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吃。
北方的确冷,但是有集中供暖。这会导致一个情况,北方的屋子,墙壁和家具都是温的。甚至如果你的房子位于楼宇中间,你可以选择不供暖,因为周围的房间都是热的。
南方的确没有北方冷,但是没有集中供暖。即使自己家开暖气,也是孤枕难眠。只能保证空气是温暖的。甚至大雪过后,空气都是冷的。而且没法加热墙壁。摸那那凉。
还有就是南方天气冷的时候,空气比较潮湿。导致你不能穿太多衣服。否则会出汗,一旦出汗,在潮湿空气里面,衣服不容易干。尤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被风一吹。非常酸爽。
很多人对温度确实缺乏概念。
老家在北回归线附近,小时候,觉得冬天特别冷,一查温度十度上下,还是早晚,中午都能升到二十度。
上大学以后,见识到了零下是什么样子,窝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到北京以后,有一年赶上最冷的阶段,零下十六七度,出门五十米就走不动,第一次感受到风在身上像刀子。
零下三十是是什么概念,不敢体会。
现在,信息太丰富了,大家看低温天气的新闻太多,就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实际上,大多数人真没有过真实体验,有一种基于“想象”的自负,不过如此,没我这厉害,真要见识到了,那就只能说,我还是太年轻,没见过世面。
我北方人。在广州读了四年书,广州最冷的天气里,我穿得蛮厚,但学校里依然有光大腿的女生,就是上衣厚厚的,短短的裙子,及膝的靴子,但大腿那儿露着。我猜她是冷的,但她也是美的,因为我看到她时她在绿荫路上亭亭玉立在等人。
至少她不发抖。
有一年寒假结束,我从老家坐火车经北京西站换乘坐火车回广州,知道到了广州就会很热,于是自作聪明地在北京西站下车后,去卫生间脱下厚厚的冬装,打算轻装上阵:裤子穿一件,上衣穿短袖T恤,鞋子穿棉鞋,只多加了一件薄棉小袄,心想着到了广州一脱小袄,不至于多热,还方便。在北京西站温暖的暖气包裹下凑合着取了换乘的票,虽然有点冷有点想发抖,但我还是能控制住自己不抖,我知道上了换乘火车围一下毯子就没事了。但我当时没想到,取好票还得出站,在露天环境走几十米去候车大厅等车。
就是这几十米,让二十多岁的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筛糠。我一出大厅,寒冷瞬间将我擒获,不是扑面而来的冷气,而是一瞬间就置身寒冷中,根本来不及感受那个扑面而来。然后我就控制不住地浑身战栗,不停地抖,但我那时候已经不在乎身体的难受了,我只怕周围人看到一个筛糠的花季少女,用迈克尔杰克逊的步伐在走路。但我控制不住我的身体,它真的就是在拼命筛糠,根本不受我意志力控制。那几十米的距离成了天路,我放弃了看指示牌,我只凭着本能找到了最近的带蓬扶梯并钻了进去,它是不是通往候车大厅已经不重要了,它只要让我停止筛糠别再丢人就行。
原来冷到一定程度,人真的会不受控制地拼命战栗!
