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什么事情是一旦成为职业就彻底失去乐趣的?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知乎邀请,先说回答:做不好的事情,成为职业就有可能丧失兴趣

在决定将兴趣作为职业前,需要认真考虑几个问题:

1、倘若结果不如预期,是否会严重影响自己获得乐趣

举个例子:作为兴趣养了只狗,想要训练它,结果狗是傻的、啥都学不会,狗主人看着可能还挺乐呵,拍视频到处发。如果是职业训犬师,想训练一只狗参加比赛和表演,遇到傻狗可就没这么开心了。

如果能力不足以控制事物向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而又不能超然地回归「票友」的心态,那么乐趣就可能大打折扣了。

2、乐趣是主要来自投入,抑或主要来自产出

上图是一份糖醋排骨,某个周末 @王妈妈 加班的时候做的。制作这份排骨时,乐趣来源如下:

  • 早起溜达到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感慨了一番有关部门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稳民生、稳物价的工作卓有成效。
  • 向某品牌土猪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分享了「北大屠夫」陆步轩同志的先进事迹,勉励彼此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
  • 回到家打了一会游戏,磨蹭到快十一点,把音箱拿到厨房,放着音乐给猪肉做按摩。期间产生了一个新灵感:增加炒糖色工艺中油的用量,今天我们都是宽油党。
  • 在一曲激昂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糖醋排骨出锅了,趁着烟雾缭绕拍照分享。
  • 骑上电动车,一路上和某咖啡的配送员并驾齐驱,感慨互联网对行业形态的改变。
  • 到达公司楼下,发现保安没在,大喜,就近停下了车。
  • 受到了 @王妈妈 的表彰:好吃。同时也得到了有效的反馈:稍微有点硬。事后,回想起 @王妈妈 所做的重要指示,感觉更有干劲了,下决心以更加优异的表现,继续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假设我开了一家网红店,故事就完全不同了:如何应对原材料涨价,如何在每个过程中控制成本,如何做网络营销,如何寻找高效配送方案,如何应对差评...这样做出来的排骨,是没有上图那种令人愉快的「烟火气」的,有的最多是「油烟气」。

作为乐趣,做不好成本控制和品牌营销,又怎样?难道多花了几毛钱买肉,朋友圈也没收到几个赞就不做菜了不成?可如果当作职业,这方面的菜,就真的是原罪了,参见前一阵子网络营销翻车的柒本味。

如果还有一点的话,就是:

3、爱好可以越走越宽,而职业往往越钻越深

不同爱好之间,往往不存在互斥的关系。一个人喜欢旅游,不妨碍 ta 学学书法、养点多肉。而职业发展,往往走的是一条更窄的道路,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攀爬技能树,花时间在某个行业积累了人脉和技能,再想改变职业导向所面临的机会成本就非常高了。

选择了自己不擅长的爱好,大不了试试别的;但如果选择了自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职业,又哪能这么洒脱。结合以上几点,还是那句:做不好的事情,成为职业就有可能丧失兴趣。


user avatar   witch9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起来目前的大部分回答都同意:几乎所有兴趣,一旦成为职业就会失去乐趣。真的是这样吗?

总结来看,我认为,具体的事因人而异,但如果最初乐趣并没有很高,那一旦成为职业,又遇上了不够让自己觉得有胜任力的工作环境,可能就会彻底失去乐趣。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区分一下「职业」和「兴趣」。二者的区别存在于各个方面,我尚未真正地从事过一份职业,自然难以从体验上区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动机也许可以解释二者一个很大的不同。

我们为什么会做一件事?自然会有原因、有动力。动机(motivation)就是激发和维持人们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呢?钱?

也许十年二十年前,「热爱工作」还是主流美德,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宣称,「别跟我谈梦想,我的梦想就是不工作」。个人成长、意义感等依然是工作的理由,但同时,想要高薪、不被人看不起,这些也逐渐开始变成可以「拿出来说」(虽然当然还是不能直接跟 HR 说)的工作理由。

薪资、他人的眼光,这些都跟工作这一活动本身并无关系。这些并非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做一件事的倾向,就是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金钱是最常见的例子,服从权威或者惩罚的威胁也是常见的外部动机,如职场中,产生项目成果、领导的表扬、想要显得比同事强,都是外部动机。


我们为什么有兴趣?热爱?

师妹近期说过几遍,想要去「热爱」一件事。

「热爱」听上去就很美好。有好奇,有想要胜任的欲望,有惠利他人的爱心,好像能从事一项活动本身,就已经是奖励了,而这种指向活动本身的,人们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就是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所以,「职业」和「兴趣」的区别可能是,「职业」往往关注结果,靠外部动机进行维持,而「兴趣」是一种内部动机,关注过程


为了拿高薪,反而失去了乐趣?

小时候我们也许都听过这样的鸡汤:有一群小朋友喜欢在老爷爷家门口吵吵闹闹地踢球,深苦于此的爷爷想出一个办法,他「请」孩子们继续来踢球,每来一次,就给他们一块钱。过了几天,爷爷苦着脸告诉他们:我没有钱啦,以后还可以请你们来踢球吗?孩子们纷纷拒绝:没钱谁来呀?于是,爷爷门前再也没有吵闹踢球的小朋友了。

这就是「德西效应」,指的是外在刺激会削弱已存在的内部动机,就像兴趣一旦成为工作,工作往往会要求交付成果,此时外部动机就会发生作用,对产品的追求压抑了我们对过程的享受,挣钱的欲望、领导的压力会削弱我们内心的热爱。

其实就算为了钱,也可以保持兴趣……吗?

