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网络作家们会看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吗?这些评论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创作发生影响呢?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对网络文学的了解来看,大多数网络写手们所期待的网络文学评论,与学术意义上的“网络文学评论”其实并不是一个东西。

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网络文学题材和形式都严重的窄化,成为了纯粹的商业文学。当然,按照某些网文写手的观点,网络文学本来就是通俗走向的商业文学——这个我也不反驳,怎么认为都可以。但既然是商业文学,那么站在商业文学的角度上说,写手们期待的“网络文学评论”不仅要关注创作的流程与技巧,最好还要对其创作能提供指导。但这就跟学术研究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产生了冲突。

简单来讲,站在商业文学的角度上,网文写手对于网文价值的取向是基于商业逻辑而展开的。如果一个故事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更简单直白,但阅读门槛也低,每月轻松可以拿到二三十万的稿费,另一种写法要绕一些,但可以拓展故事的表达空间,只不过这样读起来比较困难,只有一少部分人有鉴赏能力,这么写的话每月可能也就能拿到1万出头的稿费。面对这两种写法,大多数网文写手会如何选呢?

正常人肯定会选第一种。换成我,我也选第一种。

但是,我在选第一种的时候,我会明确知道我自己是基于商业而不是审美逻辑来进行的选择。挣钱嘛,当然不寒碜。然而,当下网文领域的很多问题在于,网文写手们将商业逻辑与审美逻辑等同,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因为第一种写法看得人更多、挣的钱更多,所以第一种写法才是网文的“正道”。这也就是他们常说的,如果你写了一个自己觉得好的东西,而读者不爱看,那么就是你错了。

然而,专业的文学评论的关注点并不全部都在这些东西身上。我之前曾批评过某些起点等付费平台网文写手们的双标——他们的双标之处在于,他们一方面坚持商业逻辑,认为网文的价值取决于阅读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又否认商业逻辑,指责某些免费平台网文是低水平的小白文、垃圾文,甚至说出了“只有付费网文才是真网文”这种令人捧腹的笑话。这种双标的背后,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又当又立”——他们希望将付费平台的写作逻辑与美学风格进行确证,从而让自己拥有网文领域的话语权。

从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来说,文学研究可以关注商业文学,但却不必过度关注文学的商业属性,更不能以商业价值作为判断网络文学价值的标准。站在这个逻辑上去看,那么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对追求商业价值实现的网文写手来说,其实价值并没有那么大,更不可能去指导他们进行创作——因为在商业领域,最直接的价值驱动都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学术方面的研究。就此而言,网文写手们自己的内部交流,远比一些研究者去告诉他们该怎么写有用的多。

我从来都不否认网文的商业属性,正如我也认为商业电影的价值同样很大。但是,因为网文发展的时间过短,所以很多人对网文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如果我们用电影来作为例子,很多困惑都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将网文与电影作为类比,那么网文无疑相当于普通的商业电影。商业电影有商业电影自己的运作逻辑,想要成功运作一部商业电影其实难度也很大,但很显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经典的电影理论依然是从主流的艺术电影中提炼与总结出来的。现在北电、中戏的学生们所学习的,也正是这些理论,这些科班出身的导演也从来不会因为学校里学习的电影理论没办法直接指导他们商业电影方面的创作,就觉得这些电影理论是没价值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商业电影的运作有时候也不需要学习什么电影理论,因为商业电影的核心是用一个作品去打入观众内心对于某一种情绪、情感的诉求,这几年国内的很多挣钱的商业片的导演,比如郭敬明、吴京、贾玲等等,也都不是学电影学出来的。

在这个问题下, @愤怒的香蕉 对此也有论述。他说:

