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生物信息学发文章分这么低? 第1页

  

user avatar   helixlif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信发SCI的优势是不需要科研经费、发文章灌水速度快!

但是劣势也有,不但前期的学习壁垒比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高,它的知识更新迭代还特别快。前面两种都是学会了用一辈子。但是生信你一两年不碰,分析策略都不一样了,需要不断的学习。

这样一种医生做科研的技能,如果全部修满需要多长时间呢?

临床研究方法大概需要学半年,基础研究需要一年以上,生信研究入门的话半年左右。你不但需要学,还得实践转化出文章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大致上技能大满贯需要三年时间,学习它们的意义在于临床研究是医生用来表达临床观点的工具,想在同行面前说明哪种治疗方式更好。口说无凭,做一个临床研究比较一下。

基础研究是你问鼎高峰跟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手段。各级项目、人才计划、科技奖项、医生做科研的高度都需要在基础研究里面建立!最后的生信研究是多门手艺、多种攒文章的路径,尤其在科研起步阶段生信发文章的速度无可匹敌。

所以今天,酸菜老师介绍一下解螺旋生物信息学的体系课,生信全书。这是一门教授从医学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角度发表科研论文的一站式课程。

这套生信体系课把从零基础开始到实现文章效率产出的所需要知识都汇集在了一起,并且根据同学们各自不同的能力,分为无代码全工具操作的上篇的4个段位16个模块,以及基于R语言编程实现高级分析的下篇的4个段位16个模块。

我相信学成之后一年灌水3-5篇SCI没有压力理想很美好,但是苦工还是要花的,从来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科研成果

基础科研的体系化教学里,第1门课叫36策,是我教学员们科研逻辑的一门课。生信的学习有大量实操的细节,但是在展开这些细节之前,我们同样需要先拥有一套宏观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非常重要,它是文章数据背后运行的内在规律,是做科研的底层架构。规律总是极其简单的,同时又十分稳定,领悟之后受用一辈子。解螺旋的科研教学一直秉承还原论的思想,将复杂的现象模块化拆解,将其中基本要素和要素间组合的原则提炼出来,让大家能够化繁为简、直击要害,高效的突破学习瓶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搭建生信知识的逻辑骨架。

生信研究、基础研究,其实都属于医生做科研的技能分支。另外一个是临床研究,一共有三种不同的科研技能,都是医生做科研会涉及到的,确实做医生挺不容易的,搞科研还要学三套系统。临床研究,是最贴近临床的科研方法,本质是运用统计技能。

医生做科研的主线是搞基础研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级或者院校级的基金,绝大多数都是第2类,是在细胞动物模型上解释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这套技能的核心是做实验产出数据。

之所以最近几年生信突然火了,是在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获得了海量的生物大数据。数据公开之后,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可以二次利用进行数据的再挖掘,这就让发文章变得超级简单。下载数据分析一遍、出一些花花绿绿的图就可以写文章了。所谓哪里有肉哪里就有虎狼,谁都不想错过这一波用别人的数据发自己文章的机会,这就形成了现在医学科研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们必须理解临床、基础、生信三种研究类型,技能的构成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套路规则不同难点也不一样。

临床研究格式化体系最成熟,行业内有操作指南,按照临床研究的类型来分病例报告、随机实验、诊断性研究、预后研究、观察性研究、系统综述都有相应的报告规范,也就是研究怎么设计,数据怎么收集、如何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文章怎么写的格式,都给你规定好了。做哪一类类型的研究,你都去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不能自由发挥。

临床研究的难点,一方面是数据来源需要有质量的临床样本,病历资料要规范,还往往需要做跟踪随访,没有临床资源很难开展。

另外一方面是各种具体情况下,应该采用哪一种统计方法来处理,细节很多,需要知识和经验,精通统计方法背后数学原理的医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基础研究倒不怎么需要数学,里面也有数据统计,但是方法极其简单。

