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师整个过程从来没有向我拿过授权,我不认识他,不是他的前辈,没有共事的荣幸,事发后才三次消息向我道歉,此事一切信息以我为准。现在欢迎B站帮我维权,睿总知道怎么找我》
人生最好五年就在一间公司过了,这五年就好像在我躺在铁轨边上,听见中国经济呼啸而过,回头看就觉得在中国做投行真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别人无法想象的巨变,因此想好好纪录一下我的生活。
容我从2010年说起,当时刚入行,世界刚从海啸中复苏,四万亿遍地建桥造楼,当时做了AIA上市,那是金融危机之后AIG断臂还债的大项目,还做了各大国有商行的配股,当时的中国呈现出一种全球金融海啸都无法阻挡半分的巨大增长潜力。
整个金融界都对中国的未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观情绪,每个人都在算中国人要穿多少西装(利郎项目),多少珠宝(周生生项目),买多少手机(乐语项目),上多少英语课(环球雅思),喝多少牛奶(雅士利),吃多少火锅(小肥羊),擦多少屁股(维达纸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在在这个巨大人口基数中挖到金子,市场上有非常强烈的乐观情绪。这市场有多好呢?我上班第三天瑞信就来挖人,我告诉猎头说我第三天上班,他们说知道没经验但就是要挖说中文的人。
美国欧洲的基金经理没有来过中国,但掐指一算就把身家性命押在中国上,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上述的一半企业都只能残喘了。这一年我入行,也是工作以来最累的阶段,最夸张的时候就是五天定价四个项目,工作48小时睡5个小时再工作48小时。这一年也是红杉系企业大举进入市场的时刻,包括博纳,蓝讯,乡村基,诺亚全都是沈南鹏的企业,后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为红杉系企业打工,那时候啊高瓴还是一个中型基金。
这一年极其重要因为奠定我后来五年的很多工作方式以及世界观,直接改变了我的“金线”,教会了我什么叫大局观。
2011年1月的时候,我们叫一个互联网公司卖旧股,因为股价从上市起已经翻了几倍,股东很贪心,两三分钱吵的不可开交,我印象很深因为他们说春节后再讨论。后来中概股危机发生了,股价大多腰斩,要卖也卖不出去了。东南融通啦,网秦啦,全都跌没了。中国人去美国路演就是被人当骗子看,CFO要银行存折带着走,世纪佳缘等上市都困难很多,这一年最大中概股项目是人人网的八亿美金上市,当时说中国的Facebook哦,现在回头看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如今随便一个C轮公司就可以融这么多钱了吧?)当时中国消费股还是可以忽悠一下市场的,Esprit和李宁都是后来才垮掉的。
其中我们为了争取凡客诚品这个项目,做了很多努力,我真的是熬了四五个通宵,为了讨好公司,我自己单独开了一个网店,截屏放在我们的计划书上。那就是当时的凡客达人网店,陈年说的凡客真正的互联网转型,也就是现在说的网红经济。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我觉得这一年我最感概的其实不是凡客,而是三一重工,当时还陪着向总开投资者会议,三一是极少数公司可以如此大牌(当时),可以不挪位置,让投资者络绎不绝上门来开会的。可现在三一也开始做手机了。
项目的细节自然不方便说,可是主要的教训就是中国这个地方什么产业都会在资本的助力下催熟的很快,也会死的很快。周期比别国短,你要不就一直自我更新换代好像腾讯阿里,自己走在自己前面,否则在转瞬即逝的时势上稍微一个失手就前功尽弃。(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优酷/土豆,也就差几个月啊)
2012年的时候,中国市场非常差,神州租车的美国上市也失败了,公司裁了很多人,当时离开公司的小朋友们有些去了京东,Uber,Facebook,拿了科技公司的股权,还有同事创立了有利网,我居然一直留在投行。这年算是完全废了。如果那时决定做点什么,那今天也许已经财务自由了。当时阿里巴巴在支付宝事件后还出现过短时间融资困难,我的天,你可以想象马云需要钱拿不到的时候吗?如果说有什么教训的话,就是一定要逆势而为,要凑近了看,要敢赌大的。
这一年我入行第三年,我自己第一次带队帮一个医药公司融了5000万美元,真的是第一次自己主导融资过程,面对并解决各种困难。当时还算是个菜鸟,这个项目轮得到我插手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看得上,而且没有人认为做得成。我做成功不因为别的,我是刚好坚持下来了。这个项目给公司赚了钱,我在组里的地位也瞬间提高了,被认为是可以独挡一面的人,为后来的很多事铺了路。
2013年我升了经理,那一年我是deal captain做了某服装公司的上市,与前几年的消费品不同,这已经是一个设计师品牌了。年底又已经做了几个矿业的项目,这时候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非常恶劣的风气就是注重基石投资者,不了解的朋友可以找找知乎里的一些介绍。理论上基石投资者是帮助发行减低风险的,可是后来实际上变成发行人提前预售并控制定价的方式,其中猫腻不为外人所知。国企上市成了其他国企互相投资的机会。国企上市本来是privatization,结果上了后大小锁定股东还是国企。这个事情让我对当时的工作性质产生强烈厌倦,当事人应该都记得人保集团上市项目给我们工作体验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当时啊以为这就是极致,后来发现更多公司做了更多次一样的事情。这一年开始,我对帮公司找基石投资者有强烈的反感。
2014年主要就是京东了,这个时候中国互联网大潮已经开始了。我经常在想中国互联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对企业的早期判断真的是错的离谱,我曾经觉得奇虎这公司要倒闭了,我曾经觉得豆瓣是明日的太阳。因为我看康熙一直用当时的PPS,所以我对其他网站就视而不见,当时我觉得唯品会就是卖福建小牌子的网站,别人和我提到美团,我还在反问拉手糯米窝窝在哪,2014年我第一次见到王兴的时候,他已经是个意志坚定并且有明确想法的人,当时我不理解美团,也意识不到后来的趋势。如果可以预期后来的发展,我就应该跪在地上要一份工作呢。我在很多事情上都错的离谱,真的应该自残双眼。
也许就是这些错误的判断,让我对未来有更加谦虚的态度,让我后来愿意走得更近,看得更细,更能够识破别人的吹嘘与谎言。
这一年下半年就花在中广核上了,这是教科书般的成功案例,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高兴能够做到这样的案子,可以吹一辈子。