网络文学也为美学服务吗?稍微有点脑子的人想一想,都会发现这是不靠谱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网文作者一辈子考虑的就是如何把文章写得好看,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学理论拿来指导它,那你就要否认掉所有人一辈子锻炼起来的能力,然后说:“你该去写思想性,思想性才是有价值的……”那这就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但好莱坞的方向是更为明确的,或者说,对于通俗的研究使得网文作者掌握了传播的力量,在这个基础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好看”只要加入百分之一的思想性,那么思想性将得以最大限度的传播,与之相反,如果我们非得把“好看”扼杀掉或者无视掉,一本充满了“思想性”的书,是无法传播的,这是传统文学的现状已经能够论证的死路。
当然我个人无法定论网文的未来就一定是“好莱坞”式,我只是以此举例,如果我们对他有不同的期待,就得采用不同的方法论,而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方向,好莱坞的方向无疑更靠谱一点,但具体如何定论这个方向,需要理论界不断的探讨。这是最核心的东西,但这个探讨,我看到的少。

他的思路其实是对的,网文的商业化逻辑就决定了他必然不是纯粹的文学而是商品。既然是商品,那就不需要用纯粹的文学的逻辑来进行分析,而是应该交由从业者去思考如何把它做的更好看和更挣钱。然而,与此同时,香蕉也说了这么一句话:

在这个基础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好看”只要加入百分之一的思想性,那么思想性将得以最大限度的传播。

香蕉说这句话本意是想说要看重网文作为商业文学的传播价值,然而在这里他也说了只要加入“百分之一的思想性”,就可以让思想得以更大的传播。但香蕉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文学不只有“思想性”,还有所谓的“艺术性”。

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对于思想性的强调过重,以至于现在的学术研究中也十分强调作品的思想价值。但文学之所以是文学而不是哲学,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思想。我之前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如果论文章的思想性和深度,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有哪一部能超得过《毛泽东选集》?但为什么我们至多只能把毛泽东称为“诗人”,而不是“文学家”,更不能把《毛泽东选集》里的文章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巅峰?因为《毛选》就不是文学嘛。《毛选》虽然有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的洞察,但这其中并没有文学追求的审美性或者说“艺术性”,这恰恰是文学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特点。

再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好诗吗?当然是。但你觉得这个诗的思想性深刻在哪儿?这首诗流传千古,是因为他背后蕴含了什么了不得的深刻思想吗?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意识到所谓的“文学理论”,核心并不在于对文学思想的理论阐发,而是围绕文学自身的形式演化以及艺术特点所得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在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上,则有可能会涉及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分析,但这并不是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专业的文学文学理论,一如上面提到的专业的电影学理论一样,它们所要建立的是一套覆盖所有类型的文学或者是电影的理论,因此商业艺术的商业属性是要被忽略掉的。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商业艺术(文学、电影、音乐)等相比于其他非商业性的艺术,最大的特点也就在于他的商业性,你把这个特点忽略掉,其存在价值也有没了。因此,很多网文写手、商业片导演对来自学术领域的评论其实是颇有微词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上,以文学、电影等领域纯艺术理论的视角而言,通俗文学、商业电影的研究价值其实并不大。这倒也并不是什么孤芳自赏或者对商业艺术的鄙视,而是商业类型的艺术因其商业属性较重,其流行的风格以及审美偏好非常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这就导致如果你将研究的目光对准商业艺术,你所得出的结论的阐释力是极为有限的,也无法构建起贯通古今的具备高度阐释力的体系。比如说这几年非常流行耽美文学与耽改剧,从商业的角度上说,你去研究什么耽改的审美心理、耽美文的写法等等当然也没问题,但对耽美研究的一系列成果究竟有多少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作品中?如果未来几年耽美小说和耽改剧因为市场原因凉了,这些研究的价值还能不能存在?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的研究其实也很难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网文的商业属性,更不是说没必要研究网文,而是说在纯粹的“文学理论”维度上,通俗文学往往无法有效完成对文学理论的输入,同时基于纯粹文学理论而展开的评论也无法完成对网文的创作指导。但现实中的“文学研究”,如今早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领域的大门类,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从传播运作、营销等等的角度去研究网文,都是可行的。这也是很多人再多的。而至于很多人所想的提供“写作指导”意义上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写作学的研究范畴,不过很可惜的是我们国内的写作学,特别是面向商业市场的创意写作在过去十几年才刚刚起步,想要让这种学术研究完成对网文写手的写作指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目前来说,如果网文写手们所期待的“网络文学评论”一定要具备对创作的现实指向价值,那么这其实无需学术界的参与。网文写手、编辑、版权运营人员以及读者等群体所构成的共同体,已经可以总结出一些非常有效的对写作方面的建议。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网文写手,想得到“专业的指导”,那么也没必要去跟学术界的人过多接触,多去认识一下编辑,多跟业内的知名写手交流,然后多听听读者的意见,也就完全可以得到你期待的“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


user avatar   zhao-wen-ju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阅前提示:本文暴论很多,欢迎讨论和批评,不欢迎撕逼。

