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郑强认为「我们过分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您怎么看? 第1页

                       

user avatar   yun-hai-shang-de-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错,英语的存在本来是了解世界的工具,现在却变成了新时代的孔夫子,在浩瀚的语法世界里皓首穷经,寻章摘句,除了牢笼志士,培养天龙人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是工具,那就回归到工具的位置。建议做如下调整:

  1. 研究生阶段,保持现有英语考试方案略做两条修正:

A. 非英语类专业,取消研究生英语考试,以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为参考,进一步加强专业考试内容及分值。

B. 英语类专业,保持现有研究生英语考试不变。

此外,非英语类专业因为加强了专业分值。对物理,化学,生物类专业,可以额外定死1-2个名额,比如物理专业总分增加到150分,考到140分以上可以考虑直接录取,照顾到一些偏科人才。


2. 大学阶段,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为准,不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根据自己需要去考,每年开设两次,考试不限年龄,将考试分成两类。

A类考试(职业向): 将考试内容比分调整为听力40%,阅读20%,对话40%,取消完形填空,作文,语法类选择题。换言之剔除语法类题型,侧重听说两课。

B类考试(研究向):将考试内容比分调整为听力20%,阅读50%,作文30%。取消完型填空,语法类选择题。侧重读和写两课。

原则上大学不得再转专业。


3. 高中阶段,在现行英语考试基础上,进一步分类如下:

A. 非英语类专业,高中英语两次考试以最高分,仅供录取大学参考,不加入到高考成绩内。

B. 英语类专业,高中英语两次考试以最高分,加入到高考成绩内。

综上所述,英语既然是门工具,那就对应调整,切实把他放到一个工具的地位上来。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英语水平应该比知乎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强不少。

我并不清楚这个叫 “郑强” 的人具体说了些什么,上下文是什么,具体情境又是什么,于是我不评价他和他的言论。(想杠的人,读完全文再说:本文显然是倾向于支持他的言论。)

然后,我确实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在 “学习英语” 这件事情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对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确实是不必要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不必要。

除此之外,英语在750分满分的高考结构中,竟然占据了150分的份额,降低了高考作为 “人才选拔机制” 的有效性,且对教育资源不公平是一种放大,于是等于限制了阶级的流动性。

这里的 “人才选拔低效” 是指,高考水平的英语,对考生的天赋和认知能力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分度。很多人意识不到高考英语直至托福英语,是有多么地简单:任何一个如 “我” 一样,大体称得上 “会英语” 的人,除去听力外,半小时完卷,分数低于145的几率都不大。而 “我” 能145,“你” 却费死劲110,原因完全彻底不在于 “我” 比 “你” 更聪明更刻苦或更如何如何,完全彻底不说明 “我” 比 “你” 更配进入中国更好的高等学府。而仅是因为,“我” 的成长背景,地域和家庭出身等因素,让 “我” 比你天然在 “英语国家小学低年级英语” 上,水平更高。某种意义上讲,这和“厘米为单位的身高数算高考总分”一样无意义又不公平。

(没想到竟然如此多评论,看不到“高考太简单,于是给了天然有英语优势的人,太多的不公平,且这背后往往是阶级不公平,而几乎没有真实的选拔性。为了更公平的教育,也为了更高效的人才选拔,所以我们才应该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的文章主旨,却盯着“半小时145”不放......天呐,智人的心理真tm脆弱。好吧,如果说成是“40分钟135”能让你们更好受,那就“40分钟135”吧。啧啧啧。于是,评论区再有杠这一点的,一律删除,于是就不用费劲敲字了。)

这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我们必须要承认,目前全球现存的 “大多数” 已有知识和新增信息,都是以英语为载体而存在的。一个人若想谈得上 “有知识” 或 “高认知”,在绝大多数领域,几乎完全不接触英语世界的信息,是行不通的。

然而,一,任何一个良性存在的社会共同体,真的需要达到上一段中提到的 “高认知” 的人群比例,并不高。二,在具体专业领域,达成 “读” 无障碍,是可以临时抱佛脚和速成的(类似于一个社科博士生可以速成可用的三脚猫统计);哪怕是 “写”,只要是具体专业写作,门槛也并不是很高。三,专业分工提升效率。我们理应像日本一样,将大量的翻译工作,交给专业的机构去批量处理。四,不久的将来,不论是 “读” 还是 “写”,甚至是 “听” 和 “说”,理应由机器代劳才是。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依然相当粗糙。但此事发展至大体完备可用,大概率是我们这代人都能看到的。

而同样重要的是,“语言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语言教育本身,而必然会附加强烈的文化甚至意识形态属性。而人在青少年时代,认知的可被塑造性是最强的。我们的青少年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不论是中小学官方教材,还是课外班资料,其中大量的文献使用,是或多或少有对一种 “美好” 的明言或暗示的。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这一点,就此打住,自己去判断,点到为止。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语重不重要?