是我在暖气房生活得太久,是我羽绒服穿得太厚,以至于我以为在北方冻不死我是因为我天生抗冻。
我在广州最冷的天,常温状态下(我们宿舍空调没有暖风,打开浴室窗户就是校道,打开浴室门就是露天阳台),洗过冷水澡,也就是觉得冷水冲下来时有一瞬间呼吸难受,但几秒钟就适应了,后边还能洗得很舒服。我相信假设我在北方最冷的天这么洗,就算不挂掉,也最起码大病一场。说到这儿我还真想起来类似的例子,高三那年放寒假,北方老家,我去公共澡堂洗澡,洗好后头发没吹干,穿上厚厚的衣服戴好口罩和大羽绒帽子我就往家走,北风呼呼吹,徒步走了得有一公里才到家,到家露在外边的头发冻得结结实实了,然后当天晚上就发烧,然后就暴发了支气管炎,半夜差点一口痰没憋死我,还咳了口血,然后就成天累月地打吊水,然后年也没过好,开学了还在治病,接下来的一年就在跟支气管炎后遗症-----咽炎做斗争,然后别人拼命复习我就拼命咳嗽打水喝水和跑诊所,然后就高考考砸了。在温暖湿润的广州读了四年,没事儿就咳痰的毛病才渐渐好了。大学毕业好几年,才终于彻底不咳了,算是给当年不吹干头发就往家跑的自己买足了单。
我家没在东北,在河北。
我去过东北哈尔滨,一下火车一出站,戴上皮手套(人生第一次带那个厚绒的大皮手套,可丑了)都手冷ಥ_ಥ。跟河北的冷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去之前还想着穿再厚也要保证颜值,不听男友劝阻坚持羽绒服里边只穿那种漂亮而不实用的保暖内衣。去了之后的当下,就主动跟男友说:先去买厚鞋垫,厚棉裤,有多厚穿多厚,不先搞暖和了哪儿也不去玩,于是后边几天就一直厚棉裤厚棉衣口罩帽子皮手套浑身贴满暖宝宝,裹上过膝羽绒服活脱一个红毛熊。玩得可开心了。要啥形象,冻不死就玩儿呗,要啥自行车啊,男友裹得都拧不动脖子睁不开眼了,哪儿看得到你的形象。
然后玩儿够了回北京,腊月的北京凌晨啊,一出火车,风又软又暖和,我都以为玩儿了一圈春天来了。
所以你看,广州的冷在北京面前不值一提,北京的冷在哈尔滨面前不值一提。也不知道谁给了你们勇气,居然敢拿南方跟东北比冷,居然还敢说南方胜出。
12.17补充一下:
评论区有人质疑用广州代表南方不妥,称中国南北交界处,也就是长江沿岸地区也是南方,这个南方很冷,我没提。其实这也是我写完答案后觉得不妥的地方,但时间有限我不愿意再过多解释。但既然有人质疑了,我就讲一下吧。
先上结论:安徽北部也算南方,再往前走两步走到河南南部,就是北方了,这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祖国的南北分界线吧,既,秦岭淮河一线。即便安徽北部这种南方,也不如北京河北冷。
我刚好目前生活在上海,住上海郊区(比市区冷),已在上海过了二个冬天,现在即将步入第三个冬天,嫁的婆家是安徽北部山村,婆家房子在山里湖边(算是南方地区里冷的巅峰了吧,纬度够高,也够湿冷),在婆家曾度过三四个冬天(没结婚前就喜欢跑到男友家过寒假,一般会住个一周左右十)。我觉得我对这块儿地方还蛮有发言权的吧,我的结论还是,这些地方再冷,也不如北京冷,压根没法比。
但具体的,我不想讲了(我懒我懒我懒,我时间紧张时间紧张时间紧张)
就用一件事,我觉得可以胜千言。我和老公有时候会交流小时候的经历,由于安徽也蛮冷的,老公就会讲他小时候钻冷被窝,用热水袋温脚,冻手等经历,刚好我也经历过这些,我俩聊起来就特别有感觉。但是,我们聊着聊着发现,我俩虽然都经历过这些,但他经历这些的时候,他家屋子里没生炉火,不挂棉门帘,窗户经常打开通风,而我家屋子里一到冬天二十四小时生着炉火,挂厚厚的棉门帘,房门紧闭(谁进屋敢不关门会被屋里人埋怨的),窗户用塑料布和钉子封死,天气转暖后才会给窗户解封。他小时候也不会穿棉裤棉袄,穿的是秋裤或线裤。而我小时候,老家无论大人小孩,到了冬天都穿那种笨重的大厚棉裤大厚棉袄。是我家比男友家过得更讲究吗?是我家有钱舍得烧煤吗?还是说我们那儿的煤比较便宜?不是的。我老公家乡和他家一直比我家乡和我家富裕很多,他们那儿盛产煤,他家过生活也很讲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那里没这种过冬的传统。而没有这个传统的深层次原因是:没必要形成这个传统,没那么冷。我们可以试想两百年前,现代文明还没有在中国普及。一群生活在安徽的老百姓,一群生活在河北的老百姓,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智慧应对着大自然的寒冷与残酷。安徽的老百姓会生火吗?会!会挖煤或者劈柴吗?会!会缝棉被会用钉子吗?会!当然河北的老百姓也会这些。但为啥安徽的老百姓宁愿冻着也不愿意24小时生炉火,不愿意把自家窗户钉起来呢?因为不够冷啊!没必要啊!你问他们这个问题他们会觉得很奇怪啊!就好像你问一个河北人,为什么到了冬天不像东北人一样穿貂儿戴皮手套喝酒吃炖菜猫在室内减少外出啊,他们也觉得奇怪啊,他们会告诉你,河北没那么冷,穿棉袄出去活动会儿冻不死,也不至于冷到要经常喝酒,吃各种炖菜。
