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作为当代年轻人,你觉得什么样的视频才能较为准确的展现出「后浪」的真实生活?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思想基调上坚持四个字:实事求是。要走自下而上,用事实诠释真实的路线,而不是自上而下,先去塑造一种基于主观的经验,上级的要求,舆论的引导的”后浪想象“大框架,然后往这个大框架内填充和堆砌各种华而不实,脱离青年现的视频素材。

思想基调定了,路线其实不难找,我作为一个视频制作的门外汉,也能立刻想到两条被世界范围观众广泛认可的制作路线,这两条路线分别对应着两个纪录片作品:Youtube传奇纪录片《浮生一日》和英国传奇纪录片《成长系列》(Up Series)。

先看看《浮生一日》的制作路线,以下内容摘取自百度百科:

制作方透过平台YouTube号召全球网民以镜头捕捉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点滴,由凯文·麦克唐纳担任导演,负责选取精彩短片加以剪辑,雷德利·斯科特则担任监制工作。凯文·麦克唐纳通过YouTube上该活动的频道告诉网友,视频要求希望大家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今在生活中最惧怕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你喜欢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让你开怀大笑。该活动自开始至结束,有192个国家(地区)的网友参与,共收到多达80000段短片,总时长达4500小时。最终,主创团队从成万段的视频短片中选取了1125部,剪辑成95分钟的成片。

这个路线用一段话就可以概括,就是让网友围绕简单的问题自己拍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然后导演进行筛选和剪辑,呈现出整个世界一天的样子。

同样的路线,我们完全可以对B站用户发出号召,让他们拍出自己觉得一个当代青年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然后再筛选剪辑,标题可以不用起的那么高上大,《青年的一天》就挺好,主要内容就是展示中华大地五湖四海各个阶层的青年们,在一天中的一个生活剪影。即出现时装和名牌,也出现工装和铭牌,即出现闲适和优雅,也出现操劳和苦闷,即出现奋斗和成功,也出现焦虑和失意。

这个制作路线,难吗?

再看看《成长系列》的制作路线,以下内容摘取自百度百科: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五十六岁、六十三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这个路线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找几个不同背景的青年,追踪他们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然后导演进行筛选和剪辑,呈现出他们一生的样子。

同样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对B站用户发出号召,让他们报名参加视频的拍摄,最终选出几位同样来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不用追踪他们七年,追踪一年总可以吧,拍一下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标题同样可以不那么高上大,《青年一年》就挺好,主要内容就是这几位青年一年里经历的酸甜苦辣咸,好事也拍,坏事也拍,大事也拍,小事也拍。

这个制作路线,难吗?

上面两个视频在口碑和制作商,都是足以传世的作品,不仅因为它们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因为它们开创了一个自下而上,实事求是的经典视频制作路线。B站的视频当然可以要求不那么高,人数缩减一下,时间缩减一下,成本上的控制恐怕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恐怕还是答案最初的那四个字:思想基调。一上来就把词儿写好再去拍的视频,拍得再好,念得再好,也仅仅代表写词儿的人,代表不了任何其他人。所谓《后浪》,也仅仅翻腾在他们自己的脑海里罢了。

两个制作路线,看着一点不难,因为难得不是一点半点。不去因为不积极就剪切那些不快乐,不去因为不和谐就去剪切那些不精致。一个号称代表青年的视频,不该错过青年的笑,也不该错过青年的哭,不该错过青年的起,也不该错过青年的伏,因为无论笑还是哭,无论起还是伏,都是青年真实的生活。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分两部分,先说我走过的路(生活),再讲后浪究竟是怎样。

A.生活篇

2008年,我大学三年级,那时的我内心同样迷茫,不知道未来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但我有一个目标,就是想参加CCTV电视模特大赛,想上央视,拿全国冠军,想在同学面前威风一下。

为了有更好的状态参赛,我每日三练,早上健身,下午打球,晚上跑步,下午四点后。不再吃东西。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虽然全国冠军的梦想最终未实现,但两年下来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让我对自己的毅力不再怀疑。

2011,到英国一年了。有出国打算时,我并不会英语,口袋里也没多少钱,没钱就不能报培训班,所以准备出国的两年,我基本都是在图书馆里自学度过的。后来,家人赞助了我一笔钱,但我家亲戚极多,赞助我不赞助别的小孩,还是因为在CCTV那件事上,大家看到了我的努力。

因为来的不易,所以就更加珍惜。除了留意学业相关的时尚(fashion),每日锻炼身体外。我开始关注英国政治,新教,开始跟华人教授学习新约学新约起初有十几人,但随着时间推进,人越来越少,到最后,成了我与教授对谈。但半途而废,并不是中国学生的专利。当时人文学院搞了一个皇家基金赞助的写作辅导课,每周八人次,一次45分钟。开始预约极难,课表挂出来一分钟就课满。但到最期,我一人承包了每周八节课里的五节。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小缩影,很多时候,没等你努力,别人就退出了。

