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年收入30万,按照3口人算,年人均10万,也就是平均每人每月的最高消费额是8300元,约合每天280块钱左右。
虽说如今小县城的生活成本低,但我实在也想象不出每天280元的成本,能过上怎么样不朴素的生活。
何况,假如说这30万是税前收入,那么扣除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保险等等之后,一般能到手的也就是20~25W左右,相当于每月6~7K的收入。
如果说有人要问“为什么很多人每月工资六七千块钱,却依然过着很朴素的生活”,我估计会被人笑死。但同样的问题,转换成“家庭年收入30万”,怎么就变得合理了呢?
6亿人收入不到1000元人民币,印度按照购买力计算人均gdp是6000美元,实际上人均收入只有印度三分之一。
你所谓的家庭年收入,咱们理一理。
先排除那种三代同堂六个人工作赚到这30万的情况。那种肯定是苦逼,怎么算都难受。
假定按照比较好的情况,两个人工作,那人均就算15万年收入。
年收入包括所有类型的收入,所以这里可能就需要包括家庭理财收益,以及一些不确定性收益。
我们假设这里边理财收益以及其他非工资类收益占20%。那就是说工作收入12万。再假设这里边有2万的年终奖,那就只有10万的工资,这样折合下来,除以12个月,月薪也就是8333元。
这个钱再还个两三千的房贷。就只剩下五千出头了。
年度开销是用来解决一些年度性问题的,比如春节,比如旅游之类,孩子学费之类,肯定不会算到日常里边。
然后再看看随便哪个商场的衣服都是两三千,随便看个感冒都要三位数,五千你不过朴素生活,难道还想上天吗?
这是个好问题。
因为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就明白,你的那些存款收入,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下,根本不值一提。
诸葛亮六出祁山,世人皆知他掏空国力,这在史书上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实际情况呢?蜀国在举国北伐之前,铸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轻最离谱的货币“太平百钱”(一枚太平百钱要兑换100枚五铢钱),重量0.1-1克,比董卓的无字小钱还要轻(作为参考,同时期曹魏的五铢钱是3克左右),基本上以1:100的比例抢劫民间财富,巴蜀富庶之地,自此屡屡掏空民财,直至最后的毁灭。
我想,当时的蜀中百姓,一定很清楚“为什么年入30万,还要简朴地生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亲半两的统一标准,重十二铢(8-10克),可出土的秦半两,从没有标准的重量,有的超过,有的没达到,实际上,秦王朝根本没有掌握铸造货币的大权。没有铸造的货币,秦王朝民间以什么为货币呢?
布币,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破布做的,不是三晋时期的空首币,是实实在在的布币。这也是大秦国普通人修长城时领的工资。暴秦以布币交易天下之财,成阿房宫,万里长城,荼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骨肉,博取皇帝一人之事业。
我想,当时的大秦百姓,花着积蓄,换来布币的时候,一定很清楚“为什么年入30万,还要简朴地生活”
太多太多例子了,中国史书里写满了这样的故事,伴随着帝国兴衰,货币起伏,千万家庭的湮灭,诞生。
可笑现在多少人称西方那一套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都是我们老祖宗从春秋玩到战国,从汉唐玩到满清的东西,如果你问我,完全一样吗?
我回答你:“是的,完全一样”
汉初的大通胀与穷兵黩武,末期的赤裸劫掠民财,王莽企图力挽狂澜的通货紧缩,怕是第一次人为的“去杠杆去泡沫”,董卓的无字小钱,开元全盛日的增发货币直到唐末的铁盐轮回。从明到清再到民国,再到。。。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却总能押着相同的韵脚。中国老百姓是全世界最辛苦的老百姓,我们祖祖辈辈经历了太多太多,今天的三十万或许不少,但从粮票,到双轨制,到万元户,到下海潮,到下岗潮,到土地财政,到。。。
你问我为什么身边很多家庭年收入30万左右,却还过着很朴素的生活?
我来告诉你另一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大的希望总是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因为无论哪个时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都是一件很难很难很奢侈的事。
更新:
太多人在评论中提醒我布币是金属做的,为了避免误导其他人,特此再作进一步说明。
布币是铜币的一种,但秦朝时期的布币已经是字面意义的布 币了。
1975年出土的秦简《金布律》明文记载:
布帛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依黄金和布计价折算;
在咸阳者致其衣大内,在它县者致衣从事之县。县、大内皆听其官致,以律禀衣。
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用钱善恶杂之,物杆易
如果有杠精继续杠,允许劣币流通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那我也没话说了。。。
如果还不明白,可以看我这个回答
拓展阅读
有很多女士在知乎回答,动不动说自己家,自己老公“年薪”多少多少,
可一看答案发现她自己是做化妆品或者卖衣服,老公也是做点生意,谈不上打工或者被雇佣。
那就直接说我们全家去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就好了,扣除必要开销米面粮油剩多少,
和年薪没啥关系。
估计是是文化水平有限,看到年薪这个词比较洋气,就直接往自己身上套来着。
这种不保准的通常每年方差很大,赶上生意好那就说最好那一年的, 赶上这几年买卖不好做,那谁没事出门嚷嚷?
