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有,第二遍读的时候就没了。
以下是个人理解
一、引入高维碎片的概念
高维碎片第一次进入人类视线是在1453年,虽然当时的人类并不知道什么是高维碎片,把它当做魔法记录了下来。通过这个故事引入高维碎片的概念,为后面描写四维空间的出现做好铺垫,使读者更容易接受“高维空间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用拜占庭的覆灭影射地球的结局
1453年的拜占庭像极了遭到三体入侵的地球。对地球而言,三体就是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自罗马分裂以来历经十一个世纪的古老帝国在奥斯曼苏丹的军队面前土崩瓦解,地球在面对三体时也是如此不堪一击。
再强大的帝国也有灰飞烟灭的一天,再灿烂的文明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的一干二净。没有什么是永世长存的,不是消亡就是走在消亡的路上,在死神面前,一切平等。
再次更新
其实有一点我之前没敢说,因为我觉得有哪里不对,就是“不要把一个国家或者文明的希望寄托到一个女人身上”,有点像指望和亲实现两国和平一样。
这话说出来怕是要挨打(求生欲极强),我个人也认为不准确,虽然狄奥伦娜(女魔法师)和程心都是女人,但这不是绝对的,思考过后我认为应该扩大为“不要把一个国家或者文明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拜占庭不是亡于狄奥伦娜,有没有她拜占庭都会灭亡,帝国早已千疮百孔,倒塌只是时间问题;同样地球也是如此,程心确实可恨,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错,是当时的人民选择了她,而当人民决定选择她而不是罗辑、维德的时候,地球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三更
说点个人感悟吧。
威慑纪元的和平是虚假的和平,这种和平十分脆弱,完全建立在罗辑个人对三体的威慑度上,一旦威慑度低于某个值,这种和平会立刻被打破。罗辑或者说执剑人就是地球的“狄奥伦娜”,就算狄奥伦娜成功杀死了苏丹,拜占庭就会得以幸免吗?奥斯曼的崛起不可阻挡,拜占庭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唯一不同的是罗辑把刀架在“苏丹”脖子上,威胁“苏丹”停止进攻,以此来延长时间。
但虚假的和平已经蒙蔽了人类的双眼,无形中被三体人的文化输出影响,使他们误以为可以和三体人和谐相处,颇有点和平演变的味道(由此看来国家加强文化建设很有必要)。还有一个点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执剑人的候选人基本上都是公元人,只有他们是清醒的(程心除外),然而民意却选择了程心,多少有点民粹的意思。很多时候人民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例如章北海不得不杀死三个支持开发化学发动机的代表人物使人类从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这些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人类的灭亡。
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接受教训。
四更
我再三说明,这是我的个人见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从不说我的见解一定对,别人的看法一定错。
同一件事物,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自然也不完全相同。这就像是上中学做阅读理解题,作者想表达的和读者所理解的或许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从来不说对错,毕竟一个人的目光是有局限的,交流感悟嘛,说错了也不丢人。
因为这几乎是整本书的缩影
大厦将倾的绝望
擦肩而过的希望
终究散去的宴席
可以当成语文阅读理解题:
(1)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描绘了四维碎块造成的影响,为后面墓地的剧情埋伏笔
(2)拜占庭的悲壮陷落暗示了地球人类的最后结局
(3)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调:深厚的史诗感
(4)吸引读者,在科幻的未来叙事之前穿插历史,造成读者的心理落差和新鲜感
李登辉这个人,看似奸诈,实则昏聩。
台湾(省)从蒋经国手里交到李登辉手上时,产业方面是四小龙里最强的。韩国在李登辉主政时,人均在四小龙里陪坐末席。但是李登辉依据神棍张家墩的理论,做出戒急用忍的决定。台湾企业失去了最佳的升级产业,扩张市场的时机。
台湾相对于韩国的劣势,不是人才不够,技术不行,而是岛内市场不足,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产业养大做强,韩国毕竟还有5千万人。李登辉的总路线,就是放弃得天独厚的,的最大优势,与大陆市场若即若离。
所以这个人,见蒋经国坐半个凳子,分裂国民党的手腕绵长深远;方方面面精算犹如偷袭珍珠港前的军部,但是对大局的预测,笨的一塌糊涂,也是军部一个水平。归根结底,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当然对中国大陆而言未必是坏事,这一点和香港李家把数码管项目搞的完全走样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