2015年发生了很多人事变动,原来的部门和新去的部门人员变动起码60%,过去五年搭好的伙就要拆了。每天在办公室都会想到那些为离别而创作的唐诗宋词。这一年也真正开始把兴趣和事业集中在科技行业上,上半年一窝蜂的私募融资,并购还有私有化。这是分水岭的一年,我真正开始成为一个idea generator,就是能提供客户欣赏的想法建议。投行的人说白就是谋士,你的想法一定要有人觉得有价值,而我这一年不论是想法或者是想法的表述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怎么总是有那么多人相信我,给我那么多机会试错,来快速提高自己。
但这一年也是焦虑的一年:
“TMT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同一届进投行的人里现在好多都去了Facebook,Apple,Uber,乐视,京东,春雨医生等,留在金融圈的人都少了。剩下我还在投行,不过做的也是TMT。而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在面对自己的无知,不知道手机里某半导体芯片的2020年价格预测,不知道女性月经app如何转化到女性电商,不知道土耳其的logistics是不是像中国一样好可以短时间送货,不知道银监会对各种P2P的监管方向,不知道VR产品研发量产的时间表,不知道二次元的a股公司有没有兴趣做跨国动漫IP并购,不知道太子妃对乐视订阅会员的转化率数据,不知道二线城市按摩店的GMV take rate,不知道印尼政府对于打车软件的看法,不知道锤子手机的最新出货量,不知道gopro的股东平均成本是多少,不知道蜘蛛人在法律上如何重新加入复联,每天早上起来就掉进知识带来的巨大焦虑之中,以夸父追日的姿态去抵抗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思维啊框架啊总是需要一点点东西来填补的。”
回顾我的五年,从早期的工业,地产,零售消费到后期的新能源,互联网,金融科技,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被高度浓缩的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史。我仿佛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戏,我见过亲手上市的企业半年内就被人收购,我写过国企的MEMO后来收信人都进了监狱,我曾经有项目失败后CEO去出家的,我还有见过上市第三次失败的公司,我因为三分钱的定价当着客户的面和自己的MD吵起来,也曾经因为三分钱的事被客户困在办公室24小时睡不了觉,我曾经在美国收市香港开市前的半夜中几个小时做了一个14亿涉及两个上市公司项目,我曾经被客户骂的体无完肤后来那客户两年内关了一半店,我还曾经为了做一个项目每天带人去看海豚和白鲸,而更重要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成功的项目,而是那些失败的项目。我时时想起那些失败的人,想想自己的错误,客户的误判,市场的不可测,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总是思考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
我们用非常短的时间走了别人很长的路,而这条路还是继续快速地往前延伸,我们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处,我们努力追赶,就是希望能够不要被时代甩的太远。这五年给我的体会就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每一个人包括创业者也好,投行人也罢,都要抱持谦卑,以求寸进。
我来讲一个年轻人过去五年的经历。
一、
这位年轻人,与身边很多人一样,相貌平平智商标准,作业交的不早不晚,年级排名中不溜秋,高中最盼望大学的无忧,于是高三努力了一把,考了个差不多的分数,上了个差不多的学校。
到了大学,上课盯着屏幕看,下课盯着屏幕看,走路盯着姑娘看。
回到宿舍,整栋楼响着撤退信号、进攻信号,枪声、基地爆炸声。
晚上,喝酒、吃火锅、挨个发烟,听东北人吹牛、听西北人吹牛、听全国人民吹牛。
舍友集体起晚,索性就集体请假。
这位年轻人可以很舒服地躺一个上午,再躺一个下午。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没什么能比吃饭睡觉更有趣。看着舍友跟自己“躺”在同一条战壕上,他睡得更香。
又过了一年,他觉得生活不应该这般空洞,于是他找了个女朋友(笑。
对于恋爱经验值严重不足的他来说,某位朋友的推荐无意间拯救了他。这个地方名字叫做知乎。
他开始饥渴地吸取恋爱经验、感情法则、pua招式。学习这些累了,便逛逛别的专区,那时几百赞的文章,在那个时代的知乎用户笔下,妙趣横生。这位可爱的年轻人往往看起来就忘记了时间,常常痴汉脸一个下午。
那就像是,阿里巴巴的宝库打开了,里面不但有金山银山,还有很多书。如果被锁死在宝库里,确知自己一定会死,那么能在死之前看到这些文字,死的痛快。
过了不久,他分手了。他早知道这段感情无法维系。美少女养成类游戏,终究不太现实。
但是知乎却陪着他一路走来。
他渐渐开始明白一些东西。
这位好像明白了什么的年轻人,婉言谢绝了晚上无聊的吹牛聚会、麻将桌大战、交(xiang)谊(qin)舞活动、lol屠杀竞赛。
他开始像以前那样沉下心看一本书。这件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件事对他来说,十分不易。一年多养成的
碎片化阅读习惯与每隔半分钟就要看手机焦虑症,阻碍着他去做这件事。
中途放弃又坚持,坚持又放弃,到最后咬牙铁了心摔坏手机。
十分不易,他做到了。并在知乎上写了一个答案,作告诫用。
又是一年过去。2014年夏季,某位知乎答主写下自己创业艰辛苦涩与成功后的喜悦,文字间浸透着一股平实却有力的理想,有如朝这位年轻人心脏开了一枪。
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54天内以合法途径赚到6000块。
写短片小说冲量、写艺术生毕业论文、写某游戏公司视频栏目主持人手稿、写策划新闻、论文改重,把整个语文功底拿出来用。
每天敲敲打打6个小时,裤子上沁满了汗,做完一天工作,手指关节无法伸直,两腿发软。
但他把每笔日结周结攒在一起时,看着上窜的数字,满心欢喜。
45天的时候,账户里已经有5925块钱了。
49天的时候,6150块。
51天的时候,他收笔了,实在干不动了。如此高强度的用指,使他患上了肌腱炎,到今天手机聊天时,一用到全键盘,指尖就会微微颤抖,像个老年人。
不过,我们结实地,为这位年轻人,感动了一把。
他做到了。
二、
2015年夏,这位年轻人第一次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规划了自己以后的路。看着房间里满地的纸团,或5年10年人生规划,各种或胎死腹中或将要成型的人生分支剧情,他突然想去知乎怒答一记——「一夜写废100张A4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最后他的规划成型,9月份他想要完成的,是报考上海某高校研究生。对一个几近于荒废掉4年学业的人来说,要在9月份准备到12月考试这短短的100多天时间里完成从心态过渡到静心学习→重拾政治英语以及专业课→深耕细作每一个知识点,看上去哪条都像痴人说梦。