其实其他答案里也有提到过德西效应。鸡汤止步于德西效应,但心理学研究者并没有止步于此。

还是德西(Deci)继续检验了这一效应是否会稳定存在,并发现在一些研究中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比如,如果让大学生进行这个感兴趣的活动时给他们一定的报酬,那么在后来得不到报酬的条件下,大学生们会表现得对这些活动不那么感兴趣了。

但在另一些研究中,结果并不一样。获得「比同伴要好」的反馈的人们,在字谜任务中,能比无反馈者在随后任务中的内部动机更强。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研究中,出现了跟德西效应相反的效应:外部奖励还增强了内部动机

后来的研究结果也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发现奖励削弱内在动机,有的否认削弱效果的存在。(心理学,果真还是让人迷惑的呐(。)

不一致,就意味着还可能有调节变量。后来的研究者总结认为,外部刺激是否会削弱内部动机,是可能分为以下几种条件的:

奖励是一定能获得的吗?非必然的外在奖励,即活动结果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奖励(比如奖金),相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即只要活动就能获得的奖励(比如固定工资),对内在动机更少地造成损害效果,更多地产生促进作用。

被奖励的人事先知道会有奖励吗?未预料到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但是工资都是可预料的)。

奖励是否有形?无形的外在奖励,如口头的、社会的,会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

能让人觉得自己更棒吗?为人们提供明显的胜任与能力感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多积极的效果。

最初的兴致高吗?被期待的有形的奖励会削弱高初始兴趣活动中被试的内在动机,而对很少或无兴趣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不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最初的兴趣很高,没有预料到的、无形的、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奖励,能让我们更有兴致;但工作中,必然到来的、有形的工资,以及可能让我们感到有压力、胜任不了的环境和社会比较,都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兴趣。

(看起来,开头那个问题,如果是常规意义上的「职业」,那答案八成还是肯定的……)

怎样才能继续保持兴趣呢?

从领导的角度来看,时常给大家一些没有预料到的、无形的、能让员工觉得「自己有能力」的奖励,也许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兴趣。

而从自己的角度呢?如果外部奖励就在那里,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呢?

那,就让自己觉得有控制感

Deci 对内外部动机相互影响的研究也没有止步于调节变量(就喜欢这种撩完也不跑的研究者)。Deci 的另一大贡献,也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感是内部动机的重要部分,如果人们觉得自己能控制自己的选择,并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环境时,就能产生胜任感,从而保持兴趣。被要求 996 很烦,但主动挑战工作项目、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能改变世界就让人干劲满满,说不定下班还能 669。

所以,哪怕现在大部分答案都在说,兴趣变成职业就会失去乐趣,但如果对一件事的初始兴趣足够高,主动做出在将其作为职业的选择,并在选择后还能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以及遇上好的工作环境和好领导,那也不会彻底失去乐趣哇。


欢迎关注专栏:心理学生看点啥

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微博:心理学生看点啥(WhatPsySee)


主要参考文献:

Deci, E. L. (1971). The 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8(1), 105-115.

Deci, E. L. (1972).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reinforcement, and inequ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2(1), 113-120.

Deci, E. L. ,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Psychological Inquiry,11(4), 227-268.

图:《我们无法成为野兽》《我,到点下班》


user avatar   yue-se-f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毁掉你最喜欢的音乐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起床闹钟,毁掉你最喜欢的女孩的办法就是把她变成老婆,毁掉你最喜欢的兴趣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职业……

踢足球,大概是所有男孩子和男人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了,放学后,双休日,找一帮好友,租一块场地,换上球鞋和队服,奔两个小时,出一身臭汗,洗个澡,喝一瓶冰啤酒……心旷神怡。

但是要成为一个职业球员,每天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首先是练体能,耐力跑,冲刺跑,折返跑,各种健身器材;然后是相关性训练,控球,绕杆;最后是技战术训练,多人配合,定位球演练……这样一天下来,想去酒吧放松一下,不可能的,教练规定了你的休息时间,也不准你抽烟喝酒,甚至不允许你吃来路不明的食物。除此之外,你还要时时警惕自己在队内的位置,教练或者股东稍有不满,你可能就被放到了冷板凳上,甚至被转让到一个更差的球队,而收入将会天差地别。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事情,成为了职业,在没有达到行业的巅峰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痛苦过程。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就是讲的这个问题,这篇文章里面分析了原因。平时我们看到的很多职业,都是历经了长期训练后展现在你面前的一个完整的,流畅的过程,而这个支撑这个完整过程的,是大量重复的,机械的,枯燥的碎片化训练。

比如你听到一个钢琴家弹了一段曲子,很好听很流畅,但是他这段演奏背后,是从认谱,练听力,矫正手型等一系列基本功开始的,即使是练习一首曲子,他们也会把这首曲子分成一段一段的小节,一节一节大量重复训练出来的。尽管一首曲子很优美,但是它后面的训练过程绝对不是那样。




  

相关话题

  有些患抑郁症的人康复后变成成功人士是为什么? 
  坚定的无神论者是否敢在墓地里过夜,如果配上全套的中南海警卫连而保证不会有人为或野兽袭击? 
  为什么身边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沉默不爱说话。但在网络世界里,观点犀利,点评事物一针见血? 
  有必要读历史学博士吗? 
  生活中什么样的女生最吸引你? 
  什么是客体关系? 
  女子花13万找工作一年没音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花13万找? 
  如何能成为更好的人? 
  在心理学家看来,日常生活里哪些事的影响力被低估了? 
  请问怎样区分抑郁和懒惰?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许美静?
下一个讨论
你和驾考之间有哪些故事?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