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控制啊,控制锤子了?
袁世凯1906年就丧失了对北洋六镇的完整控制权,因为慈禧的猜忌,袁世凯在主动辞去各项兼差的同时交了四镇人马——慈禧下手这么狠,袁世凯自己都没想到。他本来是想以退为进,结果这下只剩退了。
但求暂管,意想将邮部如商部向章办理,各部不撤,讵料未能达到目的,本初兼差尽行撤去……(袁世凯)面子不大好看,心境甚为恶劣,候补各员谒见者,动辄得咎[1]
北洋四镇人马进京,连饷源一起被“尽扩”——管理权没了,粮饷来源跟着一起走了,这还能继续控制军队就离谱。而且随后铁良扭头就把士官生塞到了里边,开始重新洗牌。你今天一个普通网友能知道要捏住枪杆子,一百年前在官场泡油了的铁良他们不知道?
采用良弼之说,谓泰西各国,军权皆集于中央,实在防袁尾大不掉[2]
1909年袁世凯“被足疾”之后,1月30日徐世昌奏请开缺,2月8日陈壁被参,随后被革职;然后赵秉钧也被拿下了,袁世凯的好兄弟庆亲王奕劻7月份奏请开去管理陆军部事务,这下中央的人也不行了,然后我非说袁世凯还能控制北洋军,反正就是控制了,你信么?
要知道,前辈学人刚提出“袁世凯下台后暗中控制了北洋军”这个结论的时候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还不完善,许多东西他们是根本看不到的。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袁世凯全集是什么时候出版的?2013年。这意味着2013年之前大量跟袁世凯相关的书信都是缺失的,这种缺失导致在相关研究中一些极为关键的证据根本就是空白,比如说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这么重要的东西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还围绕着辞位诏做了好多功课,最后骆宝善、刘路生两位在在日本静嘉堂文库发现后整理到了袁世凯全集里,那你说这之前的工作要不要重新整理审视?甚至说有些研究结论可能就直接被推翻了,但这是好事,不是坏事。我写极简军阀混战史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沿袭了来新夏老先生的结论,后来觉得不太对劲,因为相关论述的史料基础基本都来自张国淦的回忆录,具体史料支撑得不太好,所以我想找到更充足的史料补全“袁世凯下野后私下控制北洋军阀”这个环节,然后把书翻了又翻,发现这也体现不出来控制啥了啊!这控制什么了?
——当然你们现在看到的版本还是原始版本,没有进行修改就是了。
历史这个东西,有多少史料说多少话。能找到完整的证据链显示“袁世凯在下野之后控制了北洋军”那就是控制住了;现在的情况是老袁下野后北洋军的指挥权也没了,饷源也被控制住了,指挥官也洗牌了,中枢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整个大清陆军都捏在少壮的满族亲贵手里,然后我们非说,袁世凯通过种种高超的权谋手段在幕后控制住了北洋军——相关史料佐证呢?书信往来,各种密电,人物交流,你总得有点痕迹吧?
要知道袁世凯最初得到武昌起义、朝廷想重新启用自己的消息时,身边人的第一反应有的竟然不是高兴,而是担心——因为大家都觉得大军一到,平叛是易如反掌之事,然而到时候朝廷必然会卸磨杀驴,找借口干掉老袁:
袁公督师必一鼓平之……余则以为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3]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想法,袁世凯已经在幕后控制住了北洋军,那担心个屁啊?这回去之后不是虎入深山龙回大海么?