要把基础科研做好,难点在于数据产出过程需要各种实验技术,每一种实验都有许多操作的小技巧。

从表达检测、到分子操作,到细胞培养,再到表型评价,还有高分文章锦上添花的动物模型和机制研究里比较深的分子交互实验,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才能做好。

就算技术娴熟,基础研究做的过程也很费时间,当然反过来看,门槛高,含金量就足

生物信息学是属于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交叉的学科,生信研究的本质是编程,至少需要掌握R语言,高级的还有Perl、Python语言,后两种学好已经是标准的程序员了,他的年薪不比医生低啊,还不用面对医患矛盾是不是可以考虑转行了?不要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投入来挑战别人的专业,咱们医生做生信研究,基本上R语言熟练就足够了。

我认为中国医学界正在迎来一个时代,现在医学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刚刚上博士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从一开始就拥有了充足的时间学习这些科研技能,等他们三五年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势必会对现在在临床上再也挤不出时间系统学习的青年医生们形成挤压。40岁以上的不怕,因为那时候都已经混上去了。当前30岁出头的同学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趁早起步。

我们可以从文章产出的流程上再体会一下三种科研方向的不同。临床研究有三步,首先需要一群病人的资料,前瞻性入组的话研究周期就长了。一般我们选回顾性分析的策略,那么完整的资料就是研究的开端。第2步是考虑研究设计,做什么干预因素和比较对象等等。评价哪些结局、指标,主要观察指标是什么,次要指标是什么,然后就是一通统计分析,把有意义的结果拿到开始写文章、投稿发表。

基础研究一定需要花经费和有实验平台需要试剂和设备。一般我们研究生们的毕业论文干的都是基础研究的活。

课题的第1步通常是检测组织标本中一些分子的表达或者做一些筛选和验证的工作。然后第2步做细胞实验,评价一些分子的表型功能。第3步再去动物实验上走一遍,有条件的在细胞上继续做做分子机制。着急发文章的话,机制不会做很深,那么就开始整理数据发文章了。

从组织到细胞的动物是基础研究的常规发展路线,一个一个地做,做下一个实验的同时分析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因为中间有大量等待的时间,所以有经验的研究者不是等数据全都全了再去写文章,往往是边做边写,等最后一个数据出来,文章很快可以投了!!!

生信研究的流程,第1步是下载数据,用别人的数据发自己的文章,食材先准备一下,下完数据不是马上就可以分析了,前置有一步标准化处理,把下载的数据整理成规范的格式,叫数据清洗。接下来对标准格式数据进行分析,叫数据可视化。简单说就是出图,数据质量ok的话,做可视化分析不会花很长时间,不同的分析角度有些结果有异议有些结果可能不理想,你需要不断尝试,最后图加起来组成一篇文章的数据量,可以开始写文章了。

在我看来三种题材的差异,临床研究就像一部纪录片,直白不花哨,结论一眼可以看到,论证过程朴实无华、色彩冷淡。而基础研究就是一部商业电影,模块化的设计有固定套路,中间用特技抓人眼球,就是一些比较炫酷的实验手段,也有情节上的出人意料。文章里面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创新的机制解释,然后通过大制作一下子投个几十个亿来设置门槛。我们知道基础研究的好文章都很花钱,是几百上千万的级别。那么生信研究就是翻拍剧了,故事是经典的,剧情不换是老的,演员来一批,小鲜肉一样演一遍,照样有人看,因为不需要原创剧本,是不是效率就高很多了。


如果你去读一些生信研究类型的文章,你就会发现它跟基础研究有迥然不同的结构特点。

基础研究讲究逻辑层次,嵌套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从宏观现象不断往微观细节上走。研究的主角是蛋白、lncRNA、microRNA、circRNA这种生物大分子,作用机制会一直挖掘到核酸碱基或者是蛋白氨基酸的变化上。

生信文章没有这样的深度,但是有另外一种平行摊开的结构。生信研究可以取不同的数据集,用不同的分析策略,然后得到多个角度的结论。同一种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不同的数据来源做好几遍,然后把这些结果堆叠起来,模块加模块就成了文章。基础研究很像是折纸。我上学那会儿流行把一张纸折出个星形来,没错,就是折情书的,我特别熟练。纸必须一步一步最后完工得到成品。这种体验就是基础研究文章。

