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嘉兴小妹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么典型的“南北差异”问题,我是非常想讨论的。
从现在的统计来看,华北,东北,西北,长江下游板块的城市家庭多用马桶,长江中上游,云贵,华南板块的城市家庭多用蹲坑。也就是说,除了长江下游板块,基本呈现“南蹲坑,北马桶”的格局。
个人推测这可能与各板块“国家—民间”力量差异有关。
从明清紫禁城的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也用马桶来看,木头马桶应该是明清城市官宦富商上流家庭的配置,也就是说,“坐式排便”是旧时上层阶级的习惯;而从绝大部分地区乡村传统上都为蹲式旱厕来看,“蹲式排便”就相对平民不少了。
我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学的是苏联,苏联人就是使用抽水马桶的,而这一时期的工业化也主要在城市展开。因此可以说,我国官方是很鼓励抽水马桶的,视为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当时,个别模范的工人新村,比如上海曹杨新村,就配过抽水马桶,但限于条件只是公卫。
但这只是个别。随后因为各种原因,国家经费紧张,公房建造标准一再下降,这种抽水马桶就再也没见到。能在居民楼内部而不是外面设计一个公卫蹲坑,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配置了。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80年代出现了单元楼的套间户型(也就是典型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五十平”)设计,终于有了独卫蹲坑,接着到了90年代,大家收入提高,蹲坑也就慢慢改成了抽水马桶。
至于乡村,当然一直就是老式的蹲坑旱厕为主。无论是前三十年,还是改开三十年,发展重心都在城市,乡村居民就算想装马桶,也舍不得钱,而且即使装了,也会因为没有配套的下水道设施而无法使用,因为政府也没钱来搞乡村基建。
所以,沿着这个思路来看,抽水马桶是国家倡导并也符合传统社会城市家庭习惯的选择;而蹲坑则更像是传统乡村庶民生活习惯的延续,其也并不如何被官方鼓励。那么,为何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东北,西北,华北(这里统称北方)是国家力量控制较强的地区,其城市在前三十年的国有工业化力度也很大,尤其是京畿,东三省地区,因此一开始官方对于抽水马桶的倡导就已经深入人心。
这些地区乡村尽管用蹲式旱厕,但无论是前三十年还是改开三十年,都没有太大力量,与城市差距很大,前三十年是城乡割裂的二元时代,全国乡村都很贫穷;改开三十年中,这些地区的乡村也缺乏活跃的民间力量发展民营工商业。所以,乡村的话语输出很弱,蹲式旱厕的习惯是很难影响城市的。
与之相比,长江中上游,华南,云贵的国家力量控制就要弱一些,前三十年国家的影响就弱于北方。改开后,华南的珠三角,闽南等地乡村民营工商业经济迅速崛起,就地开始城镇化;而作为内陆地区的长江中上游,云贵地区,尽管无力如珠三角,闽南地区一样发展工业,但在08年后政府借助转移支付推动城市基建,郊区拆迁与都市商业以后,其实也呈现了很大的民间活力。
因此,相对于国家力量的较弱,这些地区的乡村民间力量又是明显比北方强一些的,其话语输出也相对较强。抽水马桶也不是什么城市生活的政治正确,而进城乡民延续乡村的蹲式旱厕习惯,代之以蹲坑,也是很自然的选择。
所以,在这些地区,也常常可以看到,城市越大,级别越高,马桶的使用率还是越高的。因为这里有更浓厚的传统社会的城市记忆,祖上用木头马桶的市民家庭更多;受到前三十年工业化的改造也越深,更受到国家倡导抽水马桶的影响。
最后是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环太湖的江南地区,这是最特殊的一个地区。
长江下游也是受到国家力量控制较为严厉的地区,在这方面,它与北方接近,同时,其中的江南地区,又是前三十年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与东三省,京畿等地类似。所以在这里,国家倡导的使用抽水马桶的观念,其实也是深入人心的。
但与全国其他地区都不同的是,长江下游的乡村,在旧时就开始用坐式旱厕,而非普遍的蹲式旱厕;至于旧时城镇,市民家庭使用木头马桶更是常态,我们今天对于“天亮倒马桶”的记忆,基本来自传统江南城镇,当然,也自然延续到了近代上海。
既然旧时城乡都开始大规模使用坐式排便,那么到了改开以后,城市家庭使用抽水马桶,也就顺利成章了;甚至借助较为领先的经济优势,政府也更早推进了乡村的下水道建设工作,乡村家庭也很自然的将坐式旱厕转变成了抽水马桶。
为什么只有长江下游会大规模出现旧时就开始用马桶,坐式旱厕的现象呢?个人猜测,这里乡村的坐式旱厕是城市市民的马桶习惯影响而来的,而后者当然又是学习上层官绅家庭的结果,这可能意味着。在诸多板块里,只有这里较早实现了“国家—民间”力量的某种融合和对接。
以清代口径来说,如华北,西北这些地区,城市的国家力量一直就很强盛,但民间力量是很弱小的,其只有广袤但贫弱的乡村而无市镇体系,始终处于单调的小农经济而无法孕育出繁荣的商品经济,城乡无法对接。国家力量虽然强大,但少数城市上层官绅的生活习惯,是无法真正渗透到下层庶民中的,呈现出龟缩城垣孤岛的局面。
长江中上游,云贵?这里城市中的国家力量要弱的多,民间力量当然强些,但也有限,有一定的商品经济和市镇体系,但没有能力完成乡村与市镇,乡民与市民的分化。市民保留了更多乡村的习惯,而城市官绅的习惯也无法有力渗透,两者存在微妙的并行。
华南呢?民间力量显著很强,沿海如潮汕,珠三角,闽南等地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度,也不输江南。但这些地区过度为乡村宗族主导,同样没有实现乡村与市镇,乡民与市民的分化,市镇更像是乡村的延伸。在这些地区,乡民(市民)力量反而会对城市官僚力量发生对抗。
几乎只有长江下游,尤其是江南地区完成了这种对接。发达的乡村手工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极度繁荣,发展出完备的市镇体系,构成乡村庶民与城市官僚的桥梁。在这里出现和集聚了帝国最为发达的士绅阶层,他们将上层官僚的生活习惯带给普通市民,又转而影响到四乡乡村。
蹲坑方便倒生活污水,马桶方便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