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进击的巨人》《鬼灭之刃》在角色牺牲上的安排有什么异同? 第1页

  

user avatar   qiu-xie-81-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4.3)

剧透慎入



————————

再更新(4.2)

炭治郎没死,但成了新鬼王

整一话充斥着浓浓的狗血味

这样看来,不论是炭治郎自杀/让别人杀了自己,还是被妹妹感化/自我感化/用回忆抵抗体内的鬼的意志/吃药或彼岸花复活成人/妹妹用特殊能力把哥哥复活成人,还是把其他角色都杀了/妹妹背着哥哥寻找变回原样的方法......

都很烂俗

而且炭治郎现在这样可尴尬了,死了也不是(如果死了,变鬼就显得很多此一举,除非鳄鱼能处理好,升华一下主题),变回来也不是(如果简简单单就变回来的话,是不是对其他已阵亡的角色太不尊重了点?)

现在看来,鳄鱼老师把角色当工具人的味越来越浓了。她要读者哭,就把角色画死,要读者癫狂,就整个炭治郎鬼化。合不合理是一回事,有没有必要就是另一回事了。

——————

更新(一点感言)

相比起鬼灭,巨人的角色牺牲得更自然、真实。它没有什么刻意的修饰,就这么像叙述故事的旁观者,告诉你,人在死前也不全是大无畏,人会害怕、会沮丧、会留恋生命..

这并不是光喊一句“啊啊啊我不想死啊”就可以体现出来的,因为事实上在逼近的死亡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发得出声音呢?

收缩的瞳孔、满是汗珠的额头、如溺水般的挣扎,与鬼哭狼嚎般(毁形象)的惨叫。“希琪现在在做什么呢..应该还在睡觉吧。好羡慕她.....”

没有哪个角色是真的在死前向观众哭诉“我不想死”,但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巨人打动人的地方,也是鬼灭所缺乏的。死的各个柱们,仿佛没有畏惧、没有疼痛感,面对死亡可以毫不犹豫地往前冲。

毫无疑问他们是英雄,我也知道鳄鱼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角色的英勇气概。但,不真实。我在看漫画的时候,感到极度的不真实,里面的角色都是那么好,那样完美,尽管有一两个不同于常人的“缺点”,这些“缺点”也是吸粉的(而且其实柱们就没有哪个是真的有让人感到不适的、不应该存在的缺点)。

他们笑着坦然面对死亡,相信自己死得其所,在天堂有家可归。强大,耀眼。导致我根本无法代入自己到角色中,除了人人都有的亲情与爱情友情以外,我很难对他们的其他事迹或言行产生代入感和共情。

这就是鬼灭与巨人能拉开差距的地方(当然还不止这个),至于哪个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对现实的残酷感到疲倦,就想找点轻松欢快的来看,自然会欣赏鬼灭的温馨与理想化。有人希望能“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真实感”,自然会更欣赏巨人。

原回答————

同:

1,重要/人气角色该死就死,不会因粉丝而放生

2,重大战役会伴随一定的牺牲,并不会让主角团没有任何付出地获胜

3,在各自的粉丝眼里,许多牺牲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惨烈

————

异(重点)(剧透):

先看鬼灭中重要角色的牺牲,炎柱之死传承了炎柱的精神给炭治郎,对主角影响重大,也写了一波父子/兄弟情。

上三之死丰富了人物魅力,写了一波爱情

虫柱之死推动了情节发展(辅助杀上二),写了一波姐妹情

玄祢之死/霞柱之死都侧重于对兄弟情的描写

主公之死推动情节发展

岩柱之死可能是想写岩柱和那群孩子之间感人的情谊

蛇柱恋柱之死——爱情

——

再来看巨人(只选取相对重要的配角)

利威尔班之死,不推动情节也不饱满人物【经指正,利威尔班的死对艾伦成长的促进作用很大,为艾伦后期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伙伴做了铺垫】,主要就虐一虐利威尔,展现战局的悲壮与艰难

米凯班之死,平铺压抑惨烈的基调,丰富一下人物的性格,顺便推动情节发展

凯尼之死留下大金句,丰富凯尼与利威尔两个人物,顺便虐一下利威尔

埃尔文之死是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点,配合《白夜》中的选择,它极大地冲击了观众,而且让埃尔文与利威尔两个人的形象都饱满了很多,客观上来看也算是写出两个人的战友情了

萨沙之死,在全作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后续情节发展,并直接引出贾碧与卡娅的矛盾与和好,引发了“仇恨”这一话题的讨论

(其实巨人里面死得让我颇有感触的人还有很多,不过客观上来讲都不算什么重要角色,这里就不讲了)

———

烘托战局悲壮的作用两者都有,对比起来,鬼灭中人物的牺牲的作用更侧重于展现人物对某种重要关系的感情与释怀,从而打动读者。

简单来说,鬼灭中死人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感动,赚读者眼泪。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最容易打动人类了,而且只要人物死得合情合理,就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鬼灭后期吸引人的点就是人设,很多粉丝都吃这一套,鬼灭剧情就图一乐,鬼灭粉还有几个不是人物粉?只要大家喜欢的角色死了,热度和讨论度就上来了

————

(3.31更新)在另一个地方看到 @我的队友四条狗丶 写的一段比较能表达我想法的话..

