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HBO《切尔诺贝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 第2页

     

user avatar   liu-jia-hui-7-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个我自己感觉不适的片段。不过这种不适感倒不是基于“这是不是事实”,而是我所从这个片段中感受到的编剧方的某种我不认同的观念。






似乎这里默认了这样一种观念:鞋厂工人的出身使得苏修官僚自大、专断,难以听进专业人士的忠言。

工人吃你家大米了?


user avatar   qia-er-de-zhui-sui-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的影视剧为了好看,通常会对整个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编辑,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

因此,如果有人想根据电视剧来学习历史和反思,那实在是找错了地方。

更何况,别说从电视剧,哪怕是现实中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来看,现代社会对其背后的“体制问题”,有没有做出过任何反思,怕是要打个问号的。

我们以这个答案为例:

这句话可能是唯一一句跟电视剧本身有关的了

我们来看一下他对现实中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最后总结:

那么他总结出的人为因素是什么呢?

从他这段话来看,领导集团年龄偏大就是问题。

那么,最了解苏联的美国,是否吸取过这一教训呢?

我们来看一下2016年美国大选中几位重要候选人年龄:

希拉里·克林顿,1947年10月26日出生,大选时69岁。

唐纳德·特朗普,1946年6月14日出生,大选时70岁。

伯尼·桑德斯,1941年9月8日日出生,大选时75岁。

其中最小的希拉里身体似乎还不太好:

如果你觉得这跟“平均年龄75.5岁”相比还算不了什么的话。

2020年美国大选的三位重要候选人。

2020年,唐纳德·特朗普74岁,伯尼·桑德斯79岁,约瑟夫·拜登78岁。

这三者的平均年龄是77岁。

另外这是美国州长和国会议员的年龄:

美国有14个州规定州长最年轻不得低于30岁。美国历史上有过最年轻的州长,才24岁。不过那是1835年的老故事了。现代最年轻的,当属前总统克林顿,1978年他当选为阿肯色州州长,才32岁。
但是,现任州长中,60岁以上的共有25位,占了半数。
同州长一样,美国国会议员也是选民选举产生的。竞选的年龄规定是:25足岁可竞选众议员,30足岁可竞选参议员。现任两院议员中,有7位80后,最年轻的是众议员、佛罗里达州的帕特里克·墨菲,生于1983年3月30日,现尚不到31足岁。但是,多数两会议员是中老年人。第113届国会的平均年龄为:众议员为57足岁,参议员为62岁。生于1934年前的,共有9位,都是耄耋之人了。
最老的一位国会议员生于1923年5月3日,是德州的拉尔夫·霍尔,很快就要91岁足岁了。
美国没有中国人对老年人特别照顾的“尊老”传统,选民投票给“老马”,一定是相信“老马识途”,有经验、有能力为民众服务,“发挥余热”。

在美国选民眼里都不觉得有问题的事情,在Coldstream嘴里属于体制问题。

很是奇妙啊。

总之,就像我之前的说的,我不期待这部电视剧能让人从中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就像多年前有人评论美国烹饪节目的那样:看NBA能让你学会打篮球吗?

最后,今天的知友们对切尔诺贝利乃至当时的苏联的反思与批判,很可能反思不出任何有用的东西,甚至可能“反思”出:

我们对严肃社会问题的反思,真的比这些人高明吗?


user avatar   kgb19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9.6.19更新:


2019.5.18在末尾更新了我朋友的一点话。

2019.5.22在末尾分割线后更新了对第三集的评述以及一些佐证材料,很遗憾的,从第三集开始就可以看出HBO编剧的过度政Z倾向。白俄罗斯女科学家其人其事存在人物原型,但完全不是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这剧大家就别太认真了,当放松看的惊悚政Z剧就好。

2019.5.23,文末更新了两张矿工当时工作照。

2019,5,25,鉴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敏感性、关注度以及微博上一些扯淡与造谣已经达到了无休止的地步,将乌克兰网站上有正式来源的1986年4月至5月的部分报刊资料、文件翻译出来,详见:

2019.5.27更新,切尔诺贝利事故文件报刊图片件摘译,内有正式来源,甚至带密级涉及事故历史的文件翻译

2019.5.29更新,维.阿.希多连科对RMBK反应堆的叙述(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正规专业期刊上的内容),可以了解一下反应堆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它的历史。维.阿.希多连科是列加索夫5卷磁带中提到过的核专家。

