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教老人用电子产品这么难?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多数年轻人是慢慢“过渡”到智能时代的,而大多数老人是被突然“拖进”智能时代的,这导致大多数老人实际上对智能产品的演化过程并不了解,也缺乏理解智能产品交互逻辑的基础。另一方面,老人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对智能产品的需求比较低,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概括来说就是,他们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需求。

就拿我爸妈来说,我大概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教他们用手机和电脑了。在我看来,教会他们用手机和电脑可以去网购,这样能省下不少钱;他们也可以用电脑、手机来看各种影视节目,这样也能省下有线电视费。然而,每次我花两天时间教会他们之后,等过半年从学校再回来,他们基本上又忘得差不多。之前我在手机上给他们安装的那些App以及电脑上安装的那些软件,要么是几个月没有打开过,要么他们干脆就直接卸载了。

在这两年,回家的次数多了,跟他们交流的时间多了,我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理解的“需求”跟他们理解的“需求”并不是一回事。很多时候,我们的“需求”是被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创造的,我们认为的“刚需”在他们眼里其实并不是刚需。

比如说外卖,大多数父母都是不太愿意吃外卖的,一是觉得贵,二是觉得不卫生。而且,到了四五十岁以上的年纪,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状态都已经比较稳定,也不需要频繁加班,时间上的安排也相对充裕。真需要下馆子的时候,直接去吃就可以了,对他们来说,外卖软件这种东西是没什么用的。

再比如说一些影视App,大多数父母一辈的人还是习惯看电视的,上班时间如果要摸鱼,则可以跟同事聊天,也不必偷偷刷剧。所以,很多影视App,他们也并不是那么需要。

还有一些订票App,自从可以在网上买火车票的那一年,我就教我爸怎么在网上买票。但是之后我爸虽然也出了几次门,可却从来没有自己在网上买过火车票。很多次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我跟你妈准备下个星期去XXX”,我说“那你们赶紧先把票买了”,他说“不着急,肯定有票”。反正这么多年过去,他倒的确也没有因为买不到票而耽误事(当然,这也跟他从来没有在假期出去过有关)。

那么,他们买智能手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拿我妈来说,前几个月我给她买了一部新手机。拿到手之后,她让我给他安装四个App:微信、拼多多、抖音火山版、FaceU。

这四个App里面,微信是社交必备,她们单位日常的一些工作也会用微信联系,这个是不能不装的。拼多多这个也好理解,东西便宜,而且拼单还能更省钱,她们就是以前京东淘宝所忽视的那一群人。抖音火山版,就是以前的火山小视频,我妈家里的所有亲戚都有火山小视频的账号,他们会互相关注彼此账号进行评论和点赞,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短视频平台上社交行为。至于说FaceU,是因为我妈想拍照的时候把自己拍得年轻一点。

我爸的手机上安装的App会更多一些,但多出来的基本上也就是银行(查工资、转账)、运营商(查话费)、资讯等中老年人常用的那几类。

不过,在我爸妈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尤其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拼多多。因为我爸妈他们在三四年前就开始使用拼多多了,而我手机上安装拼多多还是两年以前的事情。换句话说,我爸妈使用拼多多的时间实际上比我要早,而且他们完全是自己学会的,我也没有去交。后来仔细问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他们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开始使用拼多多,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你教我、我教你,自然就学会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火山小视频——迄今为止我手机上也没有安装这个App,他们也是靠亲友间的社交而学会的。

实际上,拼多多与火山小视频这两个App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的父母真有需要,并且身边已经开始有亲戚朋友在用,不需要你来教他们自己也是可以学会的。反之,我们觉得对生活非常重要的出行、外卖、本地生活服务等等的App,对于父母这一辈来说反而是低频需求,你教会了他们,他们用不上自然也就放弃了。

只要有需求,父母就算是学得慢,也总可以学会的。

所以,最近这两年,我也慢慢改变了策略。我不再去尝试教会他们新的App的使用,在更换新手机或者升级系统之后,只把最基本的功能教给他们,然后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联系我。与此同时,我会经常跟他们联系,在聊天中听他们说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如果说这些麻烦是可以通过App来解决的,那么我就会在这个时候告诉他们安装哪个App,并且只针对他们说的“麻烦”告诉他们如何解决。以后他们使用App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还是可以继续联系我。而那些在中老年人中使用率很高、也是他们真正需要的App,自然会有亲戚朋友在日常聊天去告诉他们,我也没必要浪费时间。

这样一来,我自己觉得事情变得简单,而父母也不会再觉得自己“笨”,只不过这中间唯一需要的是你有经常听父母“唠叨”的耐心。可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不也是增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一个机会吗?平时,父母很可能想跟你聊天,还不知道该找什么话题呢。


user avatar   kuang-ye-biao-che-na-po-l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许多厂商就是不想让人好好用!

