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来越多了,场景越来越好看了,节目越来越没意思了。
《向往的生活》的原版是韩国的《三时三餐》。在韩国,《三时三餐》本来就是一档慢综艺,节目的吸引力就在那个“慢”上。客观来说,《向往的生活》第一季是不错的。一方面,第一季的人少,另一方面,第一季也的确做到了慢。
先说说人。《向往的生活》第一季的场景就是北京郊区一个普通的农家院,每期来的嘉宾一般也就是一两个人。这样一来,几个人之间的互动就可以更深入,就算是那些原本嘉宾不熟悉的人,至少也也有插话可聊天的机会。比如说第一季里的陈赫,一个人就占了一期半的节目,效果其实还不错。但到了第四季、第五季,一期节目里来五六个人是常态,这里面往往既有黄磊、何炅的老熟人,也有一些不知道什么地方窜出来的选秀偶像。如此一来,在节目里往往就是黄磊、何炅跟之前的老熟人聊天,彭昱畅和张子枫如果选择跟在黄、何身边,那其他人就被冷落了,整个节目就缺了一块,而如果他们选择去陪那些年轻人,那整个节目其实就差不多分成了独立的两部分,割裂感就很强。怎么看怎么尴尬。
再说说慢。《向往的生活》第一季里,一个嘉宾做两三期节目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相处时间长,能聊的话题也多。像第一季,谢娜一个人就占了三期。但是到了第四季、第五季,一组嘉宾一般也就是串一场,第二天就要走。人本来就多,交流的时间又短,最后能感觉出来的也不过就是有人过来吃了顿饭而已。
再加上从第二季开始,这几个人的院子越来越大,风景越来越好看,节目中间又插着那么多广告,味儿也早就变了。
对比来说,第一季和第四季给我的不同感觉是:第一季好比是你家某个关系不错的远房亲戚到你家来串门,然后你们一家跟他其乐融融的聊天,过了两天他非常高兴的走了;第四季则像是七大姑八大姨各自拖家带口来拜年,十几个人呼啦啦的进来,每个人随便说几句“过年好”、“祝大哥今年发财”之类,然后故作熟络的寒暄几句,过上一个小时就走了。
而韩国的《三时三餐》虽然也已经过了很多季,但现在节目依然是一开始的样子,也算是初心未改。国内的综艺节目反正就是这个鬼样子,不管什么不错的节目抄进来,只要节目火了,最后一定是不断地塞人塞人塞人,最后把整个节目搞成演艺圈团建。
MC四人没话找话/成语接龙中
“叮零零......”
“彭彭电话来了快去看谁来了,妹妹也跟着去”
“喂,您好,这里是蘑菇屋,请问您想点什么菜”
“我想点红烧龙头”
“啊?”
(彭彭走出房)
“黄老师,那个嘉宾要吃龙头”(疑惑状)
“吃龙头?不给做”(愤怒并瞪大眼)
(一个小时后)
“黄老师,何老师我们来了”(嘉宾欢天喜地状)
“啊,张三,李四,王五,好久不见”(拥抱)
(开始参观蘑菇屋,并赞叹真好)
(硬广中.....)
(开始喝茶)
“黄老师,有我们需要帮忙的吗?
没有吗?那我去把碗洗了吧/柴砍了吧/桌子擦了吧/睡一会儿吧”
(下午傍晚)
“彭彭,你带张三,李四去把玉米收了/甘蔗砍了/水稻插了/鱼捞了,何老师,帮我弄两根葱好吗”
(彭彭和嘉宾穿完装备)
“黄老师,我们出发了”
(黄老师抬头,笑)
(彭彭、张三和李四奋勇干活挥汗如雨中)
“黄老师,我们回来啦”/“累死我们了”
“辛苦辛苦,我给你们准备的姜汁撞奶/水果沙拉/冰红茶/凉茶赶紧喝一下,辛苦辛苦”
(开始做手工/静坐/围观炉灶/洗澡/岁月静好没啥事)
(硬广中......)
(天色渐晚)
(所有人围观黄老师与炉灶)
“开饭啦”(何老师欢呼状)
“黄 老 师 辛 苦 啦”(全体欢呼)
“yuuuuohhhhwwwooo”(全体赞美食物)
“这个菜绝了”(何老师长翅膀)
“今天我们欢迎,张三,李四,王五来到蘑菇屋”
“谢 —-谢 —-黄 —老 —-师”
(饭毕)
“唉张三,你会玩黑魔法/开还是关/数马吗?” / “唉,李四,你还记得我们当初拍那个戏的时候王五才17岁...”