两集看完之后,我与朋友梳理了一些编剧艺术加工后的剧情,以及它们与现实历史的差别。特别提醒下,个别平常精于转图转播,且不会俄语查证的红V就不要再说什么不能定性了,实际上这剧还真就是细节“定成败”。我们且来看Wiki所说的电视剧主创奔着塑造欧洲拯救英雄而来到底是个什么套路。

1. 瓦里西.阿列克耶维奇.列加索夫(Легасов.В.А)1988年的自杀事件。录音在短剧第一集一开头就登场,列加索夫发表了涉及贾特洛夫(Дятлов,字幕组译为迪亚洛夫)的类政Z性声讨。实际上列加索夫本人在5卷磁带中多是谈及其参与的事故处理过程、高层决策,还有RMBK和VVER反应堆的技术问题等,没有涉及审判、监狱,以及贾特洛夫的名字。不过列加索夫在磁带中提及了一些官方层面没有谈到的东西,历史上他被戈尔巴乔夫排挤也是事实,有兴趣的可自行查阅根据5卷磁带录音整理出的文本:pseudology.org/razbory/

2. 最早参与救灾的军事化消防队并非完全没有防护措施。参与灭火的防煤气烟雾勤务分队(Звено газодымозащитной службы)实际上一开始佩戴了КИП-5防毒面具,但碍于事故现场的高温,消防队员很快将防毒面具脱下。不过消防队员们也确实没有身着防化服进行作业。


3. 辐射的测定和知晓。按剧中人物的说法,由于1000伦琴的辐射计坏掉,他们找到军事化消防队要了一个200伦琴的仪器来测量……而实际上,军事化消防队于1点23分出发到事故地不久,即2点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辐射存在,因为一些队员出现了虚弱、呕吐和“核黝黑”的症状。因为携带的两部1000伦琴/每小时的仪器一部发生故障,另一部出现阻塞,队员们测量得并不顺利,直到接近3点30分才测得高辐射量的存在。至于那个“3.6伦琴梗”的出处实在是无法得到确认。碍于此前不清楚厂房及厂房周围的确切辐射等级,加之不清楚反应堆内部的情况,消防队员认为反应堆仍然完好,只须进行冷却作业。广为流传的“消防队全灭说”也不属实,出现症状的消防队员在电厂医疗点接受了医疗处理,然后被转移到了第126医疗所;4月27日由于医疗所中的辐射背景显著提高,医务人员将消防员衣服扔进地下室(剧里面有一定体现),当天则有28个重症者被飞机送往莫斯科第6放射学医院接受治疗;消防车司机则基本上没有受到辐射伤害。

4. 要命的侦察飞机。剧中的侦察飞行是为了塑造谢尔比纳以及列加索夫的角色性格,且剧情设定是飞行员对侦察飞行的危险性毫不知情。事实上对反应堆的穿云检验飞行并不是军方临时起意。这次飞行由当时的基辅军区空军参谋长,空军少将尼古拉.季莫费耶维奇.安托什金(Николай Тимофеевич Антошкин)亲自组织驾驶飞机完成,他本人也因此遭受大剂量辐射(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且在事故后的头十天中连续指挥空中作业,因此也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第11552号)。


5. 直升机撞塔吊。该剧对日期的变更不必多说,变到了1986年4月;摔飞机的原因被归结为飞得距烟团太近,似乎飞行员缺乏经验还有些鲁莽。可是现实中的这一事件发生在1986年10月2日,一架米-8直升机撞上了塔吊坠毁,事故原因据推测是连续高强度的作业疲劳或辐射的影响,与“飞得距烟团太近”没关系。


6. 再提个问题——剧中那个相当于40颗、48颗原子弹的辐射量是怎么计算来的?RMBK反应堆装载的是192吨低浓缩铀(丰度1.8%,后续型号丰度有增至3%)。而一般而言,丰度大于90%的浓缩铀才是高浓缩铀,才被用到核武器上。

7. 最后,我们还是把苏联-阿富汗战争老兵克耶穆尔(Т. М. Кецмур)1993年12月在白俄罗斯明斯克法庭上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控诉贴上来:“阿列克谢耶维奇现在正写着切尔诺贝利的书,这将不比泼在我们身上的污秽物更干净。她夺去了我们所有阿富汗一代的精神生活,得出结论——我们(苏阿战争老兵)是机器人。”以上内容出自1993年12月明斯克中央区法庭的记录,在这次诉讼中法庭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谎(篡改受访者的话)并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罚款(给予耶穆尔1320卢布)。ross-bel.ru/about/news_

