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维也纳会议以后,为什么列强不肢解法国? 第1页

  

user avatar   ahahaha-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的维也纳会议:woc,法爷要逆天了,快把他给拆了,不然等他缓过来还得了,不得一统欧陆??

实际上的维也纳会议:妈耶,革命势力要逆天了,赶快把他压下去,快快有请波旁回位,告诉任何想革命的人,这就是下场。咱帝国主义打打杀杀几百年只是一城之得失,好歹王位上坐着的都还是波旁,哈布斯堡,霍亨索伦。这革命了不得都上断头台??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是法国的战斗力给列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聚集在维也纳的人都是吃过法国亏的人。1812年冬天法国军固然被俄国的冬天折磨。但沙皇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流行病他的军队死的也不少。近卫炮兵负责处理尸体,但忙不过来就把尸体垒起来,反正冬天滴水成冰就冻成了人墙。沙皇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度过了那个扭转拿破仑命运的冬天。你让他再过几次恐怕他不想。

1814年到1815年聚集在维也纳的大部分人关心的其实就是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避免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重演。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主动跳出来作死的美国,英国宁可解散自己的军队只给军官发半薪,也不肯把军队运过大西洋去从新吞并美国。

同样的既然大家的目的是防止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再发生,那么如果不考虑法国革命在精神上和内政上的原因。单纯的从国际格局和欧洲的争霸来看,法国为什么会爆发革命呢?原因从欧洲争霸的角度说,就是法国从所谓“外交革命”也就是路易十五放弃法国传统的反对哈布斯堡政策,转而和哈布斯堡联盟,在欧洲压制普鲁士,在世界范围内和英国争霸。然后这两点他还都搞砸了嘛。

在法国被普鲁士和英国按着打的情况下,俄普奥三国开始瓜分波兰。法国好不容易在美国独立问题上扳回一局但美国在经济上反而倒向英国。法国自己还财政破产,面对荷兰内乱的大好时机法国国王完全无能为力,居然坐视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二世轻而易举的扶持奥伦治王朝,取得历代法国国王都无法实现的成就。于是导致法国王室威望扫地。

那么如果你是1814年坐在维也纳虽然胜利,但内心深处主要是劫后余生之感的四强领袖,你会怎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呢?是不是因为列强无节制的扩张,和凭借暴力肆无忌惮的打破十八世纪传统的国际格局才让法国陷入疯狂,采取无底线的抱负政策呢?那现在你胜利了,你准备把未来半个世纪的欧洲放置在一个红果果的依仗实力为基础的争霸局面的基础上呢。还是一个能让大家都松一口气,医治一下战争的创伤的,比较温和的国际格局的基础上呢?

还有如果要像瓜分波兰瓜分法国,虽然法国正规军已经在滑铁卢土崩瓦解了。但百日王朝时期的拿破仑并没有征召1814年度的新兵,也就是说拿破仑并没有榨干法国的国力和民力。他带到滑铁卢的并不是一支1792年式的人民军队。这个曾经背靠法国革命所释放出来的各种力量横扫欧洲的人,1815年带到滑铁卢的其实是一支比较传统的军队。这时候他只是法国皇帝,而不是革命之子。

那如果瓜分法国的时候,巴黎又一次爆发革命,法国皇帝不敢干的事,也就是“号召法国人民起来保卫共和国”,被革命政府干了。然后万一法国人民手拿长矛,重演了1792年的共和国奇迹怎么办?那时候不是四强每个国家都要损失一支军队的问题。而是他们的敌人从后果可控的无非是割地赔款的拿破仑,变成了后果不可想象的法兰西共和国。如果1815年又有一支高举三色旗的军队出现在莱茵河以东会怎么办?万一这支共和国的军队又诞生出一个新的军事天才怎么办?他要是再一次燃起从意大利到波兰、立陶宛的解放热忱怎么办?

