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李安电影《双子杀手》? 第1页

  

user avatar   xiong-sophia-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文画了示意图。本来说想要看完常规版对比写一下,但是还是忍不住了,先把高规格版本的感受写一下。

当年比利林恩我也看了最高规格的首映,加上今天的双子杀手。我必须要说,比利林恩,可以算是李安在新技术面前的探索,整部作品,稳中求进,在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尝试。而到了双子杀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李安真的放开了!

我想在对比两部高规格影片,在技术上带给我的观影感受和《双子杀手》在故事内容的感受之前。先大概来做个简单的说明,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高规格的制作,对于业内的制作者来说,是全新的探索和挑战。

我画了几个简单的示意图作类比。

如果说,我们把常规的荧幕当做是一个二维平面的XY轴,观众要在这样的一个二维平面内感受到真实感,创作者要做的是,在记录设备的帮助下,通过透视的表达形成这种三维的距离和空间感。


但是,当我们的技术逼近人眼的记录规模,同时利用3D技术,那么其实对于观看者来说,我们所接触到的,应该是一个3维的XYZ轴的世界,如下图所示。

因为影像中的一部分,对于观众来讲,是逐渐从“银幕”中“凸”现出来了。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这对于制作本身来讲,又有什么难度呢?

区别之大,可能会是篮球和足球的差异。因为制作者要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维空间的布局,而不是单纯攫取三维空间中某一二维画面进行设计。


1、布光被放大

我花了一个灯光的类比图,做一个简单的示意——

在二维的平面中,我们很多的透视效果,除了镜头本身形成的畸变以外,一般常用到的,就是通过摄影手段,光影的深浅明暗,来打造出立体效果。最简单的一些人脸的阴影效果,形成立体感等。这种立体感,就像是一个画素描的美术生,通过黑白灰的明暗调子,勾勒出来一个物体的立体样子。


但是现在,我们换成了3D和接近人眼分辨率的真实状态,这又会有什么影响呢——你会发现,由于空间的足够立体,创作者要进行设计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灯光布局了。

虽然在银幕上我们看到一个图像前后在同一幅画面内。但是由于高度的清晰和立体感,前景和后景的本质上是有设计分割的。

也就是说,可能我们简单将同一个场次,前中后景进行ABC标明,你会发现,如果在这样的技术下,你对于ABC三个位置的空间距离感的营造,在灯光上的使用,会是全新的布局和考量,可能要分别对ABC的位置进行布光考虑。这种差异,被大银幕再次放大之后,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在《双子杀手》中,导演大量使用了中景、特写。而人物脸部的光,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几乎很少有大面积阴影的布光,大部分脸部的灯光都会比后景要亮一些。而在同一空间,后景和前景统一的空间光线本身也不能差距过大。那么后景的布光,也要配合重新调整。


2、变焦被放大

由于前后空间在视觉上被拉开,人物之间前后的距离,被放大。焦点变化更为明显。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克隆儿子,和狂人爸爸对话的那场戏,两人前后交错。在正常的二维世界里,焦点影响叙事,会帮助观众转移叙事关注的重点。但是从视觉上来看,我们得到的也大概是下图的样子。

在这种传统的前后关系里,我们通常会选择,让后面的人物光线暗一些,来带出人物之间空间上的差异。

我随意找个图,大家感受一下,前面儿子光线较亮,爸爸面部较暗。(忽略水印)

但是在李安这部片子里,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两个人物当时对话时的面部光线对比差别并不是很大。

这是因为对话过程中,摄影反复讲焦点对准说话的人,而在这种空间被拉开的状态中,人物前后的位置关系非常明确。

焦点的改变,空间关系会再一次被放大。


3、表演细节被放大,大量主观镜头

这个地方可能要对比《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中李安给我的感觉——

《比利林恩》中,大多数场景多是固定镜头,或者机位不变的推拉摇移。少量变焦、手持和主观镜头。当时观影,让我唯一感觉抖动最大的是摄影机在汽车里,主观镜头,开过那条小路。车辆抖动。整个视觉的观影感受也被加强。

而男演员在比利林恩中的表演,大多细腻、粘稠,被特写放大。

我曾经在当时《比利林恩》上映的时候说,李安不是在搞噱头,他老老实实用着最基本,最简单的镜头手法,没有炫技、没有浮夸的移动。他在尝试这种技术能带来的效果。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在探索,不是在卖弄。而他本可以有条件放肆卖弄。

而如果说从现在的时间往回看。当年李安在比利林恩中寻找到了一种适合这个技术本身的表演指导方法。在《双子杀手》中抛开对演员面部表演的要求以外,他大量尝试了更多的动作效果带来的视觉体验。依然稳扎稳打,不过相比上一次,放开了不少!

