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口才好的人都掌握了哪些一般人所不知道的说话方法或者习惯? 第1页

  

user avatar   pengxiao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蔡康永《说话之道》一书的深度拥护者,这本很多人看来很是无聊的闲言碎语之书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其中我印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问开放性问题,选择性的问问题,其实这个道理我以前我上新闻写作课的时候老师也有讲过,但是那个时候纯粹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根本没有理解半分。


直到我后来参加工作,我才慢慢有所体会,原来除了努力上进、注意细节、整合统筹这些重要的职业习惯之外,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我工作的环境中,我最喜欢的环节就是头脑风暴的时候,当然这是区别于其他的普通开会流程的,我不算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但是我很喜欢听其他同事的各种思路跟创意点,而且很多时候我的灵感也是从他们的讨论中得知的,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遇上一个能时刻保持新鲜感状态的团队,那对自己的成长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但是时间久了以后你会发现,一件事情也不会是绝对完美的,一场头脑风暴下来,好的结果是很多新鲜的想法碰撞出来,每个人或者至少对我而言,就跟上了一堂很有意思的课程差不多,但是不好的结果是,思维的发散就意味着有时候抛出去的思路太远,于是最后就收不回来了,所以很多时候讨论到最后基本上跟这一次所要解决的产品问题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结果就是,感觉一天的精力消耗下来了,但是貌似什么收获也没有。


我不算是个擅长表达的人,于是很多时候我都扮演着收尾总结或者平衡气氛的角色,比如说遇上部门讨论会,总会有几方的观点不一,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结论据理力争,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很多时候大家说的是一件事情,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但是就是因为这个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就会发展成大问题。


举个例子,我在第一份工作当电影策划的时候,每个月几个相关的都会例行开会,这个时候一般就是销售部门同事汇报一下这段时间的销售情况,以及一些客户的反馈问题,有客户提出说上个月的新电影数量提供的太少了,能不能给多一些呢?


这个时候内容部门就会第一时间跳出来说,上个月我们的确是策划了一定的数量电影给客户的,但是后台的剪辑部门加工流程太慢了,最后出来的成品太少。


这时候加工部门就会跳出来,说是因为这个月剪辑电影的机器出了点问题,所以很多工作量都耽误了,跟行政部门申请购买新的机器一直不到位,所以也没有办法。


然后就绕到了行政部门,这个时候可想而知,也是说出了一套听上去就是理由的理由。


但是要知道销售部门的压力是最大的,他们在外面是需要实际跟客人交代的,所以销售的同事不会理会你们内部放生了什么事情,总之一定要给客户一个交代。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开始吵起来,基本的话语就是,那你的意思就是我的错咯?我已经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你还想怎样?或者有人跳出来说,这个问题存在公司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样的,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


火药味越来越重,熙熙攘攘的交错声里配合着各种表情跟肢体语言,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在心里告诉自己,那些所谓的职场上「对事不对人」的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每个人在这个位置上先是做好自己的职场角色工作,但是即使是多么成熟的职业人,也难免其中会带着情绪甚至是不满。


最后会议不了了之,等到下一次会议开始的时候,照样如此循环,大家都熟悉了彼此的表达风格,于是下一次就又是同样的状况出现。


有一段时间我是怀疑自己是不适应职场的,因为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处理方式我没有办法接受,后来我去跟我的领导请教,他告诉我的话是,你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你要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第二就是对于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学会接受跟适应;第三是在大环境下人多的时候如果观点碰撞太多无法统一,那么就尝试着去想办法能不能小范围的沟通表达。


于是一段时间后,我做了一个规划,整理了一份各部门相关的节目制作流程白皮书,就是把各个部门的责任罗列清楚,然后表明每个月的任务完成时间,只需要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签字就好。


这个时候我去找每个部门的负责人,结果他们都非常友善,然后每一个人给我的回复都是「其实我在会上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可是到了最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变成闹得不可开交的状态了……」


从这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明白一件事情,「what I think」跟「what I say」绝对是个千差万别的事情。


作为一个极度靠谱的陪伴者角色,我陪通过不少的女朋友们去相亲,最后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不合适,回家以后我会问女友原因是什么,她们总是很统一的回复我,聊不来,没意思。


我于是问,那你觉得怎么才是聊得来呢?


她说我也不知道。


我说就是啊,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要的是什么,你怎么就觉得他没意思呢?


女友回答说,我觉他说的东西我不喜欢,所以我觉得不合适。


我问那你有没有告诉他,你喜欢的是什么呢?


