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有无限可能。
何况全国都在进入扶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
用穷人家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去刚性的要求孩子,是一种对孩子未来可能性的剥夺。
1,基础文化课和喜好摇滚,并不冲突,基础课程学习之后的疲惫,可以通过音乐、体育进行调节和休息。
2,孩子在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有天份的方向,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人,并不是只有当博士当公务员一条路。
3,摇滚乐和其他大多数乐器一样,要玩的好,都需要长期的锻炼,这会使得孩子成为有韧性的人。
4,一个有音乐爱好,或其他艺术爱好的人,被纯奶头乐所俘虏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5,世界的变化速度超乎想象,很多刻舟求剑的看法,其发挥的效应时间越来越短,我们不能够预测十五年二十年以后,什么样的人才的机会更多,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
6,很多年来,很多的志士流血牺牲保卫了我们,也保卫了所有中国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摇滚、学习编程、学习艺术等等等的权利,没有人有资格对这种权利说三道四。
音乐是一种力量。
能够让人在惨淡的现实面前抬起头来。
1939年,正是中国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中国独自抗战,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日军的铁蹄在肆意践踏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奔赴疆场,以死明志。
当时的延安,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还要组织军民生产自救,将最勇敢的战士投入到残酷的战场上去。
那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搞大生产,组织军事训练,教授人民知识,要不顾一切抗日救亡。
这样危险的时刻,音乐有用吗?
确实音乐不能吃,音乐不能喝,音乐也不能像子弹一样射向敌人。
但是音乐能够振奋士气,能够让战士们在最困苦的时候产生力量,重整旗鼓,继续坚守阵地,和敌人拼死一搏。
吹响冲锋号,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拿起刀枪扑向敌人,那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大山里的孩子,不单是要寻找一条出路,更重要的是要给于他们奋斗的勇气。
只有一些知识,但是思想是萎靡的,这样的孩子很难走出困境。
当我们在浏览一些关于大贫苦山区的新闻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家给予大量的帮助扶贫,但是很多时候效果不佳,你给他们谷种,他们转头就蒸饭吃掉了;你给他们猪仔,你前脚走,他们后脚就开始杀猪。政府出钱给他们修路,他们马上在规划线路上种苞谷,要政府给他们青苗费。
他们懒散,没有生活目标,房子都快倒了,就在另一边还没有倒塌的地方接着睡觉。学校要上课了,他们让孩子去放羊。认为学习知识没用。
这是现实中的困境,他们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一个很遥远的时代,认为自己是大山的子民,千百年来这里的生活都是这样的,时代的变化在他们的眼里只是一个符号,并没有什么驱动力。
很多大山的人出去打工,当他们看见外面世界,就再也不愿回去,就算是逼于无奈回去过几次,心里想的是怎样快速逃离。
人的眼界最重要,必须要在大山和现代文明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没有通往未来的道路,任何说教都毫无意义,学习知识文化虽然无比重要,但是这个过程相对来说,太过于枯燥,有些时候,缺乏说服力。
摇滚乐,电音吉他、重鼓、嘶吼一般的声音。如同轰炸机一般呼啸而过,在头顶上掷下一颗颗炸弹,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这能让麻木的神经剧烈地颤抖,真实地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吼叫。
这个世界不只是大山,还有一个宽广一万倍的伟大人类社会。
当他们真正认识到外部世界的魅力,并有了一颗向往的心,他们才会振奋起精神,才会有努力学习的劲头。
学习不是目的,改变自己,鼓起生活的风帆才有真正的意义。
道路千万条,你要告诉他为什么要走下去,这条路上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景观。
道理没说通,谁也迈不开这条腿,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一直都在。
人类思想的高地很重要,要让所有人发现自我,展现出自我,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音乐能够让人哼唱,能够让人手舞之足蹈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在鼓声的引导下,勇敢地走向未来。
大山的孩子唱起来,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1、世界是多样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二极管,学习摇滚乐没什么不好。人家又没有让所有大山里的孩子都去做摇滚。
2、按照美国的“新罗马”模式,阶层固化的社会。孩子做音乐、体育、销售(带货),改变阶层确实是个“捷径”。如果没有篮球、橄榄球和Hiphop,会有更多黑人混帮派吸大麻。NBA球星都实现阶层跨越了;虽然美国hiphop还在吸大麻,但是他们不要混帮派了,财务自由,豪车、大house了,可以去看看《美国MTV名人居宅》
3、如果让一个只喜欢学习理工科知识的人,去搞音乐,他还搞不好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发挥多元智能,才是王道。另外,搞音乐与体育到一定程度,也会很有文化,因为音乐和体育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无非是音乐用声音去表达文化,体育用体能去表达文化,论传播力,人类的第一性是感性,第二性才是理性,大众更能看懂情绪与体能,音乐就是情绪,体育就是体能,远比知识传播力广。
能去搞科研的搞科研,能去当做题家的当做题家,能去搞音乐或者体育,走明星路的,就去搞各自擅长的东西。
你能说他们没文化?