(玩游戏/回忆人生)
“睡觉了,晚安”
(翌日早厨房中)
“唉,张三你怎么起这么早,李四还在睡着呢”
“搞体育的/年纪大了/睡不着/早起锻炼的就是觉少”
(哈哈哈黄老师与嘉宾对视一笑)
(十一点最后一位嘉宾醒来)
“来来来,快吃个早午饭,我刚给你们做的米线/炸酱面/葱油饼”
“wowwwwww好好吃”(众人除何老师赞叹中)
“绝了这个米线/面/饼”(何老师赞叹)
(饭毕)
“黄老师,我们要走了”
“哦哎,彭彭,快去送送张三李四王五”
“好舍不得这里,这里空气好好/好放松/好温馨/像回到小时候/好好吃/好好玩/像家人”(旁白与手写体)
MC四人没话找话/成语接龙中
“叮零零......”
“彭彭,快去接电话”
.............
我看不下去了。
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每天上班下班,我每天外卖便当,我每天算完房租算交通,我每天都在斤斤计较那一元两元。
何炅,2000元的保温杯看不上,万元的按摩椅才能换来一个微笑,金条收完一片死寂。
黄磊,女儿读的是名校,家里的厨房比我租的房子都大,还有专门的健身房,谁见了他都是点头哈腰。
彭彭、妹妹和来蘑菇屋的每个人,不说日薪208万,少说一天赚的钱比我一年赚的还多。
他们耕个地就是好累心疼,背个果子就是勤劳刻苦,几个朋友过来就一群人感慨世外桃源。
这是什么狗屁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巴比伦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下是无数巴比伦奴隶的呐喊,向往的生活建立在镜头外打工人的加班加点。
自从我知道郑爽日薪208万,看到这些真人秀里的明星就让我作呕。
他们把计较一两块牛肉和鸡蛋当成一场游戏,可那TM就是我的生活。
他们把做饭洗碗当成生活的趣味,可那TM就是我的现实。
他们把接地气当成一种玩笑,可我TM就生活在地里。
他们把我这普通人的人生当成一种游戏,当成一种趣味,当成一种玩笑。
郑爽说我们普通人遵纪守法是好传统烂习惯,你们可以想见那些个明星平日里是怎么看我们老百姓的。
镶着金牙表演无产阶级。
我可艹他M,去见鬼吧!
——更——
我当时写这不到500字,是绝对想不到能冲到100K赞的。
说我制造阶级矛盾的知友,您太看得起我。
我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码字工,我是一个百无一用的文字民工,我除了会写点文章,什么也不会。
您说的那玩意太强,我制造不出来。
矛盾从来是制作不出来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发出了刺耳声音,是声音的错吗?
这区区不过500字能获得100k,真的是我写得好吗?
并不是。
一把破哨子响起刺耳的声音,引起了大规模骚动,是因为火已经烧到了眼前。
民众开始意识到一件事:
太多的人正在我们的屏幕上消失。
他们是在工地里搬砖的农民工,是流水线劳作的工人,是田里耕种的农民,是在城市里从美团换到饿了么的外卖员,是这个时代普通大众。
我们普通且真实的生活在屏幕里消失。
屏幕上放送虚假的美梦,让我们无暇思考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何会让人如此痛苦?
民众开始警觉这种危险的变化。
我们的精神文化正在和我们的现实脱离。它们不再是反映生活,而是掩饰生活。
曾经,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能走进白区,如今却连饭圈走不出。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民众的幸运。
前者是本应反映生活的文艺工作者只想着做资本的禁脔,满脑子海市蜃楼,后者是我们民众还保持对腐朽的警觉和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
向往的生活的春天很美,但已经离那个曾经真实且动人的人民文艺工作者的春天很远很远。
最后,送上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
此文不再更。
春天里来百花香
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
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朗里格朗朗里格朗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
为了吃来为了穿,昼夜都要忙
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没工作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
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
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成败不是从天降
生铁久炼也成钢也成钢
只要努力向前进
哪怕高山把路挡
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遇见了一位好姑娘
亲爱的好姑娘,天真的好姑娘
不用悲不用伤,前途自有风和浪
稳把舵齐鼓桨,哪怕是大海洋
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处有曙光
——《春天里》(电影《十字街头》的插曲)
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能好才怪。
明星综艺真人秀的最大的一个爽点是: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被认出来。
另一个爽点是:看明星如何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如何暴露真实性格。
现在《生活》里全没了。
节目组的编剧换得挺勤的,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也越来越明显。导演组的问题也很大,我知道这不是编剧的问题,有问题也是导演和编剧商量出来的,编剧没啥主见,裤衩子一穿,什么屁都得接着。导演组从一开始就预定人设,定死了框框:甲是在厨房炒菜的,乙就是个会傻笑的。艺人还秀个鸡毛啊?还真人秀,哪里真,哪里秀了?