————

在剧情薄弱的基础上,死人成了鬼灭的最大爆点,也可以说是唯一爆点都不为过

表面上看鬼灭可以随意死那么多角色,似乎角色是为故事服务的,实则故事是为角色服务的

巨人就恰好相反,角色是为故事服务的,所以表面看两者死人都死得很干脆,实际上内在原因和目的根本不一样

鬼灭的角色牺牲时,十有八九伴随着回忆,让你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个角色此时此刻就是c位

且鬼灭中对某个角色塑造的高峰点一般在是ta死前(的回忆中),在此之前对角色的描写都非常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认为“刚粉上一个角色ta就死了”)

对比起来,巨人中的角色牺牲时,c位感是非常淡薄的,往往更让人留意的是随之而来的故事的发展或氛围的渲染。

而且巨人中角色死亡之际,极少有大段的回忆,有也往往是非常简练的,比如艾伦妈回忆温馨的家庭生活那一幕,团长的一幕举手,萨沙的“肉”与艾伦回想起萨沙初次分肉那一镜头

巨人的死亡对角色而言,与其说是塑造,不如说是升华,最典型例子如团长和凯尼,它让一个已经足够饱满的角色变得更加饱满,并且升华了人物

————

另外一个显著的不同就在于,鬼灭中角色的牺牲太过美好了,幸福得有些不真实

ta们一般死时总能释怀自己的心结/与自己重要的人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共同幸福生活(不管这是不是真的,总之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样)/能说完自己大段遗言(炎蛇恋)

ta们的死总是伴随着笑/花/释然

巨人中人物的牺牲则没有煽情,而是真实得可怕

人物说死就死,哪有时间回忆和大段遗言(凯尼例外)?且死得一般干干脆脆,而且许多配角死前没有慷慨无畏,只有最真实的对死亡恐惧的丑态

强大如米凯,被巨人抓住时还会哭爹喊娘地求饶

米凯班里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在被巨人拍到楼内奄奄一息时捡到酒瓶,发现里面没酒时哭丧着骂了一声“是谁把酒喝完的?!”话还没说完便被巨人抓住装爆了头,说实话挺滑稽可笑的,但这份幽默却黑暗无比

重要及高人气如团长,在死前也没有拖拖拉拉,没说什么遗言,也没有任何回忆,仅有韩吉一句“他已经死了。”便使旁边碎碎念的利威尔沉默了。

高人气的萨沙死前,遗言只有一个“肉”字

艾伦妈在死前那句对孩子的“不要走”,马尔洛死前大义凛然消散后的后悔与恐惧又震撼了多少人?

————

题外话

很多人都认为鬼灭很虐,鳄鱼很狠毒。

鬼灭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虐”,无非是因为喜欢的角色死了。鬼灭的虐侧重于让读者伤心难过,或感动

巨人的虐则侧重于让读者压抑绝望,给予沉重哀伤的打击

一个是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高声痛哭,另一个是让人喘不过气、失声凝噎

这个区别其实也近似于两者对于角色牺牲安排的区别了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谏山创对于角色塑造与角色死亡的把控是优于鳄鱼的

头铁不匿


user avatar   gris-griff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对于死亡的表现手法,二是角色死亡在剧情中的作用。

表现手法上,巨人中大多数的死亡是尽量地在「去诗意化」、「去戏剧化」的;剧情意义上,巨人中的重要角色之死,都会持久地对其他角色的塑造和后来的剧情发展造成影响。

巨人中很多死亡场景,本来可以充分地煽情,但是谏山却处理得极其平淡,就比如萨莎之死,被贾碧一枪打中要害,连句像样的遗言都没有,更别提心理活动和回忆杀了。玛利亚之墙夺还战里的埃尔文之死和阿明的暂时性死亡倒是很戏剧化,但考虑到这是马莱篇以前最后的剧情高潮,谏山在这方面也算是比较矜持了。

然而,平淡不意味着不重要。萨莎和团长的死亡都有着相似的作用,那就是推进了其他重要角色的成长,并将多条故事线收束到一起:

萨莎的死亡对于贾碧这个马莱篇才登场、评价非常有争议的角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杀死萨莎这件事让贾碧在与萨莎家人接触后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艾尔迪亚人的看法,同时萨莎的死也间接导致了法尔科为保护贾碧而摄入了吉克的脊髓液,进行继承了颚巨。因此,可以说萨莎的死亡是贾碧和法尔科成长的催化剂。