先丢个核心暴论:网络文学是不能够存在专业文学批评的。

不是不需要,是不能够。


由于个人专业背景的缘故,我对“文学社会学”这个东西做过一番了解。

如果光听名字的话,很容易让人误解这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学科,或者起码是社会学占主导地位的交叉学科。但有意思的是,“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是研究“文学中的社会学”。

他们较常采用的研究方法被称作“文本社会学”,由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Pierre Václav Zima于1980年创立,其精义在于立足文学作品本身,以语言为中介,来考察文本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如果落到实处,大致就是在《水浒传》中一窥宋朝社会的民俗风貌,在《雷雨》中尝试描述旧时代中国女性的形象,或是借助《资本论》和一些书信来拼凑马克思的生活过往。

这样的研究逻辑显然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作为作品的第一创作者,文艺作品里的社会呈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社会经验,起码在个人角度,“文本中的社会”是真实成立的。但由于传统文艺创作的长周期、慢反馈等客观原因,在文本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局限性、而非时代的局限性,这进而使得“研究文本中的社会来辅助对文本的解读”成为该学科几乎唯一有价值的方向,研究理论越来越限定在方法论层面、难以跳脱,最终导致“文本社会学”几乎快沦为故纸堆里的东西——我翻查资料的时候差点没被灰尘呛死。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传统文艺批评虽然包含的范围很广、流派繁多,但无论如何,它站的角度始终是从成果(比如作品)出发的,而非“人”本身。即便是社会,那也必须是从文本中体现的社会。

但网络文学并不是“文学中的人”,而是“人中的文学”。

这和传统文艺批评的视角是错开的。

我们现在的研究一般始终强调网文的商业属性,所谓类型文学,在激进的观点看来本质上就是服务业,服务于读者。如果要对“文本社会学”进行一个概念转换,那么对应网络文学,它应当是以网络为媒介,来考察网络社会环境下诞生的文本——这里的社会以读者为中介,借读者之口传递进文本内容。

得益于网络文学现在的商业模式,这种几乎本末倒置的创作模式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了主流,类似于市场营销学所言的UGC模式——作者的身份认同在与读者的博弈间被无限模糊和拉平了。

而读者群体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了消费问题的复杂性,也使得对网络文学的专业评论的门槛被大大提高了。必须指出,消费欲望并非是网文生产的结果,而是动力(邵燕君),而传统领域往往只关注结果。这样的原发性视角切换对于文艺批评者而言是艰难的,不仅仅是尊严和习惯上的问题,它也对文艺批评者做出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乃至人类学的专业要求,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这就是网络文学界的专业批评者为何如此之少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下构建的精英运作体系,和网络文学圈原生的话语场有着本质差别。

我最近在回顾“阅文事件一周年”的时候,发现网络文学就是对于科层制管理效率的一个典型反驳,而与之对应的,构建在传统精英圈层中、与作协高度绑定的传统文学界,则是科层制运行的长效体系。

文艺批评理论界的一条基本共识,就是评论者不一定要有和创作者一样的创作能力,这个规则对圈外也适用,典型的就是毕志飞老师。对于批评权和创作权的精确认知,使得批评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话语权行使的范式,参与到精英身份的构建中。

但在网络文学界,很难有一个评论者,能在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的情况下,可以去令人信服地进行批评。哪怕是读者自己随口吐槽的本章说,也常常充斥着“有本事你来写”之类偏离文本本身、转向身份攻击的尴尬境况。