就拿智能电视的视频软件来说吧,当你按返回键退出时,它会弹出一个对话框:

是否继续观看?

是, 否。

但是另一个视频软件的对话框却是这样的:

是否退出?

是, 否。

我可去你大爷的吧!别说我大爷,就连我自己有时都点错。

诚然在电视主界面上只要不停按返回键就可以退出一切操作。但是因为各家软件都想留住用户,弄了一堆五花八门的坑爹选项,增加了许多毫无必要的麻烦。

电视还好,电脑杀毒软件的捆绑下载,有多少人中招?得拿放大镜才能看清那些勾勾叉叉框框。

这他娘的是人工智障吧!

都2020年了,手机店里还卖这种非触屏按键老年机:


这是许多老年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

九宫格打字法许多年轻人都不用,怎么指望老年人都会?我以前经常帮邻居老头往这种手机里存联系人。我见过许多老年人,因为之前没用过任何带打字功能的设备,汉语拼音(尤其是大写)在毕业后基本就忘光了。而会用手机键盘的老年人,十几年来都追随大众用主流机型,很少会选择这种功能落后的老年机当主力。

还有我上周日在地铁站,有老年人拉住我,求我教他使用公交卡充值机。我一看,充值机确实有醒目的现金入口,但是点进界面里却压根没有现金充值的选项!人家老头拿着100块钞票,愣是充不进去!

我对工作人员反应说:你们倒是拿胶带给现金口遮住啊。工作人员表示我是第一个发现这问题的……

对了,那个充值机的手机充值也莫名其妙。扫码后不是直接充值,而是必须先关注它的公众号,然后才能激活充值界面。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扫码付款?就为了帮你你刷公众号流量?


你说既然卖保健品的能哄得老头老太太们乖乖掏钱,那搞智能产品的是不是需要在设计时认真听取老年人的建议、了解他们的心理和习惯呢?



user avatar   ay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老年人就是不能理解抽象符号组建起来的逻辑",我就很想吐槽每次跟我妈出门玩儿,对方向有疑惑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去拦住路上的老人礼貌地问路,然后教训我一顿"你怎么就是学不会路在嘴边不知道问路",我拿着手机地图很纳闷,明明我打开地图就知道怎么走了,为啥非要问人?这事儿也不能跟她顶,不然百分百会吵起来。

不但路要问,办事流程写在墙上也要问,去医院去坐出租车去一切陌生地方陌生机构她都要找人问个清清楚楚,完全符合不肯接受图文信息逻辑的定义。

但我从来不阻止她去问,不试图纠正她的信息收集问题。这就不是个问题,换谁从她的环境走来,也会对"明明白白写在外面的信息"直接拒绝注意。

因为她的成长过程被写在墙上的信息愚弄过太多次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 语录被刷得满墙都是的时候,她突然就不能上学,要被送到农村去种地;后面大事我就没法写了,哪条写出来都是麻杆瓷——但说小事吧,办事机构写在墙上的办事流程,照着做肯定事儿办不了,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不是这个长出去了就是那个长出差了,必须找到关键人塞红包才会指点你事儿要怎么办。关键人要找到,可能还得先请客吃饭问到人才行。

哪怕到我结婚领证的十年前,事先把流程全部打听好了,临到办证的时候还是被刁难了一道,办证员突然要求临时跑一个根本没有列出来也不可能想到办的东西。这事儿我在一个回答里抱怨过。

他们前大半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写在墙上的话语,全是(——哔哔),或者正确而无效的文本。真正要做成什么事,必须问人,只能问人,关键信息全都掌握在别人嘴里,小到问路,大到前程,谁要只看写在外面的文字,就等着被坑死。

就连问路,都有学问。要学会看人,什么人能问什么人不能问得一眼看出来,慈眉善目的老人是首选,嬉皮笑脸的年轻人不能选;然后问路的措辞也有学问,不但要礼貌,还要懂心理,他们爱被怎么尊称,不爱被怎么称呼都要知道,一句话没说对,对方心里一个不高兴,当面骂你都是好的,有人就给你指个反方向。带地图也不行,很多时效性的东西地图上没有。

涉及到工作前程和生活方面的大的问题,就更得找对人问出来不可了。好地方大家都想去,好东西大家都想要,可资源就那么点,给谁不给谁的权力全在人手上,不绞尽脑汁搭上线塞够好处凭什么给你。