看完了两集就是那么一个感觉——淡化——该有的那些小人物英雄们被淡化成了背景板,作为NPC“被”消失“被”替换掉。于是,“故事”就只剩下编剧们在制作访谈中想表达的东西,塑造了一个极度悲情的、政Z化的、集主要功劳于一身的列加索夫,虽然他确实功劳大有悲情,又因为敢做刚当说了些别人不敢说的话而被排挤最终自杀,但现实里是不是剧中描述那般,相信看到这里我们应该都明白了。

不知道仍然健在且活跃在俄罗斯政坛的安托什金看到这一二集里HBO的张冠李戴会作何感想。苏联是死人,可自己还是活人啊,当然了,人家也许不在乎HBO什么的。

上面那张黑白是他当年着苏联军装,这张是俄罗斯时期的。


“十八年前,《兄弟连》在美国播出,两年多以后被央视引进,在中国也成为经典。通过这部电视剧,我第一次知道多视角的严肃历史还能这么拍,不由地佩服:可以只说历史的光明面或者阴暗面,也可以混合着说,人物为了立体也可以艺术化;但绝对不会对推动剧情发展的历史细节做逻辑性的修改,哪怕为此牺牲剧情的连贯性。这样的严格要求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落实得更明显,哪怕导致其剧情过于跳跃,仍不妨碍它成为经典。”

“遗憾的是,最近的新剧《切尔诺贝利》似乎忘记了前辈们赖以生存的信条——在无知之幕后的公平选择,变成了因缺乏理性而肆意建构的遮羞布。我很少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由于这样的人祸往往隐藏着比天灾更多的历史细节,谈得越多,模糊的论证就越多,就越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桎梏中。所以这次我们只提供少许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救援的历史细节——全部来自于第一手资料,而不是来自于某本自我感觉良好的“悲鸣”。至于信不信,就全靠聪明的读者们判断了。”


======================================================

HBO新剧《切尔诺贝利》的演绎与历史的现实(二)

艺术不涉及政治”在当下应该是句很流行的话,很遗憾的是,在剧情进入第三集之后,我与朋友发现,HBO编剧在虚构剧情线上的政Z倾向性反倒是加强了,不知道自第二集起的“无意”铺垫到第五集结束时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史实中参入点点滴滴,确可以“润物细无声”,毕竟大部分观众是不会看那么细致的,不过先决印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本来虚构线的剧情我们是无意讨论的,毕竟不涉及实际的人物和事实,大家看着开心就好,不过现在看来编剧有意无意中让一票人躺了枪。

1.先从白俄罗斯GCD中央委员会副书记(第二书记)的身份说起

第二集中那位鞋厂工人出身,却听不进专业意见还固执傲慢的官僚加拉宁(Garanin)大概是最不讨喜的NPC人物之一了。从考证上讲,这算不上是编剧在黑,因为加拉宁是一个纯为剧情而创造的角色,在现实中没有对应的人物,他的主要作用是衬托乌拉娜的心直口快与敢于解决问题的勇气。

而现实历史中的白俄罗斯GCD中央委员会副书记(第二书记),当时由根纳季.格奥尔基耶维奇.巴尔托舍维奇(Геннадий Георгиевич Бартошевич)担任,资历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963年毕业于白俄罗斯综合技术学院,在白俄罗斯共和国广播电台、明斯克十月革命机床厂先后工作过,1977年-1983年是明斯克市委第一书记,1983-1987是白俄G第二书记,之后去当了苏联驻北朝鲜大使。

我没去查1986年时明斯克市委书记是谁,或许剧中的加拉宁是市委书记?但感觉可能性不大,不过这个也不是很重要了。

剧中的加拉宁副书记

现实中的根纳季.格奥尔基耶维奇.巴尔托舍维奇,朝鲜人民的老朋友

2. 被改编的剧情与躺枪的白俄罗斯GCD

乌拉娜见加拉宁的剧情虽是虚构线的一部分,但这件事其实是有现实来源的,不过情形完全和电视剧里讲的不同.