他们影响力超大:
如何没有funk,slick15还在工厂打工呢
本人大量文章已被删除,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eacherzhangfu
在谈论此类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一贯反对发光二极管思维,很多事情不能以必要或者非必要这种非此即彼的方式来看待,而应该以可以还是不可以的角度来看待。
小学生有没有必要学摇滚乐?当然没有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除了基本的公序良俗,识文断字,加减乘除外,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有“必要”去学习的,也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之外没有任何“必要之物”。
更何况是摇滚乐虽然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但毕竟能够靠艺术这碗饭养家糊口的人还是少数,人人都去学摇滚乐,人人都去ctrl,这和人人都去做题一样,也同样是一种内卷,但如果把问题改成可不可以去学摇滚乐?那我看来显然是可以的,艺多不压身,没有什么合理合法的东西是不可以去学的。
实际上对于小孩子,特别是这种尚未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小学生而言,什么是学术?什么是摇滚?他们未必能对此拥有一个清晰准确,形而上学的认知,众所周知,摇滚乐界一向有分类主义传统,对于他们而言,他们不可能对摇滚乐有如此精细化的分类,所谓的摇滚乐,更多的是一种课余饭后,闲暇时间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一道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一种大型集体游戏,四舍五入可以算是广播体操。
对于他们来说,摇滚乐的意义大概就和几个小孩子一起和泥玩,打球,爬树,玩游戏,看短视频本质上来说是一回事,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既然爬树可以玩,玩泥巴也是玩,打游戏也是玩,刷抖音还是玩,那为什么不能玩摇滚乐呢?摇滚乐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游戏呢?