我女儿现在玩的都是贴纸,漂亮的图形都已经预制好了,这里那里贴一个组合一下就产生了一个作品,这种体验是生信分析文章,从数据展示的内在逻辑看,基础研究包含的是一种线性的因果要素构成的链条、一节一节可以很深,但广度很差一次只能讨论一个很小的局部。而生信研究为处理大数据而生,它是无数线段构成的网状结构,数据模块之间也是平铺开、纵横交叉、广度饱满,但是没有深度是扁平的结构。

因为是平行逻辑,所以生信研究是可以多头并行的,几个角度,同时分析出结果,效率高也是自然的,不像基础研究做完前面一步才能搞下一步。



那么临床研究文章的特点是什么呢?临床研究文章就像一道填空题,按照固定格式填写内容就可以了。格式是有指南的,临床研究入门第1课就要学习PICOS原则,P是人群,I是干预措施,C是比较对象,O是结局指标,S是研究设计,一项研究把这些要素填好课题内容就确定了。我们也有讲PICOS以及一些临床研究类型怎么做的课程,大家可以相应的去看,这里就不展开了。

从医生、科研三大技能分支到不同的工作流程到三类文章的结构特点,最终我要告诉大家生信分析文章的三个显著特征一共12个字,也代表了操作这一类文章我们的抓手点。

第一叫数据出发,烹饪需要食材,分析源自数据,可以是内部的,也就是我们自己样本做高通量分析,也可以直接用外部的分析别人已经发表的数据集,低分灌水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用外部数据,但是想把文章档次提上去,就要内外部结合,自己数据建模、外部数据验证或者反过来,数据是越多越好,每一份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越丰富、越全面,可以分析的角度越多。

第二句叫工具驱动,我们做生信研究不创造分析方法只是分析方法的搬运工。专业选手做好算法工具,要么做成在线的数据库,要么开发成分析软件,要么打包成R语言的拓展包package。反正你都是在文章里面看别人做了某个分析自己也想做就去找数据库软件和R包,找到了工具,接下来下载数据就可以分析了。

没有现成工具的话,很多分析对我们来说太难了,特别消耗研究和学习的时间,这个性价比优势就完全没有了

最后的4个字叫模块组合。我前面说了生信文章数据的特点,多种分析角度模块化组合,就是你可以采取的堆叠数据的策略,堆完一堆分析,大概有1-2分再加一套其他的分析就有可能过3分。要想过5分,基本需要把能做的各种分析都来一遍工作量提上去。不同的分析模块都需要学习怎么用工具,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一整套的体系课。下载尽可能多的数据,做尽可能多维度的分析,产生琳琅满目的数据图表,这就是我们操作生信文章的一套体验。要想实现批量化产出,常用的工具一定要全面覆盖,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体系化的知识,积少成多主逐一攻克有老师的带教不会太难。


讲解了生信文章的特点,可以再拔高一步,提炼出生信研究的要素结构了,也就是恒量变量的参数体系。基础研究有五恒量三变量的结构,其中疾病和表型是定位参数,像地球上的经度纬度一样,细分出你所在的研究领域。

医学方向的身性研究,同样以疾病作为出发点。然而能够做生信分析的范围要比基础研究窄的多,因为你靠数据挖掘来提炼结果,所以你得有数据可以用,很多疾病平常都取不到组织,没有人做高通量分析,那不可能从空气里挖数据。生信研究的内容主线和最丰富多样的分析手段全都富集在了肿瘤研究方向。数据是生信的水源,肿瘤研究数据最多提供了充分的供应。生信研究是一种平铺的研究结构,所以一篇文章比基础研究在内容广度上涵盖的范围要多很多。基础研究往往一篇文章就聚焦研究一个表型,生信研究没有那种细节的深度,但天生擅长处理多数据层次、多靶点、多表型的复合型问题。

