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乐迷不像中国近代乐迷一样有那么多盗版音乐(近期则是免费音乐)可听,尤其是60/70年代,那会儿买碟可不便宜,很多老一辈的欧美乐迷都能清楚记得自己买的第一张碟是什么。
为啥,因为真他妈贵啊!!!
所以在那个时代,无论是音乐人、DJ、乐评人,还是乐迷,都是一条心的,那就是要把音乐搞得越“值”越好。
从这么音乐人的角度,就是不断突破,然后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品。
从DJ和乐评人的角度,就是倾向于推荐那些高逼格的音乐。
从乐迷的角度,就是花了大价钱买了碟,一定要可以一听再听,百听不腻才值的。
所以如果在那个时代有《老鼠爱大米》或者《小苹果》这样歌,是不可能说服乐迷花大价钱去买碟的,如果哪个电台DJ一直放这种“简单”的音乐,肯定会被嘲笑,最终就是反向说服音乐人——麻烦你们写歌的时候拿出十足的诚意来!
事实上,如果你看一些老一点的美国电影电视剧里,经常会发现老美的家庭活动(或者朋友聚会活动),就是一起把《星球大战》再看一遍,或者一起N刷《老友记》什么的……因为电影电视录像带也一样很贵,谁家都不可能一直看新片的。
相对来说,对于中国当代的普通人的来说,极少会有人闲的没事N刷《编辑部的故事》或者家庭聚会一起看《不见不散》啥的……因为电视和网络上免费的新拍的电影电视超级多啊。
即使时间回溯20年,中国的盗版文化产业也完全足以让大部分乐迷和影迷不花一分钱接触大量的音乐影视作品——成本越低,筛选能力就越差。
音乐也是一样的。
但是说到传唱度,其实也并不是越前卫传唱度越高,比方披头士的《Revolution 9》,这种明显曲高和寡,超脱于时代的作品,也一样没能取得很好的商业性成功。
当时的乐评和乐迷都没能完全接受这样的作品,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传唱度”了。
而当免费音乐成为全世界的潮流以后,你会看到,不仅是中国乐坛,实际上如今的布告牌或者iTunes排行榜都越来越没营养了,甚至出现了一些热门单曲的“成功公式”。
所以如今在一些欧美的派对上,所谓“传唱度”高的歌曲,也往往都是iTunes AirPlay出来的廉价的消费型音乐了。
那么我们把时光再回溯一点吧,回溯到录音技术都还未普及的20/30年代,你会发现那时候的人们如果想要享受音乐,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里买一台钢琴,然后去乐谱店(音像店的前身)买几套乐谱,家里人每人都学着弹几首歌。
这种情况下,你说你就学个《小星星》能行吗?
首先,我真的很想夸一下题主啊,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自己一开始尝试去听在听披头士,kc,pf等乐队那些被认为艺术造诣极高但旋律并不出众的作品时也经常感到疑惑,这么前卫的作品,当时的观众怎么听得懂的。。。
比如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暗面那个停留B榜最长时间的记录。坦白说一般人听歌也就是图个放松,听听旋律,并不会真的把一张概念专辑从头到尾听一遍,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些作品风格超前,甚至听起来有点晦涩的作品却能获得较高的传唱度真的很不可思议。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很多原因有很多,我自己说一种我的看法。
那就是以前那个时代互联网不发达,没有各种可以根据你口味给你推歌的音乐软件。普通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有限,都是一种“编辑推荐”模式来获取信息。那时候普通人歌荒了想听什么,看看各种杂志,杂志上推荐什么就去听一下。
那些编辑们可以说是都是老司机了,各种各样的歌听多了,一般人听不出来什么好坏他们可是听的出来的。普通人获取到的信息是已经被筛选过的信息,大众的审美实际是在被引导着的。普通人没有音乐审美鉴赏力不要紧,已经有人帮他们鉴赏过了,那些垃圾作品首先就过不了编辑这一关。过不了编辑这一关,想大规模传唱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仔细想想草根,一夜爆红这些词啥时候才出现的,地下音乐50/60年代就有,但是独立摇滚走到台面上来被作为一种流派也就最近二三十年的事。
这几年传统纸媒衰落,每个人的个体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与传统的“编辑选择”不同,这个年代是“群众选择”的年代,刚好也有个例子,那就是被称为英国最后一支伟大的摇滚乐队的Arctic Monkeys,他们就是互联网出道,先在互联网上打出名气的,然后同时得到了传统媒体的认可,素有“nme亲儿子”的称号。
你再仔细回想一下关于地下丝绒乐队大香蕉专辑的那句评论“没有几个人买过这张专辑,但是买了的人都组了自己的乐队”。现在很难有一支做的不错的乐队不红,如果不红大概率就是他们还做的不够好。。。
但在那个年代,滚石杂志要是没有写篇评论说说这支大香蕉,那即使这支大香蕉足够好,好到可以影响很多人开始玩乐队,那也卖不了多少张。。。
这几年这些音乐软件的算法一旦发现你喜欢听某一种类型的歌,很不得把所有该类型的都推给你。至于推给你的歌曲的质量?抱歉,算法不懂这些,能让您听爽了就行。
再举个例子,我第一次看费里尼的电影是《甜蜜的生活》,看完直接懵逼了,这讲的是啥呀。可你知道吗,就这部60年后看起来都晦涩难懂的电影,当时却创造了票房记录。。。貌似当时仅仅在美国就600万美元票房,那可是1960s啊。
近几年文艺片引起过大规模讨论的文艺片也就毕赣的路边野餐了,但是我觉得路边野餐跟甜蜜的生活比起来就是个“糖水片”。你敢信60年前的人们品味那么高吗。
最后回到原题,总结一下,就是“你们只管认真,我们帮你赢”。
这里的我们,是指在那个年代掌握了话语权的编辑们。
这个年代的乐队想“叫好又叫座”真的很难了。
非常棒的问题!
前卫摇滚的风格在60年代末起发展成型,并在70年代到达高峰,这对80后,90后,00后歌迷造成了一定的代沟。所幸还有很多方式让我们接触到这些前卫性强,实验性强,风格独特的摇滚乐队。有些途径是通过经典专辑排行榜;有些是通过看漫画(JOJO);有些乐队在80,90年代风格转型或者主唱单飞(Phil Collins)在流行音乐掀起热潮,吸引一部分歌迷寻找他们的早期作品;甚至有些是通过华晨宇的 Regressive Rock 风格了解到的(手动狗头 。。。不论方式如何,各种机缘巧合,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发现这类摇滚音乐其实并不难。
但是题主问的是,在那个黑胶时代,这些听似好像节奏极其复杂,和声刺耳,歌词古怪,篇幅冗长的音乐风格是如何火的,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无法直接回答。所幸,我的老丈人今年58了,正好成长于摇滚即流行的年代,也同样和我一样是 Yes 和 Pink Floyd 的乐迷,我也和他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总结如下:
即使不是放大到市场的角度,就算我个人 Prog Metal 听多了也需要听一点 Reg Rock 中和一下,不能总是听太不吉利的东西。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