网络文学的诞生基础,本身就带有很强烈的反精英主义色彩。批评成为一种大众手段,而不参与直接的、个人的社会资本积累中。因此按照社会交换论,当批评本身在整个话语权体系中不再具有价值,那么将不再有愿意行使它的人。我纵观整个起点中文网的专栏主群体,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个以“批评”为主要价值构建的专栏主——因为读者是来看你推书、看你说哪本书好看的,而不是哪本书有什么问题、能值得深究的。如果一种教育式的文学批评是存在的,那么它的价值很可能只能在精英作者的层面得到实现,而这又与网文偏向UGC的创作模式相背离。

背后的逻辑就是:即便是文学批评,也应当建立在“服务”读者之上。它是一个描述性的史官,而非承担教育意义的功能载体。

但有趣的是,网文群体是反精英的,但网文群体对于网文内部的精英又充斥着一种自然而言的迷恋。如果说传统文学对于“精英”的定义更多是指这个人对旁人权力的高强度,那么网络文学界就更多地局限在对这个人社会资本的比较中——具有更多作品和粉丝的作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他们成为了精英。

这实在是太朴素了,朴素到很多人都忘记了,从社会资本到权力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步骤的,因此在“阅文事件”中一些事情的发生,让部分朴素的人民大跌眼镜。

我一度认为这里是缺位的、是一片蓝海,网络文学界应当有这么一个掌握话语权的意识形态来保证整个文学生态的向前发展、来帮助这些作者完成社会资本向社会权力的转变,但是“阅文事件”中平台、作者、读者三方的激烈对抗(有时候还要加上第四方监管),让我意识到,这样的“主流向前”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它并不伪在“反精英”的属性上,而伪在效率的运行上。

从网络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多主体治理结构,是目前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网络主体间的典型组织运作形式,它能够在相互作用中产生协同效应,因此比现行科层制具有更大的优势。(白淑英)

什么是科层制?我们的作协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层制架构,权力由上级向下级进行流动,形成话语权优势。一般而言,现代商业组织和政府部门都会自发地形成这样的结构,因为它能使整个组织的运作和资源分配更有效率。

但在网络社会中,组织的架构往往是扁平化的。社区化的协同生产往往比科层制更有效率。网络文学生态比之传统文学生态,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改变,就在于“网络”这一媒介的引入,使得原本自下而上、核心化的生产方式变得扁平化。

我们现在所言的“读者”不再是指一个宏观的读者概念群体,而是一个个围绕着一本本书、一些套路和流派所形成的趣源社区,社区内部存在着高效互动。

而对于一个网络社区,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是原生的互联网场域产物,用户间的互动才是核心,同时这个社区与社区外的社会关系网也在对内部施加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场域中,作者和读者、乃至平台间形成自有的话语体系,几乎是一个健康的群体必然的结果,这也符合“局内人局外人”的效率模型。

这更与现在文学界“网络文学的‘使用者’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是局外人难以比拟的,他们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但相应的,网络社会学也对管理这样的一个网络社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科层制的失效:对于话语权的争夺本身就是网络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混沌是真理的本色,即便是看似掌握话语权的编辑也无法被正确放入科层制的顶层,因此强行去为他们搭建一套评价体系,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学群体的集体失范,造成内部结构的崩塌。

这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在“阅文事件”中已经被反映:网络文学群体就算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很难在没有统一的神圣性共识的情况下,去完成对于大资本的反抗。

因此,网络文学生态中很可能是没有这样一个留给“主流批评家”的生态位的

蛤蟆不可以, 肘子也不可以。

而且他们内部也有矛盾,比如说文艺批评到底应该讲些什么,蛤蟆就倾向于认为要多关注创作本身,关注他们是怎么写的、总结一些技巧性的东西。相反香蕉老师就更喜欢一些抽象的东西。

这倒也不失为一种明见:起码在知乎这个社区,占据网络文学领域流量最多的不是“网络文学有什么用”这种学院派的问题,而是“网络文学该怎么写”的新人问答。

这很互联网思维。

好了。

以上是我通宵没睡、一直看论文看出来的突发奇想,说的很多都是暴论,有些话大家一笑了之就行,你们也可以直接怼我“扑街仔装什么大尾巴狼”,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被骂了。

不过呢,对社会学这块我还是比较认真的。

我觉得长期以来,传统的网络文学评论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这也是我个人一直在试图去论证的,希望能引入一些更加贴切的、新鲜的东西,比如SIR模型能不能对“梗”的认知传播进行解释?网络文学是否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学?