他硬是把124天时间分成了几个大段,几个小段。对其他人来说,一天16个小时的学习计划也许难以接受,但对这个可以搏命的年轻人来说,他的血在沸腾,偶尔沸腾不起来,就拿红牛继续沸腾。
他把7500个单词背了两遍,政治市面上所有选择题做到无题可做,休息时间是在图书馆专业课书架旁整理笔记。
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把前夜背的知识点再温一遍,早上在图书馆的路上,耳机里放的是许巍《曾经的你》。
如果一个人有了动机,背马原通篇知识点都可以满怀微笑。
2015年12月27日下午专业课二考完,走出考场。这位年轻人突然想起一句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痛快!痛快!
三、
这位年轻人是我。
是你,也是很多普通人。
绝大部分人是要在一段时间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游戏上混分,工作上混日子,感情上混心。有人愿意委屈一下,暂时地混混,到最后真把自己变成个混子。有人想逃,一刻都不停留。
我很幸运,在最能决定未来变成个什么德性的5年里,一次经历告诫我要做立马就去做,一次经历告诉我结果可以很差,但你得对得起自己把头一甩的潇洒,而不是以泪洗面,“我悔不该……”
如果没经历这两件事,我到现在仍是个混子。混一个差不多的职业,混一台差不多的车,混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
考研初试成绩下来时,专业课一差5分。原以为英语政治会考的很差,结果英语一73分,政治72分。
但是,问心无悔。
足够。
从「打完游戏上床脑子里想的是第二天怎么打游戏」,到「想靠双手赚钱,敢对理想奋力一搏」,也就短短的33个字。
却用了5年时间。
来得及,一切都还来得及。
年轻人,请奋命找工作,奋命工作,奋命寻求生活,奋命热爱生活。
请继续加油。
感谢周源邀请
5年,不长不短,却经历了人生非常重要的三个阶段。
5年前,我还在做蓝光DVD。
和发展势头迅猛的手机事业部相比,蓝光事业部是一个不太容易被关注到的团队。40人左右的小团队,很多人跟我一起工作了近十年,理念一致,配合默契,工作没有太大压力。2005年,我们在海外就从论坛开始,和海外的发烧友交流怎么做产品。很多发烧友很专业,甚至比我们工程师还牛,他们会提很多问题和建议,我们都会认真听取,体现到后面的产品中。跟用户一起做产品,用户对品牌具有很强的拥有感。
DVD已经便宜到20美金的时代,我们却在500~1000美金的高端市场打败了DENON、SONY等国际一线品牌,几乎囊括了欧美视听领域的专业大奖。这些荣誉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好像有一种为国争光的感觉。也让我们明白:好产品没有国界。只要产品好,用户就会认可你,尊重你。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5年前(2011年)将事业部的愿景定为“做一个受尊敬的全球品牌”。当时蓝光团队很小,但发自内心的相信只要跟用户在一起,坚持产品梦想,品牌梦想就能实现。
------------------------------------------------------------------
2011年11月,负责OPPO手机海外市场,2012年3月也开始负责国内市场,一不小心踏入手机行业。
看似一个外行闯入,但作为一个理工男来说,我觉得产品的理念和原理都是相通的。一直以来,我个人很喜欢看产品的拆机图,我收藏了很多产品的内部拆机图,我记得第一次看到Mac Pro的拆机图,里面做得真他妈美,你不得不佩服苹果。我之前摔过主板,并不是为了强行装逼刷存在感,就是因为看到那个主板布线太丑。虽然不影响功能,虽然用户很难看到内部结构,但我看到丑陋的东西就会有强迫症,心里极不舒服。作为一个产品人,产品能不能做出来是一回事,但你总得知道什么是美的。
2012年的时候我们发布了Find 5,在全国30多家体验店首销的时候,都排起了很长的队,当时还是年关,有一些用户将火车票退掉就为了拿到手机,看到这些非常感动,深刻感受到一个企业,把产品做好,承载了很多的社会责任,现在说这些感觉好矫情。后来做一加的时候,通过交流发现,论坛第一批“加油”(热爱一加的用户称谓)很多都是因为Find 5追随过来。
---------------------------------------------------------------------------------
2013年,互联网思维很火,感觉是互联网要颠覆一切的感觉,现在好像没什么人再提了。当时大家都跟着炒概念,个人一直比较反感这些虚的东西。互联网思维的根本还是做好产品,用互联网的方法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企业的运营。
13年底,几个人一起,成立了OnePlus(一加科技)。互联网有个天生的优势,可以省去渠道的费用,口碑传播快。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品质生活。自认为做好产品还是我们最擅长的。
当时为品牌定下了一个Slogan:NeverSettle(不将就)。不将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不是完美,而是一种追求。
带着这股劲,2014年4月23号发布了一加手机OnePlus One,大获好评,在海外得到了Times、 NYJ、 WSJ 这些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很多人都不信,说你一加是不是只会吹牛逼?在海外是不是请了水军?我记得很清楚,有篇新浪驻硅谷记者写一加的文章里提到:作为中国科技媒体人,夸奖国产的手机品牌反而是有风险的,因为很容易被质疑为“水军无疑”或是“收钱了吧”。
对此我很无奈,同时我意识到这背后的根源是长久的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不自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我希望一加的出现,能给大家多一点相信。经常有人问我一加在海外怎么火的?我说其实很简单,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要好。
2015年一加做了两个系统,两部手机,一个耳机。这对于一个新兴品牌来说其实是极大的冒险。也导致2015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后来我也反思,2014年的成功一度让我们迷失方向,但2015年的遭遇及时让我们清醒,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反而是一件好事。在团队、软件产品上都日趋成熟。相信2016年能给用户呈现一个更加成熟的一加。