所以相比扩张领土,还是让一切都结束来的更好。

其次是如果要瓜分法国那要怎么分呢?英国可不打算在欧洲大陆拥有一片直接领土。虽然汉诺威王国是英国的君合国但终究不是英国领土。英国愿意管好一片法国领土么?恐怕没兴趣。那谁去管呢?让霍亨索论去管?那恐怕普鲁士王室得整体拆迁去法国了。然后普鲁士王国空出来的领土给谁?给俄国?那欧洲的东部将出现一个何等巨大的俄国?

所以瓜分法国事实上是不现实的。那就只能扶植一个新的法国君主。但是谁敢说自己能长久的统治法国呢?如果波旁正统王朝都能一年不到就被赶跑。换成霍亨索伦王朝?还是换成哈布斯堡王朝?还是换成奥伦治王朝?或者萨伏依?我想大家都不愿意拿自己稳定的小国家去换一个天知道能统治几天的法国。

既然瓜分和整体拆迁都不现实,那唯一现实的还是让波旁王朝复辟。而且既然波旁王朝复辟也不能保证安全,那就必须让欧洲四强一起防止法国再扑过来的准备。所以在对法边境上布置了两个次等强国萨丁和尼德兰。他们的使命是一旦法国再发动战争,就尽可能的拖住法国,给列强采取行动创造时间。然后在莱茵前线又布置了四强里的那个小兄弟普鲁士,他也是莱茵河卫兵。起的是比尼德兰和撒丁强点但本质上差不多的作用。

然后英俄奥三国再利用他们争取的时间采取决定性的行动。

从本质上说《维也纳合约》真正终结的也不是1813年以来针对拿破仑的战争。相反他终结的是从1792年法国对哈布斯堡王朝宣战以来共和国和拿破仑对整个欧洲的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战争。它真正要作的也不仅仅是分配从1813年以来四强所夺取的战利品。相反大家第一关心的是为未来的和平缔造一个新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它和巴黎和会以及《凡尔赛合约》是一样的。

但是支配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合约》的,是对之前的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认识。还有与会各国除了沙皇之外都完全赞同的理性这个基础。沙皇客观上接受了其他人的理性,只是把自己的信仰和感情体现在“神圣同盟”和“条约波兰”上。他没有从根本上去破坏维也纳会议所设计的国际体系。

相比之下巴黎和会对英法意来说是一场瓜分战利品的分赃大会,对美国来说则是一场缔造永久和平的创造性的大会。巴黎和会没有维也纳会议那样的共识。也没有像维也纳会议那样公认的方法。作为搅局者的威尔逊总统的发言权却比亚历山大一世大得多。

其结果就是如果按照最宽泛的标准,维也纳会议带给欧洲将近一百年的和平。按照比较严格的标准以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作为维也纳体系崩溃的标志,他也带给欧洲将近四十年的和平。而凡尔赛合约只带来二十年的休战。


user avatar   an-de-wu-de-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要知道,维也纳会议确立了哪两个主宰欧洲国交关系的原则

那就是均势原则与正统主义原则。

均势原则是维也纳体系的缔造者梅特涅对于欧洲外交格局的设想,这一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欧洲的繁荣与和平寄托于主要国家之间的实力均衡,维护和平与秩序的关键就是确保欧洲主要的五个国家,英法普奥俄各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拥有相当的实力,不弱也不强。

梅特涅早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期间,作为帝国驻柏林公使,对欧洲局势的观点就是,拿破仑法国超霸权主义扩张严重威胁了现有秩序的安定,一个超强的霸权将通过对外战争与扶植卫星国凌驾于欧洲所有国家之上,因此需要团结欧洲的专制王朝将法国压制回法兰西君主国时代的面貌。

肢解法国、让法国灭亡显然不在维也纳体系缔造者梅特涅的规划里。毕竟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开始,奥地利就曾一直奉行联络俄法、压制扩张成性、破坏帝国宪法的普鲁士的外交政策,这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这一外交目标仍具有现实意义。