我们可以把第2个基本要素总结为问题。一个问题包含若干的分析角度,不同角度的组合就是文献里你能看到的套路。可以说疾病和问题定位了一项生信研究的具体分类是恒量参数,疾病和问题的组合是有限的,都在文献里摆着供我们借鉴,恒量参数用来划分细分研究领域,在同一个领域内造成生信研究文章与文章之间不同变化的变量要素是什么呢?文章的变化是变量带来的,变量也有两个,数据特征分析策略缺一不可。

数据特征进一步包含三个维度的信息。

第1个数据来源,人群或者疾病模型是什么?样本类型是什么?

比如说用血的和用病理组织的就不一样,还可以从细胞模型或者动物模型里提取数据。另外来源还分为别人已经发表的数据和自己实验产生的数据有外部和内部的区别。数据来源不一样,当然研究就有区别。第2个数据特征,检测了什么?分子类型,蛋白,microRNA、lncRNA、circRNA是不一样的。第3个数据特征,检测分子所用的实验方法。我们知道一个实验技术平台可以分析不同的分子类型,同一个分子类型,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平台来检测,这两个参数要分开,代表了不同的数据特征。数据来源、分子类型和实验方法构成了数据特征。调节其中任一个参数都会导致生信分析的对象,也就是数据源发生变化。那么很显然,即使你用同样一套分析方法去分析得到的结论,很可能也不一样,不一样的结果就是百家争鸣存在发表的可能性。有了数据之后,生信研究的标准动作就是跑各种分析流程。

变量的第2个是分析策略,里面包含了统计方法、算法模型的各种细节变化。

生信的职业选手他们的研究内容是致力于创造各种分析方法,而我们作为兼职科研人员,是把前人开发好的方法直接应用到自己的数据分析中,变换不同的数据特征、分析策略,哪怕疾病和问题相似,也能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课题和文章。分析策略里面包含了4大类数据分析模块,分别是表达差异、聚类分析、交互网络和临床意义。他们各自独立成模块,模块间还可以自由组合表达。差异是基本模块,绝大多数生信文章都是从获得差异表达分子开始的,但是后面三个模块不是每篇文章都有都齐全,做一个工作量不够,我们至少是两个模块的组合,2-3有时候是2-4,有时候是3-4,当然2-3-4做全了更好。下面我们就讲解一下4个分析模块,各自解决了数据分析中的什么核心问题。


医学方向的生信研究的数据,首先它是疾病相关的样本来源的高通量数据,其次它可以分成DNA、RNA和蛋白三个维度,具体主要包括DNA水平的mutation突变、mysolution甲基化和SNP单核根生多肽性,在RNA水平的编码蛋白的mRNA和非编码的信息以及蛋白变化。我在基础研究体系课36策的课程里提到过,基础科研可以分为组学、分子、细胞、动物4个实验体系。而组学又分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四大金刚。

高通量筛选的实验技术主要有三种,芯片、测序、质谱。芯片和测序可以解决DNA的检测,而质朴可以解决蛋白和代谢物的检测。代谢组目前公开的数据不多,还不是我们挖掘的主要对象。海量的资源集中在DNA和RNA水平,基于二代测序大发展获得的数据结果,顺带加上蛋白水平的数据,不多但也是够用。生信分析源头的数据,就是这些组学实验方法产生的。我们把公开的高通量数据拿来做二次分析,而数据本身来源于不同的实验方法,还有检测不同的分子类型,就构成了数据集的数据特征。拿到数据后执行的第1个数据分析模块叫表达差异分析,这是所有生信研究必不可少的第1步基础分析。生信研究从拿到一组表达差异的分子列表,作为所有高级别分析的开始。本质上表达差异分析,就是为了获得不同组别样本之间有哪些分子表达是上调的有哪些分子表达式下调的这两个列表,至于剩下的表达没有变化的,我们就过滤掉了,后面用不到他们。

