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教程度差的学生还是程度好的学生,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可以。

不妨打这么一个比方:同样有两个县委书记,一个在经济强县工作,一个在贫困县工作,前者让该县GDP年增10%以上,后者让该县三年内全面脱贫。

两个县委书记到底谁厉害?

答案是两个都挺厉害。因为管理两个县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尽管后面那个贫困县脱贫之后距离前者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但脱贫与发展经济是两回事。

在中国当下的干部任用体系中,干部的升迁途径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锦上添花型,比如说上海、深圳、北京这些地方的干部,把经济和管理搞好升迁就很快 ;第二类是雪中送炭型,很多时候中央或者省里决定重用一个干部的时候,会把他派去艰苦的地方或者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看他们能不能把地方经济搞起来或者把差的国企扭亏为盈。

这二者没有优劣之别,哪个能做好都非常牛逼。甚至,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那么,回到教学生的问题上来,到底教谁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呢?这就要看你如何定义“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好学生”与“差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本就是不同的。前者因为基础很好,所需要的是继续升级,而后者因为基础较差,需要的是用他们能听得懂的方式把课讲清楚——除此之外,还需要管理跟得上。

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我当年所上的高中是县里的实验高中。虽然名为实验高中,但实际上这个高中生源很差。原本我们县里有两所高中:一中和二中,而我们实验高中第一次招生是在当年9月,中考录取早已结束。于是,经教育部门特别批准,实验高中可以面向全县所有的落榜生招生。

虽然生源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全县没有人看好我们学校。原因也很简单,即便是一中、二中,每年能考升本科的也不过1/4~1/3左右。而实验高中招的本就是落榜生,且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乡镇中学调过去的,没有几个有高中教学的经验。之后,学校倒是招了一批应届毕业生,但也没好多少。一来,这些老师大多数都是从普通二本学校毕业,二来他们本来就是应届生,也没什么人带着,也只能摸索着来。

简单点说,我所在的这所高中就是一群新手老师带着一群落榜学生。在县里的人看来,我们这所高中存在的最大意义,可能就是让人有个高中学历而已。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三年之后的高考中,我们高中居然出了50个本科生——尽管相比于1000多人的总数并不算高,但放到三年前,这些连高中都考不上的人能有这样的成绩,也足以让人欣慰。

再到后来,高中的招生情况有所好转,有一些本来也能考上一中、二中,但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人——比如我,也选择了实验高中。到我毕业的那一年,实验高中在高考录取人数上已经可以达到一中、二中的一半以上。尽管这里面极少有考上985、211院校的——像我毕业的那一年,算上我的话一共也才考上了不到10个——但我觉得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

几年之后,我们那所高中的校长也因为成绩出色,而被调到教育局任职。反而是县里最好的中学一中的校长,始终也还是个校长——因为一中校长管理学校的几年内,一中的升学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还略有下降了。

到底啥是“有水平”,领导心里是有数的。

当然,就“教学”这个事情上,教不同层级学生的老师,所用的方法差别也很大。好比说,同样是教英语单词,有些基础很好的学生,老师可以直接讲词根词缀,用构词法帮助学生学习,但对于那些差生来说,有些老师则会用谐音记忆法等来让学生加强记忆。这两个方法到底哪个更好呢?其实是适合最重要。

十几年前,阿部宽、新垣结衣等演员演过一部日剧,名叫《龙樱》。这部剧讲得就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律师如何帮助一个稀烂的高中的几个学生考上东京大学的故事。在这个剧里,为了帮助这些差生进行学习,阿部宽饰演的律师为他们找来了很多看起来并不“靠谱”的老师,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帮学生们学习。这些方法很多都有投机取巧的地方,甚至人家都明说了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应试。这些方法在那些基础好的学生眼里,是根本瞧不上的,可对于那些差生来说就是有奇效。

而不管是对教培机构还是学校来说,很多时候所谓的“名师”只是拿来充门面用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靠谱的机构和教学组织者,也会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分配老师。反倒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找老师的时候一定点名要名师,这反而会让自己的孩子跟不上课,越学越差。

当然,在现实中,之所以那些教好学生的“名师”更受人关注,是因为那些“名师”的学生更为出色。毕竟,大家关注的都是那些考上好学校的人。而有些老师,哪怕是用尽全力,让一些大专水平的学生考入了一本甚至中下游的211,但在这个985都已经被不少人瞧不上的时代,很多人的“全力以赴”最后获得的结果似乎也没有多少价值。