2012,敲定工作后,我去了西藏和尼泊尔。这次出行非常偶然,但却极大影响了我。我开始关注藏学,开始关注尼泊尔和南亚。但会关注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学新约时打下的英语基础,让我读东西很轻松。

还是这一年,我来到了杭州工作,进单位的第一天,院长,副院长和主任,都未谈专业建设,以及科研方面的问题。而是和我聊起了杭州楼市,并建议我先下手为强,“不要总想着自己努力,不愿花父母的钱别的地方不知道,但在杭州,这样大概率是害了父母”。

事实证明,领导确实是领导。听从建议,能省20-25年工资。

2013,收入稳定,工作顺利,用我妈的话说,“就是你娃的好日子来了!”

暑假三个月,我第一次环球旅行。旅行前,我多关注英语世界。旅行后,我开始向往西语世界。因为对世界的向往,我有了再次出国的想法。

2014,一次机缘巧合,泰国走入了我的视野。其实在2012年之前,我对泰国没太多好感,但因为西藏和尼泊尔之旅,我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从而,也对泰国产生了兴趣。

这一年我去了很多地方,但最重要是去了印度和伊朗,我开始对印度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产生兴趣。

2015,这一年很累,来到泰国,换了新环境,除了代课,学习研究方法外,我开始尝试写小说,学着讲故事。我开始关注东南亚,关注上座部佛教。

2016,这一年学校花大价钱,请来了诺贝尔奖级别的学者,亚洲排名第一的计量经济学家McAleer指导大家的科研,我开始想不出题目,后来写了一篇上座部佛教思想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得教授青睐,得意发表。

2017,学校缺老师,我边学边教金融,管理。因为我是学艺术出身的,便有同事质疑我的资格,校方拿出发表,大家接受。平心而论,边学边教是学校无奈之举,但对我而言,却大有益处。我开始觉得,很多事或许就是天意。

2018,我和老妈长谈一番,结束了连续五年的置业之旅。精神压力放松后,我再次出行,游览了亚非欧众多历史名胜。开拓眼界后,开始接触关注埃及学,古典学,亚述学,敦煌学

2019,我开始重新思考方向,开始关注红学,文博学,金石学,考古学,训诂学,玛雅学。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开始将更多精力与经力用于收藏。做好准备,尝试进入自己渴望进入的圈子。

B.说后浪

浪可以分前后,后浪也可,不同之处是,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是时间,而后浪间的区别,是机遇与努力。

机遇和努力究竟什么关系,很难讲清,但在我看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回想十几年前,我在家人眼中是不着调的代表,因为我放学从不背书,回家从不写作业。但参赛一事,极大改变了家人对我的看法,最实际的表现,便是心甘情愿,拿出真金白银。会了英语,才会自己跑去尼泊尔,并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佛教。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后来的一切。

回到影片。很多人说《后浪》片面,我觉得这话对也不对,对是因为确实“片面”,只展现了一部分人。不对是因为在我看来,人能过怎样生活,最大因素还是自己。十二年前决定参赛时,有很多师弟与我一起,但就如学新约的那些同学一样,没多久他们便找出托辞,去过舒服日子了。但命运就是这样,你越想舒服,它越不让你舒服。当两年后,我开始暑假远行时,他们还要挤着繁忙的地铁,去见阴晴不定的客户……

后浪影片,或许展现的只是后浪中的前浪,但从我的人生经历看,短期幸运或许能靠,但常年幸运,一定是依托努力与坚持。无论影片多长,也不可能完全展现芸芸众生,取舍之间,最好的办法便是展现精神,无论你是画内人还是画外人,一言概之还是那句话 -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user avatar   guo-ba-ba-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颜色看,这是第四茬了……

从高度看,这是快到根了……

从粗度看,这是用化肥了……

从断痕看,这刀磨的够快的……


user avatar   luo-we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两天,正好回答了一个同好的问题,关于太宰治的《女生徒》的认知。由此来谈谈我的认知。

日本1940年代的女后浪是什么样的?太宰治曾经用14个短篇,采用少女独白的方式,描写得淋漓尽致。中国曾经以最有名的故事《女生徒》作为书名,出过全部的合集。

我认为,对于一个世代的一个人群的描写,一定是群像的自述的短篇集,群像的短篇集,是更困难的。对于一个影视作品,突出一个观点,一个认知,集中描写,是很容易的,难的是短篇集,不单单视角多,由于篇幅短,更加考验人的能力,很多人,能在20分钟里讲清楚一个视角,却无法在五分钟内直切重点。

