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无法成就类似谷歌和微软的技术导向型公司? 第1页

     

user avatar   yuhengk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有一个专门的词汇 “Sputnik crisis”, 形容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发射成功后,整个美国社会的震惊、自我怀疑乃至恐慌,他们以为自己是全球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导,结果被苏联人狠狠地打了一闷棍,你美国人这么能咋不上天呢?不久之后,肯尼迪就在他的就职演讲中提出,美国人不仅要上天,特么还要上月球!

嘴炮是没法把人送上月球的,在美国这事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砸钱。R&D支出在全部联邦政府支出中的占比在60年代中期达到了惊人的12%, 占当年美国GDP超过2%. 直接用于阿波罗计划的支出换算成今天的美元是约2800亿(拜登的endless frontier act才总共要1000亿至今都还悬呢)。这种直接研发投入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的预算给到了大学的基础研究项目。在明面的R&D预算之外,全民基础教育获得了更多的拨款,而冷战环境下巨量的国防采购预算也变成了从IBM到洛克希德马丁的私营企业的研发投入。

这种砸钱不仅砸出了庞大且有着体面收入的科研人才梯队,更重要地是砸出了整个社会崇尚科技的气氛,至今美国人还是用 "rocket science" 形容尖端科技,"rocket scientist" 就是最厉害的科研人员,“moon shot” 就是最有雄心壮志的计划。科技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伴随阿波罗11号登月电视直播的,还有满坑满谷的科普节目。可以说,这些节目培养了整整一代的至今还活跃在美国科技界的geeks.

我们快进到Google创业的1998年,Google搭上了克林顿政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砸出来的互联网泡沫的末班车拿到了第一笔钱,不久之后,他们就碰上了天大的好事——互联网泡沫破灭了!牛人们都在看下一个机会,硅谷不仅有Stanford和UC Berkeley, 还有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参与曼哈顿计划的两大国家实验室之一)和IBM Almaden实验室;不仅有HP和Intel, 还有NASA和洛克希德马丁——我们经常说硅谷是草根创业的天堂,但是你看看硅谷的这些人才储备有多少是政府直接或间接砸钱砸出来的。这时候的硅谷简直就是沸腾的人才火锅,就等着Google捞了。Google从创建之初就以面试极其严苛著称,那还真是因为,他们有的挑啊…… 奠定Google infrastructure基础的好基友Jeff Dean和Sanjay的前东家是DEC, DEC到1998年无以为继卖给了Compaq, 他俩1999年出来加入了Google; 东岸继承了贝尔实验室衣钵的朗讯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也根本无法维持贝尔实验室,2003年Rob Pike拉着一大帮贝尔实验室的老家伙到了Google, 这些人都深刻影响了Google的技术架构,我在关于Plan 9的回答里讲了这个故事。

有技术和超级豪华的牛人团队并不等于能有商业的成功。Google差点就卖给了Yahoo!, 走上绝大部份科技创业小公司的道路,委身某个大公司成为他们商业引擎的一个小部件。但是Google这次又走运了:他们发现,woc做搜索引擎不用苦哈哈做内容,只要不断扩大存储和计算规模,抓更多的网页,提升算法就能有源源不断的流量;在搜索结果页上出搜索关键词相关的广告,相当于有了无穷的广告位,而且无需动用销售拉广告,只要一个神奇的拍卖小公式,再不断优化点击预测准确率,流量就能变成钱了!他们不仅幸运地发现了印钞机,还发现了极其稀有的能直接把技术转化为商业成功的公式。这个公式里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机房设施,在这里他们又走了一个狗屎运:互联网泡沫时期这些公司建了超级多的机房和专线,现在都要贱卖啦就都便宜Google了。Google从此走上了这条堆机器堆算法的不归路。今天的Google主导了大规模计算和存储系统,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技术方向,并不是因为它要耍酷,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要求这样的东西,而Google的这些技术和从Google出来的人又滋养了硅谷下一代的技术创业明星。

技术导向的公司就跟信用卡积分的赠品一样,钱花到位了自然就有了,这些钱砸出来的科技和经济成果才是真正的目标。我很讨厌类似「商业公司目的就是赚钱不可能技术导向」这样的论调,这种自证循环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没出现公认的技术导向公司。推荐两本书:"The idea factory: Bell Labs and the great age of American innovation.", 讲的贝尔实验室的历史,这里诞生了晶体管、通讯卫星、信息论以至于UNIX和C的成果都显得小儿科,它的研发管理模式深刻影响了包括Google在内的整个科技行业;“A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Wealth in the History of the Planet”(《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这两本书当然回答不了题主的问题,但是对为什么美国或者硅谷能出现Google这样的公司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谷歌是技术导向型的公司吗?我们来看一下谷歌(alphabet)的营收:

90%是广告,剩下10%是应用商店抽成,所有那些黑科技加起来连1%都不到。谷歌成立20年了,广告以外的业务永远是将来时。

所以谷歌是伪装成科技公司的广告公司,和百度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百度伪装的不好,差距在公关水平。谷歌卖假药被罚几个亿有几个人知道?