重要。

英语是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生都重要?

不是。

那让所有学生都学英语浪不浪费青春?

浪费。

那可以不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不学英语?

可以。

那这样做最后有什么问题?

对不学英语的学生来说社会上升通道关闭或者机会降低,社会整体不公平加剧。

为什么?

因为鉴于中国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程度,中国有大量能够实现阶级跃迁的岗位(无论管理还是技术)都需要具备基本水平的英语能力。当那些当初选择不学英语的学生试图应聘这些岗位时,会发现当初的选择让现在的自己失去应聘的资格。

那我们能不能让这部分学生只学基本水平的英语,让他们获得应聘这些岗位的资格就行了,然后把更专业的英语单独划分出来,让有额外需求的学生自己去学?

能。

那我们为什么不这么搞?

现在搞得就是这个。

语法学习太浪费时间,能不能直接学最实用的英语?

能,花钱,大街拉人的英语学习机构都说自己最实用。

不花钱能不能?

能,花时间,至少一天沉浸式训练六个小时。

能不能不花钱也不花时间,就学最实用的交流能力?

能,如果你只关心老外叫啥,好不好,几岁了,那几堂英语课就行了。

最实用的交流能力,能不能让我们获取英语背后的科技文化成果?

能,用枪指着老外,用几堂课练出来的英语逼他们学中文(you, learn Chinese, no learn, peng peng peng),然后让他们用中文把科技文化成果通通吐出来。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会讲,哎呀呀,我们搞科研的,写论文的,要看英文文献啊……我们敲代码的,到处都要用英文啊……我们出国移民的,更加要懂英文啊……

请问,搞科研的有多少人?敲代码的又有多少人?敲(抄)代码需要什么水平的英文?出国移民的……有几个能正常和人家白人黑人无障碍交流?正好我认识几个混子留学生,去澳洲转了一圈,一句英语都不需要会说,因为他们去澳洲学中国戏曲艺术去了,就好比方鸿渐出国学中国文学。

中国大部分人(99%)的英语水平,无论他上学的时候多努力,现在的情况,等于狗屁不通。不能说,不能写,勉强能读自己上小学孩子的英文课本和作业而已。

所以,你幸幸苦苦十几年,中考、高考、四六级、考研,学了个什么鬼?还不如我这种因为要翻墙看川普推特的网络混子应用水平高……

所以为什么要把它当做一门最重要的学问去研究?学堆积如山的语法,做无穷无尽的习题集?考罄竹难书的试?我记得郭杰瑞做过中国英语试卷的选择题,水平还不如他的中文水平。

英语的强势地位,在于西方世界的强势地位,我们的科研文献、计算机操作系统、底层语言,都是基于英语,我们要和国外做生意,也得学英语,这个没问题。但英语就是一门工具而已,没有必要摆到和母语、数学并重的地位,没有必要比物理化学本身还高。实际上,以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只要你想学,看懂文献没那么难,不需要什么语法,基础词汇量加谷歌翻译就够用了,想要和外国人聊天,炸着胆子去听去说去写就够了。你学中文需要懂语法吗?语言就是个感觉,就是个经验学,《古文观止》读一遍,没有你不懂的中文。

国内的英语教学,实际上脱离实际、南辕北辙,没有起到使用工具的作用,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中国在美帝的留学生不如印度裔混的好?别嘲笑人家的口音了,仔细想想人家说话的腔调,和你那个咬文嚼字搜肠刮肚是一回事吗?