好了,我觉得我说得够清楚啦!如果你真的觉得南方比北方冷,如果你真的觉得纬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居然能被湿度抹平甚至超越,那任谁怎么说也没法纠正你的误解。我觉得你最好问问你祖祖辈辈住在那里老祖宗,为啥保暖措施做得不如北方人的老祖宗。他如果说是因为他懒,他不知道有那种保暖措施,那纯粹是他在找借口,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没觉得那么冷!
你问不到老祖宗你问国家问开发商也行。为啥秦岭淮河南部就不装暖气,北部就装呢?他们真的是拍脑袋这么决定的?国家真就没你聪明不知道哪儿真冷?开发商真就不研究政策,不研究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
不提别的了,单说有些人提到的空调费用高
3匹柜式空调,能带四五十平米的面积,差不多是一般房子的两个卧室带一个客厅了吧。
制热功率差不多3kw,一小时三度电。就按汉中市来算,刚刚好在秦岭以南,冬天时长三个月(十二月到二月),冬季均温8~15℃。
按照每天12小时开空调(一般应该是下班开到睡觉,不会开通宵)来算,一个冬天需要开1080小时空调,耗电是3240度。按照阶梯电价计算,电费约1739元。
如果不用空调的话,还更便宜
需要提示的是,汉中已经开始进行供暖建设了,也就是说汉中确实是属于南方城市里比较冷的地方。其他的南方城市冬季时长和温度肯定都要优于这里。
好了,现在开始算供暖费,供暖费按照汉中标准是6.8元/㎡·月,一个房子如果卧室+客厅四十平米,那加上厨房阳台卫生间等其他房间,差不多就得七八十平米(房本面积)。供暖费是按照房本面积算的。所以按75㎡算下来,这个房子四个月供暖费大概要交2040元。
看到差别了吗?空调是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使用来节省费用的,而且空调可以按照需求专门放在需要取暖的房间里进行供暖。暖气可不管你在家里放了多少片暖气,也不管你天冷不冷,反正你面积登记上来我就乘基数收费。一个冬天下来,到底哪个花费高?
当然,肯定有人说暖气按四个月收,你空调怎么只开三个月。那空调总是可以不开12小时的吧。
如果每天六点到家开空调到十二点的话,一天开6小时空调,按照四个月算,一个冬天需要开720小时空调,耗电就只有2160度了,电费是1123.2元。
按照实际情况,出门逛街吃饭,旅游出行的时候是可以不开空调的,周末出游也可以不开空调,这一个可控的电费消耗肯定是要比直接一口气交四个月供暖费便宜的多。
南方人觉得暖气比空调舒服,觉得北方室内比南方暖和,又或者说北方冬天比南方舒服,这都随你。但是你要说开空调消费高,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就很不服气,暖气也不是免费烧的啊。
当然,不排除有的城市每年冬天有两个月跟冰窟一样,剩下十个月跟热带雨林一样。这两个月必须24小时开空调,否则就要死人。
那他确实消费要比北方取暖费高,60x24一共要开1440小时的空调,消耗4320度电,电费可以花掉2594元。
这种人我愿意称他为猛士
为了编自己村宜居,什么数据不能编呐?夏日均温28,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年二十来万,高过大部分北方人,然后开不起空调,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太会过了^_^
某些村民,你们村真的宜居吗?东北人用脚投票,冬天不想出门冷,大伙不是都去三亚了吗?有谁冬天去你们村猫冬吗?