2015年的手机乱战,厂商纷纷脱裤子竞争,搞得这个行业赚钱都变成一件可耻的事情。但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会长久,基本的商业规律不能违背。我一直在内部讲,我们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们会把有限的事情努力做到最好。我们只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就会有一席之地,最终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很多品牌可以赢得市场,但未必能够赢得尊重。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国际品牌,是一加一直奋斗的目标,这点永远不变。
-------------------------------------------------------------------------
5年,是智能手机疯狂的5年,也是我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5年。在一加出来之前,行业内流行参数配置,性价比,很少有人强调产品的细节。自一加出来之后,手机厂商都开始讲产品的设计,工艺,手感。对于行业的这些变化,个人还是十分欣慰的。很高兴我一直做着我喜爱的产品,如果自己都不喜欢就别出来做了。如果不喜欢而坚持,那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希望下一个5年,我们还能在这愉快的聊产品:)
Never Settle
感谢邀请。
这5年时间对于我个人和工场来说,确实都有不小的改变。
首先,是我个人心态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几年前,我曾经很偏执地相信: 世界因我而改变。我会热衷于追求影响力的最大化;认为影响力越大,做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正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当时的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快速地运转。直到后来生了大病,养病期间,我才有功夫沉下心来仔细去想:精确地计算每分每秒如何能够产生最大的影响力,或者几乎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的重要目标,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事情是否正确?
旁观者角度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但要一个身在其中的人从之前的状态里脱离却很难。我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体会到:珍贵的生命旅程中,只要让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就好。不必改变别人,只求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换言之:如果我做一件事情,其他人也都来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好一点?如果会,现在的我就去做,但不会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让我感到平和与高兴的还有创新工场的稳步成长。
五年前,当工场团队很小,也就是我们内部定位处于孵化 + 投资的第一阶段时,我认为创新工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李开复的品牌。一方面,我对于公司应当有巨大的启动作用;另外一方面,这对我个人也积攒了非常巨大的压力。
之后随着创业者经验的提升,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不断地迭代,整个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找到了更好的目标。工场作为投资者,除把钱投给比较好的创业公司之外,也持续提供投后的价值。包含在人员招募、公关、财务方面的帮助,或是公司发展、产品方向的规划建议,我们都会非常重度参与。在投资 + 投后的这一阶段,工场的团队有了进一步扩张和成长,合伙人制度保证了公司进入一个规模化、可运营的程度。即便在我生病,没有办法具体参与公司的业务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仍旧做的非常好。这些伙伴们有的出来创业成为合伙人,快要上市了。有的则在公司内部进一步成长;管理很大的团队、很多的资金,方向完全交由他们掌控。工场对外的形象和投资的成果也被大家进一步所认可。
最近一年来,我们看到行业继续有一些改变,也看到巨大的机会。
其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在接触、改变着每一个传统行业。而面对所谓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前寻找即将被改变的领域。
其二,本土资本市场开始崛起。它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去理解和对接人民币的投资人、市场、上市渠道以及退出情况。
其三,需要有产业化的投资布局。比如在互动化的娱乐领域,能否整合发行渠道,有没有互联网电视的资源,有没有电影的发行资源,有没有动漫的资源,甚至有没有电影院的资源等愈加重要。因为它不是一个全虚拟的行业。创业者一定会希望能够看到投资人的帮助,不仅仅来源于投资加上投后的概念,也不只是对产业分析的理解,他还希望你能够有真金白银,真才实料的后期资源。所以我们手中不能只再有最好的行业经验分析,而是需要努力达成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或者是资源的合作、互补。 等于投资 + 投后 + 产业资源 + 二级市场。
它的复杂度意味着我们要做、要学的事情越来越多,因为对新的事物, 包括二级市场的融资、退出、券商关系甚至A股的合作伙伴等,都需要重新建立更加清晰的认知。今天互联网已经不是独立的产业,它与传统产业紧密连接。我觉得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个能够找回初心,继续出发的新挑战。
当然,知乎也一直是我特别关注和热爱的项目。最近半年大家都在谈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把吃喝玩乐通过互联网来解决。而实际上人类最有价值的宝藏,是人们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觉得它也非常的生逢其时,作为一个知识、经验和智慧的共享,机会和挑战同样巨大。我希望知乎能够找到理想和商业的平衡点,未来和工场都越来越好。
最后也说些题外话。
借此机会翻看了一下自己的回答记录,这好像是我最近一年以来在知乎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好久都没有过回答行为,以至于有的朋友就会私信问我:“开复你作为早期用户之一,是不是抛弃知乎了?”
