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的《赘婿》,不是赘婿流
就好像老婆,不是老婆饼
网文常识:《赘婿》不是赘婿文。
赘婿文,指的是三年之期、歪嘴龙王那种新媒体小说,属于更为下沉的市场。
首先,《赘婿》是《赘婿》,赘婿文是赘婿文。
关于赘婿文这一类型的新媒体文,我这篇回答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摘些重点,详细的可以点进去看看。
以“赘婿文”为代表的新媒体小说,主要是着重描写这几个方面:
1、极度夸张人性的恶
2、极度势利,一切金钱为上,一切权力为上
3、极度降智,人物记忆只有半章
4、极度推崇刻板印象(而且是坏的方面)
按照“文学”的标准评论,甚至是按照质量比较好的“网络文学”标准评价,这类型的书的的确确是“垃圾文学”,说“垃圾”一点都不为过。
但是,就好比“垃圾食品”,没有营养,吃多了还有肥胖问题,但却符合了这一方面的市场需求,依靠对味蕾的强烈刺激、比较便宜的价格、制作速度快等吸引人。
“赘婿文”也一样,有足够多的需要发泄情绪、排解无聊的读者会看这种小说。
这么说吧,我父亲是大学教授、博导,喜欢传统文学、历史文化,但他也看“赘婿文”,还跟我吐槽在微信点进广告之后一不小心就看一晚上……
看这种书完全不用动脑子,一页页地翻页就行了,是一种很廉价但很有效的娱乐方式。
特别是对没有接触过传统网络小说的中年人来说,极致短平快爽的文字+家常伦理情节+放大社会矛盾+武侠修炼元素的小说,可以轻易冲击他们的爽点……
你知道我爸怎么评价的吗,他说他想起了当年通宵看金庸古龙的感觉……
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看了大量网络小说的人,其实很难去理解中老年读者的想法,这也是“赘婿文”看起来容易写,但其实写作难度超大的原因。
《赘婿》:
“赘婿文”: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第一反应:
52岁了还好意思叫姐姐,钞能力砸得小编七荤八素了吧?
第二反应:
不就是登个珠峰吗?
夏尔巴人向导都登了多少次了,里面又不缺50岁老人,不报道他们反而报导一花钱登山的凡尔赛素人游客。
吃饱了撑的吧。
第三反应:
又是辞职,
又是脱产锻炼,
又是登珠峰,
这阿姨钱很多啊?
我被工作压得,连想跟女朋友回趟娘家都不敢出来。房贷都要还不起了。
最后:
希望以后多一点这样的“正能量”报道。
什么翼装飞行啊,
什么甘肃探险啊,
什么珠峰登顶啊,
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