国内英语教学,还故意捧高了英语以及西方文明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导致大量的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个个要从小上培训班,个个要靠雅思托福,个个以出国留学移民为荣,大学要四六级,考个冷门研究生都要考英语,这是个巨大的产业链,“百万槽工衣食所系”,轻易是不能改的。

所以,郑强老师这话是有道理的,英语应该回到它本来的位置,就是一门普通外语,一种语言工具,而不是什么学问、精神、文明……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赞同郑教授的,中国教育里过分夸大英语的重要性了,英语不应该作为主科,而是被降为副科,满分从150降为100。同时,我反对英语无用论,反对英语离开高考。

作为英语学习的受益者,我必须先说说英语的好处。我是比较务实的,提升眼界,开启新的思维方式(语言即思维),增加获取信息的通道(b站看公开课蛮有用的)等我就不谈了。

最大的收益自然是留学,学不好英语就没法出国,更别说读博了。问题下很多答主都是留学的受益者。英语学好了给了他们更多机会和更多选择,甚至说的很直白,英语学好了mobility强,可以两头占好处。当然,我父母跟我说的比较含蓄,说学好英语可以成为“国际人”。

中国第一批英语热起始于80,90年代的外企热。那时候洋文学好了,毕业进外企,一下子收入就能比国企提高很多,过上美滋滋的生活,这都是实打实的收益。

00年代外贸崛起,学好英语快速杀入外贸蓝海,赚得第一桶金,也是实打实的收益。

现在呢?说实话,回国之后,我发现需要大量英文能力的岗位并没有那么多。英文学再好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做了程序员之后会读写就够了,听说荒废了。

程序员还算对英语读写能力有刚需,但更多其他职业的人学一辈子英文面临的窘境却是无处施展,所以我觉得把它放到和语数同一级别,从大多数人收益的角度,有些付出不如回报。但其重要性又明显大于化学,所以应该保留副科地位(潜台词:化学都没踢呢,凭什么踢英语)。

ps:现在化学教材甚至不如九十年代。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小看“路径依赖”这四个字。

我最开始朦朦胧胧想明白路径依赖这件事儿,就是那个著名的“为啥洋泡面里没叉子”的问题。都说你可以去结账柜台索要一次性筷子,但是这和泡面碗里直接带叉子到底哪个方便,难道不是一目了然?洋人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所以很多人就理所应当地觉得“洋人这么做了一定自有其高明之处”,就像现在有些人给群体免疫洗地一样。

在泡面碗里放个叉子难吗?不容易,需要在已经成型的生产流水线中间加一个环节,增加成本若干;但也不难,中国已经通用几十年的做法,能有多高的技术?那为啥不这样做呢?

因为对厂商来说,没必要。反正市场上大家都没叉子,我放了叉子也不会让我销量高多少,搞不好还要被友商针对,现在这样也挺好的,不方便的是消费者,又不是我。就如同进化一样,只有一个基因对你非常有害的时候它才会被淘汰,如果它只是略微有害或者只是对你没用,那是不会退化掉的,这个小小的危害就会一直小小地折磨你。

千百个这样的小危害积累起来,你就会在“仍然能凑合活着”的前提下感觉到无尽的痛苦。移动支付方便是方便,现金不能用吗?能用,就是耽误几秒。网上订餐方便是方便,电话订餐不能用吗?能用,就是麻烦点。高铁方便是方便,坐飞机不行吗?行,就是稍微贵点、折腾点。

千百个小麻烦累积在一起,中国的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觉,发达国家怎么像个原始社会。

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美国的木结构住宅。不需要专业人士,傻子都知道,木结构既容易着火,又特别不保暖,隔音就不说了。美式大house的居住体验极差。但问题是,这些毛病都可以被钢筋混凝土轻松解决,这东西美国生产不了吗?当然能生产。很贵吗?并不啊,预制构件搞起来,不比木结构贵多少。你既然有盖大house的土地,你没有盖大house的钱?开玩笑。你这怎么解释,“美国人盖木头房子自有深意”?那你真是把爷整笑了。

现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因为产业链已经建立起来了,市场哪有那么容易自适应?作为买家,市场上都是木结构,我自己搞个钢砼预制,我上哪搞去?私人定制多贵?作为卖家,市场上都是买木头房子的,我搞钢砼结构卖给谁?产量上不来,成本就特别高。双向死结,这叫什么?

这就叫“百万槽工衣食所系”。

现在,乌鸦落在猪身上,大哥别笑二哥,说回我国英语教育的问题。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英语教育是有问题的?