其实从两次观影的效果来看,动作片能够体现出来的这种沉浸效果是非常出色的。

其实比较希望,银幕更大更宽一些,这样的话,这种沉浸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地被放大体现出来。因为当我们视线内全部被这种视觉质感萦绕,我们就会银幕本身的边界脱离开了。


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技术探索的影片。后面我也想对比看一下常规版的影片,看看能不能有一些新的补充。

但我相信,李安他正在做的,是会被电影历史铭记下来的事。时间会证明他的选择。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安新作《双子杀手》,是他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继续着120帧新技术的尝试。

在《少年派》凭空创造出一只“电脑虎”之后,这一回李安更进一步,用cg技术凭空制造了一个“电脑人”,即年轻版的史密斯,作为影片的男二号,

而且还让20岁的cg史密斯,和50岁的真人史密斯,展开激烈的追车打斗、肉体搏杀戏,并用高帧技术让其纤毫毕现。

这是人类电影技术的又一次新拓展!也是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利用高科技技术,为电影视听语言去探索新领域的新一轮尝试。

李安导演的地位,在当今整个国际影坛极为隆高。《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一部部载入影史的经典作品,

两次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两次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奥斯卡外语片奖,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两次美国金球奖,三次英国电影学院奖(即英国电影最高奖)。

《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十项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断背山》更进一步,不止获得奥斯卡八项提名,更让李安成为首位拿到最佳导演奖的中国人。

《少年派》将艺术性和3D技术完美结合,在全球影坛引得一片赞誉,创记录的奥斯卡十一项提名,让李安再获最佳导演奖。

在《少年派》大获口碑和票房的成功之后,从很多人看来,李安已经“圆满”了,他完全可以躺在过往的奖杯和荣誉单上,就按照过往的纯熟套路,继续在自己的“舒适区”内,继续自己最擅长的主题,拍摄出一部部票房口碑双收的佳作。

然而,他却继续执着地努力求变,去拓展已经发展成熟的电影语言的边缘,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困境与挫折,却继续一往无前。

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率先采用3D技术,每秒120帧率、以HDR拍摄方式来拍摄一部叙事长片。

正因为画面实在太清晰,太震撼了,让很多习惯了过往“电影感”的观众感到不够舒适,觉得自己不再像是看电影,而仿佛当真身临其境,最后这部影片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然而对李安来说,并非重复过往成功,而是真正拓宽了电影的边界,创造出新的电影语言,这就是最大的价值和成就感。

其后,他又开始了新作《双子杀手》的创作,继续是超级3D+120帧画面,并在《少年派》用cg动画技术画出了以假乱真的老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了让一个出场时间甚多的重要角色,完全用cg制作,而且以假乱真、毫无破绽。

如果观众不是事先预知的话,恐怕观影结束时也很难相信,这个男二号竟然不是找了个和史密斯相像的年轻演员,而完全是凭空做出来的。

虽然这样的设定,用李安自己的话说:「拍摄难度是业界都不想碰的难度,因为精细度和模仿度是很困难的。」但他居然真的做到了,实现了,成功了!

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电影光影也是一门高端技术,要技术进步,就要有不断去前仆后继试错的毅力,义无反顾的决心。

已经是当代艺术大师的李安,光是这种不顾个人名利和毁誉,行走在人类电影技术的最前沿,寻求革新电影和突破极限的勇气,运用自身影响力去推动电影工业继续发展的魄力,就让人不得不佩服。

所以,早年以拍摄艺术电影和剧情片著称的李安,从《少年派》起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技术控”。对这种求新求变历程,可能受到的种种挫折和非议,难道李安当真不清楚么?

只因这样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总要有人去做,否则的话,如果只满足于停留在“舒适区”,轻松地翻拍经典,衍生ip,获取票房,人类电影工业也就永远停滞不前了。

同样,对李安来说,与其在传统的叙事和视听语言上,去寻求微乎其微的突破,不如另辟蹊径,利用全新的技术和媒介,发掘出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电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对黑泽明这样的电影大师,在影史地位上实现赶超的可能。

正如要是没有《与魔鬼共骑》《绿巨人》《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一次次试错和体验,也就不会有李安今天的成就。

得意弟子章子怡便发声力挺:【所有的技术都是全新探索。他用500人花了1年时间,研究演员的表演、心态,研究时间在人身上做了什么,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作为导演他一直是舵手在海上探寻新大陆,我,作为演员,真心羡慕男主角威尔史密斯!前无古人的表演体验!】

眼前的一点非议,就和当年拍《卧虎藏龙》连自己房子都抵押掉,配乐的钱都差点没有,意境化的打斗,被习惯港式武侠片的国内观众拒绝;和《断背山》被戛纳电影节拒收,被高冷的欧洲影评家们差评相比,又算得什么?