小县城有的人家过得确实滋润,拥有或者参股当地的实业,或者老一辈攒下来的闹市区门脸,租给长干不衰的买卖,比如大酒楼或者银行网点,再不就两家人都是体制内的,一个月光退休金加一起就好几万,在县城那就是绝对的富户了,
除了体制的,还有自己干买卖,接工程,乃至涉及小额信贷,拼缝寻租啥的,在县城有自己的人脉和收入来源,
这样的家庭可能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但却拉动了整个县城高消费,属于不折不扣的高净值人群。
而就算是高消费,在县城也不过是开台好车,下馆子的频率高些,可以出入一些娱乐场所,和经理或者老板混个脸熟,一年到头了出去旅个游,平时麻将打得稍微大一点,再就很难把钱花在明面上了,
县城最大的开销反而是隐形的,让你看到的那都不叫个开销,
比如小孩没个正经学历,在外谋不了生,回到县城父母只能托人找关系安排个体面工作,仅这一项就有可能花掉几万乃至几十万,你只知道人家的儿子或者闺女儿媳在某某单位上班,不知道他到底找谁进的这个单位,花了多少钱会随便嚷嚷?
再比如有的县城收入不高,房价蹭蹭高,因为好的小区,地段户型设计洋气的新楼盘统共就那么一两个,离好单位也近,住的还全是高净值人群,什么圈子里都有点要攀比的意思,人家都往更好的小区搬了,一轮换就是百来万出去了,还得装修呢?
剩下的事情就太多了,小孩要进重点班,托老师关照学业,自己去医院看病,不想排队……
县城不比大城市,县城里头面人物和有头有脸的人不少,但资源其实就那么多,
一个中学就一两个重点班,一个大医院就几个大夫厉害,时间长了谁不知道?
最后一种可能就是人家孩子有出息,从义务教育阶段摸爬滚打出来考出去了,已经不能再走回头路了,爸妈知道并且完全支持小孩去大城市,于是他们的积蓄都是为了让小孩在大城市直接上车,人家一起去刷卡付首付或者全款买房的时候,总不能叫你跟着去吧。
我想起袁世凯吃饭只吃一条鱼的故事,旁人看到了还觉得大总统朴素呢,其实一点也不朴素,钱花到的地方你看不见。
综上,
要么统计口径有误,要么题主还得多长见识。
如果在长沙这种城市,没有房贷,双方父母都有养老金的情况下,家庭年收入能在24万以上,可以让你过得比较舒适,大概是什么个程度呢,你买水果不会去在意什么价格,家庭可以定期带娃外出就餐,或者小资一下,去咖啡厅坐坐,喝杯饮料。一年一次的全家旅游还是能承担得起。
这个层面的收入,你没有闲钱去外面找情人,就老老实实守着老婆孩子把生活过好。女生也不需要担心外面的狐狸精,这么点钱是负担不起情人消费的。夫妻两人只要都是具有正常情感,性格稍微健全一点,比如别是那种童年缺爱,使劲做,或者同性恋骗婚,或者一方性无能这种,小日子会过得比较舒服。夫妻感情也会很融洽。可以天天啪啪。
这不就是梦想中的朴素生活?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具幸福感的群体。而能达到这个收入,基本都是体制内家庭。别拿北上广深杭这些城市来杠。我说的是长沙这种级别的城市。
年收入30万和年收入30万是不一样的。
做生意年收入30万和公务员年收入30万和上班年收入30万,中间生活水平差距大得可怕!
县城年收入30万和二三线城市年收入30万和一线城市年收入30万差距大得可怕,生活水平差距大得可怕!
男生年收入30万和女生年收入30万,生活差距大得可怕!
有房和没房,长得好看和不好看,家庭负担,孩子争气与否,然后思维定势,很多都不一样的。
我舅舅在一个内陆小镇上做五金生意,自己的门面,家庭年收入在60万以上,以前生活真的很朴素,穿着农村人无疑,后来出了一场火灾,家里损失超过50万,后来想通了,现在年收入依旧这个数,但是经常会出去旅游什么的,改变了很大,不再以存钱什么的为目的,活得开心很重要。
所以,想法和心态同样很重要!
我觉得吧,年收入30万的家庭,应该是有点脑子的家庭,双方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有一项技能。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无产阶级。30万平均下来,就是夫妻每个人都月入1.25万——确实比平均工资高,但也没高到哪里去。
只要生个娃儿,生活质量就跟月入6000的光棍差不多了——甚至还不如光棍,至少光棍不用管孩子的作业,没有心理负担,不用焦虑孩子的未来。
因为生活就是很平淡的。
在这个收入增长赶不上房价增长的年代里,收入多少根本不影响生活品质,房贷才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质。
没房贷,一年赚10万都是有品质的生活水平。
有500万的房贷,年收入30万够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