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图文作者大量转做视频,是因为他们有内容优势,还是形势所迫?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图文作者还是视频作者,都是一群有表现欲的人

这种表现欲并不是贬义词,不是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以后人来疯

而是自己对生活对社会有观察,有想法,然后愿意做输出

你甚至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形式的演员,以图文或者视频为媒介来完成自己想传达的艺术理念

既然图文或者视频只是媒介,那媒介就会各有优劣

电影会更沉浸式体验,但是缺乏灵活性和私密性;电视胜在掌握度,加上个盒子也能看电影,但是视听感受就稍微差了点

没错

聪明的小伙伴肯定发现了

我说的不是对创作者来说有优劣,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谈优劣

我自己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说,其实内心门清

能在知乎上写东西的,就能在公众号上写东西,也能在头条上写东西,因为工作模式不变

能在知乎上写东西的,就能做视频,因为工作本质不变

现在各大平台上出现的很多知识分享类的视频,本质上也就是把图文内容进行可视化

不论用多少表情包和电影片段来充斥眼前,核心还是在于硬核的文本

或者按照业内的说法:逐字稿

这样的文本才是支撑起收视率高的视频的唯一核心

至于配音、PR、后期,这些都已经有了成熟的产业链

所以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由图文转型做视频,在工作本质上并没有进行太大的迭代,只是为了满足内容消费者从图文往视频上转向的大趋势

而内容消费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呢?

知乎上经常充斥的就是一种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动不动就上升到奶头乐或者低智社会的程度

我其实蛮反感这种看法的

这和那些抵制电子书,觉得看书就应该沐浴更衣焚香贡茗的人有什么区别

反过来说,如果图文效果那么好,为什么听课的效果要好于自习呢

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

人是多感官动物

这应该是大家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已经科普过的东西

光是看东西是调动了一项感官

如果看加上听,就是两项感官在互动

小伙伴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如果一个剧没有字幕光是听的话,剧情经常就会忘掉前面演过什么,但是有字幕的话,虽然我们都听得懂中文,但是会记得更牢靠一点

图文到视频的转型也是这样

尤其是知识类的视频,大家看视频的目的也就是记住,记住了以后才能消化和举一反三,这样的情况下视频的效果会比图文效果更好

我在西瓜视频上很喜欢看的一个播主叫独孤轩辕策

他主要讲的内容是世界上各种奇奇怪怪的未解之谜

我相信任何一个80后90后小时候都会有接触过一本名字叫做《未解之谜》的书,里面肯定会有百慕大和喜马拉雅野人

里面都详尽的分析了这些世界未解为什么那么玄幻

我们当时都是小朋友,是记忆力最好的年代

现在哪个小伙伴还能清晰的记得里面讲的什么?

而独孤轩辕策用视频的模式来讲解,配上很多图片对比,一些解密的视频,带来的就是多重的刺激

反正我现在是知道,南极洲那个不能公开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了

另外一个内容消费者转向的动力来自于门槛

我还记得当年小侄儿跟风想学点经济学,虽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初中还没上就想要学经济学,可能和管理他每个星期20块钱的零花钱有关吧

我认真的给他推荐了曼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任何经济学的小伙伴都知道,这绝对是良心推荐,这两本是经济学的入门教程,写的深入浅出,而且是今后要在经济学上往上爬的最佳基石

效果好比要学一阳指要从少林长拳开始一样的

但是小侄儿表示了非常大的抗拒

这其实就是很多图文作者遇到的尴尬局面

你想要光风霁月,那就注定曲高和寡;你想要插科打诨,那就注定要浪费掉大量篇幅

怎么办?

那就做视频啊

把高质量融入在文本中,把降低门槛的视频交给画面和BGM来做到

哪怕把一篇《氦3同位素的2、3、4原子交换效应》配上黑人抬棺的画面和二泉映月的曲调,接受的难度都会不自觉地降低很多

更何况深入浅出的讲解带有互动感,很容易打消掉开小差的念头

比如说你看到这样的圆月弯刀一样的眼神,结果讲出来的是三峡大坝的设计理念和扛攻击力

这样的门槛绝对就……反正我听完了,表示我居然全部听懂了

所以你看

图文作者大量转做视频,他们的确都是有内容优势的,也的确是形势所迫的

这个形势,就是内容消费者的转变

借用郭德纲的说法就是,观众才是衣食父母,衣食父母说自己想换个口味了,那自然就是要立马换个口味

我经常听到有教育观众这个说法

我觉得太高高在上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按照周总理在1961年文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喜闻乐见的,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但是形势所迫的这个所迫,我觉得用词太狠了

很多图文作者在转做视频以后发现

吃盒饭敢加鸡腿了,买火车票敢不买站票了,喝饮料也敢买脉动了

我关注的那个独孤轩辕策,好像2019年7月才入住的西瓜,现在已经166万粉丝,而且被西瓜用年薪百万签了

那个图文作者一年里面做到年薪百万了的?