记得早些年有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叫百鸟朝凤,这部电影里主角和自己的师傅学习唢呐,多年之后学业有成,外出走行,几年下来,由于时代变迁。唢呐不再受到重视和尊重,他心里苦闷,便回去探访自己的老师,老师在对唢呐艺术的衰败倍感痛心之际,只能与主角一起饮酒吃饭,酒过三巡,菜上五味,酒酣耳热,主角的老师借着酒劲,从自己的箱子里取出了压箱底的金色小锁纳,即兴演奏了一曲欢快的乡村小调,霎时间小鸟在翻飞,微风在歌唱,空气似乎都跳起了舞。
一曲奏毕,老师带着酒后的微醺,面带满足的微笑,说了一句: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排除老师及主角是依靠吹奏唢呐谋生的职业音乐艺人这一层身份不谈,我个人认为,这种唢呐是吹给自己听得的态度,才是对待艺术,娱乐乃至生活的一种正确态度,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或者可以这么说,某种程度上只有当你真正超越了为稻梁谋这个层次,你才有可能从艺术上获取更大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又往往来源于在艺术实践中对人本身的探究,把唢呐真正当做一种可以取悦自己和他人的游戏,用热忱和自我去演奏,当你通过艺术真正表现了自我,反而要比那些单纯为了谋生或者是生活而打拼的人,要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热忱是艺术的第一动力,技巧反而是对热忱的一种模仿,好的艺术都是“玩”出来的。
当然,我不是说小孩子就应该彻底的抛开学业一股脑的钻进玩乐之中去,恰恰相反,我认为对于这些小孩子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小孩子而言,优先解决课业问题,想办法走出大山前往更广阔的世界,要远比玩摇滚乐重要的多,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摇滚乐来陶冶情操,展现自我,在这一过程中和朋友结成友谊,这其中蕴含的价值很有可能是要高于单纯的做题。
就以顾老师和他的小朋友们来说,这些小朋友在表演中表现出来的架势,神态,显然是开朗的,在普遍以做题为纲的乡村学校,这种健康开朗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宝贵而稀缺的精神资源,这种相对少见的乡村故事,以抖音短视频的形式为世人所知,是具有极高的正面社会价值的,一改全社会对乡村学校就剩下做题的刻版印象,让我这样的小布尔乔亚也能知道,山村里的他们也有属于他们的时髦生活。
我一贯认为对于孩子而言,对人格的全面塑造和全面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而在对人格进行塑造培养的过程中,来自艺术文化,社交生活,乃至游戏带来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熏陶,这些感染,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带给孩子们更广阔,更多维,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塑造他们人格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形成更完善,更全面,更具有现代性的人格。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只有把题目做好了,他的人格才是完善的,实际上对人格的综合塑造,是自近代以来全世界义务教育领域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命题,全世界的义务教育本质上源自于近代以来发源于普鲁士的义务教育体系,而这种教育模式是以培养训练总体战体制下的优质兵源,以及现代社会化大分工下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的有效劳动力为目的而设计出来的一套教育体系。
这套教育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于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是不全面,不完善,不彻底的,他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更多的建立在人对技能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认知,以及对服从性,纪律性和集体性的实践,而艺术教育是对这种教育体系内在缺陷的一种缓冲,一种中和,它可以在人受到技能性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更完善,更良好的人格塑造,但这种人格塑造的效果在一般社会实践中,由于全社会做题行为客观上形成的竞争压力,实际上是长期被忽视的,艺术和体育课程被各种做题课程占用实属见怪不怪。
而社会实践也已经证明了,光是具备学术知识和技能,是不足以形成一个良好完善的人格的,而这种人格上的缺失对于全社会而言,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摩擦成本。因此我始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对人格塑造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多样化的投资是有利于完善教育体系的,艺术教育应该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得到应有的重视。
更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只以单一价值体系去衡量人的价值,因为人永远是复杂的,人是一种多种变量,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复杂生物,人的社会性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越发复杂化,多样化,对这种高度复杂的综合体进行有效的良好教育,其着眼点和施力点绝对不能仅仅以单一的抽象的价值进行评判,而应该更综合,更全面,更多样化。
说的更直白一点,应该以把人培养为人作为基本前提。
在对人格实施塑造时,应该把以把人培养成一个更全面,对社会的多样性具有更良好的适配性,对整个社会的复杂体系具有良好的向上兼容功能的完整的人。这样一来,他在未来走入社会的时候,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选择,才能在对社会做出有效贡献之前,先避免对社会造成损害,众所周知,由于教育资源的缺失,不平衡,不发达,不充分。贫困山区诞生的年轻学子,宏观层面容易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做题一根筋,要么就是四马路刚哥,前者是人格塑造缺位,后者则是人格塑造被社会接手。对社会成员进行人格塑造是一块阵地,教育不去占领,社会就会去占领,而社会对人格塑造的占领方式,则往往来自于丛林法则。
尽早解决这个问题,不论是对贫困山区学子,还是对于全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做题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