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毛泽东和汪精卫,谁的旧体诗词更厉害?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shi-da-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句,我建议汪精卫的诗只读过“引刀成一快”的就不要过来指点江山了。没人care你有怎样的臆测。

评论区涌现出一群大爷,认为因为太祖诗词知名度高所以不废江河万古流,我列举的一些名家因为知乎上的大爷们没听说过,所以都是烂的。中小学课本是评价诗词好坏的唯一标准,大爷们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分割线

再补充一下,有人提出异议,说“太祖留下了这么多脍炙人口的金句,其他同时代的诗人没有,凭什么他不是一流?”又看到一个高赞答案,把忆秦娥 娄山关和李白的忆秦娥对比,然后因此赞扬太祖,所以我再详细的解释一下。

一个诗人的成就本来就不是几个金句决定的,这个趋势越往后越明显。比如潘岳的悼亡诗,光凭那几首,他就足以青史留名。但是如果把潘岳凭空搬运到清代,或许悼亡诗依旧会被人注意到,认为是好诗,他可能凭着悼亡诗,就拥有在西晋时诗坛一流的地位吗?不可能。因为诗歌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不是说他的悼亡诗变得不好了,而是想凭几首好诗成为一流大家变得越来越难了。

这就像牛顿之后没有比他贡献更多的人了,莎士比亚之后再没有更伟大的戏剧家了,未必是只有牛顿莎士比亚最聪明,也因为随着科学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想要获得同样的名声,就必须要在更新更难的地方开拓,因此就更加困难。这就是继承前人的遗产所付出的必然代价。

所以,时代发展到了清代民国,一个一流的诗人词人,必须要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才可能成为一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李白一首忆秦娥成百代词曲之祖,那都是在相应的题材未成熟的时候横空出现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宋诗有没有凭借一首或者几首顶尖的诗就成为一流大家,或者哪怕成为二流名家的例子?没有。到了清代就更不可能有了。宋词还有寥寥几首被人铭记的例子,时代越往后,体裁越成熟,这样的例子越少。

龚自珍无疑是清代第一流的诗家,龚自珍的成就不是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也不是因为“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两首诗固然很好,但就算去掉,并不妨碍他一流诗家的地位,因为他的成就是大量优秀作品堆积起来的。这个时代一流的高手必须要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堆积,没有例外

我相信即使极端喜爱太祖诗词的人,也不会认为他能胜过龚自珍,或者他的哪篇作品本身就可以胜过春江花月夜这等级别的作品而不可绕过,既然如此,那太祖也概莫能外。关于太祖最顶尖的诗词,比如忆秦娥 娄山关,你认为他一流中的一流,我认为它不到这个水平,这个都可以,关于某一首诗词的评价有不同看法太正常了。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太祖总评绝不可能达到晚近一流词人的地步,因为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按照最乐观的情况估计,他优秀的词作数量也太少,达不到一流词人的门槛。至于诗就更不用说了。

那些拿汉武帝一首秋风辞成为经典来对比,以说明太祖比之丝毫不差的人,何不拿诗经来说明太祖比诗经题材广阔思想深刻气势磅礴?还是那句话,这是继承前人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必然代价,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然后和未发展成熟的前人比高吧?

何况有的所谓“金句”,本身也是可议的。。。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免得又被喷我有偏见或者带有恶意。不过龚自珍比如“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没有课本选上,315首己亥杂诗里面挑一个,还是清诗,政治意味还这么浓厚,你们真能自发的发现然后广为流传,把它抬为金句?我是不信的。所以如果因为课本选了所以才是金句,本末倒置了吧?

最后我就不明白了,太祖显然有旁人不可及之处,这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非要有这么多人把他抬到一流甚至更高的位置,为了证明什么呢?

教材选了这么多太祖诗词,编者说了他伟大诗人词人吗?因为本来就不需要“伟大”啊。人家一抒发了自己的真性情真面目,二记录了时代风貌,三表达了一些很好的灵感,四顺便教育了后人革命的精神,想做的该做的都做到了,你们还要一鼓作气把他推上神坛,他老人家泉下有知,自己答应吗?