题主没有定义什么叫技术导向,不过我理解一个技术导向的公司增长点应该来自前沿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nvidia,高通这些公司是技术导向的,中国的华为,商汤,寒武纪,face++这些公司也是技术导向的。而谷歌的多数前沿技术不能带来增长,华尔街一直在呼吁谷歌把那些项目砍了,市值还能增加点。


——————————

评论里有人说这是偷换概念,其实不是。这里根本的区别是,技术是命根子还是业余爱好。

一个技术导向的公司,技术应该是核心竞争力和前进的方向。谷歌的前进方向很明确:卖更多的广告,大多数技术项目都只是业余爱好。

alpha go强不强?强。能带来营收么?不能。所以宣传效果达到以后这个项目就搁置了。

boston dynamics的机器人强不强?强。但是人型机器人吓坏了美国人脆弱的心,影响了广告收入,所以被谷歌卖掉,极力撇清关系。

少数和广告相关的技术,谷歌基本不拿出来说。而大多数人们津津乐道的技术,都只是谷歌的业余爱好,高兴了就玩玩,不高兴就砍了,自始至终就没想过这个技术怎么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始乱终弃的态度,完全不是技术导向的公司的态度。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不能说没有,不过这大体是对的。说白了是以前技术基础太差。过去不只是技术积累差,技术人员的数量也差得远。资本自然而然选择了更容易赚钱的方向。以后这是会变化的。

————————————————————————————————————

谷歌也好,微软也好,不是平坦草原上突兀地长出来的一棵树,而是群山之中最高的那座山峰。

要问为什么没有谷歌和微软,先要问为什么没有一大群没那么厉害的技术导向型企业。就算历史上没有谷歌和微软,结果也只会是在美国那些历史上的“失败者”之中有一些站出来顶替他们的位置。

首先,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是要赚钱,要资本增殖。资本会很自然地选择增殖速度最快的路径。其他的路径会因为发展太慢而被淘汰或者地位下降。

中国企业真的是吃透了现有欧美技术,才能谈得上技术创新,才能成为技术型企业。而在中国企业研究欧美现有技术的时候,欧美企业又继续向前发展了。这种追赶需要的时间、资本,是当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无法承担的。相反,把这些资本用来购买技术,用来拓展市场,对于当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是更容易成功的路径。

其实仅仅在十多年以前,在2005年的时候,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勉强也很了不起。这一跃让联想的市场份额变得空前巨大。

实际上,技术导向型公司不是那么好做的。技术探索需要大量的试错,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铱星计划的失败,直接断送了技术型巨头摩托罗拉的前途。如果能够通过风险更低的方式来赚取相同的资金,那么资本显然是不会拒绝的。往往只有在低水平重复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的时候,主流资本才会开始投入到技术革新之中。

所以,对于仅仅十年前的中国企业来说,技术型道路不见得是一条好的路径。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才也不能支撑中国企业很早就转向技术道路。

1990年代,美的崛起的时候,靠的技术人员大部分连本科都没上过。能有个中专毕业的,就已经很不错了。一家国内企业能够成功山寨外国产品就很不错了。大部分企业顶多能山寨别人山寨的产品。

光是把发达国家低端产品山寨一下,就已经让当年的中国企业的工程师们耗尽心思了,哪还有能力去挑战尖端科技?

