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做特别的处理,人脑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其剪枝机制会不断遗忘过去的记忆,“活腻了”是来自“生活中缺乏让自己感到新鲜的刺激,目前记得的刺激属于‘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不是“活得太久,生活中的所有刺激都提不起劲了”。
背景知识:
神经细胞通过轴突和树突相互发生联系,传递信息,形成神经网络,构成大脑记忆和思维的物质基础。突触是记忆的物质储存结构基础。
人脑中每个突触可存储约4.7比特信息[1],整个人脑约可储存910TB信息(作为对比,2017年整个互联网约有500万TB信息)。人脑的记忆并非永固,用得少的突触连接会被剪枝而遗忘。
神经细胞不断有新的突触形成,也不断有旧的突触消失。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突触形成和消失的数量骤然增加。据观察,有些突触只存在几个小时,而另外一些则长时间存在并可能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神经线路。
人脑的这些容量并不都能拿来存储“生活中经历过什么刺激”的信息。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每个特定领域可以掌握约10万个概念:
设每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占一个普通人知识总量的1%、每个概念需要0.1MB~1MB来储存,按照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给出的估算[2],一个普通人的知识总量约为1.13TB,距离910TB的硬盘容量限制还很遥远。因此,记忆剪枝机制的存在不是因为硬盘容量限制。
即使不考虑剪枝,如果你每分钟找一种不同的刺激、昼夜不停,70天后你找过的刺激的数量就超越了你能通过语言表达的含义和你能把握的刺激概念的上限,可以预期你对许多已经体验过的刺激缺乏印象。接下来,你可以对过去玩过的东西进行微调来找到高度的新鲜感,这种调整也可以在年的规模上重复。结果,十万多种刺激就足够你永远玩不腻了。
即使“实现长生不老”的人变成了异形、宇宙的恐怖,根据最近几十年的科学,指定体积内不坍缩为黑洞的物体拥有的信息量有上限,正比于该区域的表面积。不止个人或现在地球上活着的所有人的记忆容量有限,可观测宇宙的总信息容量就是有限的。
目前用来描述可观测宇宙的总信息量上限的是贝肯斯坦上限(正比于可观测宇宙的表面积,等于和可观测宇宙同等规模的黑洞的黑洞熵)。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470亿光年,体积约1E183普朗克体积,表面积约1E124普朗克面积。
贝肯斯坦上限由贝肯斯坦从黑洞的热力学性质中推导出来[3]。对二进制信息来说,有:
I为信息含量,单位是比特,表示球壳内所含的量子态。R为包围整个系统的球壳半径。E为包含任何不变质量的总质能。ћ为约化普朗克常数。c为真空光速。由质能方程可得:
m为系统的质量,单位是千克。R为包围系统的球壳的半径,单位是米。
因此,“长生不老的存在”的规模若是有限的,其能记忆的刺激就是有限的,总可以构造出永远玩不腻的环境来互动。
如果“实现长生不老”是成为了犹格·索托斯[4]之类具有高阶无限性质的存在,事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