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所差别的,是香港比内地多卷了几十年,深谙“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真谛。
香港作为“首卷之都”,不仅当时在经济上能够走在前列,在压榨**上也同样花样百出。类似盐铁专政这样的游戏,内地玩过的香港都玩过,内地没玩过的香港也玩过,面对越来越大的阶级差距,普通香港打工人,是真的陷于内卷却无法自拔,正如金枝欲孽里的如妃,不爱宫墙柳,却只能困在红墙深深,蹉跎一生。
基于这样的生活方式,香港片里“家国天下”的大历史都很苍白,但“小民疾苦”的人际政治却都十分出彩,《金枝欲孽》正是其中翘楚。
且不说主角的结局差距,金枝欲孽比甄嬛传自然技高一筹,单说配角人物,也折射出创作者不同的意图。
甄嬛传里的淳常在,完全脱胎于金枝欲孽里的贪吃鬼乌雅沅琪,只不过剥夺了沅淇有心机的一面,淳常在完完全全成了女主的小跟班、好姐妹、傻白甜,最后工具人似的被华妃害死,形象异常单薄。
而同样被害死的沅淇,并非是傻乎乎的单纯女孩,她也会挑事非,也会争宠,但面对她以为是亲人的姐妹,她却是毫不设防、单纯无比的小吃货。没想到,她亲如姐姐的淑宁,最终却因为妒忌害死了她,而主角尔淳也因为这件事越发心冷,最终杀死淑宁,给这段三人姐妹情画上一个意难平的句号。
看出来了吧,在如此细微的段落里,无论是人设,还是剧情,还是对主角的推动,金枝欲孽的编剧,始终是游刃有余,一丝不乱,体现出卓越的行家手笔。
几乎算“全员恶人”的《金枝欲孽》,如果单以爽度而言,甄嬛传是拍马难及的。简单的玛丽苏逻辑固然方便代入,但酣畅淋漓的剧情体验才是观众更企盼的,显然,结合办公室政治的香港编剧,太擅长这种斗争剧情了。
但《甄嬛传》的优势,却在别处。
流潋紫吸收了《红楼梦》很多细节,把《金枝欲孽》的宫斗主题上升到类似“千红一窟”的大悲剧。虽然女主甄嬛的结局并不算太坏,但其余的亮眼配角比如皇后、安陵容、眉庄、华妃等人,各有各的凄惨可怜,能够从幽暗的人性细微处发人深思,是属于《甄嬛传》的特色,而电视剧跟原著及历史的差别,又成了有意无意的留白,供观众时刻摩挲,细细把玩。
即使《金枝欲孽》和《甄嬛传》各有千秋,双峰并峙,但二者却都有形象模糊的人物,且迥然不同,非常有意思。
《金枝欲孽》里,即使一个宫女,也有思念的亲人,即使一个太监,也有舍不得的对象,似乎越是身份卑微的人物,编剧越喜欢去挖掘他的行事逻辑。于此比较,宫廷中地位最高的皇帝和皇后,一个成了人人争夺的奖杯,一个成了脸谱化的在上位者,我们并不了解帝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上层阶级成了“吃人”“恶毒”“自私”的代名词。
《甄嬛传》恰恰相反,它用浓厚的笔墨,描述了皇帝对纯元皇后的哀思,以及宜修皇后因为曾经的不公平对待产生的扭曲心态,帝后都有各自的苦衷,这两个人物是活灵活现的。而甄嬛的忠仆槿汐姑姑,还有“大内高手”小允子公公,却都是莫名其妙的忠心,且至死不渝,同样的设定还有华妃的颂芝,皇后的剪秋等人,《甄嬛传》里的下人们,除了“忠仆”和“背叛”,似乎没有中间地带,工具人到令人发指。
其中的原因,大概还是因为,香港被卷了太久,已经看透了在上位者的虚妄,且从不认为他们能跟底层感同身受。而内地正处于卷的过程中,或者说上升通道并未完全关闭,所以才对上位者颇多同情,力求辩驳。
沧海桑田,世态变幻,从这个角度看,内地写出属于自己的《金枝欲孽》,恐怕不会太遥远了。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