——摘得奥斯卡奖后,对这两部影片从前的恶评,就如潮水般全变为了赞叹,并被加以各种解读。

随着时光的推移,未来的人们习惯了120帧高清画面之后,评价自然完全不一样了。如此一部有诚意的电影,绝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这部《双子杀手》既是李安的心血之作,同时更是当今人类电影科技的最新成果,证明了当下电影技术可以做到的极限,确实让人对电影的未来无限乐观:

哪怕10年之前,《阿凡达》刚刚以3D技术横扫全球市场的时候,那时的影迷观众,能想象有朝一日电影工业也能进步到当下的程度,当真能让不止是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动物,连真人演员也可以被cg技术完全取代,每一寸肌肤、每一点毛发都栩栩如生、完全以假乱真么?

目前的好莱坞大片,已经用cg技术让那么多年华已老的演员,在电影中重新青春焕发,而且画面到动作,都如流畅如行云流水,充满真情实感,全无任何破绽。

按这样的进度继续进步,也许十年、二十年后,就可以彻底不需要真人演员的直接演出了,他们仅仅提供一些动作和表情捕捉,作为辅助就行。

当充分汲取了相关经验,努力改进提高后,这定将会成为下一个全新电影时代的开启,我们已经踏在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变革的门槛:

让电影技术彻底成为人类无尽幻想的翅膀吧,在这个梦幻世界中,我们真的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

而李安前进的脚步绝不会就此停歇,他一直有一个心愿,要将拳王阿里与乔·弗雷泽的马尼拉“世纪之战”搬上大银幕,仍然是超级3D+120帧画面的形式,让观众仿佛当真置身于当时的赛场之中,全身心的热血沸腾。

而这样的远景,也是对每一个长久以来支持他的影迷的最美好馈赠。

观天下之大,世间之广,在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多少人没有决断勇气,而是犹豫畏缩,消极逃避,多少人缺乏继续勇往直前的斗志,而是躺在功劳簿上安享名利和富贵。

相比之下,以铿锵决心,怀铮铮毅骨,立志远大,纵饱受误解与挫折,依旧不忘初心,决定了目标便全力以赴,用心投入无憾无悔的人,确实值得予以隆高的敬意。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安之前的电影总是伴随着巨大的话题性,《少年派》讨论的是绝境下的人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讨论的战争下的人性,连《绿巨人》这样应该拍成爆米花电影的漫威电影,都拍出了有史以来最有深度的漫威电影。

可是《双子杀手》只是一部动作电影,全片话题回顾一下,只有两个,一个是120帧,一个是年轻时的威尔史密斯。

因为这不是文艺片,所以就不讨论艺术问题,说一下商业电影的技术问题。

全片枪战戏大概六场,汽车追逐一场,爆炸两场。

前六场枪战在120帧影院观看确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第一场威尔史密斯出场时,那一瞬间,真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这种革命性感觉上一次还是《阿凡达》。

但是伴随120帧的却是毫无创新的枪战,如果这是《疾速追杀》,观众会爽翻天,如果是《伦敦陷落》也是会爽。

可是这是李安的电影哎,没有任何创新的枪战。开场狙击戏没有任何创新,也没有刺激感,家中反追杀无创新,整体视觉效果和最近的《碟中谍6》比反而连他一半都赶不上。

结果枪战戏唯一的亮点就是加特林狂扫一分钟,之后再无创新。

爆炸戏亦无亮点,动作戏也无亮点,情感也没有亮点,唯一的内心挣扎就是地下室搏斗,但是也没有突破。

如果在普通影院,那么那么120帧带来刺激点将体会不到,而商业策略上威尔史密斯做过过气明星,已经失去了《黑衣人》《全民超人》那时候的无敌号召力。

一般影院能够提供120帧的都是少数,我家旁边影院。

其实这部电影只是一部只能在一个厅提供120帧,其他都是普通2d,或者普通3D60帧。

这对本片是不利的,在失去了李安擅长的人性思考,这部电影说实话真的是普通到极点。

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视觉元素唯一的亮点是依靠在120帧之上,但是能提供放映的厅极少。

第二,失去李安特有的人性讨论,失去话题性。

第三,威尔史密斯已经撑不起一部主流商业大片了,他需要的是基努里维斯的勇气,去挑战一种全新风格的电影。

第四,一个平平无奇的剧本,实在搞不懂李安怎么做的决策。


user avatar   f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刘德华新片《人潮汹涌》春节档想看倒数第一?刘德华对现在年轻人有票房号召力吗? 
  如何评价黄子华? 
  电影、电视剧里有哪些经典的或惊艳的纯音乐? 
  为什么《姜子牙》嘲来嘲去都是那么几个点? 
  有哪些有内涵、有深度,看几遍都觉得不够的电影? 
  如何评价盖·里奇的电影《秘密特工》? 
  2019 年,你心目中的年度电影十佳是哪些? 
  《长津湖》的票房在北美是什么水平? 
  如果高铁上有一节车厢承包给电影院搞成观影车厢是不是个好主意? 
  你见过的最想让人吐槽的译名是哪一个? 

前一个讨论
《异形:契约》,普罗米修斯失去的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下一个讨论
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考军校吗?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