梅特涅当然是希望一个君主制法国可以重新复辟的,不然他也不会赞赏塔列朗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塔列朗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是在给波旁王朝重出江湖,未来参加神圣同盟作准备。要知道,奥地利不是拿破仑战争最大的赢家,反而因为战争主要是在奥地利国土上进行的,导致帝国债务缠身、国力大损,沙皇俄国反倒凭借这场战争成为有可能迎头赶上拿破仑帝国国威的欧洲霸权,这也就意味着梅特涅早就预感到的俄国对欧洲均势的破坏有可能成真,因此迫切需要复辟国家再次合情合理地团结到一起,利用维也纳体系的舞台制约俄国。


user avatar   wu-hen-zhi-r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要反问一句:肢解法国有什么好处?政治不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游戏。远的不说,就说二战后被肢解的国家,德国是因为东西社会制度的冲突和冷战的对抗,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因为宗教,南斯拉夫是因为民族矛盾,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是由于历史原因。法国符合上述这些条件吗?很明显不符合,肢解法国并不能带来利益。

那么不肢解法国有什么好处,防范奥地利。肢解法国后,奥地利就坐大了。奥地利之所以没有在德意志统一运动高涨时期统一德意志,就是因为法国不会允许,那为什么维也纳会议的主导者之一,克莱门斯·梅特涅不肢解法国呢。因为德国不能统一是欧洲的集体意志,这个德国是指大德意志,看看地图就知道了,现在德国在欧洲经济中都举足轻重,大德意志加哈布斯堡君主国几乎是现在德国的两倍还多,人口超过法兰西,工业超过俄罗斯,妥妥的欧洲噩梦。梅特涅确实想统一,但他不傻,只要奥地利想统一德意志,估计还没统一干涉联军就来了,与其如此还不如落袋为安,这也符合他的保守主义作风。更重要的是,一旦肢解法国,意大利也会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自留地。北意大利事实上就是法奥两国共同主宰,法国没了,奥地利直接顺理成章吞并北意大利,再加上北意大利,基本就是整个中欧了。(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哈布斯堡家族做不到,但这是后人视角,1815年的欧洲人还不明白民族主义的力量有多强大,不然梅特涅绝不会要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巴伐利亚王国不香吗。还有就是德国统一的问题,在十九世纪真的就是临门一脚,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刺激,在之前诸多战争中反复被蹂躏的德国民众已经受不了了,1848年欧洲革命,民族主义者与被剥削阶级联合起来,让德意志的每个王位都震动起来了,北德意志很多政府之所以还存在就只是靠普鲁士武力干涉,至于南德意志,南德意志天然倾向奥地利,统一也不困难。)至于普鲁士,普鲁士当时还没那实力,普鲁士军队崛起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至于初期,是你觉得耶拿-奥尔施塔特打的不够惨,还是我卡尔大公拿不动刀了?更重要的是,统一是民意,内战的军队,反抗统一的那一方实力肯定会下降。

保留法国还有什么好处?防范俄国,不过我觉得这是次要因素,所以才放到后面。关于这一点,前头的答主已经说的很清晰了,我只说说为什么我认为要放到第二位。首先,法国他跟俄国不接壤,要想抑制一个国家,肯定先要扶植他旁边的国家啊,那扶植奥地利和普鲁士它不香吗,扶植法国干啥。其次,那是19世纪,军队动员速度和运输速度不是现在能比的,估计法国动员完,灰色牲口都打到慕尼黑了,那就变成英法单挑俄罗斯,那还有啥意义。或许你说克里米亚战争不也是这样,毛子不照样输了。还是那句话,那时的人不知道,再说了,1815年的俄国和1855年的俄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亚历山大一世的俄国可比尼古拉一世的俄国强多了。唯一可能的只有一点,就是借助法军离谱的战斗力,这是真有可能的,在当时人看来,法军就是欧洲第一陆军,毛子就纯靠数量,直到普法战争,这层面具才撕破。