就当年,中国做一做风道模拟和美国做一做风道模拟,那难度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如今在设备上越来越流行的单片机,当年都视为高科技,或者即便今天,也有一些营收不低的设备公司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用,只能去买别人做好的通用控制器。

华为当年是靠着技术变革期超高的毛利,以及创始团队卓越的眼光,投入了同期中国企业难以想象的高昂研发成本,汇集了几乎是中国最豪华的商业技术团队,才成就了自身的技术成功。同期其他中国企业很难具备相同的条件。

由于中国过去人才匮乏,以及人才水准不高,一般企业要构建强有力的技术研发团队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技术导向型道路,对于过去的许多企业家来说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行的。

这种行为方式无疑导致了路径依赖。

许多企业家如今仍然不懂得如何构建研发团队,甚至仍然不重视研发。他们不知道一个技术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团队才能做出来,而且已经习惯性地缺乏技术想象力,只能到市场上去到处看,寻找自己能山寨的产品。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有一堆企业,看到一个东西好卖,就一窝蜂地冲上去山寨,然后竞相压价,最后也没几个赚到钱。如果他们真的拥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早就能够建立自己的技术路线,安心发展自己的产品了,而不是盲目地看到什么热门就冲上去山寨什么。

但是这些毕竟都在改变。新一代企业家在崛起。他们在新的技术和人才环境下成长起来,懂得如何构建研发团队,在技术上也具有全球视野。所以近些年来,中国的技术型企业,尤其是技术型创业公司越来越多。在比如机器人、AI等新兴领域,这些新兴的技术型企业并不亚于其欧美竞争对手。他们真正能做到在技术最前沿与外国竞争对手正面对攻。这些新兴技术企业站稳脚跟之后,必然会鼓励更多新一代中国企业家往技术型企业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信息流通越来越通畅,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管理、金融等知识的普及,做一个单纯的贸易型和生产型企业的门坎越来越低,同质竞争越来越剧烈。不重视技术,也是越来越难了。这也在驱赶企业家向技术型转变。

因此,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过去技术型企业比较稀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中国市场更适合贸易/生产型企业的发展,过去中国的人才与技术积累也难以支撑技术型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这一切,正在迅速改变。


user avatar   has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梦想与技术中国人民曾经也是有过的,只是有些东西不能说。


举个例子,中国福建有陈氏兄弟,比欧洲的skype更早开发了基于网络来拨打电话的服务,结局是被公安机关逮捕,业务终止。

  1997年3月,35岁的福州马尾区市民陈锥通过因特网下载了网络电话软件net2-phone,他将自己组装的586兼容机与住宅电话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在一起设置成网络电话。9月,陈锥利用因特网电话为其弟弟陈彦经营的诚信家用电器商场促销商品,即凡到诚信电器商场购买家用电器可免费利用因特网电话与在国外的亲友通话五分钟。有些顾客要求提供更长一些通话时间,于是陈彦就在10月申请了一部公用电话,将公用电话设置成因特网电话,通过电信163开始对外经营长途电话业务。
  12月22日,福州马尾电信局柯副局长检查公用电话时,告诉陈锥不能利用因特网电话对外从事国际长途服务,陈锥于是就停止了因特网电话业务。12月23日,福州市电信局向福州市公安局马尾分局报案称:电话用户陈彦利用微机互联网通话软件,对外开办国际长途电话业务,按挂发不同国家、地区每分钟收取6元至9元通话费不等,违反了长途通信业务和国际通信业务由邮电部门统一经营规定,严重损害国家和邮电企业利益,扰乱了电信市场秩序,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请求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skype于2003年在瑞士创立,2011年被微软收购,成为微软的全球业务。

Skype品牌由来自丹麦的 Janus Friis和来自瑞典的Niklas Zennström创建。[24]Skype软件则是由爱沙尼亚人Ahti Heinla,Priit Kasesalu,和Jaan Tallinn编写。[25] Skype 在2003年8月29日发布首个公众测试版[26]

2005年,Skype与波兰门户网站Onet.pl达成进驻协议。[27] 2005年9月12日,eBay以价值约25亿美元的现金和ebay支票作为前期付款,附加与潜在绩效相关的后期报酬。[28]

2009年9月1日,ebay宣布将Skype股份的65%以19亿美元出售给Silver Lake、Andreessen Horowitz和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此次交易将Skype估价折合为27.5亿美元。
微软收购Skype

2011年5月10日,微软以85亿的价格收购Skype Communications, S.à r.l。[29]Skype公司合并为微软的一个部门,而微软通过本次交易获得Skype全部技术。2011年10月13日,交易完成。[29][30] 

user avatar   an-kou-be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长期很穷……没有什么金融资本可言,技术型企业短期内没法盈利,需要风投支持,而中国十年前根本没有这种资本可言