三亚的冬天是东北人认可的宜居,你们村是吗?不吧?
…………………原回答……………………………
很明显,因为他们在【刷存在感】,没有别的解释。
在冬天这个话题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永恒的主旋律,其余的妄称什么冬天呢?
什么叫四季分明,我眼里的四季时间可能不会完全相等,但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春天:化冻、开江,草一点点变绿、树木吐新芽、桃花杏花丁香依次绽放、满地的柳絮。
夏天:也很热,但高温四十度的日子极其罕见,而且只在下午两点左右,平时不过二十五六度。骤雨,天气像孩子的脸。池塘里荷花盛开,蛙声一片,天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蜻蜓。山东辽宁那边会有蝉鸣,有蜗牛。
秋天:天开始变得很高,空气变得凉爽,早晚温差变大,风也变大,吹得云海在眼前略过。枫叶变红,树叶开始大片的飘落,只有针叶屹立不倒。
冬天:冰、雪、暖气、貂皮、羽绒服、棉裤、棉鞋、露天冰棍、溜冰、窗花、哈气、煤炉、暖宝宝、冰灯、打雪仗、堆雪人、扫雪、抽冰尜、滑雪、雪雕、融雪剂、地暖。
那些四季,尤其是只属于冬季的元素,一起成为了一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回忆和烙印,这些才是一提到冬天就会想到的东西。
什么叫刷存在感呢?
就是没有存在,硬要有存在。没有冬季,硬要有冬季。非要显示处处都存在不可,非要吹这个nb不行。
这和某些话术是一样的。
东北人:我们挺能打的。
xx人:我们才叫能打!一打一个村子出来,jc都不敢管!
然后他们村械斗是能打,东北人是野蛮。
东北人:我们冬天挺冷的。
xx人:我们冬天更冷!物理攻击算什么啊,我们都是魔法攻击!
然后东北是苦寒之地,他们村宜居。
我对宜居的判断是一贯的,不是薛定谔的,我相信大多数人也都是。
既然你自称你们村魔法攻击更狠,就不要再鼓吹自己村宜居,这是互斥的。
觉得自己村冬天更冷,那我说你们村才是苦寒之地,不过分吧?
也别扯什么东北没暖气的时候,现在是21世纪,啊,还什么东北半年冬天,忘了自己村里半年夏天了?空调不开热的跟孙子似的,地上摊鸡蛋的地方扯什么苦这个苦那个呢?你甜啊?
选吧,要么承认东北宜居,你们村则是一个夏天热冬天冷的破地方。
要么就别在这刷存在感,切实解决问题让你们自己的村子真正宜居起来,觉得冷,集中供暖做不到就自己整,老老实实保暖,别搁那硬挺死撑。
从来就是南下移民说,南方比北方冷。南方人从来没说过这种话。发配去黑龙江插队的南方人,回来都说北方冷。
南下移民为啥要鼓吹南方冷?一些机关、国企的人,拿惯了取暖补贴。一些北方的平头百姓,过惯了室外冰天雪地、室内一件衬衫的奢侈生活。
其实有些南方朋友就是开空调嫌贵,不开嫌冷。就不知道采暖费也很贵,一冬天面积大点也得三四千呢(以黑龙江为例,一般实收在22~30每平,因为黑龙江除哈尔滨外房价较低,商品房建筑面积100~130很常见,所以一年采暖费3000属于比较正常。采暖费属于强制性收费且一次收齐,不存在不用不交,实际上是不交断供暖,不同意断供暖就等着收传票吧。因为供暖形式是统一管道供暖。实际上,老房子供暖上不去很常见,屋子里10度都不到的我也住过,屋里10度以下,外面-20以下,那才是无处可逃。)。豁出去电也够暖和了。真就是舍不得钱,然后天天吵。
吹牛逼呗
还能是啥?
