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好看的博物馆/艺术展海报? 第1页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众多海报设计主题中,艺术展览海报是最难做的,因为海报设计不能宣兵夺主,不能盖过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风头。所以,我们会发现优秀的艺术展览海报,要么是艺术家亲自设计的,要么是设计师创作的回顾展或主题展海报

回答末尾,我会贴一些能做手机壁纸的高清海报图片

下拉获取,别忘记点赞、赞赏哟~

---

下面,我用多幅经典艺术展览海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1/

查克·克罗斯——肖像回顾展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1981年

这张极其简洁的海报之所以没有复杂的设计语言,因为艺术家想要最大程度地突出自己的作品。海报主图是克罗斯在1980年创作的第二版《大型菲尔指印肖像》(Large Phil Fingerprint),与之前1969年的照相写实主义素描不同,这幅画是他用自己的食指指纹印出来的,因此这里包含了两张肖像——作曲家菲利普·克拉斯(画中人)以及画家查克·克罗斯(指纹)。

对海报设计而言,这种造型手法本就是一种新颖的设计语言,因此添加其他设计元素就容易让人忽视艺术家作品的创新之处。开展五天后,纽约时报以《查克·克罗斯突破摄影术》的惊人标题介绍了这场展览,并以当时的摄影和印刷术(如海报中使用的胶印技术)无法承载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抽象元素(即指纹等)为主线,盛赞了克罗斯在现实主义艺术上的贡献。

尽管乍一看这张海报平平无奇,但它很好地完成了艺术展览海报的任务——突出艺术家和作品,简洁而不简单。另外,这张海报也标志着克罗斯从追求逼真的照相写实主义向结合抽象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转变。

2/

伊夫·克莱因——单色主张,蓝色时代成名展

巴黎艾丽斯·科莱特画廊,1957年

单色主张,蓝色时代海报(1957年)

1957年1月,克莱因用11张纯蓝单色画震撼了米兰艺术界,4个月后他回到巴黎,在著名的艾丽斯·科莱特画廊举办了这场真正意义上的成名展。海报简洁到只有三个颜色:黑色文字和蓝白两色块。不过,仔细看蓝色图形的下边缘,我们能发现一些瑕疵,暗示着上面的色块其实是一幅画。在今天看来,这张海报或许过于老气,但要知道之后的克莱因展览海报几乎全是这张海报的变体,而以纯色背景作为海报主体的设计方法也是由这一代抽象艺术家奠定的。

克莱因展览邀请函(1957年)

在展览邀请函上,克莱因也使用了蓝色这个艺术符号,即用纯蓝色邮票代替普通邮票。可是,定睛一看,这张蓝色邮票何尝不是他的作品照片呢?事实上,展览海报、邀请函以及一系列相关文件只有进行系统设计,才能达成和谐的美感。回头看看,这真是一种简单、有趣,令人回味的设计。

3/

米奇斯拉夫·格罗斯基——毕加索回顾展

巴黎雪邦画廊,1992年

毕加索回顾展,巴黎(1992年)

说起现代海报,不得不提波兰海报画派。米奇斯拉夫·格罗斯基正是其中一位大师,他在波兰红色时期为大量电影、戏剧和文艺活动设计海报,当然也有政治宣传品。在波兰独立于苏联之后,格罗斯基开始为欧洲各国画廊制作海报,尽管他的风格在市场上快速遇冷,但仍启迪了后世众多的海报设计师。

在这幅毕加索回顾展海报中,格罗斯基用其典型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一张毕加索的具象漫画肖像。但和他的所有作品一样,这张海报不只是具象的,同时也抽象地提炼了毕加索艺术的重要特点:立体主义风格和简笔画风格。毕加索拿起画笔穿过底端黑色边缘的那只手,似乎暗示着他即便去了另一个世界,仍能打开一扇窗凝视我们。而凝视正是毕加索绘画的第三个特点。

毕加索回顾展,华沙(1995年)

1995年,波兰首都华沙举办毕加索回顾展时,格罗斯基用相同的图像语言创作了一幅海报。此外,他还为博伊斯逝世十周年纪念日,2002年的达利回顾展设计了海报。与上面谈到的海报不同,格罗斯基从不突出海报中的文字(有时这种手写体甚至有碍阅读和传达),但依然能让人认清海报内容,甚至更加生动形象。