这不是形势所迫,这是形势在给图文作者发钱啊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纯粹是……没办法。

文字答案不给流量……


user avatar   you-cai-ji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形势所迫吧,流量都被短视频劫走了,再好的内容也没人看。

虽然视频有诸多弊端,费流量,耗时间,信息密度小,传播效率低……

但是它更适合懒人。

懒,就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动力。

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没有多余的闲心去阅读思考,无脑刷视频就是是他们的最爱。

图文作者转过去,正是迎合他们。

一部分本身并没有值得思考的干货,带节奏,博流量倒是一把好手,那当然是受众在那里,他们就去那里。

一部分有深度,但是为了获得流量,不得不跟着走。

但也没那么严重,电脑手机互联网普及那么多年了,书店也没有消失。

就像我前面说的,视频缺陷很多,它是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未来图文依然会占据相当重要的分量。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真的变化太快了。

我是不是已经老了,很容易感觉到忧伤。

图文啊,曾经那么美好,那么吸引人,那么让人向往。

我现在还记得当我看见第一本小人书的时候,里面所描绘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要铭记于心,然后在心里慢慢展开这幅画卷,任想象的天空无限延伸,一直到宇宙的尽头。

然而现在,图文作者却要转身离去,在一个新的领域重新开始旅程。

这不是所谓的有内容优势,也不是形势所逼,而是新的时代来临了。

曾几何时,视频内容可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染指的。

很久以来制作出一段视频很不容易的。这里面所需要的的技术、设备、播放平台不简单。

我们小时候除了看电影也就是看看电视。电视台放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央视一套每天下午6点钟放动画片,那可是不能错过的。每天就这一个小时,7点钟就只能看新闻联播了。

要想看这段节目,首先要写完作业,表现要好,学校老师没有告状。有时候,还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一点家务活,摘个菜什么的。

后来就有了互联网,可看看一些视频网站的节目。那都是人家拍的电视剧,动漫之类。好看是好看,不过和自己没什么互动关系,看就完事。虽然也可以评论,那是网友之间的相互抬杠,你能影响到制作单位吗?我觉得没什么用。

一直到最近出了一件事情,才发觉什么是真正的互动。

6月28日晚8点高晓松直播翻车。这个车翻得太厉害,高晓松被网友们怼的直接停播了。这搁以前能想象吗?高晓松可是大名人,所谓的音乐怪才,可以随便乱说历史,想怎么曲解就怎么曲解。虽然此人也不是在讲说历史,有点像说评书。但是话语里面所透漏出的那种阴阳怪气,早就让众网友们十分不爽了。

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当公知是有成本的,弹幕能把人炸回石器时代。

风险和荣耀并存。

传统的图文作者如果转向制作视频,也可以峭立在风头浪尖,真正地感受什么心跳的感觉。

内容这个东西,有时候也不那么容易抓得住。

一个最渣的手机,一个最烂的拍摄者,却因为机缘巧合拍到了一段最不寻常的内容,立即名扬世界。

内容优势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时代已经进化了,要么迎头赶上,要么从此落在时代的后面。

后浪啊,那是怎样的存在?这一浪拍下来,有些人连个泡都没有冒,就躺平了。

想当年,美食作家王刚在饭店当大厨的时候,可曾想到他会成为一个网络红人,专门教人做菜?这可是所谓著名餐饮学校的招牌,靠着不传之秘籍走遍江湖。

王刚就凭着椒盐普通话,哈喽哈喽地吸粉无数。

这是形势所逼吗?

不,这是时代的力量,而王刚一头迎了上去。

他并不是什么图文作者,大约也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真诚,他感受到了网络的脉搏,他自己一生所学倾囊而出,尽管他依然还年轻。

作为一个图文作者,心里面可是羡慕的紧。一个好的视频作品的观看量是图文的上百倍,粉丝数量的增长,也可能一夜之间让人目瞪口呆。

往前挪一挪,再走几步,能赶上那才是真的好。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日语有没有类似英语中词根的东西帮助记单词? - 张铭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yi-qu-er-san-l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多职场离职小妙招上面各位都给了,我说点正经的。

如果是小事让你做,比如你给他跑个腿,他这么回你,你也别装逼了,直接说“应该的”,“都是小事”就过去了。

如果是件让你不情不愿的,稍微有点复杂的事情,又不是本职的。那你也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谈不上辛苦,事办成了我也算不负领导托付了。”

让他心里有个数,哥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要是大事,一个大项目的那种,历经了几个月完成了。还能被他一句“辛苦了”给打发了?

“虽然辛苦也算是有个好结果。大家给力,要没小张他们协助我也做不完。”

领导要不是个死人,也该明白给你们奖励了,团队也能承你的情。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青年大院」这类通过编造事实获取流量的自媒体号?为何层出不穷?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的「阿里游戏」升级为独立事业群,与大文娱平级? 
  钱宝网的用户如何挽回损失? 
  明知不可能还是放不下,可有古人有此类诗句应情? 
  知乎是否会成为像微博微信那样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 
  有哪些好玩的创意广告? 
  你最佩服的企业家是谁?为什么? 
  鸿蒙系统究竟是什么技术构成的?不要情绪输出,只谈技术,大佬们能科普一下吗? 
  如何看待一名低龄网民在qq群中说出“我会jvav”后被他人将相片和姓名挂在网络上嘲讽的现象? 
  美国拟推出 1.9 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会对美联储政策产生什么影响?市场将如何反应? 

前一个讨论
《人民的名义》中的钟小艾是凭什么当上局级领导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女大学生为救父亲向男友预支8万彩礼反被拉黑?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