女友这时候没话说了。


当然我自己也知道,对于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把自己比较真实的那一部分展示出来,但是我觉得既然已经开始做好了以寻找未来的另一半为目的相遇,然后愿意跟这个人坐下来好好喝一杯茶,那我觉得至少自己真诚的那一部分还是应该表现出来的。


我一直以来都知道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也知道交浅言深是不值得提倡的一件事,但是我更明白的是,聊天并不代表一定要把自己全盘托出,但是至少在你愿意接受的这个饭局里表达出你当下的状态就好。


后来的时间里,我继续陪我的女朋友们去相亲,我会适当的引导两人的共同话题,比如说男生喜欢看看电影,于是我说我跟女生最近正准备去呢,问问有什么好推荐的;比如说女生的工作是节目制作包装,这跟男生的设计工作还是有点相关的,于是可以聊聊关于创意跟审美这一部分的东西;有时候遇上两人都喜欢同一本书或者同一个电影导演,那后面的事情就越来越好办了。


有一天有个女朋友告诉我,她已经开始跟之前相亲的男生约会了,每个周末都会去深圳周边玩一下,觉得大家还是挺投缘了。


要知道这一对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的女友差点中途就想离开了,后来是男生比较有耐心,提出第二次再见面,于是我又一次组了饭局,而这一次在我的引导之下,女友也开始变得大方一些,愿意说的话也多了一些。


一切都没有变,还是这两个人,但是回想起来,要是第一次也就这么马虎的错过了,那估计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吧。


有一次我在机场候机,因为深圳暴雨延误了很长时间,很多旅客在候机室里来回走动,不停地询问着服务员到底有没有一个准点,还有人因为实在是没有耐心了于是开始暴躁发火。


我身边坐着一对年纪蛮大的老夫妻,老爷爷说看这情况一时半会儿雨停不了呢。


老奶奶说没事,咱们就坐在这吧,反正去到哪里不是待着。


老爷爷说,要不我去给你买点吃的吧。


老奶奶说想吃蛋糕。


老爷爷说那我去买,可是你有高血糖不能吃太甜的呢。


老奶奶的说,那怎么办?


老爷爷说,那我去看看有没有那种不加糖或者少糖的全麦面包片吧,奶油就别吃了成不?


老奶奶默默点头。


两个小时后,候机室里响起广播,说飞往重庆的航班因为气候恶劣今天没有办法起飞了,于是安排这趟航班的旅客去酒店住宿,于是候机室里一片骚动,很多乘客提出不满跟抗议,还有个抱着宝宝正在喝奶的妈妈直接就喊起来,我一个人今天晚上哪里也不去,看你们怎么办!


就在人群骚乱的时候,我旁边的这对老夫妻开始站起来,老爷爷说我来收拾东西,你给儿子打电话说我们明天早上才能到重庆了,让他别担心。


老奶奶打完电话后开始跟服务员询问酒店的地址,然后牵着老爷爷的手说,老头赶紧的,我们挑个好房间顺便看看电视,之前带孙子太累了我好久都没有时间看我的电视剧了。


老爷爷这个时候笑说,对哦,好像咱们好久都没有过这样的二人时间了呢。


两人推着行李就往前走了,而在我身边的另一对情侣,正在因为今天晚上到不了重庆浪费了在那边订酒店的钱而争吵不停,男生一直解释说不是自己的问题他也没办法,可是女生就是不依不饶,到最后就直接来一句「我跟你在一起真是倒霉透了」之类的……


这时候我看着那对远去的老夫妻的背影,突然很羡慕他们的儿子,能够有这么恩爱的父母,这种恩爱不在于要为彼此牺牲或者付出什么,这种恩爱在于他们把琐碎的生活也能过得比一般人看透一些。


或许会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已经开始不计较,很多人也是需要从年轻的戾气开始磨练到老年的平静如水的。


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的定义里,如果是因为时间的磨练让一个人慢慢变得平淡,那很有可能很多夫妻到最后谁都不爱理谁了,当然也是因为到了老年有了儿孙后开始消耗掉很多精力,于是也就渐渐没有了两个人的空间跟时间,但是我总觉得,一对夫妻的爱与不爱,真的是在细枝末节中就能看出来的。


比如说这对老夫妻的默契程度,两个人都对眼前的困境开始接受,于是各自分工安排接下来的事项,这种有商有量的合作状态,又有多少人能够拍着胸脯说,我的感情我的婚姻也是这么经营的呢?


我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我的父母从小到大对我的管教就是放养,就是在大方向上保证我不犯错,其他的事情都尊重我的意见,我身边有个一起长大的发小,她的妈妈是个生意人,于是经常没有时间陪她一起,但是她的妈妈为了弥补她,于是会给很多的零花钱让她花。


可是这个发小女孩跟父母的关系并不好,每次她妈妈回到家的时候,她都不愿意跟她妈聊天,饭桌上她妈妈跟她叮嘱各种事情的时候,她总是一句句顶回去,有时候她妈妈发火就开始生气念叨着,我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回到家里你居然这样对我。


发小女生这时候就直接丢下筷子离开饭桌,然后躲在房间里生闷气。


有一天我过去问她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你妈呢?


