主人。

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国家的存在,他真的制订了一部宪法,宪法中的条款都有模有样,并用一个西班牙语词汇 Cazique 给自己安了一个头衔,意为那个国家的管理者;他编造了一本那个国家的投资/旅游指南,其中图文并茂,描绘了岛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投资机会,从而吸引不少投资者和殖民者想要前往这个岛国。为了让这些生意显得合情合理,他还印制了“Poyais银行”发行的精美购地证明,用来交换投资者们给他的英镑。载着250多名投资者的船出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死在了路上,只有不到50个人在发现骗局后,历经艰险回到英国。在他们回来之前,Gregor MacGregor早就逃之夭夭。

一个富有欺骗性的故事能满足我们对于情感的需求。

曲折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唤起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在看电影、小说的时候,会随着情节的发展时而大笑、时而流泪。Dan Johnson的实验证明,仅仅是在阅读了15分钟的虚构作品后,参与者就更容易做出带有偏见的判断,同时也更容易有帮助他人的举动;而即便是那些最冷漠的人,在读小说后也会产生一些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

而通常来说,一个故事的描述越富有感情,我们就越会不自觉地变得情绪化。当我们沉浸在其中,就会有选择性地倾向于相信这个故事,而不是运用自己平常的逻辑对其进行检验。这是因为,在阅读或者聆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自身代入到故事的主人公这个角色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我们对戏剧中每一个角色的识别都是通过对角色的情绪共鸣所实现的。现代的神经科学为这种理论提供了依据,证明听故事可以同时影响我们的左右两侧的大脑,特别是影响右侧的大脑对于情绪的掌控模块,使我们更容易共情。

因此,当故事激发了我们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伤痛,让我们在潜意识中有一种被代入这个角色之中的感觉,即使我们坚信自己的思考能力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潜移默化之间,我们的行为已经被情绪所影响了。如同前文曾经提过的一样,越是凄惨的故事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也更让我们更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因为悲伤的故事可以引发更深的同情与自我代入。

2013年,一个女孩就利用这一点,制造了一起震惊爱尔兰的事件。10月的一天,女孩无助地站在都柏林的市中心,她很瘦弱,看起来非常惊慌,像在被什么人追赶着一样。她不会说英文,也无法描述自己为什么到了这里,只是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遭遇:一张是瘦弱的她被一架飞机装着飞往爱尔兰;另一张是她躺在床上,被很多个男人包围着。

大家觉得,她可能是人口贩卖和性虐待的受害者。爱尔兰政府警方花了两千多个工时,25万欧元,挨家挨户地盘查、审阅录像、检查失踪人员名单,还是一无所获。一个月后,尽管女孩拒绝拍照,无计可施的警方还是在电视、报纸上公布了女孩的照片。仅仅10个小时,警察就接到了电话,事实浮出水面。

Samantha Azzopardi已经25岁,并非她所声称的14岁,是澳大利亚一对中产夫妇的女儿。她有40多个化名,犯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几岁。在多次检查证明她并不弱智,也没有精神疾病后,Samantha被送回了澳大利亚,并被警告远离爱尔兰。

在这个案件里,Samantha编造了一个女孩受害的可怜故事,从一开始就引发了人们的同情,没有人会怀疑一个可怜的、被贩卖到爱尔兰的小女孩,医院里的护士们甚至都纷纷为她那些画作而落泪。

一个富有欺骗性的故事拥有一条戏剧化的主线。

除了细节与悲情,大多数的好故事都会有一个戏剧性的主线,毕竟一个故事如果缺乏戏剧性,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它。翻阅二十四史你会发现,皇帝出生时总是天有异象,房间充满异香。朝鲜历史中,也将金正日描述为一个在长白山密营中出生的英雄,与朝鲜传说中的先祖“檀君”的出生地一致。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名出生于捷克的说谎大师Victor Lustig,他富有魅力,精通多种语言,运用戏剧性的描述甚至把埃菲尔铁塔给“卖”了。

▲ “卖”掉埃菲尔铁塔的Victor Lustig

1925年,Lustig在报纸上读到埃菲尔铁塔维护费用高昂的消息,发现了可乘之机。他乔装成政府工作人员,将6名金属废品收购商带到埃菲尔铁塔上面观光,在高级酒店里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告诉他们法国政府其实无力再继续维护铁塔的运营,已经准备将其拆除,卖掉这些废钢材;只是害怕巴黎市民知道后会引发抗议,因此只能暗中行动。

一名收购商相信了这个故事,决定出巨额资金买下,但收购商的妻子产生了怀疑。于是,Lustig特意把商人的妻子约出来吃饭,声泪俱下地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自己虽然是法国政府的邮电部副部长,但却一直没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次的交易正好是一个机会,因为出售事件的把握权在他手里,这也是为什么以这样秘密的方式进行的原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能够通过暗箱操作,大捞一笔。商人的妻子终于深信不疑,将款项悉数付给了Lustig。

是的,看完之后突然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套路。但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难免觉得自己也曾被这些感情丰满、情节曲折的故事说服过。

相信这篇回答,不仅告诉了你人们如何避免因为爱听故事的软肋被人欺骗,也给你说服别人提供了一些思路。故事有时候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交流手段,比如当你与父母交流时,不愿意发生冲突,不妨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你要表达的主题。

以上。

原文发表于:我们为何一再相信对方的谎言?| 说谎大师的心理学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user avatar   dandan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相关话题

  什么时候你真的很心疼一只狗? 
  小说中明显不合理却又被忽视的地方? 
  如何防止司机乱开远光灯? 
  如何锻炼看人识人的眼力? 
  一个人在室内时和两个人在室内时空调的用电量有区别吗? 
  发现正在偷我东西的小偷,该怎么办? 
  如何对待职场里为数不少的不懂职场礼貌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尊重人性的成分? 
  经常更换微信头像的人的心理是怎样的? 
  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熊孩子?而且还特别多? 

前一个讨论
什么原因让你反感小清新、小确幸的价值观?
下一个讨论
如何编写一个fate里面的从者人设?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