当然也有高手可以从公开信息里读出高级隐藏信息,比如坐牢的干部看二流媒体能推算出半年后的大动向。但这能力没几个人有,也没处去学。

这就是他们的生长环境。什么都在变,一切有效信息都隐藏在人的脑海里。公开的信息,全无用处。不会找人问人联系人,寸步难行。逻辑有什么用?在他们的位置毫无用处。他们的思维模式、注意力方式、信息搜集加工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全部是以“相信人”为核心展开加工,以人际交流为渠道的模式,几十年里无数次的使用-固化-使用让这个模式根深蒂固,很难撼动。电子产品的使用,意味着要在找人这个核心之外,再从无到有开始建立一个“相信机器”为核心的全套处理模式,要读懂机器语言,运用机器逻辑搜集信息,难度不比我们学门外语低。建立新的处理模型需要消耗一定认知资源,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很难有多少需要的信息必须通过机器获得,不像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工作学习离开机器寸步难行。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一直锻炼人际关系的搭建和沟通交流能力,老人的交际能力往往比读书多年的我们强悍很多。

终于说到正题了:为什么老年人学电子产品这么难?

我的答案就是他们成长的年代是信息匮乏年代,信息渠道必须以人际网络为主,对推到面前的文字和图片迟钝是正常的、必要的;而电子产品广泛运用的年代已经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人机交流模式就是文字输入、多媒体输出,需要的环境从"只能信任人"变成了"可以信任人和可信渠道的多媒体信息"。这个转变过程背后是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善。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这个环境的人,怎么能轻易指责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

只要他们不是顽固或愚蠢到拒绝新事物的人,那么总是能教会他们用电子产品的,只是时间和方法问题了。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从学会说话到熟练上网用了多少年?就是从小学一年级算起,也至少要六七年时间,别忘了我们的父母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计算机系统面前,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呀,怎么能指望随便说说他们就一步登天跨越了相当于好几年的学习量?我本人手把手教会了三个老人用电子产品,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可以说对这个学习难度有起码的认识,这真不是说话时间就能学会的东西。

我对“教老人用电子产品”的理解是这样的:老人使用电脑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入门障碍主要在两个,一个“怎么把我的要求告诉机器”,一个是找到"我该点哪里干嘛”,前者的执行难点在拼音输入,后者的执行难点在图形界面的设计语言学习,就是这两个障碍把他们拦在了门外。只要能跨过去这两个门槛,后面的问题都好说了。

十多年前我要外出工作,父母万般不舍但没有办法,为了和我能经常联系又不用付电话费,他们终于决定啃下用电脑这个硬骨头——因为qq视频聊天和发送信息不要钱。安装qq申请号码学会打开聊天窗口都很简单,但是打字发信息约时间聊天这一步难倒他们了,因为他们不会拼音输入。好在他们都是老师出身,很快找到了拼音学习资源,做拼音卡片苦读+打字训练半月全部掌握,可以顺畅拼音打字了。

买套带点读笔的卡片学习起来很快。只要能掌握拼音,打字输入就不成问题了。语音输入其实比拼音输入麻烦,考虑到老人往往有口音问题,识别率不高。

解决了输入问题,接下来就是机器沟通问题。他们 不知道要做的事情如何在机器上找到相应的执行方法,这就只能我手把手教,教完一个,小本本记下一个。聊天是什么图标,存钱是什么图标,搜索是什么流程,退出是找哪里什么图标去点……这些就都是繁琐的基础,但好在这些项目总体并不太多,掌握了十来个就基本上能覆盖日常的交流和娱乐功能了,再有什么不懂的临时手把手教就可以了。

你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打好基础,然后耐心,耐心,再耐心,拿出他们当你教你学习认识世界的耐心来,用聊天不要钱和跟老朋友联络为诱饵,推着、拉着、扶着他们一步一步走进新的人机世界来。


user avatar   nordenbo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北京协和医院挂号大厅的早晨,人山人海,绝大部分是中年人和老年人。

墙边站着一个保安,正在以每秒一个的频率被不断询问:『挂号处在哪里?厕所往哪里走?体检报告在哪里啊……』

保安崩溃了,他大声喊道:『墙上斗大的字,不,是箩筐大的字,你们都瞎了眼吗?』

没错,在协和医院的挂号大厅里,朝南的那面墙上,用一人多高的大字,到处写着『此处挂号!』,『体检报告可以在机器上领取』,『洗手间』,『心电图在四楼』

是的,你所有想问的消息,全部都用巨大号的字在醒目处写得很清楚了。所有的操作细则,所有的方向指引,所有的简易流程,全部都写得清清楚楚。可是,据我观察,百分之九十的老年人,就是不看,就是不看,就是不看,他们就知道问,问,问,问,问……无休无止的问。