而对于某些老师来讲,我想说的是,请务必要记住,大多数领导脑子都是清楚的。一个老师的水平高低,完全可以靠分数这个KPI区分出来。如果说A班平均分是90,B班平均分是60,你能把A班的平均分提到95以及把B班的平均分提高到75,这都叫有水平。但如果说B班的平均分是60,你教了一年之后还是60,然后你说“教差生体现不出我的教学水平”,领导也只会让你滚一边儿去。


user avatar   xin-cun-xing-g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第一年教学,在一个生源很差的私立高中。

有次上课讲到一个成语“不寒而栗”时,我说:“栗,就是发抖。如果我们没有感到寒冷,身体却在发抖,那我们当时的心情可能是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可能是紧张,或是害怕……”

有男生在下面哈哈笑着说:“也不一定,我看黄片的时候,也会发抖。”

然后他周围的男生们就开始起哄,大笑。我当时第一年当老师,虽然觉得他们很过分,但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应对才得宜,只能装作没听见这句话,静等几秒钟,等他们消停了再继续往后讲。

不仅是我,别的年轻女老师也频频遇到男生在班上开黄腔的情况,年轻漂亮的生物老师比我更加烦恼。如果当场批评,他就振振有词:“我是在讨论问题呀!老师,这不是你让我们讨论的问题吗?我说实话也不可以吗?”

如果再次严厉批评,惹怒了他,他会拍桌子:“c!sb!”愤而离开教室出去玩。

还是我任教的第一年,有两个小太妹一样的女生,涂夸张的指甲和吓人的红嘴唇,我一见她俩就逃,因为她俩只要在教室之外的地方见到我,就一定要扑上来,把我按到墙上亲(亲的是脸)。

这真不是夸张。我被亲过的地方不限于楼梯、过道和办公室门外——我每次都奋力挣扎,但她俩咋咋呼呼,力气又奇大无比,每次我都很费力才挣扎出来。我从假装生气到真的生气,斥责过好几次,她们也不理会。

在我初当老师的前两年,我一直很困惑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各种教学生活场景里的学生问题。我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力,以至于在教学上的成长十分缓慢。

慢慢地,我养成了习惯:一开学主动找班主任了解班上学生的特殊情况,记住哪些人是单亲,哪些人有病史;我能在开学半个月内记住所有学生的长相和名字,并大概摸准学生的性格,在心里预设好对哪些人要维持表面的友善,内心敬而远之,对哪些人可以要求学业成绩,对哪些人只能要求纪律,对哪些人要求闭嘴别惹事;对哪些人要哄着,哪些人要管着;以及课下如何和不同性格的学生相处,在qq上怎么跟他们聊天,当课堂上有学生顶嘴要怎么处理……

这些学生,恰如孔子所言:“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们一不高兴就告状,一不高兴就投诉,一不高兴就在私底下和表白墙上骂你。但他们喜欢你的时候,也是无比的真挚,无比的有趣和可爱。和他们打交道的这几年,各种斗智斗勇,于我而言都是锻炼,都是经历。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有了在私立的这些难得的经历,把我这种傻白甜放到甄嬛传里也能比以前多活几集。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教学水平」是很缓慢的,而且这缓慢还要基于一个前提——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老师。

我虽然不算上进,但也算对自己有要求。我们当时的语文组风气不太好,有好些个不愿意让别人去听课的老教师,我就只能在网上找网课来听,平时和几个年轻的,爱读书而有点才华的老师一起自由讨论,大多数的路都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的。

即便有时候有了好的构想、思路,好的教学设计,也很难在课堂上去试,因为只是在维持纪律和激起兴趣方面,就需要花费很多很多功夫。很难遇到聪明又认真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得到回应,也就无法根据回应调整自己的方法策略……那么多那么多的阻碍,让你不由慨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我天生不喜抱怨,也很擅长在平凡生活里给自己找糖吃。我不觉得日子难过,这样的学生自有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仍然每天开开心心地去上班,上了几年。

只是有时候会觉得遗憾:难道我这辈子就注定教不到程度很好的学生吗?好想体验一下教好学生的感觉啊~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私立学校(和学生无关),考到了一所县重点高中。

终于教到了成绩好的学生,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的非常快,简直一日千里。

我想,大概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段时间频繁地写知乎(形成习惯的输出对自己提升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另一个则是我在逐渐熟悉了这里学生的程度,学习习惯和误区之后,也随之逐渐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大多数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费力管理的,他们有求知欲,态度认真,愿意配合,对老师也有足够的尊重。

所以,我终于有了那种上课上的遂心如意的感觉,一节课讲下来,快乐得想飞起来,因为学生闪亮的眼睛和顿悟的表情时时刻刻在给予我极度满足的回馈。哪怕走在路上,也在心里不断复盘上一节课的一些瞬间,也在不断为下一节课打腹稿,觉得这就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就是上课这件事本身。

