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不闲扯,直接说问题。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我关注了男篮历届大赛的每场比赛,到今天为止,中国男篮始终没有学会,或认识到,篮球究竟应该怎么打。似乎除了天赋碾压,我们从来不知道如何从技战术层面战胜对手,永远为了传球而传球,而不是需要传球而传球。无论封闭集训多久,教练的技战术意图始终只能维持5-10分钟,五分钟之后,继续回到最原始的篮球;战术一,中锋油漆区四十五度要位,战术二,周琦顶弧接球,战术三,攻防转换冲篮。今天我们碰到矮二十公分的对手,我们两分险胜,下次遇到身体条件差不多的还这么打吗?忘了从伦敦到里约的十连败了吗?篮球运动,是五个人四十分钟的运动,这种规则决定了它是有大量规律需要理解遵循的,简单说,当天赋差异巨大时,天赋解决问题,当天赋旗鼓相当时,就看谁能找到相对轻巧的得分方式,用小成本获得大收益,篮球是斗志斗勇的运动,不是考验意志品质的运动。
说了问题,再说说造成问题的原因。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球员,也接触或一些国外球员,我发现两者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国内的球员普遍是一路虐人,从而树立信心,选择成为球员,因为从小便天赋碾压,所以他们对如何战胜比自己强的对手,缺乏准备和想法,一旦天赋优势无存,基本只能举手投降。但国外的球员,被虐大的居多,球星和小朋友过招,也没让这一说,在这种逆境成长的环境中,球员必须要思考如何利用天赋以外的东西打球。中国篮球不走归化路线是比较明确的,我们如果希望有所突破,就需要改变对篮球的认识,重视选材很重要,但那只是第一步。
时间比较晚,就不截gif图了。
首先要明确两队的优势:菲律宾的优势在于以克拉克森为代表的后场,由后卫发起的持球进攻是中国队最大的威胁,而中国队的优势则在于内线——由周琦支撑起的防守体系,以及由周琦和王哲林撑起的内线进攻点。
由于fiba没有防守三秒这一说,因此中国队的内线优势可以在防守端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喜欢突破的菲律宾非常头疼的一点,转化成数据,就是周琦的12篮板7盖帽。
这是比赛第一节的画面,中国队在防挡拆的时候出现沟通失误,两个人同时扑向外线后卫,菲律宾20号迅速内切,接球准备突破。
注意周琦的位置,他从弱侧赶来,第一时间补上了20号的位置,并成功完成了一次封盖。
这就是周琦在fiba体系下,对中国队起到的巨大作用——不仅能在篮下完成护框,而且还能利用自己的机动性,及时轮转补位,所以在我看来,说周琦支撑起中国队的防守体系,并不算太过分。
第一节周琦命中了三个三分球,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周琦的三分极大缓解了中国队的外线困境,并成功拉扯出菲律宾的防守。但我们也要注意,周琦不能一直保持这么准的外线手感,就算库里也很难投出45%以上的三分命中率,中国队上半场三分18中4,如果要靠一个中锋来撑起整支球队的三分数据,那这支队伍的外线进攻是绝对有问题的。
其实从比赛画面中,我们也能直观感受到,面对菲律宾的阵容,中国队是有着不错的身体优势的,因此中国队在防守端能比较好地压迫对手,外线施压、内线护框补位,这一整套防守战术的执行力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有了不错的防守,中国队就能打起反击,或利用早期进攻来导出空位机会。
当然,除了周琦之外,其他队员并没有打出水准以上的外线投射,菲律宾后卫打到后面甚至敢于绕掩护防守,而中国后卫们除了再次干拔打铁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在转换进攻的时候,后卫们还能发挥自己的突破优势,而一旦落入阵地,他们还是要找王哲林、阿不都沙拉木,以及周琦。
但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包括克拉克森的28分,包括菲律宾后卫们的神仙球,当然也包括王哲林的单打和沙拉木的背转身上篮,以及周琦那万花筒一样的技能包——投射、面框突破、背身单打(第一节中段周琦背打吸引包夹,说没有的好好去看回放)。就像开头所说的,这是两支队伍的优势所在。篮球比赛,打的就是一个消耗,菲律宾后卫砍分不要紧,只要我们的锋线能砍回来就行。
所以如果我们调整好期望的话,除了糟心的罚球命中率,中国队的表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堪。而且最后时刻连得四分杀死比赛的,还是身为后卫的赵睿。
在FIBA亚洲杯这种级别的比赛中,这支中国队对阵菲律宾的表现,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做到了扬长避短,也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战术目标,认清自己的实力和定位,在比赛中贯彻自己的战术,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我给周琦找到了一个新的模板——安东尼-戴维斯。防守端轮转补位、机动护框,进攻端接球吃饼、进攻多样化,在这种级别的比赛中,周琦的模板就是戴维斯,至于更高级别的比赛,实力更强的对手,那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