当然知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结果大部分人一辈子用不上英语;小部分人用得上英语,但用上的完全不是课本上学到的那些,相当于还要重新学一遍。

那为啥还这样?

因为需要应试。现如今的国内英语教学系统是最适合于应试的。改革当然好,但是不改有坏处吗?对学生当然有,但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完全没有啊,我为什么要改?徒增麻烦。

所以就这样了。有生命力的东西不见得好,但一定自洽。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将高考英语分数降低到100分,高考之后该去学的还是会学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语是一种工具,而非是一种知识,但我们的教育,把英语知识化了,导致学这玩意特别消耗时间。

英语最重要的功能,不就是跟人交流吗?

但口语在英语教学里几乎是最差的。

英语更高一步要求,不是应该阅读和写作吗?

但我们钻研语法的时间,超过读写的训练几十倍……

目前的英语教育的确应该踢出去教育体系,替换成实用英语,以听说,以交流,以读写,以能无障碍获得英语背后代表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为目的。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育和考试的作用是什么?经典的理论认为他对劳动力市场有两种作用。

第一种是人力资本作用,来自舒尔茨和Gary Becker。学生的学习,就是在为自己积累人力资本,比如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这些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为自己未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回报。

第二种是信号作用,来自斯宾塞。学生好好学习,好好考试,获得好的分数,PK掉其他同学,考上好的大学,得到优质的文凭,这本身是向雇主发送了一个「我有较强的能力」的信号。雇主根据这个信号来选择选择聘用怎样的员工。所以我们会看到雇主有时会宁愿选择专业不对口的来自更好的大学的学生,因为相信他们这些学生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可以覆盖专业不对口的劣势。

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应用的范围。

对于信号作用来说,并不是所有学习和考试都能向雇主发送「能力强」的信号。

小朋友进小学要考跳绳,但我们不能考十几年跳绳,雇主也不会通过跳绳多快或者「一分钟跳绳200次」的证书来选择是不是聘用这名员工。也就是说,一个候选者为了发出信号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一定是和雇主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这些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比较重要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学习和考试过程必然也要在这几项能力上产生区分度,才能真正达成「发送信号」的作用。

对于人力资本理论来说,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本积累都能得到回报。

当前的疫情下,许多清华北大的课程都开放了网课,任何人都可以远程上课。那么一个人要是认真上了所有清华北大的远程课程,完成了作业,甚至参加了远程考试并且考得很好,他会不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清华北大的学生拿一样高的工资呢?当然不是。因为短期来说,雇主没有能力区分这名上了所有清华北大网课的同学和他的普通同学们有什么区别,在准确识别了每个人的能力前,只能给他们一样的工资。

所以我们看到,教育或者考试,对学术研究者来说,当然是有用的积累,他们需要将之前的知识足够了解,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但对于绝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一名社畜的同学来说,教育的作用无非就是发出信号、学习技能这两大作用,为自己挣得更多工资。

所以,英语,作为这样一门和语文、数学一样从小学到大的学科,到底在「发送信号」和「积累人力资本」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我们使用CCSS数据来进行这样的简单计算。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项目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9年发起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情调查。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主持,在来自教育研究院、经管学院、社会学院等多个院系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研究工具。调查覆盖从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到就业出口的全口径数据,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院校本科教育的质量和动态。截止2016年,累计已有147所高等院校参与了本项目调研。

CCSS数据询问了每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包括各科成绩,以及毕业时的意向工作的收入。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回归,观察每一个学科的成绩对毕业后收入的影响:

当然,每一年、每一省的总分和成绩不可比,收入也并非跨年可比,我们对每一个变量做标准化处理,以语文为例:

那么,三门学科对毕业后工资的影响系数分别是多少呢?

