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好多人搬砖
工厂里好多人干活
高速路的司机很困
而财务自由的老王,在办公室接受采访,告诉大家要定一个小目标。
为什么我身边很多人都很卖力地活,但大部分人却没钱呢?
目标感不够强。
大多数人,并不善于把一个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
比如考研,你只知道你的目标是考研,但考研这个目标太抽象。你有没有想过,你做到哪些具体的事,就能上岸?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以下♥十六点,如果你能做到,上岸基本没什么问题。
有点经验的,都能看出,要做到以上十六点,绝非易事。除了少数基础特别好的大神之外,不推荐大家采用最后两三个月开始复习的极限操作。我的建议是,从大三寒假过后开始正式进入复习节奏。而寒假之前的几个月,可以开始轻度复习,提前预热。
我把我复习一年的时间线详细整理了一下,包括每个月做些什么,怎么做,以及当月包括哪些考研的重要事件,适合打印出来作为手边资料,非常实用。
如果觉得有用,恳求三连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干货的动力。❤️点赞关注 @零下一度 的同学,我会私信送出我考研期间整理的各科全套思维导图一套(含政治毛概思修等四部分知识逻辑框架、英语各题型逻辑思路、考纲全部词根词缀对应的常考词、数学三部分知识逻辑框架),并在考研前10天为其定制英语作文模板一份(作文保底20分,已测试)。
我把整个考研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寒假:
寒假这个阶段就不要再想着会怎么怎么努力复习了
是过年的红包不够大?
还是过年的走亲串友不够满?
还是过年吃的不够多?
所以,寒假就不要给自己安排多满的复习计划了
寒假好好玩,后面才有力气好好学
那么寒假复习应该怎么安排呢?
英语:每天背30+单词,养成背单词的习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建议直接背张剑黄皮书的配套词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用单词App背。
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可以先梳理出(数一/数二/数三)考试的重点
专业课:查找目标院校,确定自己的参考书目和真题
参考书查找方式:XX大学研究生院→硕士招生→招生简章机专业目录
3月-6月:
3月开始也是大部分考研er正式复习的时候了!
请注意:如果你不能保研,确定了要走上考研的路,学校的课程只要保证期末不挂科就可以了,不要苛求多出彩,稳才是最重要的~
英语:
任务一:重点记寒假标记的单词,每天30+,晚上复盘,不熟悉的再次标记出来
任务二:每天2-3个长难句练习,结合配套的视频课理解语法
任务三:开始练习各题型解题技巧。
关于解题技巧,我会为大家整理我的独家方法,高分速成。下面这个回答是阅读理解的快速得分方法:
数学:
任务一:根据全书或者教材过一遍数学基础知识
任务二:结合配套的题型(1800题/1000题)巩固知识点
专业课
任务一:确定目标院校专业
任务二:过一遍参考书,构建专业课知识点框架
在这个期间,各科的考试大纲已经出来了,结合最新的考试大纲,查漏补缺!
7月-8月:
暑假是考研学习的黄金时间,一定要好好把握。首先给大家强调的是尽量不要回家复习,不管是上辅导班,还是申请考研自习室,图书馆都可以。家里舒适的环境只会增加你的惰性,别说考研复习了,可能书都不会碰的。
这个时候无论哪一科都已经进入了全面的复习,在暑假科学规划,认真落实,才能在开学的时候乘胜追击,进入后期全面的备考阶段。
9月:政治系统复习,预报名
政治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最晚在9月要开始复习了,从今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出题组也是会反押题的,19的考生期待肖四肖八最终可以两三个月成就70+,但是就今年20的考试情况来看,光背了肖四肖八的同学成绩并不算太理想
所以最晚9月就要细看精讲精练知识点,结合1000题巩固知识点。
预报名时间一般是:9月24日-9月27日
这个阶段主要就是查漏补缺的复习
英语:重点做自己薄弱的题型,12月开始成套刷题
政治:重点做自己之前错的1000题,背大题
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反复做真题里面的错题,基础比较好的可以适当刷一些模考卷
专业课:根据自己整理的大纲回归参考书目,做历年真题的错题
正式报名时间一般是十月,2022考研具体时间为10月5日-10月25日
现场确认时间一般是:11月上旬(各省市具体时间不同)
肖八:11月上旬出来
肖四:12月5日左右出来
初试:12月19、20日左右
初试分数公布:次年2月中旬
复试国家线:次年3月中旬
复试注意事项:
以上就是2023的考研人需要注意的时间节点,虽然现在看着还有一年的时间,但是过来人告诉你,一年时间真的转瞬即逝,到时候你会感叹时间不够用!所以请大家认真对照上面的时间安排,合理规划自己的复习时间,千万不要今日复明日。
后续我会针对每一个阶段,整理详细的复习攻略,上岸必备,欢迎关注。
祝大家一战上岸!