要我说,赶紧转型,弄明星贫地(或荒野)生存、明星纯农人生活去,就真·知青上山下乡那种,撕起来更好。
前提是真的放置生存,不钦定人设,不先定框子,不故意挑唆。要相信艺人,相信观众,真实的反应才是大家想看的。不用替艺人兜屁,也不用导演中途伸出个脑袋让艺人闲聊,没那个必要,拍出个啥来你导演心里没数吗?我相信是有数的。拍艺人尬聊,还不如拍黄磊野外拉屎找不着厕纸找树叶子。
慢综艺的意思不就是大家慢下来,忘记自己是在做节目这件事,慢慢地,好好的生活吗?
然而这一季在做什么呢?
广告里面间歇性安插一点正片?
蘑菇屋四个人,对厨子来说已经不少了,每期再来五六个,谁家里天天来这么多不熟悉的客人?大家既然不熟,相处的时间又特别短,还有网友拿着放大镜观察一言一行,谁还把本性表露出来啊?还不是怎么乖巧怎么懂事怎么勤快怎么来?有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李诞来了不干活反而能火?因为他虽然懒,但他真啊。挑战部分观众价值观啊,有争议啊。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嘉宾固定下来,走田园的主线,今天种一亩小麦,明天插一亩秧苗,话里话外谈的不是娱乐圈那点事而是接下来的除草施肥计划,嘉宾互相PK产量和质量,体验种植和养殖的快乐。
毕竟我大种花家,种菜是天赋技能么。
延续目前的模式的话,黄老师的好友、过往经历,在不重复的前提下已经被掏空了。由何老师控场,节目变成何老师和他的朋友们也不是不行,跟其他节目同质化太严重,小朋友没有参与感。
彭彭和子枫都是好孩子,但是太不出戏。当然出戏年轻人的例如郭麒麟杨超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彭彭死守一张努力干活的安全牌,妹妹死守团宠剧本,一季还行,时间长了看不出任何成长。
节目组不去花心思在引导自己的常驻嘉宾成长,也不花心思在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上,黄老师定位就成了个做饭的,何老师就是个温暖的大管家,一季如此,季季如此,乏善可陈。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拉赞助上,赞助商一个比一个多,我就想问这个节目做起来到底要多少钱才够?这么多广告?要是没钱你们少请两个没必要的嘉宾不行吗?
白月光变成了饭粘子,气。
正确的名字《财富自由后体验了一把田园牧歌顺便拍视频给一大堆穷逼看》
强烈建议合肥中科院研究所开设少年班,让这些小朋友作为后备力量培养,无缝衔接入职合肥中科院研究所,然后再离职,输送到社会,形成生态化反!
强烈建议合肥中科院研究所开设少年班,让这些小朋友作为后备力量培养,无缝衔接入职合肥中科院研究所,然后再离职,输送到社会,形成生态化反!
不是很懂现在人怎么买啥都成投资了,买车也要核算一下机会成本了,买手机也要考虑卖二手了,买游戏主机也要考虑跌价了,买游戏卡带也要考虑好不好出手了。
车是消费品啊,什么手机电脑主机卡带也都是消费品,消费品就是用来让你用,感受效用的。
你需要这个效用,它能提供这个效用,它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最终维持在一个你愿意接受的水平,这就够了。
你要是不需要这个效用你就不买呗,如果你的城市真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确实省钱,省时间还省力,那你就别买呗。你买了难道不是你需要么?既然需要那还说什么呢。。
要我说,撸串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变成了肥肉你还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减肥,可能还会带来未来潜在医疗成本。那为什么撸串摊子还是这么火?因为爽啊,因为它提供的效用我们确实需要啊。
所以不要干什么事都用投资思维去理解,这样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奴隶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到效用,而不是让生产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