她说我知道我妈工作挣钱辛苦,但是她没必要老拿这件事情念啊念,而且每次她让我好好学习的理由不是让我将来有出息,她会威胁我说以后考不上大学她是不会养我的,说一两次也就算了,这些年来每顿饭都是这么说的,我能受得了吗?


这个回答是她在初中的时候告诉我的,当时的我一样是个小孩,我肯定说不出那种「你们两个人要好好沟通一下」的鬼话,我只是回想起那天下午她跟我说这段话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奈与不快乐,这么年过去了,我一直都记得那个画面。


很多年后当我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发小女孩已经结婚了,她说她到了男朋友家里,看见男朋友跟自己的爸妈都是聊各种明星八卦跟网络热点,吃饭的时候各种玩笑开个不停,这是她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家庭温暖,也是这一刻她才知道,原来每个人的父母真的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结果是,发小女生跟自己的老公经常回去看望公公婆婆,而对于跟自己住在同一个城市的父母,发小女孩也是很少回去探望,有时候过年勉强回去探亲但是不出三天就必须走了,「太没意思了!」这是她的原话。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开始知道很多时候你真的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关爱,我没有办法跟发小女孩说那是因为你后来的日子没有想过重新融化一下你们的母女关系,我更没有办法跟发小女孩的妈妈说你的管教方式不对,你要尊重你的孩子,要进行平等对话才是最好的状态,嗯,我没有资格。


幸福的日子大多都是相同,而不幸的生活理由总是千万种,我不能因为自己琢磨出了这点小体会就拿出来建议别人也要这么做,毕竟有时候这一辈子,说服自己和改进自己就已经是最大的难题了。


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用我的沟通方式去吸引对的人,用我的表达方式让我的父母之间多一些互相体谅跟轻声细语的说话,遇上难题的时候跟好朋友们一一解释前因后果,并表达出我做所需要的结果跟帮助,至于那种所谓的「懂的人,自然懂」的境界最多只能存在于很铁的默契关系中,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另一个自己那样懂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一场气氛理想的聊天,其实追求的是同样的事。大家都有机会讲讲自己的事,也听听别人的事。更理想的话,快歌跟慢歌适当交错,有好笑的话题,也有透露心事的话题。总之,你不要总滔滔不绝单讲自己,表现自己。因为,对方听久了,会有被冷落的感觉。聚会,就是汇总彼此的就近的生活状况。」


嗯,这就是蔡康永的建议。


人生在世,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需要经营无数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跟别人介绍自己,推销自己,甚至是宣传自己,我们需要跟别人介绍我们的朋友、亲人、孩子,我们也需要通过倾听来反馈自己的感知度,从这一点上说,好好说话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这个好好说话,不仅是态度上的好,更是表达方式上的好,就像蔡康永说的,人跟人沟通通常有障碍,有时候对方就是跟你不同世界,怎样说都说不通,那也只能尽力而为,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尝试得越多,才越可能完成。


You are what you say。


嗯,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所在了吧。


user avatar   527hao-xiao-gua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讲故事,少讲道理。有一集康熙来了,蔡康永谈到什么样的嘉宾最难访问,他说,一味爱讲道理却不讲故事的人。连万人唾弃的心灵鸡汤都还知道要拼一拼,故事配道理,满口大道理的人讲话怎么会有人听啦(开学仪式校长发言,你会听?)。

多用比喻。社会心理学里曾经有实验数据表明,有魅力的演讲者讲话的时候使用的比喻比常人更多。恰当的比喻能帮助观念的输出,把复杂难懂的概念转化成更加浅显易懂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多接地气。


如果是较长的单方面发言,每隔一点时间就要有一个有趣的点。传播学理论,说服他人的第一步就是抓住注意力。比如说现在,你们读到这里肯定觉得无聊了,所以下面我要讲故事。


能引经据典固然最好,即使不行,在适当的时机使用网络梗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去年夏天,我一个朋友A拉着闺蜜去附近的薰衣草花田拍文艺写真。拍过写真的女生都懂,作为欺诈界的翘楚,我们一张成功的照片背后一定有着无数的心机血汗。她俩在田里专心致志地搔首弄姿了大半天,一个姿势摆拍至少五分钟。拍完一个姿势,她俩刚要起身,突然背后传来了一个著名的网络梗:“我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见到这么无聊的人。”回头一看,原来是那天刚好也来赏花(...)的另一个朋友B。当时在场的人全体爆笑。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梗在网上已经被用烂,但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特别好笑?因为这个梗用的时机特别好。首先,拍了那么久的照,两个妹子自己多少也觉得无聊了,而在公共场合拍照这种事原本就是羞耻play,大家都不是明星,被熟人直接打招呼询问在做什么一定会特别尴尬。而使用大家都听过的网络梗,有效地化解了这种尴尬。