是不是觉得温度计是摆设啊?你零下五度和零下30度比冷
你没长脑瓜子啊?
还湿度,多湿?
出门冻成冰没?
北方的树挂霜花你觉得是啥,是把你所谓的湿气冻上不?
这么地吧,你就告诉我南方冻死过多少人吧,我相信这些被冻死的人更有发言权
实在不行,你就要刚我,你不是觉得南方比北方冷吗?
你就穿你在南方最厚的衣服,就要内种在南方站一宿啥事没有的衣服来北方也站一宿,这时候要是您还没死透,那是我冒犯了
我郑重给您道歉,如果您还活着的话,好不好
咱们争辩也争辩不出结果,实践出真知,咋样,我穿我衣服在零下五度站一宿,你就穿你们最冷南方穿的衣服在零下30度站一宿,挑一个刮大风下大雪的天,咱俩视频对着站,挑好日子,你能飞到东北去,我就能飞到南方去
好了,不刚我的人,看这里
其实我们的冷压根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这种冷是大风一挂过,你所有裸露在外的皮肤就生疼,那耳朵,开始还疼,过一会没感觉了,再过一会,说不定你就能直接拿下来了,出门,脸上不保湿,就会吹裂,保湿就会冻上(当然不是真的冻上了,就是冻着了,脸会红肿痒发热),现在是家家都通上暖气了,不出意外,不会停止供暖,但是在以前,在村子里,冻死的简直不要太多,这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你们要想要这种随时冻死人的天气,你们就拿去,这是北方人的生存问题,就像你活着要呼吸一样重要的问题,你们甚至连暖气费不愿意交,还要比冷,我真是不理解,太不理解了!没有暖气在东北就是找死,就是一定会被冻死,你们说你们冷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么?是为了证明北方不冷,耳朵冻掉,人冻死的都是假的?还是为了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还是说营销号给了你这种错觉,让你真的觉得南方比北方冷,你要是信了营销号,我只能说……
要是真不信这个邪,哈尔滨欢迎你
补:口气有点点冲,不是在针对南方人啦,是那些什么都要比比比的人,有冒犯到大家要跟大家说声sorry啦,嘿嘿嘿。
当然,你要是就是我说的人,欢迎来刚,来者不拒
在补:你们再想想,要是你家内地方饿死很多人,然后有其他人说:你们一点也不饿,你们吃的一点也不少,没我们少,你们压根就不饿!
你生气不
说南方坑的,是因为南方室内室外一个温度,所以觉得很难受。但是要说真冷,那还是我们东北。
作为哈尔滨人怎么判断明天冷不冷?看看最高气温。如果最高气温是零下20度,那就要小心了。这滋味我估计没在东北生活几年是尝不到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早上7点多出门,天还没亮,而且有北风,打开单元门的时候就感觉一堵冰墙撞在脸上了。上高中那时候,从学校到我家15分钟路程,早上基本上是跑到学校的,因为太冷了,就露着眼睛,羽绒服,脑子,围脖围的跟熊一样,就这样冻得直呲牙。到了中午放学,12点多,能把我冻到跑商店里蹲一会儿缓缓的地步。
话说今天看哈尔滨-28到-20度,感觉心里一抖。虽然我在沈阳。
撇除那些阴谋论。
直接一点说吧,就是写手闲的,没事找事。
写手也要制定文章规划的,掐指一算到了冬天......南北方比冷的反智商问题,这不就是个热点话题吗?不写等什么~
打个赌,现在10月份,前一阵子秋裤的话题,已经开始有这类反智话题出现了;
再等两个月,东北旅游旺季到来,各大公众号里这类反智文章得成群爆发.....