可以看到,英语的系数是最大的,约为0.12,意思是英语成绩每提高一个标准差,收入就会提高0.12个标准差。数学比英语略低,为0.11。

语文成绩的影响接近不显著。这说明在控制了英语和数学分数之后,语文是高是低,对收入几乎没有影响。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年份画出分学科系数的变化。CCSS数据的前几年质量比较高,之后的年份数据质量和样本数都下降,我们保留了2011到2013年三年的数据,分别做回归。同时在之前的回归式基础上加上高考总分(同样标准化)加以控制,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从2011年到2013年,英语成绩对收入的影响系数都是最大的,高于数学。但数学成绩的回报越来越高,在2013年时与英语接近。

语文成绩没有一年是显著的——在控制了高考总分以及英语、数学成绩之后,语文成绩是高是低,对工资还是没有影响。

那么,比起高考成绩,专业课的成绩和在校绩点是否有影响呢?我们将工资在学校内部标准化,同时加入平均成绩和专业课平均成绩这两个变量。由于专业课成绩跨专业不可比,我们使用了的是「对专业课程及满意度」这一变量,同时也在校内标准化。

如此一来,上面的回归变成这样:

这个回归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高考外语成绩仍然显著,另一个显著的变量是大学平均成绩,但影响程度也没有高考英语成绩高。数学、语文和专业课成绩全部不显著。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有了一个新问题:如果高考英语都如此显著,那么另一项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是否会发出更强的信号呢?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果然是显著的,他吸收了高考英语的系数,对毕业后收入的影响与大学平均成绩不相上下。

因此,题干所述的「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这一判断,在教育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信号作用和人力资本积累作用的语境上,显然是错了。英语不仅没有被夸大,他的成绩,不管是高考成绩还是大学英语四级成绩,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发出了最强的信号,让雇主相信有更高英语成绩的人,是更强的候选者。

肯定有人要问,语文成绩为什么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呢?是否阅读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并不重要?美国的研究发现,并非如此。Currie和Thomas的研究[1]发现,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上,16岁的考试成绩对于未来的工资是有影响的,而且不管是数学成绩,还是阅读成绩,都对未来工资有显著影响。见下图:

那么,为什么同样考察阅读,中国高考的语文成绩怎么就对工资没有影响呢?这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有很多答案在这里吐槽,说英语学习不实用,学了那么多,要么用不上,要么不能与外国人顺畅交流。但仔细想想,数学和语文和其他学科,难道不都是这样吗?绝大部分人用不到四则运算之后的数学,但也不妨碍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数学题的解法,因为我们必须要通过考试,来呈现出我们是一个好学生。

又有人说,英语学习相比其他学科,更不需要智商,而是需要从家庭背景的支撑,比如要家庭富裕,负担得起和外教天天交流的费用等等——这个论点我在很早以前也驳斥过了。(zhihu.com/question/3169)20年前,中国人留学考GRE,一个外国人都没见过,两万个单词就背得滚瓜烂熟,到了美国发现开不了口——这根本不妨碍人家考GRE拿满分。现在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察你的应试能力,而且他的考察还非常有效。

另一方面,用父母的特征来解释高考各科成绩的系数可见下图,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控制了父亲的收入、母亲收入、父亲教育年限、母亲教育年限、父亲的职业是否为管理人员、母亲的职业是否为管理人员之后,对各科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只剩下母亲教育年限对语文成绩、母亲教育年限对英语成绩、父亲教育年限对英语成绩,且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其他家庭背景变量都不显著。这与我在这条想法中用CFPS数据发现的结论是一样的(昨天写这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708301/answer/523127298 )…

这一方面说明高中英语比数学成绩的确更受到家庭背景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影响并不是通过家里是否有钱(收入)有权(职位)带来的,起到影响的是正交于收入水平和职位层次的父母教育年限。

结论:

从信号理论角度,教育选拔要有区分度,要能让人区分出谁是好学生谁是一般的学生;从人力资本理论,学的东西要能让面向就业市场的学生用得上。

而在从小到大都学的学科中,英语显然是最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学科。

从这样的共识出发,在我们没有更好的考察方式来识别谁具备更强的能力或者为劳动者积累人力资本——比如改善语文的考察和学习方法——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降低英语成绩占比,或者降低英语学习重要性,一定是南辕北辙。

参考

  1. ^ Currie J, Thomas D. Early test scores, school quality and SES: Longrun effects on wage and employment outcomes[J].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 2001, 20: 103-132.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的是不能忍,在这个问题下用民族主义带节奏,说学英语不重要的人,真的是纯忽悠。

这话就好像说,对于大部分来说,上淘宝购物又用不上高等数学,为什么要学外国人发明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

数学浪费年轻人太多时间了,那么抽象,大部分人学过就忘,有什么好学的?