说白了,保留法国就是均势政治的需要。只是没想到的是,沙俄和奥匈只是虚胖,民族主义一起就衰弱不堪,法国外强中干,只有第一陆军的名头却没有质量,最后让没人遏制的普鲁士摘了桃子。估计梅特涅要知道后来的事,宁愿与拿皇瓜分普鲁士也不愿意把莱茵兰给他了,实在是造化弄人。


至于第二点,就是正统原则,19世纪是君主制最后的世纪,维也纳会议重申了法国和其他君主国在1789年以前政权的正统性, 那要是法国都没了君主还有何正统可言?对于参会国家来说,法国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党,为了根除他们,就必须留着法国,不然法国政局不稳,再出个拿破仑咋办?

第三就是法国本身民族主义已经起来了,肢解的成本太高,注意,是成本太高。美国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打赢了吗?没打赢,是因为军事吗?当然不是,美军世界第一的军事实力,怎么可能打不过阿富汗军队。之所以说输了,是因为统治成本太高,不划算。法国也是一个例子,你肢解了法国怎么防止统一,驻上30万大军吗(苏联在冷战时有30万驻德部队)。

除此之外,维也纳会议的参与者们,卡斯尔雷,梅特涅,塔列朗和亚历山大一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先说梅特涅,梅特涅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本人并不是那种非常辉煌的贵族后裔,之所以能跻身于奥地利宫廷是托了他老婆的福,他老婆是埃莉诺·考尼茨,是18世纪奥地利著名外交家考尼茨的孙女。考尼茨曾参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的外交谈判,主导了18世纪后半叶的奥地利政治,他所创建的联盟体系可以看作维也纳体系的雏形,1792年,当奥皇弗朗茨二世决定与普鲁士结盟,共同对抗法国时,他转而辞职。


梅特涅实际上受到了考尼茨的影响,维也纳条约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抑制普鲁士。1748年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就成了奥地利最大的敌人,萨克森王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帮助了法国,战后就沦为了被瓜分的对象,普鲁士想一口气吞了萨克森王国,俄国由于能获得普鲁士的大波兰地区,因此支持普鲁士。梅特涅联合英法,坚决反对,最后把莱茵兰地区扔给了普鲁士。从现在的角度上来讲,莱茵鲁尔区是后来的重要工业区,问题是当时的人不知道这一点,梅特涅从屡屡被法国入侵的奥属尼德兰的例子上看出一点,飞地不利于防守,因此才将这里给了普鲁士。

抑制普鲁士是现实利益,那么如何确保给了莱茵地区普鲁士就会得到抑制了呢,那就必须保留法国,并且给予其完整性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均势有利于同盟形成。维也纳会议结束后,普鲁士和奥地利成为了一条战线。他们都是西边是法国人,东边是俄国人。而同样的,虽然法国被保留,但他的邻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1792年的法国,南边是西班牙,东南是撒丁和瑞士,北边是奥属尼德兰,东北是一堆神罗小国,这种局势很容易法国各个击破。1815年的法国,北边是荷兰(比利时还没独立),东北是普鲁士的莱茵兰,东南是得到了加强的撒丁王国,很明显活动空间小了很多。

梅特涅之所以保留法国,还是受一个政治观念的影响---均势政治。从查理五世退位后开始,欧洲大陆就维持着长久的均势(准确来说,均势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的崛起,英国成为了天然的干涉者,有利于均势的形成与发展。),路易十四是这个体系的挑战者,但最后还是以布伦海姆和马尔普拉凯的鲜血警示后人这条道路不可行。梅特涅对均势的奉行超过了现实利益,1813年,拿破仑希望拉拢奥地利,于是提出瓜分普鲁士,即俄罗斯获得东普鲁士,奥地利拿回西里西亚,西普鲁士交给华沙大公国,萨克森则获得勃兰登堡。但梅特涅认为普鲁士的存在符合均势的权力政治需要,而法国则必须退回莱茵河以西,最终奥地利加入反法同盟共同对抗拿破仑。这就是均势政治思维的典型体现,也正由于此,法国得以幸存。