讲实话,这么编,坑不到北方人,国家供暖政策也不会因为写手编段子而改动。
每年一开始入冬,“南方游客顶着一身正气,去和大自然妈妈撕打”的段子,都是我们本地人的茶余饭后的小谈资(当然不是恶毒的那种,就是纯粹的开玩笑)。
朋友来哈尔滨玩的时候,就是典型案例,告诉他们多穿多穿多穿,就不偏不非不.......
结果一个个看到车窜的比哈士奇都快,嗷的一声又窜出来。因为他们没有在东北冬天停车的经历,不知道车子长期不发动以后,里面有多冷.......
有个朋友是导游,他说每年松花江边都有旅游大巴载着不少南方游客,
他们导游就跟亲妈劝孩子穿秋裤一样:
絮叨了无数遍,多穿点多穿点,
大部分游客还是面带微笑说着“南方人比北方人抗冻”。
然后就大规模的口嫌体正直,都是下车不到几分 钟,就回车里添衣服了。
亲眼所见,前年江边一群港着广东话的旅客欢呼着冲下车,奔着爬犁滑梯去了。
我妈看见都忍不住说:大人小孩都穿那么点,可别冻坏了孩子。
果然不到三分钟,一堆人又大呼小叫的跑回来了。
导游和司机在车里一面乐一面给人往车下递衣服:跟你们说多穿,你们不信。
还在仓买遇到过一群湖北大妈,十月末来哈尔滨,四处问在哪看雪的......
我和服务员都???
大妈们一看就是做了功课的,帽子都是加厚的,能盖住耳朵那种,还有过去的那种线织的大手套.....
看着都热。
阿姨,十月末.......你们来看雪是不成了,只能推荐你去太阳岛赏个秋了。
因为各地差异过大,有时候画面真的非常魔幻........
过年我和云南的同学开视频拜年。
我这面是真的穿着小睡衣叼着冰棍,他那面搂着大金毛缩在被窝里......
(他甚至舍不得把狗从被窝里放出来给我作揖拜年)
和我关系最好的贵州同学去松花江上玩,他很认真的用脚试探冰面,生怕漏下去.....
我江苏的同学最夸张,全程在江面上滑跪站不起来,后来坐在租来的小爬犁上,给我们拖了半里地........
还有上海同学嫌弃饺子的,最后一人吃了两盘蘑菇馅的,还没少蘸蒜和黄芥末.......
(酱骨也没少吃,都不用手套了,吸溜的滋滋响,我们还偷拍几张他啃骨头时露牙花的丑照)
现在工作忙,也没时间再聚了,现在想想那段时光,大家都非常欢乐。
跑题了.....
之前说那些广东游客还是带了衣服的,那些没带的,就得原地购物,
本来旅行时间就紧,还得花钱抽时间买衣物,
你是不是一定要在冰雪之间搞自拍呢?
是不是要把自己拍得美美的啊?
衣物是不是得精挑细选啊?
时间就这么没了.......
要是某个偏远景区,没地方卖衣物呢?
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还是车上待着吧。
下面这话有点难听啊,但是理是这么个理:
就说知乎这一个平台,“东北人劝南方朋友冬天来的时候多穿衣物”的信息,真的不少。
可大部分人都主动忽略。
那小编自己来没来过东北还是两回事呢。
你的智商给足了那些编故事的自媒体小编面子,
东北的大自然妈妈可不给你身体面子。
自己在家那边慢慢挑,仔细选,穿一件好看的加厚羽绒服再来不好吗?
不比你临时租公用的军大衣漂亮吗?
集美,你买一双厚底的靴子,在白皑皑的雪景里一站,显得腿直人瘦,长发一撩,随风飞扬,看着不飒吗,想拍丑都难。
.........
非要听自媒体的,以为有那一身“正气护体”。实际上你那套着装,暴露在东北的大自然面前,三分钟都撑不到,冻个通透以后,你就明白大自然的伟力了。
在大自然妈妈的无差别毒打之下,你,too weak,啥也不是~
每年在东北的各大景区,卖充电宝的,暖贴的,便携军大衣的........
这些商贩都得谢谢这些编故事的自媒体。
我都怀疑这是不是凑成一条产业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