没有人可以代表所有人,但是人群总是有一些共性,把这些共性提炼出来,以五分钟乃至于更短的间隔串联起来,形成人物群像,类似于之前国庆,我爱我的祖国那种形式,应该是更好的做法。


user avatar   zou-yu-tong-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简直为我设计的,我按丧的程度排序吧。(最后为《三和大神》)

总裁语录:怎么干都是一无所有,习惯了。

我的舍友就是导演系(多专业混编)。我当时在他启发下,几乎观看了市面上所有的后校园时代纪录片。

1,毕业Escape 2012

介绍江南大学四位毕业生的工作历程:一位大学生创业者,一位校园歌手,一对蕾丝情侣(我前前前女友的同学)。

创业项目是开一个餐厅: 经历了二房东毁约,惨遭被骗,亏损一万后关门。


校园歌手 ,放下吉他,放下幻想,面对现实。


蕾丝情侣经历了分手旅行,开始找工作。 (我周哥最帅了 帅t别砍我)


Escape 2012 优点在于写实,拍摄者和当事人 关系密切,拍摄过程非常自然。

缺点也很明显,能上江南大学的 至少是中国学生中前5%,更不要说其中的北美学院。 无锡更是江南富庶地, 全纪录片没啥矛盾点,平铺直叙,更像一个大型vlog。

类似此片的还有大四(2013)电影从2012年9月起跟踪拍摄浙江大学电气学院一个大四男生寝室一直到2013年7月毕业为止,讲述了四名普通男生毕业过程。 更平铺直叙,比vlog 还vlog


2, 毕业后的大多数 (2011)

讲述了一群普通大学生的毕业群像。

本纪录片几乎抛弃了所有的校园小清新,直击社会与校园的脱节,直面逼狭的社会

四年班长老哥的经典语录:出了一个门掉进一个坑。

渴望留在城市的老哥。



3,高考2015

央视纪录频道的绝对良心之作。

导演以高超的水平,在拍摄高考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整个社会阶层撕裂:后校园时代的内容甚至比高考还多。

整套纪录片共六集

涵盖了贫困省份+ 毛坦厂+一线城市平民+ 直接出国的二代子弟

两图的鲜明对比


在我个人看来:导演在介绍了当前各种形式的高考之后,

提出了:高考还能打破阶层固化的疑问?


4,《出路》 (为什么贫穷系列 Why Poverty)

首先,我要说明: 外国导演在此纪录片中对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带有有色眼镜和价值预设的,拿部分民办教育的特例来否认我国教育制度的成果,是不可取的。


除此以外,本片反应的青年问题还是较为贴近真实的


就业难



5,《三和大神》 (NHK出品)

全名为: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三和人材市場~中国・日給1500円の若者たち~

丧文化的极致,同哥我一定要留给三和大神。



user avatar   xiaosong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就这个问题跟我妈讨论过。

我说我这么要强这么独立,怎么可能找得到对象,现在男生都喜欢软软的什么都不懂的瓶盖都拧不开的笨笨傻傻的妹子呀,比如我表妹那种╮(╯▽╰)╭

我妈说:其实吧。。。。。如果我真的是那种什么都不会,什么事情都要你爸来做的女人,你爸早就跟我离婚了。

我妈的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那种温温软软的妹子会很讨喜,但是过日子,如果什么都要依靠男方,短时间可能还好,几年过下来,早就烦了。而且生活中那么多事,那么多问题,如果女方一点忙都帮不上,还要添乱,这日子要怎么过。

像我妈这种女人,不仅自己工作上家庭上都可以处理得很好,还对我爸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爸能在学校不用趋炎附势巴结领导,甚至还可以因为校长不公平的对待直接拍校长的桌子跟校长对骂,还一点事都没有继续当先进当优秀教师,年年带重点班,教书教的好是一方面,跟我妈在教育局工作不可能没有一点关系。
(因为曾经也有个老师跟校长有矛盾,后来被找了个借口调到农村的学校去了,而我爸骂了校长这么多年,从来没谁敢把他怎么样,顶多是没有升职的机会了╮(╯▽╰)╭)

我爸真的是典型的书读得迂腐了的那种人,特别清高,完全不懂变通,因为看不惯他们年级组长,他们年级的活动从来不参与。有一次他们校长开会碰到我妈,就跟我妈说,x老师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啊,不合群。我妈回来根本都没给我爸说,就偷偷告诉我了。
而我妈就是那种像水一样的女人,什么地方都可以淌过去,石头扔下去也只是泛起一点涟漪,包容我爸的一切,呵护着他的自尊心。而我爸也知道我妈很有能力,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特别尊重我妈,偶尔闹脾气都像在撒娇。曾经有别的老师说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相敬如宾。