其实从高通量检测的原始数据到完成第1个分析模块得到差异表达,分子列表所需要的生信技能非常专业,有点高度可攀。我打个比方,咱们都吃鸡肉,一般我们熟悉的是从活鸡买到家,到炖完或者炒完了上桌的一系列操作,但是上游还有从鸡蛋孵化成小鸡再养大出栏的一系列操作,正常人谁会为了吃个鸡弄个养鸡场呢?从高通量检测设备读出原始数据到还原成每个分子表达值这一步,成为上游分析,都是测序公司或者是芯片公司的技术人员做好的。在我们的科研实践里,从公司拿到的高通量数据或者下载得到的数据,基本都是市场里的活鸡。我们做的第1步分析工作是把鸡宰了毛退一下收拾干净备用。这一部数据标准化动作就是数据清洗。不同平台获得的数据格式不统一,需要转换处理,需要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掉无效值和缺失值,然后再按照高表达低表达挨个排个序得到列表,就可以等待进入后续分析工序了。

差异表达分子群,接下来可以做的第2个数据分析模块叫功能聚类分析。前面表达差异是从一袋豆子里按照表达水平的变化抓出来两把豆子,一把是高表达的,一把是低表达的,这些都是不同组别之间有变化的,接下来我强迫症犯了,我非得把这两把豆子按照黄豆、绿豆、黑豆、红豆等等不同的分类分一分排整齐了才舒服。经过这么一排,我是不是很清楚的能够知道这些差异分子里各种豆子占了多少?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在生信分析的过程中,归类分子不是按照颜色毕竟也没有颜色,它的区分标准是功能注释,这个分子已知有什么功能打上标签,同一个家族打一个标签,一个通路上下游打一个标签,跟同一个表型相关的分子打一个标签。

总之有一个标准的标签素材库,你就根据差异分子各自的标签再给它们分类,从而知道我这群差异分子群代表了什么功能,表型、什么信号通路的显著变化和已知的知识环节匹配起来。下面第3个数据分析模块叫交互网络分析。我们现有对分子的认识可不仅仅有它们代表什么功能,我们还知道很多分子之间相互调控的关系,利用已有的交互作用信息,把第1步获得的差异分子群其中分子之间有什么调控关系,连连线画个网络图就是交互网络。通过交互网络的绘制,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分子处于节点的位置,就是网络各条连线的中心联络点,那些分子显然就比较重要,因为它们是枢纽。第1步分析是按照表达高低的差异倍数作为排列重要性的依据,而交互网络分析的权重在于分子跟其他分子的勾搭次数。我们要选出交际花类型的分子抓住他们就能最有效率的控制整个网络。最后的一个数据分析模块叫临床意义分析。做这部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整个项目的转化应用格局。临床意义有哪些呢?无非是影响诊断效率、治疗敏感性、愈后结局等等。科研的意义正是在于指导临床。第4个分析模块数据出来后,在含金量上显然比2和3要高不少。当然要做临床意义分析,你的数据必须是包含临床资料的。对数据源头有质量的要求,我们以一组分子作为标志物,比如说4个基因,ab高表达和cd低表达是我选出来的愈后好的人群,那么与之对应的ab低表达和cd高表达就应该愈后差,再加上其他既不属于第1组也不属于第2组的人群,咱们一起做一个生存分析,看看我的指标有没有临床价值。如果预测模型成立,是不是就提示了未来的转化应用,这是很好的科研成果。

表达差异、功能聚类、交互网络、临床意义,4部分正式解螺旋生信体系课段位设置的模式,每一个段位解决一个关键分析模块的技能需要,全部修炼完,各种手段运用自如。整体上把握四大数据分析模块,并且理解他们彼此间的逻辑联系。

你可以把1234、看成一次选妃的流程,有同学会说酸菜老师,你怎么老把选分子比喻成选妃呢?作为一个男人,谁还不想当个皇帝?

