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家具行业,特别是实木家具,如果只是传统的工艺,没有什么顶尖不顶尖的技术。板式家具纯粹靠设备吃饭的,就不用提了,这里只说实木家具。因为这些工艺已经被玩了几百年了,没有什么大的工艺突破,只有用心不用心,和手艺精湛不精湛的区别。也许你认为这个双曲面的三道弯工件只有我能搞得定,其实只是在你所在的厂或者你所了解的厂这个范围内只有你能搞定,其他某个地方,有人比你做的好多了。
一般人很容易被各种榫卯结构怎么精巧,各种实木干燥防开裂的方式多么复杂,等等问题被忽悠的有点懵。其实做家具没有那么难,各个工序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标准你随便度娘一下一大把,问题是没有人能真正按照标准要求去做。例如我现在要开料了,顺带测了一下含水率,含水率13%哦,按标准是不能使用的,但是你让我停工待料吗?那是不可能的!工钱你给开啊?结果就是先干上了再说。出来一批榫卯,公差大了点,超过0.5MM,咋整呢?按标准要报废哦!办法多的是:粘接用木胶粉就OK啦,或者有更省事的,先榫头喷点水,半小时后,肯定合格了。这些还是比较规范的家具厂,会有各个工序的检验程序,绝大部分百人以下的厂,连这个检验过程都没有,检验只是看看你白胚出来后有没有大的瑕疵。
如果说因为自己技术顶级,所以想开厂,我会劝你还是别烧钱玩儿了。但是当过厂长和技术管理,这个对开厂是真的有帮助。至于后边说拿到订单不难,以前客户,老板会有多少多少单子给你,您可千万别当真,生意场上您这么认真,首先你已经败了!试问一下,你当厂长的时候,那个厂老板缺不缺单?假设他不缺单,随便买点机器招点人,产能半年都能翻一番。你的东家都在愁单子,客户凭什么会给你还没有开业的工厂很多单子呢?我做老板十年时间,手下厂长还有业务出去开了有五六家工厂吧,但是现在仅仅剩下了一家。
家具厂的管理和业务为什么前赴后继的要自己开厂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觉得做家具能赚钱,而且很赚钱。对于实木家具工厂来说,主材大约占销售价格的35%-45%之间,眼见着一车车实木拉回来,转眼变成产品换回了银子,大概一算,赚翻了。但是,工厂的各项隐形开支都会被忽略。以一把椅子为例,工人包括管理都会这样计算:材料110,计件工资60,油漆加人工30,包装材料人工20,总共成本220.但是工厂出厂价是320.一把椅子赚一百多,如果是我来做,还能赚更多!。但是他们忽略了占工厂20%的辅助人员(设计部,采购部,仓管,食堂,业务,行政,生产部,业务跟单和生产跟单,维修人员,售后),还有厂租水电,还有除了人工的工资外,你还得包吃包住,还得买保险,还得交税,还得有很多灰色支出。做过管理,其实是可以把这些算清楚的,但是绝大多少人会选择性忽略,只考虑对想法有用的因素。
考虑完直接成本后,很多人会认为,我开厂通过高效管理在生产效率方面会比别人高,我认为这个空间基本上已经到了天花板。先来大概了解一下家具厂的工作时间,绝大多数的家具厂每月休两天到四天,基本上每天八小时外,再加班三小时。逼乎上绝大多数的大神们是无法想象长时间上这种班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家具厂现在有个现象比较突出,就是没有年轻人,除了辅助岗位,一线木工30岁以下的年轻人3%都不到,一个大车间上百人,你找不出几个年轻的,四十岁以下的也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很多人归结为脏,但更让年轻人远离家具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连轴转,没有玩的时间。二是家具厂没有女孩,找不到女朋友。这说明,你想从时间上挤效率,已经没有空间了。那只有一条路,从工作效率上挤,如果你新开厂,有三五个比较铁的哥们,大家鼓一鼓劲,每个人再带动一下周围的几个人,搏命的干!这个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只限开厂初期半年有效。所以这个想法,基本上也无效。
接下来还有一个选项,就是我可以做高品质的家具,这会让我客源滚滚。如果抛开成本谈品质,那基本上属于耍流氓。在工艺和设备没有突破之前,你凭什么让你的工人花同样的时间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来?况且,保守估计,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在初开家具厂的时候,都会畅想以质量求生存,以XX求发展。但现实很快会无情的把这想法碾成渣渣!你想生存,还是先学会在质量和效益之间玩好跷跷板吧。只有把这个平衡好了,能继续生存之后,再谈其他宏图大业。
综上,家具行业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所以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这两个特点注定了这个行业不好混。在拥有广大勤劳人民的中国,就更不好混,你说你某产品做的好,那边有比你更好的,你说你已经是白菜价了,那边红薯价已经开卖啦。所以如果你手里没有独门绝技,随便就往这个角斗场冲,得先准备好软猬甲,免得受硬伤。
接下来探讨下整个行业!
