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觉得配不上。这部电影只是用近乎无厘头喜剧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悲剧。仅此而已。内容虽有出人意料之处,但也并非神来之笔。仅靠这一点获奖,实在是差强人意。
这部作品大量篇幅用于推进一个离奇故事,这个故事却好像是两三个人茶酒间起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地杜撰,之后发现漏洞百出又打了许多补丁而成。为了制造惊奇感而将情节割裂,牺牲了故事整体的协调,导致全片的观感更像是许多集拼凑在一起的连续剧。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情没有核心主旨,少了灵魂。这个硬伤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许多观影评论会忍不住附会一些所谓的“贫富都是寄生虫“这类的十分牵强的“深意”。但实际上,这部片子我是真的看不出任何意义。
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角色塑造的苍白。剧中人物的对话与行为主要服务于情节的推进而非内心世界的展现,导致了人物行为的动机不明,甚至前后矛盾。里面的穷人的不勤劳也不懒惰、不狡猾也不愚昧、不勤俭也不奢侈、没有大志向也没有小目标。而里面的富人也是没有同情但也不冷酷,没有俗气但也不是很有品味,不笨但也不怎么聪明。对,就是这么苍白无力。
这些木偶一样的人物,巧合碰撞在一处,产生了一系列彼此割裂的戏剧冲突。但这一系列事件既不是人物性格的驱使也不是社会环境的必然,这样的碰撞与冲突没有任何意义,什么都不是。
整个观影体验近乎于猎奇,就好似西方曾经流行的那种“百科惊奇展”,里面充满了奇形怪状的物件、畸形的动物、甚至残疾的人。乍一看令人惊讶,但很快很美疲劳,以至于最后冲突的集中爆发都令人索然无味,甚至觉得幼稚可笑。
话说回来,西方大众电影这几年真的是在走下坡。反观过去20年的最佳影片奖,我觉得好看的也就六部:green book, spotlight, birdman, argo, king's speech, crash, and lord of the rings
再看1990-2000的获奖作品,除了最后两年被维斯坦把持以后出的幺蛾子意外,头几年都是轰头的大作:与狼共舞、沉默的羔羊、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英国病人、泰坦尼克号。
学院奖的没落与胖子维斯坦的潜规则不无关系,但追求风险回报的资本才是背后推波助澜的主要原因。迪士尼的收购了一大串儿的制片公司,把院线变成了乐园的大号灯箱广告。回忆当年坐在imax里看完了指环王的时候,谁能想到未来的二十年是哈利波特和钢铁侠的天下,又有谁能想到二十年以后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居然是蝙蝠侠里大反派的外传,几个老戏骨也只能跻身于Netflix冗长而沉闷的爱尔兰人旗下,昆丁还是没能走出他低俗小说的阴影,整整一年下来引起共鸣的作品竟然是讲勒芒赛车的急速车王。
也无怪乎前几个月名导演马丁大声疾呼 “电影已死”
看了一些影评,许多深入解读,我觉得有几处有说服力的:
1)贫困的基泽一家虽然贫穷无耻如蟑螂一般令人厌恶,但他们一家人亲密无间,相互十分熟悉,有好处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彼此。而朴社长一家在富有的善良下却是相互冷漠和疏远的。社长作为家主的威严令自己的妻子感到害怕(老管家咳血一场戏);母亲显然不理解自己的子女,不理解儿子的画上的那个人实际上就是家中地下室藏着的“魔鬼”;同样的一双儿女并不亲近自己的父母,相互还不怎么买账。
但导演对这些细节的呈现十分碎片化,打散在一个急急推进的寄生情节中且对这个情节的推进没有特别大的意义,若不是获奖,很容易被观众忽略。
2)朴社长表面偏偏君子,处事讲究分寸和界限,但在那个雨夜, 藏在沙发下的基泽一家却听到了社长完全不同的一面:他很在意基泽机身上的气味,并用“公共交通上可以闻到“来表达这是下层人身上的特殊味道,这对结尾处社长捏着鼻子表示对这个气味的厌恶时,基泽暴起杀人做了铺垫。另外一个夫妻二人在沙发上做爱的情节,我开始以为是用这个尴尬的情节来增加喜剧效果,但导演其实另有它意:社长平日里对自己的妻子并不亲密,这次与她做爱却是因为想着妻子穿着那条廉价内裤。沙发下的基泽知道这条内裤是自己女儿的,因此在他看来,这无异于社长在沙发强奸自己的女儿。而自己却只能躲在沙发下静静地听着,导演故意把这段性爱情节演出来,实际上是希望观众在感受到这个侮辱的冗长难熬。
但导演虽然给了基泽和基宇在沙发下的镜头,却把主要情绪立足在怕被发现的紧张上,若不是获奖,很容易被观众忽略。所以也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基泽最后杀死朴社长的动机。
我看了很多答案,但是我觉得只看到一些表面的,而没有说到点子上。
毛主席说过,统一战线就是要先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有人说,现在西方应该醒过来和我们一起反对恐怖分子了吧!
——这就是典型地没有弄清楚谁敌谁友的问题!
西方精英习惯了高高在上,他们从来不是和我们一个阶级,所以中国人,就是被他们侮辱来取乐的。说中国女人easygirl,说中国男人是bullshit,遇上地震说我们是“报应”,昆明火车站事件,他们说我们压迫少数族群造成的,新冠肺炎他们说我们……我都不忍心讲了,何时他们理性对待过呢?
所以,我们对付一个不理性的,不是要跟他讲道理,去慢慢扭转他,感化他,而是用我们的规则教育他们。君不见,查理周刊侮辱咱们中国人,我们屁都不敢放一个,但是对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他们从来不敢讽刺,讽刺了就要做好后事的准备,我看这样很好啊。
当一个女性正常着装,这些外国人去吹口哨,去搭讪,去骚扰她。而当她披上象征着宗教的黑衣的时候,外国人连看都不敢看她!
我希望我们中国人可以学习同样被压迫下的这些穆斯林,他们被迫于被西方的眼睛歧视着,但是他们同样有他们的对抗方式。
这是最大的矛盾,所以谁压迫咱们咱们就要去反抗。关于这一点,很多年以前敢于反抗的人很多,但是那个人去世以后,那一代人就变成了在洋人奢侈品店 排队还被洋人赶出队伍、吐口水、还死皮赖脸继续排队的大妈们。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开源代码没啥可评价的。
但对RISC-V的生态有何影响还得再看,简单说把risc-v带入Android生态,就给risc-v的应用提供了不小的应用场景,但是还不清楚相关的工具链的成熟度。新闻上Android studio/NDK已经支持了RISC-v的交叉编译环境,但还不知道成熟度如何,这些实际上都会对选型有影响。Google对Android的性能调优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不少工具,这些东西何时开始支持risc-v也比较重要。
理论上RISC-v依赖Android生态,对Google是好事,但毕竟Google利用GMS还是控制了相当程度上的Android生态,当年号称不作恶的谷歌还是利用开源方案包装了一个半开放系统。依赖Android的任何厂商实际上都面临华为之前的问题。华为被迫选择了HMS之路,但其他中国厂商呢?
我觉得是时候由中国厂商联合比如欧洲或日韩厂商推出一个绕开GMS的,真正开放的andriod生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