三宫六院妻妾成群,你们要理解我这种朴素的理想。

选妃第1步肯定是颜值作为基本的考量,别的不管,先把差异分子选出来,那些长相出类拔萃的做候选人,秀女,口诀就叫

看看第2步就可以考量他们各自的优势了,有些能歌善舞,有些会琴棋书画,有些身材有亮点好生养,这叫功能聚类,口诀是,按照特点标签对候选人进行归类,圈出来,这样你可以知道你选的这批人的特质分布。大家注意啊聚类分析属于一种描述性结果,就是对人群进行描述,不存在哪一类多就好哪一类不好的问题。

第3步可以针对其中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一群分子再做家庭背景的调研。谁是谁家的孩子啊,画出社交关系图了,这就叫交互网络口诀,是。交互网络依然是描述性的,因为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是已知固定的,但是交互网络讨论的问题,圈的基础上还能连起来,逻辑上已经递进了一步,前面这些分析步骤做完,最后是考虑娶哪家女子的政治附加值。比如说其中有一品大员的,或者是主力战将的孩子那值得优先录用,毕竟他们有临床意义。

这一部、口诀叫,不是骂人就是为了押韵,靠上临床意义课题就提升了一个档次。你看选妃不仅仅是看颜值这么简单,颜值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后面还要结合很多因素,当皇帝也不自由。

所以我声明一下,本人坚定的支持一夫一妻制度,这是我作为一个已婚男人顽强的求生欲。

好,理解了4个段位学习内容安排的逻辑,关于每个段位包含4个知识模块的细节就不展开说了。你们只需要知道在每个分析模块中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我们都是精挑细选帮你过滤过的。里面必须要用的重点会讲,辅助性的稍微简略一些,基本用不到的一概不提节约大家时间。所有的模块学习,最后在文章套路里得到实践,让你能够复现文章数据下来可以自己实操发文章。


4个段位16个模块看起来他们是平等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些分析技能可以分成三种优先级,这是你以发文章为目的,从低分到高分可以选择的不同套路。生信文章最简单的内容格式,也就是基础数据模块表达两层思想。第一,我找到了一群分子,第二,这群分子跟疾病是有关系的。一般在提出差异表达的分子矩阵之后,做一些最标准的聚类分析和交互作用网络结果。然后其中的分子按照临床相关性分析的3表1图模式,基线资料表、单因素分析表、多因素分析表和生存曲线图,完成基本的临床意义分析,这就是1分左右灌水的SCI文章了。在此基础上继续积累分析技能,掌握更多聚类分析、网络分析和临床意义分析的手段,可以产生拓展数据模块,包括一篇文章做多种分子类型的差异表达,加上GSEA聚类分析,或者ceRNA、转录因子互作,以及WGCNA、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都可以在圈和连两方面提升数据的丰满度。

在靠字诀上ROC分析、Cox回归、风险因子关联分析、列线图模型也是加分的手段,这些内容堆上去文章就可以2-3分,甚至过3分的水平。生信套路化的文章也可以发过5分,需要更多自选数据模块的累加,一方面还是在数据特征上做变化,多种数据集合并分析、多组学分析,泛癌也就是多种癌症一起分析,都可以显著增加工作量和提高文章分数。在分析策略变量上,我们还可以把基因家族提取出来,也就是按照分词亚群做支线分析,还可以把上调基因组下调基因组分开分析,或者对疾病人群的亚组进行分层分析,还有基因变异分子修饰、可变剪切、药物和分子的互作、免疫表型、聚类等等比较新颖,但偏小众的分析手段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添加进去。内容越多分数越高,同样的疾病和问题恒量,我们讨论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变量变化取胜,里面平铺排列的逻辑结构体会到没有?