其实并非如此。我逐渐比较少参与回答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
大家也许知道,创新工场成立后投资的前几个项目,都属于移动互联网工具型,因为当时我们预判智能手机的使用增长会加速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而知乎是我们投资的第一个新类型公司,作为初创参与者,我们当然希望帮助每一个被投资的公司发挥它的潜力,达到最好的成长。所以我们也很愿意帮助知乎收集到首阶段足够对应的用户群。而且在当时,我们刚开始做创新工场,本来也有很多人关注并希望了解其中的一些详情。基于这两方面因素,我参与了一段时间的深入回答。
而之后我看到知乎有了很好的成长。举个例子,我回台湾养病的时候,很多台湾的朋友说都要上知乎,它的影响广度甚至比我想的还要巨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知乎带动了中文互联网投资、创业等领域的信息流通。很多讨论话题,能够回答的从业者已经很多,陆续又有很多新的、很厉害的人加入进来,这其实是让我个人特别欣慰的。
还有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半年前周源和我聊天时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周源邀请我除关注科技相关的讨论外,也可以参与其他兴趣有关的问答。我回答他说:不用你说我也想过。因为生病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呆在家中研究室内装璜和厨房设计,因此在这方面已经蛮有自信。可是当我真正搜索的时候,才发现相关问题下面已经有很多厉害的设计师的回答了,懂得比我专业很多。不看不知道,看了有井中之蛙的感觉。所以这代表平台做得不错,也意味着需要我们雪中送炭的时间已经过了。与其锦上添花,不如把我个人更多的时间花在帮助我们投资的一些新公司上。锦上添花的机会有很多,也是每个投资人都愿意做的,但雪中送炭会更重要一些。
另外,经历了生病的事情后,我确实把放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有意识的减少了一些,包括微博和知乎都是。而且你可能会发现:最近1-2年知乎上有关创新工场的一些讨论,都有我们其他的同事,包括投资经理等做了很详细、精彩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成为工场在知乎很好的品牌发声者了。所以虽然我现在仍然会花时间看,补一补养分,但其实不太有频繁参与的必要。
之后在工作和家庭之外,有时间的情况下,如果能发现有一个真正有自信答得比别人更好,或者能够提供比较有价值观点的问题,我也还是会参与的。也祝知乎五岁生日快乐!
今天 1 月 26 日,知乎上线五周年。
有两个小故事有感而发一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的儿子。
他出生那天,出了意外。在产房门外等了一上午,但当门打开的时候,只有一位医生,她说「你家小孩呼吸有问题,需要立刻转儿科急诊,在这里等着。」然后,门关了。
我站在门外,当时就傻了,一下子不知道如何独自去面对这个状况。那时知乎刚上线一年,我正忙于学习如何做一个创业者,怎么带团队,做一家公司是怎么回事。家里的事情,因为一直有老婆在操持,有老丈人在帮忙,我不需要承担太多。接下来的几分钟,是我生命中最长的几分钟,我开始胡思乱想:怎么可能呼吸有问题呢?产房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开始害怕,感到绝望,想去找在病房等候的姥姥,姥爷求助,他们也许会知道接下来应该干什么。
但在最后一刻,我冷静了下来,我必须要独自面对这一切。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父亲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我去照顾好家人,在产房门再次打开之前,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父亲。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勇敢面对。
那天接下来的故事,我老婆是在 3 个月以后才全部知道的,「当产房的门再次打开,我抱着小生命,和举着氧气袋的护士,一路狂奔冲到重症监护室……然后悄悄藏起病危通知书,回到病房陪她讲笑话。」
四年过去了,我儿子非常健康,这件事已经很少被提起。偶尔驻足思考,我会把它拿出来,翻阅一下当时的自己。
第二个故事关于旅行
我第二次去西藏,目标是转山。抵达塔尔青镇那天是 12 月 9 日,因为冬季寒冷,镇上的酒店和饭馆的人都已经撤走了。
@张亮笑我的旅行都是苦旅。转山旅行的确非常艰苦,2 天的时间,徒步行程是 56 公里,而我在第一天快到中途休息点止热寺时,耗尽了所有体力,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走完最后 2 公里用了 1 个半小时。晚上睡了一间牲口房,四面漏风,冻惨了。
第二天,难关是翻越 5630 米的卓玛拉山口。头一天晚上下了一夜雪,深及膝盖,6 点出发,待我爬上山口,已经是中午 12 点了。登顶那一刻,我已累瘫,活了三十多年,体力从来没消耗到这个程度。张嘴拼命呼吸,浑身疼痛,坐下就不想再起来。
等我恢复过来,人便开始有些小兴奋——也不过如此嘛,体力又回来了,山口已经翻越,剩下的,就是直奔终点了呀,后面都是下山和平路了。
但是,后面的三十多公里的路,才是真正的挑战。一鼓作气攀登山口时,目标在前,你会执着一念,而当平路行走时,却很容易失去目标。攀上山口之后的路,是在你以为胜利已经取得之后,随便走走即可完成的路,但当真的走进冈仁波齐背阴面的山谷,阳光逐渐消散,迎面的寒风慢慢带走你身上的热量,前面的路都像是重复的,你开始感觉不到终点,攀爬山口的兴奋感被一点一点消磨,直到开始怀疑是否有终点。
那天最后走回塔尔青,夕阳泯笑前,我特别想给我的团队打个电话,创业如选山攀崖,让我们兴奋的,是一个一个可见的目标,但让我们抵达终点的,却是忍得住寂寞,兴奋消退仍然埋头远足的耐力和坚持。在那个逆风、背阴的山谷里,你已兴奋全无,是否还有力量驱动自己继续前行?
