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更新
又过了两年啊。
19年11月,有幸参加了绵竹的一个社会调查项目,亲身见到的比图片更具实感。
我们的调研基地在绵竹市紫岩小学,不知道它当年具体受灾怎样,但大礼堂和图书馆都是江苏援建的,还立有碑文。
调查为“儿童认知与非认知研究”,这些五六年级的小孩当年才几岁罢,肯定记不得那场灾难的具体情况了,不过他们的父母可体肤地清楚。
毕竟他们都是以“震前”“震后”来记忆时间的。
有个小女孩,只有奶奶照看,父母不知何处去了。成绩很好,也很乖,为了省钱放弃了市第一的中学,我心中五味杂陈,将口袋中的牛奶递给奶奶,希望小女孩能收到一份局外人的善意。
市里重建的很好,路旁有个亭子题有“眉山”二字,一座桥上的甲骨文诗我们也研究了许久。它们带着“震后”的记忆,在今日留给我们去追寻摸索。
可当年的“心碎”呢?它们会在哪里重建又会在哪里生辉?
问卷问不出来。
谢邀。我是四川的学生,但不是在汶川。先占坑,我想在2018·5·13日再回答这个问题。
汶川马拉松5月13日开跑。2008.5.13是5.12地震中受灾群众的“明天”,“明天”,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2018-4-26——————
2008年,我还在读小学。地震当天我午觉没有睡着,突然大地晃动起来,我立马反应过来是地震,马上就跑了,走廊上的老师看着抖动的窗户,懵了半天才指挥学生逃出去。到操场的时候感觉震动更剧烈,根本站不稳,就坐下来等震感过去。此后数天,总有这样那样的消息,说是晚上几点、下午几点要有地震,还有板有眼的,搞的人心惶惶,不敢在家中入睡。后来学了地理,才知道纵横波,才知道即便是注重防震的日本也只能提前几秒发布预警而已。
我们学校没有什么伤亡。
只是电视节目全部变成了灰色。后来老师给我们读了新诗,教了新歌,讲“震生”,讲一位在震中把几个孩子护在身下的老师...后来又看到一本《爱在北川学子吟》(内容就像直接印在A4纸上,装订十分简陋),里面有埋在废墟下面的学生的回忆...稀里哗啦地就哭了。
初中遇到一位北川的学生,他谈起地震没有太多情绪。只是说当时在厕所撒尿,站不太稳,尿到了身上。周围的人一阵哄笑,其实我们都知道北川是什么样子。
今年寒假回去,看了大名鼎鼎的《唐山大地震》。真正的地震镜头都在前几分钟(可是即便是真正的地震镜头只有这几分钟,其内容也足够骇人),之后一个多小时都是写唐山地震对一个家庭长达几十年的影响。《唐山大地震》重点在“余震”,汶川地震也有“余震”。
十年了,我在无数的场合听起人们谈论汶川。小学老师说他们还在读书的时候,是怎样怎样惶恐地在滂沱的大雨下支起尼龙布入睡;高中老师说自己一下子就判断出震级然后多么多么淡定地泡面;大学老师说地震百年一遇校园霸凌天天发生,教育安全不仅仅是防灾减灾;另外一个心理学教授说汶川地震后教育部,请来了一尊大神——清华大学心理学某团辅专家,地震前我师大从来没有请来过这种大神... ...
或调侃或悲痛或者装作云淡风轻,但是他们其实都没有忘记,所以才会一次次谈起。汶川地震,十年了,它的余震却还没有停息。
十年了,我想去汶川看看。汶川马拉松5月13日开跑。2008.5.13是5.12地震中受灾群众的“明天”,“明天”,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坐等2018-5-13——————
谢谢大家。今天是5-12,此答案不会再更新了。首先说,我是匿名,没有骗赞。
有的答主和评论说得对,这种伤痛的记忆就让他成为过去,不要再揭开了。
说太多总会有种“XX到此一游”的感觉,好像512只是个旅游的噱头。
就像马拉松一样,我们总要向前跑的,不是吗?
如果大家想要深入了解汶川,欢迎大家移步四川卫视纪录片《汶川十年》:
还有央视纪录片《汶川十年·我们的故事》
链接:《汶川十年·我们的故事》_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_央视网(cctv.com)
————————————
另外贴两张图:
谢谢大家对四川的关注!此文不会再更新。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