社会学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应当是具有天然优势的:一方面,传统的、已经建立的精英文艺批评领域不可能为了网络文学去颠覆自身对于“文学”的定义,而社会学完全没有这个顾忌;另一方面,与其说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学、一种传播学。

最后,感谢邵燕君教授、欧阳友权教授等人在这个领域的铺路(引文大救星),文学界的 @Zpuzzle等人也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启发。感谢所有人。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我可以成为 @跳舞 老师所言“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中的一员,还是没有被他怼在台上下不来的那种。

我愿为此一直努力下去。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看。

大多数网文评论,都是不咋了解网文的人写的,一部分专研网文的学者,其实也缺乏对网文的基础认识,只是通过几个作者了解网文。

其实很多专业的网文评论,比如各种大学的研究课题,主打研究网文历史,以及社会影响,不是怎么去写……

网文的历史,还有几个谁能比我了解?

只看中作协每年评选网文优秀作品,总把一批混入网文队伍的网文活动家的作品选进去就知道了。

这批活动家,本人跟网文关系不大,作品也是业内没啥名气和影响,但那些网文研究者以为他们是啊。


user avatar   tian-wang-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什么叫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

最基础的,也就是最低线的,评论者没有从西陆时代起就看网文并且写网文评论的资历,那就一定不是专业网络文学评论。

其他的所谓“传统”头衔,在网文这里一概不认。

也没有被承认的资格。

文学评论,文学批评,网文评论

这些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

另外虽然说不写网文的达到上面条件后可以评网文,但相对来说

除非担任过每个不同时期头部网文站站长,否则不写网文的网文评论同样是个笑话

写网文,均订达不到精品线的,写的网文评论还是个笑话——最著名的就是101那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而达到所有条件的

他们不写所谓“专业评论”。

不是写不出,而是懒得写,懒得对文学理论先照本宣科再扯

几句话该说的说完了其他自己领会。

什么是最好的网文评论?

目前

万订作者们的各种单章

包括请假拉胯,包括感想,包括解释,包括球票

那些才是真正的专业网文评论

非反话

结合作品去理解一下,自然能明白


user avatar   chen-bin-99-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反应:

52岁了还好意思叫姐姐,钞能力砸得小编七荤八素了吧?



第二反应:

不就是登个珠峰吗?

夏尔巴人向导都登了多少次了,里面又不缺50岁老人,不报道他们反而报导一花钱登山的凡尔赛素人游客。

吃饱了撑的吧。



第三反应:

又是辞职,

又是脱产锻炼,

又是登珠峰,

这阿姨钱很多啊?

我被工作压得,连想跟女朋友回趟娘家都不敢出来。房贷都要还不起了。



最后:

希望以后多一点这样的“正能量”报道。

什么翼装飞行啊,

什么甘肃探险啊,

什么珠峰登顶啊,

是吧。




  

相关话题

  让莫言,余华,贾平凹,北岛去参加高考,语文有可能低于130分吗?哪些题可能答错或者低分? 
  我第一次写小说,不知道怎么样,有没有大哥帮忙看看?欢迎提意见!? 
  从小就很成熟的人物应该怎么写? 
  加缪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演讲:作家不该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应该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什么意思?承受历史? 
  如何看待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评价武汉作家方方的言论? 
  如何看待网络曝光多家公司网文「霸王合同」,网文行业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该不该反驳「王小波没得过什么国际奖,也没什么伟大的地方,只是个一般的作家」的说法,如果该,该怎么反驳? 
  如何评价我创作的小说? 
  作家方方,你怎么看她的作品。? 
  赘婿作者翻车了,赘婿电视剧还会看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南明都惨成那样了,各个将领还是在不停内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向往的生活》越来越追不下去了?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