其实,说英语对你来多没价值,只不过是“你这个人没价值”的另外一种忽悠方法而已。

英语像任何一门其他的语言一样,是一个信息承载工具。只不过是目前,最好用的“信息掘金铲”。

几乎90%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超过60%的全球top1000的优质网站都是英文;

和外国人做生意要赚他们的钱要用英语;

去追踪外国的技术发展状况要用英语;

如果我们以后想要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更要会英语;

而如果你会用英语搜索+谷歌,你看到的完全是不同的世界。

即使不出国门,在中国,你要当top的医生,需要学好英语,因为追踪最新的医药技术、核心前沿内容都需要用到英语;

你要做优秀的码农也需要用到英语,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是用英语作为符号语言,你会英语对编程的理解都要深刻很多;

做金融的要会英语,第一手的最新全球动态信息,都是英语发布的,更何况金融打的就是信息差.....

说日本人不怎么学英语的,更是不了解日本了。日本满大街的补习班、英语培训班,比幼儿园多得多,学英语的年轻人也很发奋努力。昭和时代的那些社会主流精英老头子们,学术界、商界、政治界的更是一个个英语讲得溜得很。

在知乎鼓吹英语无用论,就像鼓吹读书无用论一样,简直太反智了。

郑强的观点说英语花的时间太多,也是忽悠。事实上,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够值得花时间投资的就那么几个:学习、运动、以及品性和眼界的训练。

如果大部分青年不学习,去干嘛呢?打游戏?刷抖音?奶头乐?

如果要讨论英语的学习问题,以下两个方面值得讨论:

  1. 目前的英语教学方法太落后,效率太低了,所以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学不好

但是没办法,英语要学好,就是要花硬功夫,这是必要条件。

把英语学到流畅地表达,其难度不亚于弹好钢琴,把肖邦巴赫都弹溜了,还能自己写写奏鸣曲。但是你看每年那么多琴童,有多少能弹好肖邦的?

除了极少数天才,大部分人每天不在琴凳上枯坐两个小时,从6岁弹到16岁,坚持十年,弹不下来。光这个过程就能够筛掉80%以上的人。

而英语你不达到能开口说的程度,就好像你没学一样,会或者不会,只有一条线。不像钢琴,学了一年两年,也能在琴键上弄出声。

语言的属性导致了大部分人不能过“会”的那条线,从而导致好像学了十几年,没有效果一样。

所以,反而应该要加强英语的公共教育投入,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不是成为有钱人才能学会的垄断工具!

如果公共教育系统里不强调英语,大部分普通人怎么有机会学好英语?

2. 大部分人不能用英语“变现”,所以英语不重要

这个问题很实际,那就是英语和一切赚钱的能力、工具和方法一样,都是有变现门槛的。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但是不代表因此我们就要放弃竞争。

每天躺着就能吃饭的人只有两种:家里有矿,以及街边乞讨。

我们每天都在讨论阶级固化,讨论资源垄断,但是学习上、能力上的资源垄断是最好被打破的。如果不在这方面努力,还有什么值得努力呢?

错的不是英语本身,错的是落后的方法,和懈怠懒惰。


如评论里们很多人「所愿」,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已经在减少英语的重要性了。比如很多三四线小城市的小学要到高年级才开英语课程,用的教材也简单很多。

而一二线城市的好学校,还在不断地加强英语启蒙教育,每个学期上好几套教材。

如你所愿,大部分人不用怎么费力学英语了。但是这样真的好么?




                       

相关话题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2021 考研,在选择专业方面有什么建议,有哪些需要避开的「天坑」专业? 
  如图「日本学生在泰国机场」,这个是真事吗? 
  如何看待网传清华附中国际班学生靠双国籍直升清华,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中国大学生数量过剩了吗? 
  历年的高考状元真的“混”的不好吗? 
  湖南高一新生军训时晕倒身亡,教育局通报系因患热射病已启动调查,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阿富汗大学男女生「用帘子隔开上课」,且女性必须提前 5 分钟下课,避免在外面和男性碰面? 
  为什么有些厂里的小姐姐比大学的小姐姐漂亮? 
  如何看待天极网直播评测中教育培训平板的“防蓝光”功能翻车?“防蓝光”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前一个讨论
当前台海形势严峻复杂,体现在哪里?
下一个讨论
日本现在还有侵略中国或者压制中国(阻止中国统一台湾)的野心吗?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