一年过去了,这段 56 公里的鸡汤经历我还蛮受用的:)
五年,海盗们生日快乐。
五年前的这个时候,2011年1月底,我还是大二上学期,在北京昌平。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也许是复习的生无可恋,突发奇想就上网搜索了下美国的法学院是什么样子。跳出来的第一篇帖子就是一个清华理工男,耶鲁环境硕士,同时收到了哈佛和耶鲁法学院JD的Offer,最后去了耶鲁。那帖子写的生动有趣,作者虽然自称理工男但是文字功底很棒,看得我心潮澎湃,恨不得也想飞到美国去,去耶鲁,每天抱着厚厚的案例书跟教授吵架,一脸高冷又气场十足的穿梭在校园里。
正巧我那个时候喜欢没事逛学校BBS的跳蚤市场,那天刚看完清华理工男的帖子,就在跳蚤市场上看到一个学姐在卖全套LSAT(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说是自己实在不想考了。刚看完人家的经验贴,正热血沸腾的我,当即决定拿出两周的生活费——四百大洋去把这堆书抱回来。还记得回到宿舍的时候,分了三次把一共能有我半人高的书抱上来,室友像看神经病一样问我——你又抽什么风啦?
从那时候就掉进法学院的坑了。拖拖拉拉的准备考LSAT,第一次成绩不理想cancel掉第二次又没达到预期目标,被一同复习一直以为水平还没我高(后来升级为男票)的基友半路狙击分数超出一大截,犹豫纠结了几个月还是决定申请,运气爆棚申到了T14吊车尾的乔治城,欢天喜地的去了。到了美国后,发现自己还挺适合学法律,这条路算是误打误撞的蒙对了,第一年成绩出来后就顺利转学到了耶鲁,也拿到了纽约大律所的Offer。现在2016年1月,来到耶鲁已经一年半了,还有几个月法学院就毕业了。回头想想,距离一开始打算读JD的那个冬天,正好已经五年了。
2011年的我,还是个土了吧唧的大学生,喜欢打辩论跟人吵架,也喜欢挂个相机满校园乱逛的摄影,偶尔化妆买点好看的衣服,但因为总是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各种被小伙伴亏说"浓妆淡抹总不相宜"。整天嫌自己腿粗,嚷嚷着要减肥,却从来都是饿一顿晚饭后就回归原状。学习也是一开始一腔热情,行动力超强地作准备,兴奋的睡不着觉,但从来打不了长线战役,LSAT拖拖拉拉折腾了一年半,中间放弃过好多次跑出去玩别的。就这样一个没长性没耐心没毅力缺乏自律性的我,居然一点点进步着努力着来到了最开始梦想的地方,想来人生也真的很神奇吧。
更神奇的是,今年年初回北京,经某学长介绍跟另外一个耶鲁法学院几年前毕业的学长搭上了线,他现在正好在我毕业要去那家律所的北京办公室,已经第六年了,也算是同门嫡系兼未来律所上司,我好不容易回趟北京自然要求见面求抱大腿的。一起喝了下午茶之后,我回家的路上,忽然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这不就是我五年前看过那片帖子的Po主吗?年龄和学校背景都对的上啊,耶鲁本来也没几个中国人。回家一问,果然是他。所以说人还是要做梦的,哪怕是看起来很遥远的白日梦,万一就实现了呢?
过去的五年,其实比起自己取得了哪些成就,更让我觉得欣慰的是,自己在一点点努力着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当然也可能17到22岁,本来就是一个人慢慢蜕变,慢慢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长处,探索到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的过程吧。
(因为我念书比较早所以17岁就上大二——这个再另外一个答案里解释过啦!)
相比起五年前又懒又宅,不爱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但是又喜欢立口号的我,慢慢也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每天要求自己最少学习六个小时,所有的reading作业提前规划,循序渐进完成。每周坚持打卡锻炼五个小时,从大学时候的懒逼死宅变成现在钢管舞长跑桑巴舞打壁球骑自行车做俯卧撑什么都想练一练的健身喵。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感情都要求自己有明确而专一的方向,不再人云亦云,混混沌沌被环境推着走。坦然接受并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但却明白自己的真正擅长的是什么,不去跟别人比较无用的东西,好好做自己的事,努力读书和工作,认真生活,活的踏实而坚定,不迷茫不慌张。
好吧其实上面一堆都是自吹自擂,虽然我有一点点在进步,但是也还没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状态啦╮( ̄▽ ̄)╭。拖延症和懒癌都还没有完全治愈,不过比起从前的自己,已经好很多了不是吗?