所以现在几个成长起来的巨头都是业务驱动的……初创公司没钱,业务必须要首先要考虑能不能赚到钱,短期盈利能不能维持自身发展,技术都要为业务服务。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别的事情。腾讯和阿里最早没有人敢投资,甚至著名天使投资人雷军都不愿意投资……最后是外资敢才敢投的,软银是腾讯和阿里的大股东,国内金融资本开始成熟也就近五年的事

相反美国在二战后金融资本就已经很成熟了,技术驱动型的企业不愁拿不到风投,甚至热钱都愁没地方花……这种企业放美国根本不用担心几年内的生存问题,放中国要不了半年就死了。而且当时的技术性公司并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很多都是几个人在车库起家……

这也是为啥联想当年没走技工贸的道路,不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现在理工科毕业生多了,技术导向的思潮才成为主流,当时哪管这么多啊,赚钱扩张才是硬道理

近五年冒尖的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应该已经很多了,顺带一提,某个技术很有名的大公司,其实并不是技术驱动的,硬要说的应该是意识形态驱动的


user avatar   peng-fei-23-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3年我还在美国时,参加了当地华人的一个圣诞节的聚餐,当时我们聊到了类似的问题。


倾诉者是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美国的学者,在实验室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菌材料,论文见刊后有几家美国的风投找到他,希望能把这种抗菌材料市场化,他担心美国风投进来后会失去控制权,就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主动联系了几家国内的风投,但国内风投对他的技术完全不感兴趣。最后还是美国的资金进来了。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美国的资金更重视技术创新,而国内的资金更看中商业模式创新,比如淘宝这样的,如果是去年我们可能会拿共享单车举例子。

现代企业离不开金融,所以,什么样的金融环境催生出什么样的创业者。

中国的金融业里需要更多懂技术,尊重技术的从业人员。


user avatar   guang-ming-xia-de-ying-zi-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的行情是:技术岗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岗位。


国内都这么认为,“技术岗位做的一定时间就会达到上限,一定要转管理岗位才行”,而且这是国内的实情。技术岗位即便是技术能力再高,技术再好,也比不上管理岗位未来的行业发展。

都知道某些游戏公司,一款火爆游戏上市,团队每人分几十万几百万,但是领导一定拿的是更多,下边研发人员也就喝汤而已。

更何况中国的人情大于能力,能力再大,也比不上认识某个内部人。人家张张嘴就能解决你困扰多年的事情,人家不张嘴就能卡死你各种申请。


看了一些评论,很多人都没把握到我说的重点呐。

我的重点并不是“国内如何如何”,也不是“技术和管理哪个更重要”,也不是“管理应该比技术拿钱多”。

我的重点是: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技术做的再深,也没有管理好,即便是底层管理”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做技术的大多数都是想着以后怎么去转管理,而不是想着怎么去深究技术,钻研技术。

而且,技术升级的前途非常不明朗,远远没有管理岗位前途明朗。

不说顶尖的技术和顶尖管理哪个更重要,哪个收入更高。就是一个庸俗平常的管理,也比庸俗平常的技术收入要高得多,这就是现状。


也许,当绝大多数人都不用再自己操心养老,教育、医疗、保险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这种想法应该会改变吧。


user avatar   zhong-jing-2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大学科研院所这些年科研技术实力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二科技大国,最大原因在于成功地引入了大批美国与欧洲博士博士后毕业的技术人才。事实上,中国大学现在做出最出色贡献的,也都是海归人才。这一点毋庸质疑。

但如果我们看看公司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北大清华博士在公司就业市场竞争力远远超过美国除了少数几所以外的博士,哪怕实际上我们出国时大多是放弃了北大清华中科院的OFFER。少数几个跨国公司、学界挖来的学术大牛,要么一年回国几个月做一个赚钱的招牌,要么因为想做出成果做实事被挤兑。结果也就是以医疗为例,能和国际先进水平抗衡的,很难找到。真有做出成果的,一般都是海归团队。

华为中兴之类的公司,海归在技术部门爬到领导的,少之又少,要么被冠以眼高手低不适应企业文化,不能为企业做螺丝钉的帽子;要么做一颗螺丝钉;又不如中国本土人才那么习惯土壤擅于应付领导,结果碌碌无为。金融更不必说,随便一个985的就业竞争力超过美国一个TOP30。PS,金融也是要技术的,不要说二级市场的量化交易之类,一级市场也要看技术看团队看产品。

回国的时候拿过一家TIER2到TIER3券商的OFFER,总经理第一句“我们这里北大清华的也很多,人家国际排名比你还高”;第二句“你在美国一个才几亿规模的小基金,又不是高盛摩根”;第三句才暴露了内心想法“要是你刚上社会就这么牛,我们这些年岂不白干了?”