之前由于相关史料挖掘整理得不够充分缺失,很多时候大家的逻辑链都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说最常见的一个逻辑链是“袁世凯下野后私下控制了北洋军——武昌起义后北洋军故意磨洋工——最后逼袁世凯出山”。然而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下野后在幕后控制北洋军这种事情找不到相关证据;而“武昌起义后北洋军阳奉阴违、不听荫昌指挥”这种长期以来近似铁案的结论,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也被发掘出了新的一面——王庆帅(2017)[4]指出,
通过考察荫昌南下行程,可知从1911年10月17日夜抵达信阳到10月22日抵达孝感,荫昌耽搁了近5天之久;从10月22日抵达孝感到10月27日黎明令凊军进攻,又耽搁了近5天之久。其行动可谓“一波三折”:先“踊跃前行”,继而“迟迟不发”,最终“固布守局”。荫昌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北洋军不听其命令,也不是他颟顸畏战;而是10月18日清军与革命军首战失利,令荫昌意识到,对付革命军并非易如反掌。因此,荫昌一方面要求调用大炮、机关枪等武器,一方面则赞同袁世凯提出的“固布守局”战略。直到10月27日黎明,待筹备完全后,荫昌才令北洋军进攻汉口。由于在鄂清军出现了“一军两帅”的局面,袁世凯当然不会满意,提出了“不为遥制”等军事八条。10月18日,清廷同意。10月21日,在盛宣怀、载泽的幕后推动下,清廷决定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军事全权,但要求袁世凯迅速南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盛宣怀等人主张“速剿”,对荫昌在信阳“迟迟未发”十分不满。同时,朝野内外,因“事权不一”之危害,纷纷要求凊廷调回荫昌。这也是清廷决定调回荫昌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某个历史事件,我们可能有很多解读的角度,但必须有强力的史料和完整的逻辑链条来作为支撑。如果放着已经被证伪的事实不顾,片面地非要反复复读一些陈旧地研究成果,脑补一出权谋大戏,那就脱离了史学求真的精神。
以上。
首先,北洋集团在我国历史书里面一只叫做北洋军阀。这是个相当精准的称呼,无论是小站时期、辛亥时期、袁世凯掌权时期、分裂时期,这个集团都表现出了军阀的各种特征。
下面就说下为什么叫他军阀。小站练兵是北洋系的起点,这个时期袁世凯开始利用北洋武备学堂和提拔原武定军中下级军官培养势力,建立北洋六镇军队的过程中,是袁世凯选拔任用了北洋新军系统的中高级官员,而不是清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考核提拔的,这帮人自然是和袁世凯有共同利益诉求的,而不是和清政府有共同利益的。比如段芝贵,在清政府那里只是个下级军官,袁世凯把他提拔成了高级将领,而冯国璋段祺瑞这些人,则干脆就是袁世凯控制的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的。这些头头脑脑都是相跟着袁世凯谋出路的,跟清政府根本不是一条心(既然跟着袁世凯有了高官厚禄,朝廷又能给自己什么?)。在训练中,军官每天都问,你们吃谁的饭?士兵每顿饭都大声回答:吃袁宫保的饭!只知袁世凯不知朝廷。从这一刻起,北洋新军就已经是一支军阀部队了。
重点来了,清政府对此并非一无所知,而且表现出了自己的愚蠢和无能。1,清政府找不到比袁世凯更会训练新式军队的人,满清贵族集团对新式陆军几乎一无所知。2,满清贵族集团以为可以简单的通过命令调动北洋新军,因为毕竟军饷掐在自己手里。
实际上北洋集团并没有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叛,袁世凯下野后,北洋军还是该干嘛干嘛,非常平静,各级军官也没表现出我们根本不听朝廷的这样的态度,该向陆军部请示汇报就向陆军部请示汇报,面儿上看起来一片祥和,照此发展,北洋系统就是清政府里面的一个由袁世凯幕后操控的政治山头而已。
为什么袁世凯可以幕后操控?因为北洋系将领,在当时的清政府中只是一些将领而已,根本够不到政治构架顶层,而袁世凯,他可是游走于顶层的人物,而且顺利的在满洲贵族集团中有自己的关系网,北洋系的利益,要通过他的顶层关系实现,否则,就凭六镇军官,也就只能摸到陆军部这个级别了。
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势头极其猛烈,清政府唯一仰仗的就是北洋军,北洋方面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所以对荫昌阳奉阴违,等袁世凯出山,通过顶层关系来实现更大的利益。而袁世凯则看透了清政府真的油尽灯枯了,所以趁机带领北洋系夺权。
后来袁世凯称帝了为什么北洋系会群起反对?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对荫昌阳奉阴违是一个道理:利益。袁世凯你称帝了,家天下我们这些将领就永远无缘最高权力了。。。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保守治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