接下来的五年,希望自己能继续并坚持适合自己的路,破除一切迷惘和不安,遇到困难也能冷静而理智的解决。希望自己能更加自律而坚持,读书健身,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进行时间管理,每天都要打败拖延症和懒癌,认真积极的活着——其实五年后我能走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要保持正能量,鞭策自己不断反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五年后的我能回头看看,发现自己一直在认真努力着,慢慢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就真的会很满足了呢。
快过年了,到处都冷冷的,美东也刚经过一场暴风雪的摧残。干了这碗热热的鸡汤,新年继续加油啊喵!(●°u°●) 」
五年,实现了人生理想,不再追问人生意义。
心里觉得无愧这句话:【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第一年:2011年
5月 横渡了琼州海峡(30公里)
7月 横渡了渤海海峡(130公里)
[纯人力,无护航式独木舟横渡,属于国内首次。这是“无护航式”横渡颇受争议的一年,也是我从大型团队转向小型的开始。]
第二年:2012年
环渡了海南岛(846公里)
[纯人力,无护航式独木舟环渡,属于国内首次。这是人际关系颇受争议的一年,极端艰苦环境中,人性中的良善显得无比脆弱,我从小型团队转向单飞。]
第三年:2013年
独木舟跨省穿越(南中国海1000公里)
我想试试不用坐车,划船去其他市或者省看看。
[纯人力,无护航式独木舟跨省穿越,属于国内首次。这是长线旅行的开始。]
第四年:2014年
独木舟跨国穿越:泰国--柬埔寨(900公里)
[不知道这条线有没有外国人用独木舟穿越过,沿途遇到各国游艇客,心里装满了感动和感慨。这是国外探险的开始。]
漂完了珠江干流(5000里)
[这是从海洋转向河流探险的开始]
第五年:2015年
漂完了黄河全程(5490公里)
[这一次,花光了所有积蓄。是重新赚钱的开始。]
下图红线,是我用纯人力独木舟,在地球上划出的一条轨迹。
以上是我过往五年的人生节点。
每一段航程,都有刻骨铭心的故事。
每一段航程,都有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
每一段航程,都让自己离梦想更进一步。
它对我现在的影响就是:别BB这BB那,想到该干什么或者还想不到该干什么,都先专注干好眼前的事情。
感谢点赞的知友!
好久没在知乎上写任何文字了,但经常能学到些东西,感谢知乎。今天是知乎五周年,祝贺。
从培训界转型,做了一个科技公司
2012年,只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开了一家科技公司。接下来的三年半,是这辈子身心都最累的三年半,遭遇了大规模的批评、讽刺和诋毁,头发掉了一半,胆结石大了一倍,体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但这些跟我获得的无穷无尽的快乐、满足、成就感和难以置信的温暖支持和鼓励相比,屁都不是...或只是一个屁罢(注意在知乎发帖时考究的用字#墨镜#)。如果没有意外,我后半生的全部,除了家庭,也就是这个公司了。能每天从事自己热爱的、有益于人民的伟大事业,随手还能把家人照顾得很好,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做第一个公司时惹了一个大流氓
准确地说,不是“惹”了,而是“搭理”了一个大流氓。虽然“搭理”得很欢乐,但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后来不长记性,做第二个企业时还搭理过一个小流氓。做企业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以后再有流氓惹我,而且我那时还没退休,我会都记到一个小账本上,留到退休后再说。原则上,真正严重的流氓是不能放过的,原谅不该原谅的,是所谓“道德上的深刻堕落”。
维权时让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我是一个大流氓
跟某厨房设备企业维权时,虽然大多数了解前因后果的媒体和网民对我的行为是高度认可和赞许的态度,但对很多无知、无趣、无调查有发言权、价值观可疑的企业界人士来说,某厨房设备企业“还是挺好的”,而这个叫“老罗”的人应该是一个“惹不起的大流氓”。这对我后来做企业或多或少也带来了一些尴尬,但整体上说来,还是利大于弊的:1.他们毕竟是生意人,有生意做还是会和我做;2.我无权无势,那些没有原则的生意人怕我,对我是好事,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莫名其妙地跟一个游手好闲型的小兄弟维系了松散无比的友情并因此阴差阳错地受益
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其实很少见面,我帮过他一些忙,但微不足道,偶尔见面时大家也就是贫两句无聊的话,忙的时候,只贫一句。但我两次创业(我只做过两家公司)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我们共同朋友圈里都公认贪玩,爱嘚瑟,严重不靠谱的小伙子,两次都随随便便就帮了我极其重要的忙。如果没有更好的例子,这种就是传说中“命里的贵人”了吧?我的社交经验里,还有几个类似的例子,后来我就渐渐理解为什么做企业的人大都迷信了...虽然我永远也不会弄一个金属癞蛤蟆放到木雕关羽的边上。上次回家,还有朋友建议我烧一个真手机给我去世的父亲,我说,就算京东把坚果手机的价格下调200元至699(实际上他们最近刚刚这样做了!),使得烧手机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我也不会做这么不环保的事儿。
以貌似毫无希望的开局,骗来了一大批善良、正直、聪明、有才华的理想主义中青年一起创业
锤子科技最初的几个软件工程师,几乎都不是学安卓的,大都是入职后才开始看生平第一行安卓代码。他们从很好的互联网公司或芯片公司来到锤子科技,并且几乎没有人看好锤子科技的发展,但当时我像傻x一样得意洋洋,对此一无所知。后来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当中有些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经常在群里交流负面情绪,我说你们他妈的这么不看好公司的前途,当初为什么要来?他们说上学的时候听了你的录音,心里当你是启蒙老师,现在看你犯傻要做一件找死的事,就觉得,那就浪费个一年左右的时间帮你了结这个心愿吧,反正吃技术饭的,到哪儿都不愁工作,谁知道这破公司搞这么久还他妈迟迟不倒闭......咦?公司怎么牛人越来越多了?不会真的能成事儿吧?