每一项分析对应着一种或者多种可视化的图表,这是最终你在文章里看到的样子。学会了怎么从数据到图表,就离一篇生信文章只剩下写和投的距离了,近在咫尺。要想实现多层次的分析结果,必然要求数据源是包含多层次信息的。

我前面说的这些文章,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自选模块,只有在肿瘤,而且是在TCGA数据库收入的三十几种肿瘤类型里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体现。除了TCGA高通量数据的最大仓库是绩优数据库了,如果你不是搞肿瘤的,而且在节约数据库也找不到,可以用来二次分析发文章的数据集,那么很遗憾你的研究方向不适合生信套路,不用纠结没有数据神仙难救。

如果你研究的疾病恰好有比较丰富的公开数据,那么挑圈连靠把分析流程走完,可以输出成文章里各种可视化的图表,图形胖一点还是瘦一点、配色是素一点还是骚一点,反映的是作者的偏好随你喜欢。但就是那些图有标准的样子,你学习生信就是为了领悟,怎么把他们一个个做出来,从挑这一步获得差异表达矩阵,最初的变化来源于数据特征的不同,后面全部都是流程性的动作了。表达差异可以做出热图、火山图、韦恩、功能聚类,可以做出KEGG和GSEA分析的图,还有PC主成分分析的图,层次聚类图等等。交互网络的数据表现可以是cytoscape软件的网络图、string数据库的蛋白互作图,以及依据各种分子类型分类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网络图。

最后临床意义上,上一part提到的分析手段都有相应的数据表现,我并没有把所有的图表形式都罗列出来,有些图也可以在不同的模块里出现,发表一篇生信的文章从来不需要把分析手段全部学完,咱们抓住最核心的部分就可以了,而最核心的就都在这里面了。我们的课程就是按照这一设计来教学的。


哪怕只学必要的,要成为一个挑圈连靠全面的生信业余选手也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体系课汇集了超过64个常用的分析工具,其中表达差异8个,功能聚类15个,交互网络25个,临床意义16个,一站式全覆盖,常用的在线数据库和软件一网打尽。注意我说的是超过64个,有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一带而过的工具都没计算在内,你把这些工具的使用都掌握了,就可以实现0代码发表生信研究SCI文章。如果你觉得全部学完太多,那么加粗的那几个是最基本要掌握的,或者你就去查文献,模仿别人的文章套路,按照套路里需要的分析模块,逐一找到体系课里相应的知识模块来学习,搞定一个模块出一套图,最终把图拼起来,形成文章。


科研宏观逻辑的领悟是道的层面,大道至简,我用一节课就把生信知识体系的顶层架构讲明白了,在模块化的逻辑方法指引下,参照文献案例来分辨出哪些数据分析模块再组合,怎么通过变量变化来形成套路化的文章,这是术的层次。悟性好的同学总结术的运用也不太难,多读一些文献就可以了。

生信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术的背后,需要逐一攻克具体分析的技能,把从数据下载到可视化的流程跑通,解决其中无数的细节问题,这就属于技的范畴了。记得突破最花时间,也最能让你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积跬步以至千里,解螺旋生信体系课,是一门从技的角度来解决大家实操环节的应用型课程,但是大家不要忘记道和术的修炼啊,如果你自己提炼不出来套路化的术,我建议你一定要参加一下课程的配套训练营,让老师们带着你实现从文献数据到模块化分析的拆解路径。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领悟科研优人一步。




  

相关话题

  《柳叶刀》新研究首次证实宠物向人类传染新冠,是如何证明的?我们该如何保护宠物和自己? 
  为什么生物信息学发文章分这么低? 
  发现一篇SCI TCGA肉瘤纯生信论文IF=4.5存在多处问题,如何有效写信向编辑部及卫健委反应情况? 
  如何看待 CCF 以「NOIP2021 代码中存在暴戾性语言」将 5 名选手禁赛一年? 
  进化树构建成这样是为什么啊 同一个祖先啊这? 
  大学选择生物系真的那么不好么? 
  大学选择生物系真的那么不好么? 
  AT碱基含量高的生物和GC含量高的生物在生理上有什么差异? 
  如何判定荧光定量结果的真实性? 
  如何看待复旦大学博士后严实博士提出此次新冠病毒可能是人工设计的? 

前一个讨论
南京为什么要和安徽走的这么近而被调侃成徽京?
下一个讨论
部分南方省份居民家庭中为何采用蹲坑而不是坐便马桶?





© 2025-0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