——————————————————分割线,下面才是原答案

同样是登山:

大汉阳峰上作 汪精卫
猱升渐上最高峰,喘汗才收语笑同。河汉倒悬行杖底,江湖齐落酒杯中。泉兼风雨飞腾壮,山纳烟云变化重。回首不嫌归路永,万松如鹤正浮空。

而太祖呢?

看山 毛泽东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这还用比吗?还有可比性吗?这看山还不如我自己写的呢。

同样是悼念死去的将士:

十年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下作 汪精卫
飞鸟茫茫岁月徂,沸空铙吹杂悲吁。九原面目真如见,百劫山河总不殊。树木十年萌蘖少,断篷万里往来疏。读碑堕泪人间事,新鬼为邻影未孤。

也没好到多么了不起,是,但是你看太祖呢?

挽戴安澜将军 毛泽东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情感基调不一样,不是很好比较,但是深浅高下还是一目了然的。不是说浅就不好,但是这个。。。算了我没法言传,我觉得应该大家都懂。

有人可能会说了,我列举的这些都不是太祖的代表作。但是这两首在汪精卫的诗里也远称不上代表作啊。只是想起题材相近,我来对比一下而已。

有回答说汪精卫五六流,那按照传统文人一般的的审美,太祖要在十流开外了。当然你说时代变了,太祖更有创新性,更有气魄,可以适当不拘小节,这个我也是同意的。但就算把这个算上也。。。(按照本人标准,即使只有李杜算一流,往下分档汪氏也可以排到五流及以内,当然这个见仁见智,抛开标准空谈没什么意义,就不展开了)

说到创新,还有一些想象力丰富的。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想象力丰富是吧?其实我一直不明白啥叫“一千河”。。。当然“坐地日行八万里”还是很有意思的。

谁说汪精卫没有?

地球一角忽飞去,留得茫茫海水平。

写太平洋,这个想象差吗?

红叶 汪精卫
不成绚烂只萧疏,携酒相看醉欲扶。得似武陵三月暮,桃花红到野人庐。

这是我随便找的,我太懒,双照楼看不完。能说这个想象力不好吗?只不过太祖的想象力和气魄都表露于外,一目了然,而传统的审美是倾向于把这些内敛起来的。太祖当然也有有汪氏不可及之处,但是底子太薄了。

诗这个东西既要有天分,也要有勤奋,没有谁是天命之子可以无师自通。太祖自己志向高远,投身政治军事,把诗当成小道。既然自己没有认真看待,落笔自然就不能圆融得体,上天是很公平的。不过反正太祖自己又不图凭借文学传世,所以也没什么可惜。

最后,太祖的词还是不错的,比诗强上甚多,虽然也是参差不齐,但是偶有优秀的作品,天分灵感这东西在词上我觉得比诗更起作用,我觉得放在任何时代,称上个小家没问题,只要别被高级黑动辄和苏轼辛弃疾比就成了。


————————————分割线

有人让我说说沁园春 雪,那我就简单说一下。整体很好,但是太祖词中常见的问题也有,比如整个上阕都在写景,说实话这个景物描写说不上如何高明,略显敷衍虚浮,第一流的作品不该是这个水平。

下阕的粗豪就见仁见智了,有人对罗列帝王的粗犷的手法反感,比如“输文采”“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仔细想想这不都是一个意思吗?虽说沁园春常用赋法,但是用了这么多篇幅,还有上阕写景也是这样,太多篇幅写并不丰富的内容,这么想想显然不够好。不过整体来看我觉得粗豪这两点还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末尾的抒情服务,而且“还看今朝”的立意高远,新颖,所以称得上佳作是没问题的。(细推敲的话,唐太宗的文学造诣挺高的,至少在帝王里算前列,说他稍逊风骚很奇怪,不过诗词里就不苛求准确了)

而且太祖词中常有的前高后低被避免了,如沁园春 长沙,谁主沉浮一句固然精彩,下阕虽然着力塑造同学少年的豪气,但是都不能跟谁主沉浮相比较,于是气势就往下掉了。这首同调的词避免了这一点,末尾抬升到了新的高度。