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获得者、当时的白俄罗斯GCD第一书记斯柳科夫.尼古拉.尼基塔维奇(Слюньков.Николай.Никитович)的描述中,有这么一段话(出自《切尔诺贝利悲剧的日子中》В дни трагедии в Чернобыле):

划红线部分:“1986年4月26日深夜,在白俄罗斯出现了某种不明原因的供电中断,虽然据此未必能判断出国家内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

“4月28日上午,一位白俄罗斯核研究领域的主要专家、未来的院士瓦里西.鲍里索维奇.涅斯杰连科(Василий.Борисович.Нестеренко)来到了斯柳科夫的办公室,并向白俄G中央第一书记讲道,原子学家现有的仪器记录下白俄罗斯境内,包括首都英雄城市明斯克在内,出现了辐射背景升高,达到40毫伦每小时。虽然当时允许的安全值在10毫伦以上,但涅斯杰连科郑重的报告引起了斯柳科夫的不安。不过科学家没法解释仪器指针出现偏斜的原因。斯柳科夫随即向乌克兰GCD第一书记В.В.谢尔比茨基打去电话,想得知乌克兰那边是否一切平静。”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乌拉娜的真实原型是谁了,是不是HBO编剧擅自加戏也是很清楚的了:在《切尔诺贝利》的第三集中乌拉娜莫名其妙被捕,还得列加索夫去救(我之前就说过HBO编剧的重点塑造对象便是集功劳于一身的脱离人物原型经历本身的政Z性悲情大英雄),引发两人的一些有“深意”的谈话。而现实中的,科学家涅斯杰连科1971-1987在担任“帕米尔”移动式核电站的总设计师。大概HBO编剧认为“新思维”时期的苏联还是所谓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历史观念确实落后了点。

斯柳科夫和涅斯杰连科:听说我们躺枪了?

剧中的乌拉娜告诫若不疏散数十万人,他们会得癌症,而加拉宁一口咬定绝对没有问题,就这么草菅人命起来,又蠢又坏的他应该没人喜欢,也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不过现实里面嘛,白俄GCD其实有点躺枪的感觉,我们来看看他们当时的反应和举措,在白俄罗斯GCD戈梅利州委前第一书记阿列克谢.卡玛依(Алексей.Камай)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最初几天的随笔中是这么写的:

“指示了直升机。40分钟起飞向切尔诺贝利。在我们身上下是布拉金斯克区的萨维奇村。从那儿飞到切尔诺贝利只需数分钟。来了对飞行员的指令:“返回基地。禁止向切尔诺贝利飞行。”--飞行员通报道:“我的飞机上坐着戈梅利州委第一书记”--“立即返回!”。我们经过了布拉金斯克区、霍伊尼克斯克区和纳罗夫良斯克区.......回到了戈梅利。这是4月27日。事故后的第一天。”

“4月27日,涅斯杰连科带领的科学家团队从明斯克出发,在这一天末尾时,在布拉金斯克区、霍伊尼克斯克区和纳罗夫良斯克区建立了62个民防辐射-化学监控点。而到4月29日时,他们的数量已经达到654个。但(白俄罗斯的)人们怎么办,向哪儿疏散,是不是需要这么做,不明确,需要莫斯科来做决定。”

以上出自白俄罗斯网站《Записки бывшего первого секретаря Гомельского ОК КПБ Алексея Камая о первых днях после чернобыльской катастрофы》,网址:sb.by/articles/chernoby

阿列克谢.卡玛依(Алексей.Камай)

3.矿工的来源

在第三集中,HBO编剧大概对苏联的印象还停留在想象中的好几十年前,于是剧情中的矿工就成了与前来进行强征的权威者相对立的群体,而事实又是如何的呢?这一事件的经历者,英雄矿工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纳乌莫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аумов)给出了答案:

“我当时30岁”--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回忆道。“我当时在图拉州的一个矿井中工作。当事故一发生,为了消除它的影响就开始招募矿工。我们被给予了严峻和重要的任务,总体上知道它的人很少。我从这里开始讲,矿工中去切尔诺贝利的人,都是经党委员会严格选拔的优秀掘进工人、志愿者!我们到达核电站时,距离反应堆爆炸已过了18天。在达到的第一天--立即进行了轮换。我们被给予的任务是在地下打通150米的隧洞(从三号发点机组向已爆炸的四号发电机组)。而后在四号发电机组本体下面“搞生产”,掘出一种尺寸为30X 30X30的房间。而在这个空间内会安装专门冷却器。意思是:它们将会冷却由爆炸而产生的物质,并多多少少缓解放射现象。”

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是“切尔诺贝利”残疾人联盟图拉州组织主席、俄罗斯中央联邦区“切尔诺贝利”联盟跨区域委员会主席。

出处《136-метровый тоннель под ЧАЭ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之下的136米隧洞)。

至于剧中矿工修建隧洞时脱光衣服....我们认为大概编剧是想呈现复古的技术。实际上当时矿工们修建的是带厚预制板加固的隧洞,也有他们身着工作服的照片:

正在修建隧洞(用轨道运送加固厚预制板)的图拉工人,1986年5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维克多.哈巴罗夫拍摄的独一无二的镜头:工人正在反应堆下平台下方掘进巷道并建立事故冷却系统

综上所述,切尔诺贝利的真实胜利者们需要电视剧的添油加醋吗?应该是不需要的。所以童鞋们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惊悚政Z电视剧来看吧,真别像我和朋友一样太认真。


user avatar   marokinta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邀请我,就去看我的书。


user avatar   chenlitaolu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

可以说当今中国警察普遍羡慕美国警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绝对的镇压不法分子。

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这位美国警察,太过分了,不仅是过分,而且我的理解是那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那黑人已经制服了就可以正常上拷带走了,没必要一直压着脖子压那么长时间。没能置身其中不知现场那美国警察的所思所想,反正我个人挺不理解他为啥那样干的。

只能说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人的社会,都有像样的也有操蛋的吧。

_________此处为分割线 _________

以下为统一答复评论中有些人质疑的我所讲的羡慕二字。

能够出现这种质疑在我料想之中,因为中国警察也有过过分的时代,据我所知就是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如同地痞流氓,看谁不顺眼就能打谁对老百姓而言没王法可讲,那时候的警察说好听点可以说是威风凛凛说难听点儿是横行霸道。

但我想表明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警察无论是受舆论约束还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制度规范都已经变得逐步文明与规范起来,起码我认为从我们现在开始从公安司法院校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新一代警察已经具备新的面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行业内目前仍然存有历史的顽疾,仍然存在着臭虫,但我已经讲过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操蛋的吧,这是个人问题,不是群体问题。相比之下,拍拍良心看,现在的整个警察队伍比照曾经确实过分的年代是不是已经是天地之别,问问曾经真正挨过曾经年代老警察欺负的中老年人就知道了。

为何会说起羡慕,因为警察每天面对的人群,大多是三教九流之辈,没有武力加身,很多事情在处理上警察显得软弱无能,说白了,好人谁没事儿上派出所转悠啊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警察打人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但凡有点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警察会闲着没事儿干把那在家里消停待着的遵纪守法的人抓起来暴揍一顿吗?

以上言辞不免更会有人质疑,请允许我解释,武力,当然不可滥用,我所说的羡慕不是羡慕美国警察的随意滥用武力,而是在合法范围内准许在对方不听从警察指令时动用武力,现在确实有人民警察法赋予了相关权力,但实践中现在的中国警察并不能或者说不敢执行人民警察法里的所有权力。拿防疫工作举例,卡口的工作人员在让出入的人员扫码登记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人,然而这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可会知道工作人员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安全,因为这整个社区包括了这名不愿意配合的人啊,在这个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武力控制来保障其他居民的安全呢。同理,警察盘查也好,调查也好,总会有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问题所以警察不必要对其进行盘查所以就不配合,而警察当看到对方不配合时会以什么视角审视,难道要说谢谢您的不配合吗,万一这不愿配合的人真背着案子呢,那便是对更多的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要说,民众的素质如果真正达到了人人互相敬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要求警察绝对文明不要有暴力举动,一点问题没有,一味强调了警察不该暴力执法而分毫不过问被执法对象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些微的片面了些。

请注意,我说羡慕里的那句话尾巴实际已经表明了,羡慕的是暴力手段对不法分子的镇压,可不是对遵纪守法的百姓也要肆意妄为。例如像给群众办个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业务,警察当然应该热心服务。但当面对泼皮无赖时,还要笑脸相迎,得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警察都不怕了,您们认为这些无赖还有谁管得了。

列位存有异议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教诲。言辞中犀利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敦促。

让我知道当警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还想要质疑甚或是骂的您们,若是能让您舒服,骂两句无妨。我不算您辱骂警察。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吧。

_____分割线

2020年6月5日22:53 出警在路上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最近天赋异禀中北极星突然火起来了? 
  如何评价《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 
  如何评价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科幻美剧《异星灾变》? 
  当核电站爆炸时,距核电站 10 km 的我应该做什么? 
  日本福岛核电站危害是否超过切尔诺贝利? 
  可控核聚变有可能实现吗? 
  什么作品让你看完产生了某种发自心底的(对生活的)乐观? 
  美剧《猎鹰与冬兵》第五集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为什么中国要建核电站? 
  生活大爆炸里 Sheldon 每次修改 WLAN 密码然后 Penny 过来询问 Leonard 再告诉她的意义在于哪里?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剑网3:指尖江湖》手游?
下一个讨论
林志玲是否会在婚后随日本丈夫改姓黑泽?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