我一直觉得理想的夫妻关系就应该是这样,就像《致橡树》里那种,我跟你肩并肩站在一起,不依附你,也不会攀附你,更不会一厢情愿的奉献或者施舍,我们共担风险,共享繁华。

真羡慕啊。

真想找一个我妈那样的人。


========================分割线=========================


看评论感觉好像大家都觉得我母亲罩着我父亲,我父亲高攀了我母亲的感觉。
可能是我表述的问题吧,其实,你们想,我妈这种人,会去找那么特别废的男人过一辈子么╮(╯▽╰)╭

我爸当年高考,是全地区数学单科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考的重本(那所学校现在也是211,985),整个人心高气傲的不行——但是通常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活了这么多年还没被人打,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

四川人嘛,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打牌,我爸其实打得很好,因为他记得住牌!他能算牌!这简直就是外挂嘛!但是他很少打牌,一年中可能就过年那会陪家里亲戚玩几把。平时的娱乐活动,除了守着电脑打无比幼稚的小游戏,他没事,就!做!高!考!题!
市面上大部分教辅资料,都可以在他书架上找到。

我相信大家在读书期间对那种强迫学生补课的老师都是有了解的╮(╯▽╰)╭但是我爸他呀,最讨厌补课,每次有学生家长找他给孩子补课,他都给人家说:上我的课,课上四十分钟认真听就可以了,不需要补课。

他教的班,数学成绩从来都是年纪第一第二。

学生都很喜欢他,大概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讨厌一个:不拖堂,不骂人,不补课,有耐心,好脾气,认真教学,不请家长的老师。【我爸比学生还讨厌拖堂,下课了比学生跑得还快】

跟之前那个校长的矛盾也是,那个校长总是喜欢搞个大工程,从中牟利,完全不在教学上花功夫,所以我爸特别讨厌他和那几个学校的中高层领导,才不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的。
后来校长被双规了,判了十几年,中高层整个换了一拨,我爸又开开心心的去参加教研活动了╮(╯▽╰)╭
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会跟他们去爬山。。。。。。。ORZ

说这么多其实想说我爸是个特别认真特别聪明的人,绝对不是不会社交的书呆子那种。

应该说,我父亲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真诚,不做作,不媚俗,没有太多的欲望,不关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的理想主义者。用我妈的话说就是象牙塔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

而这个象牙塔,很大程度上功劳要归我妈,我妈因为工作的关系,跟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长啊主任啊都很熟。可以说我妈把社会阴暗的那些东西,挡在了我爸看不到的地方。

这点真的太难得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妈就是太宠我爸了,一直都是那种,出了事也没关系,我帮你想办法、帮你解决,再顺便嘲笑一下你 的那种。

然后我爸就是有点傲娇的那种,其实可心疼我妈了。我妈做了什么菜,问他好不好吃,他每次都说一般,还行这样,但是到外面去吃饭,他每次都说,还没你妈做的好吃(≖ ‿ ≖)✧就是这么口谦体正直。

最后附上致橡树。我啊,是真的觉得这种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并肩前行、共同成长、精神上的契合 是最理想的相处模式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user avatar   chen-yang-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neo-anderso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xia-xiao-qi-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人会不会出轨,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1)有没有男人来撩;

2)有没有未满足的生理欲望;

3)出轨的风险与利益权衡。

所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与出轨本身没有关系,但是:

外向的性格,更加容易满足第一个条件,就是吸引男人来撩。

因此,在封建社会,我们把性格外向的女人戴了几顶帽子,例如:

水性杨花、招蜂引蝶等。

---

对于女人来说,年龄是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四十几岁的女人容易遇见的几个问题:

1)性需求的波动比较大,这个年龄的女人是个宝藏,就看男性是否懂得开发了;

2)被生活琐事牵绊,更加需要倾诉;

3)更加理性,对两性情感的需求程度降低,夫妻关系的衍生物太多,出轨的风险与成本太大。

推荐阅读:

21种出轨模式,你玩的是哪出?

预防出轨之“夫妻之爱——你要大声的告诉对方!”

出轨的动力分析:她为什么出轨?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顺风顺水,而有的人却多苦多难? 
  在中国应试教育下,不认真读书是不是一种错误? 
  你有哪些算得上是人生巅峰的操作? 
  真正的成熟是怎样的? 
  为什么感觉我的人生天然就是hard模式?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的困难多? 
  当代社会中,青年的五四精神会有哪些具体表现? 
  在世界上近 200 个国家中,你会考虑去哪 10 个国家旅行? 
  年轻人是该努力赚钱还是要享受当下的快乐? 
  如何评价如何面对充满麻烦的人生? 
  有什么东西是学不来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知乎上的自己?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年轻人进了体制后不想升职的?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