过去的五年,算来应该是2011-2015年。
1.
2010年,我离开居住了两年的香港,来到英国利物浦,开始读博士。当时我已经本科毕业五年了,在这个时间点上选择读博士,并不是一件容易下决心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在当年的同学们逐渐开始在职场上成熟起来的时候,我不仅要放弃追赶大家的脚步,还要付出额外的几年在未知的(学术)世界寻找新的定位。当时我已经十分清楚,这个选择绝非职业生涯的助推器,相反,它一定会带来艰难的挑战。
即便如此,当时还是下定决心选择这条路。相信每一个选择读博并且最终完成学业的人,都会有相当复杂的感情。对我而言,能不能把书读好这件事情,实在是一件太过沉重的心结。其中难以描述的,就不多说了。总之,为了解开当时的心结,决定无论如何要完成这件事。读博的整个过程,我过的并不轻松。越到后来,越是感觉精疲力竭,不夸张的说,只觉得这是一笔沉重的人生债务,绝不能放弃,绝对要偿清。
一路挣扎着,到了2014年底,终于通过了博士答辩。当时的心情,其实没有太多喜悦,只觉得终于走完这段路,快让我歇一歇。但回过头看,这个时点的确是人生重大的转折。仿佛从那时起,才终于摆脱债务枷锁,从此可以享受自由的空气。
2.
2011年,因我的博士项目受伦敦一家公司的资助,应公司要求,我搬到伦敦进入公司,开始参与开发工作。在这里,我遇到一位影响我极深,可说是此前前所未见的奇人,即是那时公司的老板。他身上融合了这几样特点:多年做交易员形成的冲动,暴躁,强力的性格;超级工程师所应有的缜密思维,知识面,技巧;极强的自控力和惊人的勤奋。
老板性格急,譬如今天布置一个任务需要用到一项全新的技术,第二天就要来问做到什么程度,完全不顾及你甚至还没有时间通读一遍文档。任何具体的工作安排,一旦布置下去,平均每隔半小时就要来问进展,甚至午休吃饭的时间也是无视的(他自己的午饭就经常是买个三明治边走边吃,出门十几分钟,回来时已经直接进入工作状态了)。
而因为其自身的极高素质(智商+技术水平,比如亲自手写高性能二进制位运算操作这种事就不说了),在技术方面与其对话是一种极难的挑战,汇报工作时任何浑水摸鱼的想法都是无法幸免的。我自己就必须倾尽脑汁才能跟上进度。这种高压,当然是全公司所有人一视同仁了,然后的确有抗压能力差的同事无法承受。我就亲眼见到一位同事在会议上被连续问责半小时技术失误后情绪崩溃,五分钟后写了辞职信。
他的自控力之强,可说刷新我的三观。50岁的人,可以做到每天4点起床,检查系统,看论文或技术文档,然后9点钟精力充沛的来公司,高强度工作到晚上7,8点,这种状态只是日常。单纯说勤奋,我也可说见过很多勤奋到自虐程度的牛人,但是勤奋到这种程度,仍然身心健康,性格开朗,我就只见过这一位。自控,但不自虐,我是在这里学到的。
跟这样一个人密切共事了近四年(事实上其他几位同事也并不逊色太多),我可以说这绝对是一场以命相博的过程。我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我学会了与其对抗的方法,也得到了工作上的信任。我甚至特别相信今后再难遇到比当时更困难的局面,更难对付的对手。这其中的收获绝对远超任何学位或是履历。
在后来的日子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如果是他,会怎样面对?每当此时,总能找到力量的源泉。我想,这就是真正的恩师吧。
3.
2011年,我已经注册了知乎。不过那个时候所面临的挑战及困难实在太多,根本无暇顾及。直到2014年中,随着知乎日报的慢慢普及,我突然注意到量化交易这个我过去几年一直从事的行业,居然也有很多同行的讨论被推了出来。这个时候,我的博士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在公司里也算是进入了相对较从容的状态,于是得以有时间在知乎上写一些专业相关的回答。慢慢的竟然也成为了相关话题下的热门回答者。
回头看,这件事可以说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我本身的性格可以说相当内向,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公众场所,我很难和别人形成有效互动(我甚至愿意认为这就叫社交恐惧)。随着知乎上我写的一些回答的传播,在一些同业聚会的情况,有些人因为看过我写的东西,在初次相识时自然就有了话题,减少我很多尴尬和窘迫。然后以知乎为社交平台来使用,我又得以结识了业内很多有趣的小伙伴,这些散步在全球各地的背景,年龄差别都很大的人们,竟然也可以因缘际会的结成朋友,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一年多的回答,最终整理成一本小书《我是高频交易工程师》(
http://www. amazon.cn/dp/B017L8WQGO /ref=kd_we_zhihu_web_061115)。前面说了一些沉重的话,这里就引用一位长者的话来收尾:很惭愧,就做了这么一点微小的工作。诗就不念了,今后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
过去五年,可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我失去,我学习,我成长。重要的是,我得到坚实的内核。今后路漫漫,我心中有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