交谈时,多利用对方的身份、背景、或对方之前说过的话铺梗。辩论的时候有一种好用的技巧,就是用对方说过的话反驳他,俗称“自打脸” (老罗:如果低于2500,我是你孙子,咳咳咳)。这一点在交流里同样适用。我一个朋友C某天新认识了一个人,得知对方做了十多年的码农之后,他说:“But your hair is still intact(但是你头发还很完整呀)。”引用对方的身份,或是之前说过的话,不仅能创造幽默,也会让对方明白你确实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

玩笑的分寸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幽默也分等级,跟不熟的人聊天就不要总是毒舌,自嘲永远是好用的聊天技巧。



语速很重要
。语速过慢会让人没有耐心听下去,语速过快会让人来不及反应接收信息。政客在做重要演讲的时候,连每句话之间停顿的间隔、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手势、什么时候应该带头假笑,都会在稿子中标出来,可见交流时候语速的重要。

越写到后面越觉得,不仅仅是在写口才好的技巧,而是在写一个高情商的人应该怎样交流。口才好的人不一定话特别多,我见过滔滔不绝唐僧般的无趣交流者,也见过话不多但一语中的犀利好口才。但口才好的人,一定情商高,逻辑好,懂得敏感地察觉倾听者的状态,懂得如何有效地帮助交流而不是自己装逼完了爽。


(如果写论文也有在知乎装逼这么流畅就好了,哭)


user avatar   Zain------ze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所谓男拳师做的都是重复女权主义者的言论,或者总结女权主义者的话术,远远没有女拳师激进,且南拳属于ZZ不正确,得不到大众支持。

如果南拳真的要和女拳势均力敌,同样要学习女权主义者的攻击距离及精密度和左右互搏+美化自己。

女拳的攻击距离之广和精密度之高不用多说了,已经可以从游戏里的句子里甚至字词里出拳了;而南拳则没那么厉害;举个例子,“屌丝”这个词,用男性生殖器缺陷来形容一些比较差的青年,如果用“黑逼”来形容这些人,让女权知道了拳法不得打到天上去?

女权的左右互博主要就是女权主义者自称平权却会出现多种意见却打不起来,比如彩礼问题,A女权说彩礼是男权产物,是把女儿当物品卖了;另一个问题下的女权B则会责备男性不给彩礼是“空手套白狼”,同样是女权主义者一个反男权一个拥护男权产物,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两种回答都会得到很多人认同,且这两拨女权不会碰到一起,被骂的永远是男人。

美化自己分成两种,一是美化定义,每当你反对女权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来大喊“女权即平权!”,咱也不知道个B定义为什么死心塌地的相信;二则是美化自己的语录,比如说明明当男性要求某件事平等的时候拳师总会窜出来说“有本事你生孩子啊!”,拳师能说成是“讲生育带来的成本”,你说这谁受到了?


对了,多说一句,拳师还有还有个技能性别转换,你点开拳师主页大概率是个男的且关注战斗力旺盛的伯爵等大V,正好和那群拿知乎男女比例证明知乎男性多的人打配合,“男乎石锤了”!


user avatar   ceng-shao-x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非你男票很爱用钢笔写字,是真的【爱】的那种,

没事儿不玩游戏,不看电视,不看漫画,不下AV,不跟朋友鬼混;

而是每个周末会专门准备1个小时,练习一篇长恨歌。

否则,就我所知的男人里面,极少有人可以配得上这么一只笔。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种礼物束之高阁或不慎遗失是它的最终宿命。

如果你铁了心非要给他买一只这么华而不实的礼物,

那就买Lamy2000吧。

好歹外形好看,转送给别人做礼物也算是个稍微好一点的归宿=.=


如果不幸你男友就好这一口,那就百利金吧,德国货,有信仰加成。




  

相关话题

  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你认识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有哪些差异? 
  如何评价父母说「别上知乎那个破网站了,净说点歪理」的观点? 
  黄赌毒 黄为什么排第一? 
  嘴巴笨不会说话,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承认法律,却要遵从法律? 
  怎样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思想深刻? 
  嘴巴笨不会说话,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 
  TED 哪个演讲最打动你? 
  如何看待「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为什么总觉得哪里不对? 

前一个讨论
怎样对初一的妹妹进行性方面的教育?
下一个讨论
情商低的人会觉得情商高的人情商低吗?





© 2024-06-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