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知识不值钱,说明这个地方发展程度越高,越有前途。
知识非常金贵的时代,中国是曾经有过的。东汉末年,顶级的大士族都是经学传家,可以说如果在东汉末年,你能精通一门经学然后还有心仕途,那么是很有可能被地方政府乃至于中央辟为僚属,走向金光大道的。
但是在当时,别说平民百姓,就是寒门子弟想学习经学,都是非常难的事情。道理很简单,既然知识这么值钱,别人为什么要传授给你?自己传给自己的子孙不就行了?而后来中国民间真的能够参与政治选拔,还是要等到唐宋科举的普及,知识没有那么值钱了,于是知识的传播面就扩大了。
很多人喜欢拿民国时期的教授待遇和今天的教授待遇相比,说民国时代尊重知识。其实这恰恰说明在民国时期知识溢价非常的高,普罗大众民智未开,才会让一些知识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人拿那么多的工资。事实上一个地方的知识溢价越高越持久,说明当地百姓的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学习积极性有限。
而只有让已有的知识不断的贬值,才能不断的刺激人们去产生新的知识,而新的知识产生出来的短时间内,总是会有溢价——也就是红利的。这个溢价平均消失的越快,说明经济越有活力,人们学习的积极性越旺盛。比如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在前几年无论高低端人才缺口非常的大,而现在低端的职位已经没有那么紧缺了,尽管高端的职位依然需求量很大。这就是一个知识在不断进化,不断抬高用人门槛,不断自我贬值的过程。
现有的知识不断贬值,不断变得不值钱,而被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所替代,这才是健康的社会发展之路。
常识不值钱,专业知识值钱。
你知道美国总统是怎么选举的一钱不值,但是如果你知道如何给THz的电路设计天线,如果给病人下心脏支架,那真的很值钱。问题是网上充斥的都是无用的常识,有用的专业知识真的很少,就是给钱,也不一定有人愿意传授给你。
对我说的就是公众号自媒体头条,里面的信息99.9%都毫无价值。
专业知识获取难度很大,有很高的壁垒。如果你不是从业者,很难获取到相关信息。特别是很多需要实践经验的,很少会有书、教程、文章介绍。
怎么可能?
知识改变命运。能改变命运的东西,向来是肥肠值钱的。
你看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版权费。留学生都知道,买书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一个朋友去美帝留学,在国内都把书买好之后,去了学校,感叹省下了上千刀。
在私有制社会,知识也是私有的。子女想要获得好的教育,父母要么拿权去换,要么拿钱去买,要么自己有知识,给子女指路。
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的固化,除了财产的传承之外,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承。
是谁给了你知识不值钱的错觉?在某个年代,有义务教育普及到了最贫穷的乡村,有工农兵大学优先选择劳动者。在某个年代,没有专利,一出成果全国普及推广,科技成果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牟利。受那个年代的惯性影响,在你小的时候,老师拽着你的耳朵学习,老师多占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就是为了尽可能得把知识灌进你的脑子。在这个年代受到教育的学生,从顶尖学府毕业后,竟然要担心买房的问题。
这是历史常态吗?否。就是因为你离着非常年代很近,所以给你造成了知识不值钱的错觉。在历史常态下,顶尖学府毕业的学生,根本不需要担心卖房。因为买不起房的家庭,能把孩子送到顶尖学府?
历史常态是啥?出生就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幼儿园到高中各种分化,有钱有权的去顶级的,屁民的孩子随便上上就行。找工作的时候各种资格证书,一个相关证书的培训需要几万至十几万。这才是知识的真正价值。
从历史发展来看,随着私有制的不断深化,知识会越来越贵。
知识越来越贵,受益人绝不是拥有高学历的人,要不名校毕业的焦虑啥?受益的只有资本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