说白了,60-70年代出身,企业草根大专本科买了个硕士MBA的这一拨民企高管层,擅长野蛮生长蒙头狂奔又把握了社会资源,害怕知识更渊博见识更广国际视野越强精力更充沛的人抢了他的饭碗。这些人能够成功坐上管理层,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赶上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这点我们今后都碰不上了;二是把握了社会资源有了一定政治斗争能力,而且这也是他们唯一的长处,不会教你,更不会送你。

而国家也正是鉴于这种海归和其他高学历技术人才一上社会就被虐待和歧视的现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海归产业人才政策。而我见到的社会老油条,大多会对嗤之以鼻。可国家的政策无疑是高屋建瓴和不惜损失老油条利益也要推动中国产业进步的。

中国大部分所谓的高科技公司,本身对海归高科技人才并不友好。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优秀的海归高技术人才,要么去高校,要么自己靠着政府和风投支持去创业。也相信随着扶持政策的扩大化,真正的HIGH TECH行业会在中国生根发芽,结合市场淘汰旧势力。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尔1977年退学搞微软,我国1978年才开始改革开放,1994年才颁布公司法


然后你问,为什么中国无法成就类似微软blabla的公司……



是啊,你说为什么美国挖不出来类似后母戊鼎这样的文物?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以前跟一个美国读博,后来来英国大学的老师聊过天,他就提到在美国计算机博士非常好就业,因为美国各大IT公司一年要招的人在3000以上,一年美国的毕业博士大概800(以前的数据,那时候CS也没现在这么火)。对于公司来说,尤其是体量很大的公司比如谷歌来说,这些博士们宁可自己招了不用,也不愿意被别家招了。为什么?因为招人的薪水对公司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但是这个人未来能做成什么事情却不好说,科技行业的奇迹也不少了,对公司来说招人是很划算的。

其它回答里也说到了,谷歌并不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公司,但为什么谷歌看起来是一个很技术驱动的公司呢?因为它知道,在这方面投资技术和人才是有价值的,它保住了一个人才,别的公司就少了一个人才。

为什么中国没啥这样想的公司呢? 因为中国还没发展到那一步,中国也没怎么见过靠技术革新诞生的商业“奇迹”。这是整个基础不足的表现,再怎么说重视人才,没真正见识理解之前都不可能真这么做的。过去在中国想赚钱主要靠的是渠道,靠关系,靠社交,都没啥人见识过技术,管理,人才能带来什么,当然不会往这些方面倾斜资源。

直到近些年,世界工厂和人口红利带来的效益差不多吃完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差不多了,科技储备有一定规模了,高科技行业尝到一些甜头了,才会慢慢有技术驱动这种公司出现。即使现在,你看技术驱动这种公司只可能在大城市出现,小一些的地方还是以渠道为主,不太容易扭转这种价值观的。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会给高薪,是因为知道人才挖来的越多越好,自己家多一个,别人家就少一个。不舍得给钱的公司基本上都挂了。当然,现在大家要求都还比较“低级”,给钱就行了,以后会越来越注意搞“形象工程”的,尤其是要再多来几个技术改变世界,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子,中国也就会很快出现很多技术驱动的公司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谷歌、苹果、微软这些大公司不做美女直播业务? 
  如何看待马来西亚封国后,全球陷入芯片荒,芯片价格飙涨5倍? 
  为什么微软没在Windows/office里面加广告? 
  如果 Windows10 开源会有什么后果? 
  如何看待南非出现新冠病毒变异,当地专家表示该变种「传播速度非常快」?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MS内部对F#目前的态度如何?为何明显比C#更简洁强大的语言,却不花力气推广? 
  Windows11与鸿蒙谁会赢得未来主要市场?2 万亿市值的微软,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腾讯本周或正式宣布合并搜狗,计划整合进「腾讯看点」团队,此次布局是否为最优解?腾讯有哪些战略考量? 
  脑机接口和成熟的基因编辑是否会改变世界? 
  如何看待外卖小哥穿戴机械外骨骼送外卖,一次可送 100 斤?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意大利少女凡尔赛发言:住在城堡里其实很痛苦?你愿意长期住在这样「很美但很不方便」的房子里吗?
下一个讨论
欧洲中世纪时期有没有平民被册封为贵族的例子?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