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在内,最初确实投入资源去研发产品化的私有云并组建交付团队,后来受困于现实的需求繁杂、版本管理混乱、交付人效低+验收艰难、软件组件更新迭代需要负担驻场NRE、远期扩容难以及与公有云营收模型脱节等等的困境,当下都在转向混合云交付,并逐渐的削减甚至终止私有云版本,例如阿里云的小飞天架构已然削减大量版本并附加了销售限制,未来预期也许是废除。
尤其针对金融和政府行业,除了早期几年那些交付不尽人意的私有云案例之外,如今都是“新兴业态 on Hybrid Cloud”;至于混合云方案在公私两端的管理衔接,或是提供一个可定制开发的云管工具,或是直接提供类似Outpost的前置系统+统一云管,或是公有云Stack延伸一个AZ到客户指定IDC,直到未来,也许相当一部分需求会转变成Outpost和Local-MEC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政企行业选择公有云合作,需求驱动因素往往不在成本考虑,而大概率是按耐不住的新兴业态上云需求,回顾政企/金融行业近年来新生的外向型应用即可,这些应用中的较大部分都是由Cloud/XaaS厂商协助开发,这些应用为传统行业打开了新兴商业模式,这些新兴应用的合作运营和扩容潜力也充分满足了CSP的营收预期。而客户原有的传统IT架构,或是做云化改型,或是继续保留在混合云的客户本地数据中心里,一线CSP几乎不再付诸实施纯粹私有云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做云化改型的应用,为了控制商软,用户或是在私有数据中心内招募虚拟化资源池方案,或是依托信创生态的云化应用标准,为此也必须使用信创标准的云管工具和自主可控软硬件。
对于二线CSP,仍有基于Openstack/Mirantis版本的私有云交付,但逐渐的这些私有Stack会面临:版本断代、交付追赶不上更新、驻场NRE人效魔咒,期间还要兼容三方ISV植入的定制方案(诸如Ceph/Cluster定制等等);但如今几个发展迅速的二线CSP已然开始布局混合云和MEC商业模式,不久后也会转向“新兴业态 on Hybrid Cloud”的路线,但与头部CSP相比的短板可能在于这些“新兴业态和新兴企业服务”的代入能力,例如腾讯云可以代入企业微信或是微众银行的金融联邦计算和应用程序、阿里云可以代入钉钉应用全家桶和大数据方案等等,这些可以帮助政企客群快速实现云化应用的上线、推广和运营;相比传统的IaaS-CSP,BAT云能力的价值主张就是贴近应用需求和交付:没有Super-Stack,只有Super-App,没有Killer-Stack,只有Kill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