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波曾经提过一些刘宝瑞先生的东西,是内行话。
比如,刘宝瑞先生的相声会时不时故意口吃,这就是刘宝瑞先生的表演技巧。选择性的口吃:一是贴近日常,因为人急了就容易口吃,而且这本身也是一种喜剧效果。二是起到强调作用,让包袱不会从观众耳朵里直接溜过去。三是控制了节奏,起到一个抑扬顿挫的作用。
再比如王玥波提过刘宝瑞先生对气口的把握,说灌口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快,而且不能急。你念的再快,但是观众听着累,都不叫成功。
以上
侯宝林先生批评当年的“年轻人”不够圆润,我想可能就是在说气口的问题,气口是呼吸的时机和节奏,直接影响整个表演的整体感受。别说相声的灌口,rap其实也讲究气口。rap高手们唱rap都是像说话一样自然的。唱rap的气口不对,听着就特别赶,特别累。很多现在的相声也是如此,总觉得台上这俩人上赶着要逗你乐似的。又不是董小姐,何必那么躁呢
更:
破百了,多说两句
提到刘宝瑞先生,我特别想说《化蜡扦》。
《化蜡扦》是刘宝瑞表演技术最全面的体现。如果别的单口体现了他卓越的叙事能力,但听了《化》你才会知道,老头不仅能把你逗乐了,也能让你抑郁了。
《化蜡扦》本身其实是个非常暗黑的故事, 以至于我一度想把它改编成黑色幽默电影剧本。比起其他版本,刘版本的《化蜡扦》最大的强点就在 感染力。
《化蜡扦》最关键的 人物设定 是什么?
是这家人居然姓狠,狠老头,狠老太太,狠老大,狠老二,狠老三,狠老姑娘,狠家姑爷。真就一家子狠到一块了。
那么多版本真正把这个“狠”字演绎出灵魂的,也就是刘宝瑞了
请空降在25分钟的地方,也就是狠老太太到了狠老三家的那段,也是全篇情绪最炸裂的地方。
狠老三直接劈头盖脸:“喝——!哎呀,还没死呢?!啊?!你死了不就完了么!”
话里那股子厌恶劲儿,那股狠劲儿,听得让人真得非常心寒。
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这段是真的吃了一惊的,亲人之间居然能说出这么狠毒的话么?
现在想想真是刘宝瑞先生演绎得太活灵活现了。别的版本并没有给我同级的感受。要么过于平淡,要么一开始起调就起高了,还有的因为插入了过多的碎包袱导致这个情绪压根没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刘版另一个见功夫的地方在于狠家哥三儿的情绪是递进的。从老大的嘴蜜腹剑,到老二的扯歪理恶人先告状,最后到老三的直接摊牌。失落的情绪逐渐强烈,最后终于进入了绝望的境地。
而且还有一个细节,对于狠老姑娘,不同版本的演绎区别极大。最后狠老太太去世了办白事,大部分版本都是哥仨都不哭,但是老姑娘哭了。可是刘版里,是真就一个哭的都没有。这是真狠啊。把狠家家风进行到底了。
其实关于狠老姑娘很多人也分析过了,她并不像大家想当然得的认为是个好人。别忘了,她也是姓狠的,设计让三个哥哥全部破产,虽说是罪有应得,但这也是够狠的了。
狠老姑娘不能片面地说她是善还是恶,她是个人情世故的人精。
狠老太太到她门口,见了闺女就要哭,她第一句话不是安慰老太太,而是说赶紧进门,街坊看了要笑话。到了屋里老太太又要哭,狠老妹直接捂嘴不让哭(有的版本是一起哭),你的事我心里门儿清,不就你那仨儿子对你不好么(注意,刘老用词是“你那仨儿子”,而别的版本是“我那仨儿哥哥”)。然后给老太太泡藕粉,老姑娘是这么说的,不是不给吃好的,而是饿太久了,乍一吃饱准撑死,因为老太太一死,哥三儿准讹上她。(这段在那些把狠老姑娘当好人演绎的版本里就没有)就这操作明显比那哥三儿高出几个段位。
这些细节极大丰富了狠老姑娘的角色,也反映了刘老对这个角色更深刻的理解。比起塑造一个虚假的好人形象,这样一个更真实的贯彻狠的形象,反而更有感染力。
不请自来。
很老实,我入网文坑比较晚,没看过他的书。刷知乎的时候偶尔能看到他的回答。
开始知道是个教写作的,后来又知道了他是个很厉害的网文作家。
对一个扑街来讲,有人愿意指点自己是极好的。何况那个人是圈里知名的大佬
像这种大佬级别的指点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然而蛤蟆天天在网上免费教新人,这种人你追捧不追捧?
学程序的希望有个程序员大佬在旁边带着。
学开车的希望旁边有个二十年老司机在旁边看着。
写小说一样的。这放网络小说里就是妥妥的奇遇。你刷他的回答点点赞,就能从中偷学到东西。
而且很中肯的说一句,网文小说看似很大众,谁都能来评一嘴,可实际上给你写书评的人可能自己都没写明白。多的是外行指导外行。连节奏节拍都没搞明白的外行人,去追捧他们难道有好处吗
鱼龙混杂,我不追捧蛤蟆这种大佬,难道去追捧卖课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