是不是家具行业就没有空间,没有希望了呢?如果按照传统思维,短时间内真的是看不到任何曙光。在深圳召开的家具行业大会上,我才知道仅仅在深圳就有两千多家家具厂,那么东莞呢,顺德呢,浙江呢,山东呢?我想中国应该有几十万个家具厂,据我所知,没有年产值过百亿的家具企业,一个也没有,中国家具年产值过万亿,但产值过百亿的企业一个也没有,意味着最大家具企业市场占有率也不到1%。这么多的家具,分散到这么多的厂去做,而且每家厂又不止做一款家具,注定了是产品没批量,品质没保障,生产效率低。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多年了,最近两年思路才逐渐清晰。
想明白这个,空间和希望就出现了,出路就在品质和批量上。
16年初,我放弃了深圳厂房面积24000平米的家具厂(当然,50%股份还在,只是退出管理,在中国,这跟放弃是一个意思),开始一个全新的尝试。
我要集中精力在一个单品家具上,所有的设备围绕这款家具制备,所有的工艺都围绕这款家具开发,我选择单品的标准:一是工艺有难度,有一定工艺门槛。二是经典款,不会那么容易过气。三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不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引来麻烦。
最终入选的有如下几款产品:
1,肯尼迪椅:
2,Y椅:
3,广岛椅:
4,还有一个叫手肘椅,但是发现专利期还没有过,放弃了。
最终选择了Y椅为第一个尝试的产品,经过一年多的磨砺,目前已经开始量产!
下图是产品跟丹麦原版的并列比较:
正面比较:
侧面比较:
如果细心,还是能发现有些小细节会有小小的差别,但这已经是我打样板更改二十多次后的定型产品,任何一个地方的更改,都牵涉到很多模具的废弃,还有跟该部分相连接的其他部件的更改,费用超乎想象的大。看到工厂一角堆积的小山一样各种工艺和模具测试的成品半成品工件,真的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词!
目前,我已经达到稳定日产40把Y椅,两个月后,会逐渐达到第一期预定目标:日产100把Y椅。后期增产情况要根据销售结果来调整,但是日产100把是批量产生效率的最低限。
但是,仅仅批量是不够的,这个优势无法让你面对能把面包卖到比面粉便宜的勤劳的中国人民。
另一个优势是:机器代替人。
我从各个加工工序,打磨,木蜡油涂装,全方位的摒弃传统操作工艺。一切都围绕高效率高品质。
但是开料工序,我无能为力,因为木材是天然的,不规则的,结疤是随机的。好在这个工序占用工时不多,只能用人工。
加工工序的各种奇葩机器,绝大多数是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编程,自己做卡装模具。虽然从成本考虑,能买到的绝不自己做,但是往往是买到的通用设备要么效率低,要么达不到品质要求。例如开始买了双轴四刀数控木工车床,算是目前木工最高档的车床了,但是车工件的时候偶尔会抖动,造成工件表面有螺丝纹,厂家来人也解决不了,后来联系多个有数控车的同行,结论只有一个,要不你把速度放慢,要不你就接受螺丝纹。然后果断自己开发,现在车出来的工件杠杠的,一个人可以看几台床子,还顺带把打磨工序的事都干了。其他各种孔加工,榫卯加工,造型加工,最终基本都是自己做的设备最好使。
鉴于保护自己劳动成果的原因,无法把这些机器在这里展示,仅仅只给大家看一个Y椅打圆头的设备,虽然它看起来很丑,但我根本不在意它好不好看,我要的是好用!
这个东东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它有一颗饱含技术含量的心,它的很多动作都暗含玄机,举个例子,如果你让铣刀走个标准的圆形,木头的圆头就出来了,但是你会发现,这个圆头糊了,圆头糊了,糊了(就是表面变黑啦)。开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就糊了呢?换新刀,还是糊,换浪潮的刀,还是糊,雅登的刀还是糊,换大直径刀,更糊了,最终办法是控制CNC每转5度,后退0.6毫米,等100微秒,然后前进0.6毫米,转5度,后退0.6毫米,等100微秒,然后前进0.6毫米,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转满360度。所以你听到的声音都不是稳定的,是波浪形的声音。还有那个夹头,也不是随便夹一下就OK了,它是个定心夹装装置,在夹头的下边有一对齿轮互相紧密啮合,确保夹持的木头中心跟CNC运动的中心在一个中心线上,学过机械设计基础的同学应该很容易明白。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看完这些后,我不知道题主认为他父亲跟我比较,是否还有技术优势?说实话,我已经膨胀到自我感觉跟木工不是一个次元的动物了,但是,我现在仍然是亏损,虽然我很自信扭亏是迟早的事,但目前亏损是事实!
制造业匠人,不是手拿锤子锯子就能自诩的,是要有强大的大脑,坚强的毅力,有为了一个心目中的愿景而放弃一切的胆略。
我,不敢自诩匠人!
这个月产能已经逐步放大,现在月产量已经接近2000把
这是包装车间,可以感受下什么叫Y椅的海洋!
一定要把所谓的低端制造业的产品,从成本和品质上打败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的同行,阻止低端制造业外迁,这个目标想再靠廉价劳动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的出路就是规模和智能制造,我不能左右整个国家,也无力改变整个某个行业,甚至一个品类都是无法影响,惟愿能把一个产品做到性价比无敌,我正在努力!
餐桌也已经放上淘宝:
跳票两年后,Y椅之家的肯尼迪椅终于上线了,在新注册的天猫店销售,店名是:经纶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