整体来看就像一个班级内部的好学生,某一科(立意,气魄)很突出,其他几科也不算差,就称得上前几名。但是和年级第一比,最顶尖的先写景再抒情的长调,比如念奴娇 大江东去,差距是相当明显的。苏轼的词情景交融,内容丰富,从头到尾没有突兀和敷衍的痕迹,很自然的越爬越高,“乱石穿空”三句景物描写,比太祖一整个上阕都精彩。上阕结尾“一时多少豪杰”已经把气势拔得够高了,下阕“人生如梦”看似低落下来,实则另翻新意。而太祖创意固然有,但是功力不足,照应不到全篇,就称不上第一流了。其实想想也还是有点可惜的,太祖的长调常常如此。

个人认为太祖词的巅峰要属“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和“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两首小令完全避免了长调敷衍的问题,而且同样的立意高远,境界不同凡响。

评论区有人通过国民党文人束手来证明这首词多么一流。。。首先胜过某段时间某个势力的文人的某个题目并不值得吹的这么高,袁凯的白燕也让士人罢笔,杨维桢称赞,今天没有人因此认为那首白燕是顶尖的作品吧?其次国民党的统战在文学上是挺失败的,不只是旧体诗人,读一读现代文学史也该知道。。。所以从诗词爱好者的角度看,如果我身边有人写出了这种作品,我肯定是要惊叹的,确实很厉害,但是和名家对比,真的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只凭这种作品(何况总数也不多,还有一些是比较烂的,我就不举例了)在晚清民国的大时代里争取第一流,显然是力有不逮的。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觉得其实能反映出旧体诗词目前面临的问题。


对旧体诗词没有刻意研究的人,一般估计更喜欢毛的人要多得多。就算是毛黑,欣赏毛诗词的人也不少。前年一则谣言,说沁园春雪是胡乔木代笔,其实就很反映问题:哪怕很讨厌毛泽东,也确实不得不承认沁园春雪优秀,于是只能将文笔功劳放到胡乔木身上。


对旧体诗词研究多的人,我觉得更欣赏汪精卫诗词很正常。别的不说,最起码起码,汪精卫的诗词几乎都足够工整,失粘失对现象是没有的,风韵也合乎传统风格。


但问题就在于,旧体诗词的审美标准到底该怎样?一般来说,对旧体诗的审美规矩,从杜甫之后就变化很小了;对词的审美规矩,两宋之后也定型了。现在旧体诗词研究者说到诗词,还是拿这个标准要求,可惜许多人不认了啊


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千余年,古人定的审美标准,为什么一定要遵循呢?尤其艺术作品服务人民的观点深入人心后,这种囿于传统标准的评价就更式微了。一些艺术修改自身迎合时代,另一些则逐渐式微。旧体诗词的以往审美标准不再具有了权威性,只成为少数爱好者的自娱自乐;但是也没有公认的新标准。所以,就越来越萎缩了。


回到原题,毛和汪谁的旧体诗词好?其实要我说,文无第一,大家觉得好的就是好。唐代宋代人欣赏的标准可借鉴不必盲从。文章是要说思想的,玩花架子是次要的。毛和汪的诗词相比,汪属于工工整整型,几乎没有哪个读了让人感动真的心动,还属于炫技范畴,毛许多惊艳之作真的让人读后拍案,这些作品比起来,就算毛这些诗词有格律不整现象,也要好出太多了。当然,毛也有不少随手作品太过粗放,这些让人缺少了共鸣的作品,显得不如汪的绣花活了。


总结就是,汪一贯六七十分,毛好的作品一百分,只要能让人有一点共鸣的也足够八十分,不过一旦出现少数这种感情共鸣感没有的作品,那就及格线以下了。


user avatar   hei-dao-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中生求救楼


  

相关话题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汪伪特工总部有无办过所谓的伪中央大学青年训练班?而且是办了四期? 
  初学者,拟了一首词,求指教? 
  能给我一句你印象最深刻的古代爱情诗词吗? 
  「烟锁池塘柳」对什么下联? 
  有哪些小众且惊艳的诗句? 
  如何看待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汪精卫入了日本国籍就不算汉奸了吗? 
  为什么说近代历史人物只有袁世凯和汪精卫不能翻案? 
  你见过哪些特别销魂的老干体诗词?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女子持 40 米长刀当街砍人?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真正牛逼的人都很低调」的观点,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