仿佛不是用嘴说出来的信息,都不是信息。而由字符组织起来的信息,对他们来说,仿佛那不是汉字,而是一个个迷宫。

在地铁里,火车站也是。各种信息标识都很清楚,可是就是不看,一脸茫然的站在那里,张大嘴,不知道干什么。他们不是不识字,是不能理解由抽象符号组建起来的逻辑。

比如马路口,明明那么大的红灯闪烁,可是老年人过马路完全不管, 不是他不知道红灯停,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习惯视而不见。这套符号系统是不起作用的。

而和人交流,有安全感,能有问有答。不懂就要问没有错,但是自我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别人没有义务教你。

我经常发现,缺乏教育(不是学历)的中老年人,往往不愿意思考,不愿意自己做出决策和分析,因为费脑子。即便所有的流程都傻瓜到极致,就是不愿意动一分钟的脑子。

表现在电子产品上,就是不能理解字符带给你的信息逻辑和抽象结构。不是说有多难,就是不愿意动脑子。

比如我爸。他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文件系统。我将其解释为文件柜和文件。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桌面和文档这两个位置,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进入?为什么要设置各种进入方法?我说为了方便。

但是,这并不方便啊。他说。

实质上就是无法理解抽象结构。毕竟教育背景中很少去训练这种思维。电子产品里面很多UI逻辑是默认用户理解抽象逻辑架构的。

在用户眼中,手里的电子设备不是一个机器,而是一个可以做出逻辑反应的虚拟物。但老年人心中,机器就是机器,是由简单逻辑链条组结而成直观物。

评论说年轻人也这样,没有错。只不过电子产品的使用上可能会好些。难度太低。但是哪怕让他们安装个游戏运行库,下一步下一步都不会。

———

有人说我戾气重。问题在于不看我到底说了什么,只看我的态度。哈哈。

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用情感和态度来判断事实,已成习惯。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人和老人,还真不一样。

比如我老妈和我丈母娘,年龄相差不到3岁。

同一款手机(小米),她们的使用经历是这样的:

我老妈:

  • 怎么这个动不了了?
  • 怎么突然出现这么个东西?
  • 怎么突然坏了?
  • 来来来,给我解释一下。
  • 噫?怎么又动不了了?

举一个例子,小米这款手机,经常莫名其妙出现一些不请自来的APP,而且经常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然后我妈就递给我,让我帮她恢复正常。

我说:老妈你不要随便点广告下载软件。

我妈:我没有点广告下载软件。

再举一个例子,微信只要输入法没有切换在手写,我妈就递给我,让我帮她恢复正常。

我说;老妈你点这里。

我妈:好,点这里。我记住了。


其实就是老妈记忆力减退、探索精神减退造成的。炒股软件比微信、头条复杂多了,但她喜欢用,天天用。玩得比我还遛。


我丈母娘:

我丈母娘就属于人老心不老那种。手机拿手里,什么功能都要尝试一下。出错了没关系,重头再来。垃圾APP中了一次,她第二次就很小心了。

经常问的问题是:

我这手机满了,帮我删一下垃圾。

什么拍摄、美颜、编辑之类的APP比我用的溜多了。

总结:

探索精神减弱和记忆力衰退,是老人用电子产品的两大难题。

如果没有这两个问题,老人用电子产品一样很溜。


user avatar   ace-z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zhang-xiao-b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相关话题

  买耳机买贵了,而实际价值远低于售价被人嘲笑怎么办? 
  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过去一年,你主动「升级」了哪些设备来提高工作体验或效率? 
  你认为 Linux 最差的用户体验是什么? 
  有哪些新概念电子产品值得推荐? 
  最近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预算5000左右,有什么好推荐的嘛? 
  如何看待老人跪拜LOL盖伦塑像事件? 
  如何看魅族 16s 点胶门后,小米 9 也被爆没有点胶?SoC 的封胶情况到底如何? 
  购买冲牙器是在交智商税吗? 
  人机交互中,有哪些衡量用户体验的指标? 

前一个讨论
不附赠充电器这种初中生都感觉离谱的事情,为什么汇集了商业精英的苹果高层却能干得出来?
下一个讨论
这张 PPT 丑吗?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