梅特涅是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他认为镇压革命党比奥普,奥法之间的利益之争更重要。于是他就组建了东欧三个君主国的同盟,即普奥俄三国同盟,后来法国和西班牙也加入了这个同盟。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影响下,这个同盟演变成了神圣同盟,法国加入这个同盟后,某种程度上重新加入了欧洲大家庭,这对法国的作用类似一战后的德国加入国联的作用。但这不是主干,所以暂且不表。

如果说梅特涅是维也纳会议暗中的操纵者,那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王”绝对是维也纳会议上的明星。由于俄罗斯的强大军力,俄国沙皇得到了所有人的敬畏。亚历山大一世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与其妹妹的绯闻和假死传闻都很有名,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下资料。我只说与维也纳会议有关的部分,亚历山大此人身上展现出的政治家与神秘主义,宗教主义双重倾向带来的影响。

亚历山大继位时,正是沙皇俄国最强盛的时期,1772-1793年3次瓜分波兰使沙俄的势力来到中欧。而在南方,曾经的强大敌人,波斯与奥斯曼土耳其都衰弱不堪。作为政治家,沙皇需要一个法国在东方牵制奥地利和普鲁士,只有法国存在并构成威胁,奥地利和普鲁士才会亲俄,如果法国没了,那么估计俄国和拿破仑的下场不会有什么不同。

亚历山大本身也是个神秘主义者,1801年的一天,他躲在自己的寝宫里,与妻子一道等待着朋友们的消息。他的朋友逼迫有精神问题,喝的醉醺醺沙皇保罗一世在退位诏书上签字,但保罗不愿签字,于是他们杀了他。亚历山大得到父亲死亡消息后十分痛苦,但他的朋友冷酷的告诉他,现在您就是全俄罗斯的主人了。这段经历一直影响着亚历山大,以至于他经常寻找心灵与宗教的慰籍。所以他决定将打败了西部皇帝(拿破仑)的自己视为基督教的新主人,于是这个五国同盟才会被冠以神圣同盟之名,梅特涅自然不介意这个同盟叫什么名字,为了讨好俄罗斯的沙皇,所有人都同意了这个名字。

维也纳会议三巨头还剩一个,即塔列朗,关于塔列朗,说好听的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说难听了就是反复横跳,把敛财这一低级趣味做到了极致的一生。塔列朗频繁背叛,一切情报,不管是否是自己祖国的都明码标价,他没有忠诚过任何一个人,或许他对法国忠诚,但那只是结果论,他的真实想法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我们还是可以谈谈他对维也纳会议的作用

塔列朗本身其实就很适合在维也纳会议上出现,我们前面说了,塔列朗频繁的背叛自己的主人。早在1807年,拿破仑势力如日中天,割去了普鲁士近一半的国土,并逼迫亚历山大一世再次谈和时。塔列朗就敏锐的意识到,他的皇帝已经疯了,他不停的征服新的领地,创造新的敌人,当法国的战争潜力被压榨殆尽时,她的敌人就会群起而攻,将老近卫军淹没。塔列朗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奥地利代表梅特涅反复接触,出卖情报给他们,因此当同盟军入主巴黎,塔列朗借助卖国之功迅速主宰了法国外交。

塔列朗的首要目标是挤进四国会议,在和会的一开始,英奥俄普把法国挤了出去。但塔列朗发现了四大国之间的矛盾,俄罗斯想全部吞并华沙大公国,普鲁士则想吞并萨克森,奥地利不愿意看到他的邻居强大,英国也出于维持均势的原因坚决反对。最终塔列朗促成英法奥结盟对抗俄国与普鲁士,反法同盟自行瓦解,一个星期后,法国就进入了四国会议,不再是被宰割命运的战败者。当然,塔列朗也没少索贿,他向萨克森国王索贿以作为其保住萨克森的报酬,又向费迪南德四世索贿以帮助其在那不勒斯复辟。在挤进会议的目的达成后,塔列朗一边重申正统主义原则,一边挑起四国矛盾,最终使法国保住了1790年的国土,考虑到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的遭遇,不得不说这是一大功绩(虽然法国没割地,德国却越来越小是国际格局的结果,但塔列朗个人的因素也不可小觑。)

