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白区这帮人都想象成余则成。
1950年广东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曾提到,广东省的白区干部中,90%是1948年之后入的党,50%是1949年10月1日之后入党。(具体数据我忘了,但基本就是这样)
大时代的浪潮之下,投机者永远是多数,组织上不可能真正重用这些人。
其实,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人事术语称之为“老革命”,享受供给制待遇,无论政治上如何浮沉,经济待遇都是不会改变的,总的来说是干部队伍中的核心,也是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受益阶层。但他们大体上又分为三拨人,受益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批是参加过长征的,称之为“老红军”,这批人活到建国的,我记得好像不到一万人。这批人是中共的核心资源和统治基础,得到组织的无条件信任,后期只要不在政治斗争中犯严重错误,副厅是能保底的。
第二批是1938年国共合作之后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俗称“三八式干部”这批人人数较多,学历较高,是中层干部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这帮人学历高,晋升速度快,往往能晋升到高层(副厅以上)担任技术干部,但很难担任真正的核心岗位的行政领导。
第三批是在1948年之后,全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涌入干部队伍的,以白区干部为主,也有解放战士(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士兵,个别人在战役结束的时候已经担任连长了,有的后期能混上将军)。这批人普遍学历较高,在国民党那边就有一官半职,但投机成分太过明显。这批人在建国初期曾经是各个技术岗位的主要力量,但等到60年代中共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又红又专”的大学生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往往会被边缘化,被打发到偏远部门去坐冷板凳。所以,这帮人因为早早离开核心部门,所以反而大概率能活过文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