博伊斯逝世十周年纪念海报(1996年)

达利回顾展海报(2003年)

4/

迪克·艾弗斯——达利回顾展

鹿特丹范伯宁恩美术馆,1970年

达利回顾展海报(1970年)

1970年冬季,达利在鹿特丹范伯宁恩美术馆举办了其在世时最重要的一场大型回顾展,展览海报由当地知名艺术家、海报设计师迪克·艾弗斯操刀。这位设计大师以其游刃有余地展现各类先锋派风格特征而闻名国际,比如下面这些,我们发现他能掌握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的风格特点。

达利回顾展海报(1970年)

不过这一次,艾弗斯选择用照片作为海报的主体元素,展现出身穿豹纹大袄,身处北欧雪景中的达利。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正如我们看到的,用艺术家照片(还是彩色照片)作为主体元素,对那个时代的设计而言,似乎有点俗气(直到90年代我们才全面接受这种展览海报设计方案)。可是在这里,艾弗斯想要传达的观点是「达利在场」,换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达利来了!」。

显然,只有用彩色摄影照片作为背景的海报才做到这一点。对当时的观众来说,这位艺术明星的到场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看到他,但通过海报,更多人能感受到达利在1970年冬天曾在鹿特丹逗留。

另外,上面这本在1966年出版的达利访谈录《达-达-达利》的封面设计可能也为这个大胆的决定鼓足了勇气。或许在处理达利时,只有他的肖像才能概括他的作品。

5/

利希滕斯坦——作品个展

纽约利奥·卡斯特里画廊,1963年

利希滕斯坦作品个展海报(1963年)

1963年,年轻的罗伊·利希滕斯坦刚刚。可是,最早发现他的伯乐利奥·卡斯特里更看中他能用漫画语言改造先锋派艺术画面的能力,因此其首场个展的海报就设计的有些老气。但很快,利希滕斯坦开始自行设计展览海报,这些海报犹如惊世骇俗的绯闻头条出现在街头最显眼的位置。比如上面这张海报「就现在,小子们...为了法国!哒!」似乎再谈论一件重要的大事,但实际上毫无意义。

「维奇!我..我想我听到了你的声音!」海报(1968年)

通过这种对话式的海报设计(其实也是利希滕斯坦自己的作品)沿用了政治宣传品的设计思路,似乎能与街头巷尾的观众直接对话,邀请观众看展(如上面这张海报),或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感伤情绪,以及被卡通化的战争紧张情绪,比如在1993年利物浦泰特美术馆的展览海报上,一架飞机被炸毁!然而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尽管它们有时在影射实事,但依然只是艺术而已。

「彭!」海报(1993年)

最后/

再让我们看看其他艺术家的展览海报,这些海报都展现了他们自己的创作风格,比如大名鼎鼎的综合绘画之父——劳申伯格。在那个设计品略显单调、严肃的时代,他设计的海报就像摇滚乐那样流行,令人兴奋!

圣路易斯交响音乐会海报(1968年)

而大卫·霍克尼的海报一如既往地平静、随性、内敛,正如他的作品一般。而且有趣的是,霍克尼至今仍使用相对老派的海报设计方案,似乎对他而言,时间从未流逝过。

大卫·霍克尼版画艺术展(1979年)

再看看安迪·沃霍尔,他一如既往的「正方形+文字」设计方案似乎把自己的展览海报也当成了一张广告招贴,每一次邀请最尊贵的当红明星登场,当然有时也包括他自己。

安迪·沃霍尔个展(1984年)



好看的波兰海报分享时间(大多不是艺术展览,而是电影)

高清图片上传太慢,请等待更新,

另有更多图片,将持续更新。

要不大家先点赞收藏一下?!




  

相关话题

  怎样欣赏交响乐、歌剧、美声这些古典音乐? 
  如果中日韩成立东亚联盟能否从各种方面成为世界第一? 
  在故宫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 
  修复青铜器时为什么不还原其本来的颜色? 
  有哪些讽刺时事政治的当代艺术? 
  重金求来的大师作品,怎么欣赏? 
  郭德纲在相声界是什么地位? 
  是否存在没有死亡情节却能让人感觉到残酷的文学或漫画或电影?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参观古迹? 
  如何评价《觉醒年代》中的陈延年一角? 

前一个讨论
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优秀的点彩画作品?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