最后一个人是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之所以把它列到最后,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是均势最坚定的维护者,这不会因为外交大臣是谁而改变,另一方面是英国在陆上的话语权有限,看看维也纳会议的结果就知道了,俄奥普,甚至撒丁和荷兰都扩张了领土,只有英国只拿了几块殖民地。从实质上来讲,维也纳会议将英国挤出了欧洲,因为只有混乱英国才能搞事,而神圣同盟正是要维持和平才成立的。

正如我所说,英国会维持均势,而保留法国就是必不可少的,法国存在,英国就可以在法奥普之间自由选择盟友,一旦法国没了,不管是俄奥结盟还是俄普结盟,英国都无力对抗。所以哪怕英国已经和法国恩恩怨怨七百年,但还是要维持她的存在。

卡斯尔雷子爵这个人,他的重要贡献是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他的思想是协调机制与集体安全,提议欧洲各强国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协调各国事务。这个理想于1822年土崩瓦解,英国继续奉行孤立主义。但这最终被威尔逊继承,并被罗斯福变成现实,但人们对后两者很熟悉,却不知道卡斯尔雷的贡献。就这一点来讲,他的遗产比亚历山大,塔列朗和梅特涅加起来还大,并且惠及世界人民,这正是尽管他与法国关系不大,但仍然值得一说的原因。

说的有点太多了,再说一些估计就能把前因后果说个遍了,但要注意的是,不管塔列朗,神圣王,梅特涅还是卡斯尔雷,都只是被时代推着走罢了。他们的功绩是因为他们顺应了时代,顺应了均势和国家利益,其次才能归于个人努力,这也是为什么梅特涅和塔列朗成功了,而卡斯尔雷却黯然离场,他的外交政策高瞻远瞩,但也终究曲高和寡。


user avatar   hdhdbg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user avatar   cheng-wu-you-xin-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这么讲。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人兼任多个藩镇首领是常规操作。比如王宗嗣。曾经任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看账面实力的话。卧槽。从哈萨克斯坦到山西,所有边军全归这哥们一个人管。然后呢?不也没出事嘛。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看起来很屌。其实他也就是在范阳和卢龙两镇树大根深。任河东节度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让河东军打蛮子。安禄山做得到。但是让河东军南下。安禄山并没有那个控制力。叛乱以后的河东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说为什么给安禄山干了三镇节度使。是因为即便如此。安禄山也并没有挑战中央的能力。老皇帝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皇帝可能是懒政、怠政。但并没有老年痴呆。问题的关键。是。安禄山石乐志。搞起了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叛乱。

然后结果就是老皇帝一通神级微操。把半年可以搞定的事情拖了8年




  

相关话题

  《亚琛条约》对欧洲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法国国王的情妇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 
  为什么亚洲不再细分成几个小洲? 
  如果二战把法国和日本的位置互换了,德国攻打日本,日本这个国家能坚持多久? 
  德国不普及安装空调么? 
  明清的皇帝寝宫有多奢华?跟欧洲王室寝宫相比如何?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一张古典音乐会门票大概多少钱?普通人负担得起吗? 
  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对中国与立陶宛的关系有何影响? 
  怎样评价 马克龙:将欧盟建成一个与美国、中国竞争的强大经济体? 
  如何看待挪威移民不强奸培训班? 

前一个讨论
最近黑龙江职校查寝事件,最后网上为什么都变成了对张美玉的身材羞辱?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两女子发生肢体冲突,被打女子斥责保安不阻拦制止打人女子,该保安被处罚?保安到底有没有执法权?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