还有一种感觉是:学了满身和问题学生相处的本领,可英雄无用武之地(笑)。

但是,我再也没有办法做到在一个月,哪怕一个学期之内认识所有人了。两个班160个学生,男生平头校服,女生马尾或短发校服,他们长得太像了,为什么可以那么像!都是一张乖孩子的脸庞,一身乖孩子的气质,再也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嬉笑怒骂,没有个性张扬;虽然你知道他们也喜欢你,但不会有人再故意来气你,来逗你,给你买奶茶,给你讲段子,不会有人偷吃你的零食,也没有人来你家蹭饭撸猫,没有人故意犯错想让你来打他……

所以,我再也没有办法认识所有的学生,最多只是看到脸熟,看到名字才知道是自己班的——至于熟知每一个人的名字容貌个性气质性格甚至字迹,那都已成往事。今日的我,再也做不到了。

嗯,总结一下我个人的看法,认真回答题主的问题。

教程度差的学生,更加能锻炼老师的管理水平。它包括教育机智(临场反应)、沟通能力、甚至情商……至于教学能力,提升起来可能比较缓慢,但你如果能让程度差的学生也乐于听你的课,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实实在在非常有用的功夫,放到程度好的学生身上一样有用。

教程度好的学生,更加能锻炼老师的讲课水平。但,程度好的学生不意味没有心理问题——他们自尊心可能更脆弱,压力更大,性格也可能更内向而自卑(仅仅对我所教的县中学生而言,大城市的好学生应该不是这样的)。在一些特殊的时刻,这十分需要老师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临场反应去应对。

虽然题主问的是「教学水平」,但在真正的教育场合中,绝不仅仅只有「教学」。

再分享两个过去的答案,也算是对这个答案的补充:


一点微末的经验,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差学生,主要看责任心。

教好学生,主要看学术水平。


user avatar   kiri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会很不好听,会有一些让玻璃心难受的比喻,所以先预警一下

脱离实际效用(生产性)讨论水平、好坏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问题就好像是一个能把顶级食材做出符合其品质的口味的厨子水平高,还是一个能把傍晚菜市场里被挑剩下的老的坏的有伤的不新鲜的食材做成尚可入口的家常菜肴的厨子水平高一样

前者,可能难度确实不那么高,网上多得是那些拿一块顶级牛排,撒点盐撒点胡椒,表面烤出美拉德反应拿出来,醒一会肉切片完事的视频。好不好吃?肯定好吃。难不难?我觉得智力正常的人照着视频有样学样,做不到十全十美模仿个七八成问题不大。

后者,那难度就大了。要掩盖食材的缺陷得花很多功夫,要细心处理,否则各种异味,粗糙的口感,根本没法入口。要把下等的食材做成中等的菜肴,那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的。

于是,那又如何呢?人们会让学徒工去处理顶级食材,让有本事的大厨想办法把下等食材做成中等菜肴么?不会的

为什么?因为上等食材稀少,贵;中等菜肴满地都是,不值钱啊

前面说普通人能模仿七八成,做不到十全十美。而顶级厨师的经验使他在某些细节操作上略微胜于普通人,比如少撒0.5g胡椒,早5秒出烤箱,带来的细微的口味提升的价值,就比成一满桌的中等菜肴都值钱了

同样的,没有名师,天才能不能成材?当然能,历史上有无数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例子了。那又如何呢?有一个名师让这个天才哪怕多学到一点东西,少走一点弯路,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比把成千上万个差生培养成中等学生高了

人,毕竟是生而不平等的

所以,脱离实际考虑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最好的老师总是会被安排教最好的学生的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搞笑了,我说两个指标:

1. 50%升学率

2. 公务员考试最低门槛是大专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你们说上面这个局怎么破?

别跟我谈什么【减负】,谈的人麻烦先把自家孩子送去中专读两年体验一下。

慷他人之慨……真大方。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中科大某班游戏零容忍政策? 
  如何评价熊召政? 
  如何看待揪学生头发老师欲 50 万私了?如果你的孩子被老师体罚受伤,你能接受私了吗?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产假延长至 3 到 6 年,有落实的可能性吗?对于企业来说用人成本怎么办? 
  上初三的女儿对我说,觉得学数学、化学、物理什么的都没有意义,我该怎么回答她? 
  古代有阶级固化吗?人们是怎么跨越阶级的? 
  老师为什么对资质平庸但努力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而忽视聪明的?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 
  你想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地方政府可以对教师压榨到什么程度?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重庆一 45 岁妈妈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称「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
下一个讨论
《九阴真经》那么厉害,为何郭靖不传给每一个士兵,用来保家卫国?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