埃尔文的死亡则让阿明的地位开始从一个出谋划策的「小智囊」逐步向团队的实际领导层转变,同时代替埃尔文活下来的他也在精神上背负了相当大的负担,不断将自己与之比较,质疑自己的价值。同时,阿明通过继承超大型巨人而得到了贝尔托特的记忆,进而对亚妮有了更深的情谊,对后来亚妮苏醒后的情节又有课一定的铺垫。因此,埃尔文之死则意味着调查兵团一众人的实际领导权向年轻世代转移,同时又将埃尔文、阿明、托尔贝特、亚妮四个人联系到了一起,为阿明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发掘空间。

相较之下,鬼灭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相反的:鬼灭中的死亡是以一种「奇观」(spectacle)而呈现的,旨在让「角色死亡」这个事件本身给观众造成极其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而作为代价,鬼灭中的很多死亡都是没有长远意义的,角色在死亡后主要以回忆的方式被提及,随着故事的推进而逐渐淡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炎柱的死亡,以及各种鬼(比如妓夫太郎等),死的时候很煽情,但死了以后除了在回忆里露露脸以外作用实在有限。

不过,鬼灭的这种做法其实反而是各种剧作手法中最常见的,在漫画中尤其明显。像「奇观」这种呈现方式,在戏剧中最原本的含义是「(视觉上)壮大的场面」,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是剧作六要素中最次要的成分[1]。之所以这么类比,是因为鬼灭和很多少年漫画里,角色的死亡都追求的是一种「名场面」式的表现,角色在死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辅以煽情的台词和来回穿插的回忆杀,再加上壮烈的牺牲场景,将角色的死亡变成了一场壮大的演出,其实就吸引观众来说,是非常有效率且好用的一种手法。

然而,很多情况下,这些奇观场景中的很多信息,对于故事的发展,其实并非是必需的。很多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回忆,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更类似一种抒情成分,当事人以外的人物可能都不会了解到这些信息,换言之,它们是「剧中人不需要知道,但观众需要了解」的信息。

而对于这些信息的「解说」(exposition),其实是很能反映作者在剧作方面的水平。根据David Howard & Edward Mabley[2]所言,解说的问题在于,它的意义仅作用于观众,而角色们在故事中并不一定需要这些信息。大部分的解说译本揭露的是角色们自身已经知晓的事情(他们的过去或者生活环境),但为了充分理解他们的故事和行动,我们也必须了解到这些信息。解说应该被谨慎地使用,因为它是一种叙事手段,而非戏剧手段。过度使用解说会让观众觉得乏味。

鬼灭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不算出色,因为鳄鱼对于剧中人物背景故事的揭示都非常依赖「回忆」和「内心独白」这种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把泪点怼到读者脸上让读者哭。相较之下,谏山的做法更符合Howard和Mabley所推崇的,「解说与矛盾冲突相结合」。代表性的场景就是在贾碧对曾经被萨莎所救的卡娅表明萨莎是被自己所杀的时候,卡娅、萨莎的其他家人,以及对萨莎心存好感的马莱厨子尼柯洛等人的反应和台词,极好地发挥了对于萨莎的经历和背景的解释与说明,但这种解释是伴随着贾碧与卡娅之间的冲突中,以一种感情爆发的形式出现的,就显得更加自然、同时依旧感人,但又不会拖慢剧情的节奏。

当然,鬼灭的这种选择不一定就不如巨人,毕竟鬼灭和巨人的定位并不一样。鬼灭强调的是角色的个人魅力与战斗场面的热血,所以这种可以一次性完整呈现角色魅力、场面又壮观的「奇观式死亡」,其实是非常经济实惠的做法。而巨人本身也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对于死亡、战争的表现都非常追求写实,所以很适合使用这种去戏剧化的手法。

最后,安利一下自己的专栏,上文提及的关于「解说」的知识,可以在下面这篇文章中了解到:

参考

  1. ^ Aristotle: Poetics
  2. ^ Howard & Mabley: The tools of screenwriting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漫画《进击的巨人》第122话? 
  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评价《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 
  你支持《进击的巨人 》艾伦发动地鸣吗? 
  如何评价《鬼灭之刃》 203 话? 
  《进击的巨人》第四季是剧情的巅峰,mappa 制作也很棒,为什么还有人说巨人到看海就结束了? 
  为什么《进击的巨人》漫画画功这么差却能够连载这么久?除了剧情之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看待梶裕贵转发进击的巨人第11集并评论「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进击的巨人》,希望它能让你思考」? 
  《进击的巨人》是否宣告了「严肃漫画」的死刑? 
  只有我觉得进击的巨人结局很好吗? 
  如何评价《进击的巨人》99话?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蔡文姬如此伟大?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有意思的游戏「阵营九宫格」?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