❤我是 @零下一度 ,专注于考研干货分享。
大学的时候,一个刚来中国交流的老外跟我们一起出去吃兰州牛肉拉面。
面条上来后,我们每人都舀了一勺辣椒油,故意没提醒这老外。老外也有样学样,舀了一勺进去,然后就被辣得直喝水。
这个老外并不知道辣椒油到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吃这玩意,只是看到桌子上的这些中国人都吃,他就跟着吃了。
其实,图书馆里考研的很多人,和这个老外是一样的。
他们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准备考研,形成了一种考研的浪潮。而且之前的师兄师姐,都考了研,对师弟师妹的“教诲”也是考研。既然环境的浪潮如此,而且权威都这么说,当然就跟着权威和浪潮走,考研呗。
但我是谁?我将来是想要做什么?我考研来是为了干什么?考了研能不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考研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经济上的成本?我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能考上什么样的研究生?
这些问题,有几个人考研人真正地想清楚想明白了呢?
大学毕业之后,路其实是很多的,比如去国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进体制,自己创业,去民企,读研读博走学术道路,出国留学等等。
但现在似乎只有两条路了,考研和考公。
大部分人都认为,考研是再一次的逆天改命,研究生毕业后,考公可以挤下去一大堆人,在市场上一个硕士生毕业证可以让自己独树一帜,这个硕士生的名头甚至能让自己所想披靡。
很多人认为,考上了公务员,就是朝九晚五双休,三年一小升五年一大升十年成为领导,月薪一万美滋滋。
但这些大多都是意淫。
当人们作出某一个选择的时候,会在大脑里自我构造一些逻辑和图景,来增强自己这个选择的合理性。
比如说,一刷顺利考上某211经济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走要么定向选调,去省厅或者发达的副省级市,比如成都、南京、深圳这种好地方当公务员;要么去市场上,211的牌子足以让自己可以进入一个中等偏上的金融企业,年薪三四十万。
但其实这其中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甚至是幻想的因素。
一刷真的能考上211的热门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就算考上了,读书这几年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要不要算?
211研究生毕业出来真的能走定向选调到省厅或者一些大城市公务员吗?恐怕连选调资格都没有,只能和一群二本三本的去挤国考省考的独木桥。国考省考211硕士生能有优待吗?恐怕也不能。现在很多省公务员招考已经弱化学历了,很多省厅岗位本科生都可以报考了。
211硕士毕业后真的能顺利进入中大型的金融企业,年薪三十四万吗?恐怕到时经济形势未必有这么乐观,或许去了一个银行,只能从柜员开始做起。
当然,读研必然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但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分析成本和收益。
简而言之,非常清醒地知道,为什么要考研?考研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读完研之后的职业和发展具体是什么样子?
把这些都搞清楚了再决定,考研才是真正逻辑自洽,坚定的目标。
若是只是跟风,随波逐流去图书馆学习,内心并不自洽,也不坚定,那也不过是去混日子罢了,学习自然也无法全身心投入。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因为努力复习,既不是考上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
学好逻辑,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而只是话题。
突然答得意兴阑珊。
就此结束。
1、考研机构宣传研究生录取率30%,听起来很容易是不是。
他们举的例子是,把坐你左边和右边复习的人都干掉你就成功了。
但是,录取率是个平均数呀。
和你的的工资3000块但北京市平均工资12000一个意思。
左右复习的人和你大概率不在一个圈子竞争。
优质高校的报录比不好看。
2、努力也分等级
看似努力和实际非常努力
得到的结果当然会不同。
3、结果是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如果你经历了考研后再来复盘,成功的人可以把成功的因素归为任意一种,比如运气、努力、天赋的等等等等。
但失败的人可以找到很多原因。
决定一个事情成功可能需要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一个事情的失败。
见过一个复习非常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同学因为考完第一科直接心态崩了,后续考试都没参加的。
也有迷信考研补习班努力复习却因为竞争过分激烈而失败的。
考研一定要努力,但同时也是门玄学,所以考研报名辅导班红的不是没有道理。
最近混迹各大考研群,发现考研的群体大部分在复习的过程中都不太带脑子,跑到哔哩哔哩上看几节网课,授课课本都不看,买本习题集就开始跟着猛刷的尤其多。每天就是机械性的刷题改错,在数量的堆积上自我感动,重复做着一样套路的题目,把熟练和精通混为一谈自我陶醉的尤其多,复习个把月,层次还是停留在表面,根本深入不进去。
高中的时候这种同学见的更多,早上呜呜哇哇背着书,认真地读每一个字,就是脑子没琢磨课本到底想表达啥,上课很认真地记笔记,就是不会去思考“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设计成这样?”“知识的提出者或者教材的设计者到底想传递什么?”,然后自习课又是闷着头刷题刷的一头劲,冲着答案勾勾画画抄一抄错题集,睡觉前躺在床上心里满满的自我感动——又是充实努力的一整天。
这样的小朋友,运气好的摊上中规中矩的命题,还能走个中上流的学校;运气不好的不仅泯然众人,命题组搞点变形,这帮人立马就是“发挥失常”的重灾区。
题目是工具,不是目的。在理解内容的时候穿插做题的过程,是为了强化对内容理解,而不是为了题目本身。你要知道学习是为了学习知识,考试也是考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对题目的熟悉程度。面向题目学习你只能做到良好,做不到优秀,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保留了对优秀学生的筛选性考核,这部分不是靠刷题能解决的。记得高三的时候,读过一个北大学姐写的经验:学习的过程,和儒家格物致知很像,追寻贯穿始终的“道”,才能真正提高层次。
具体点,比如就说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这次做题前你学了什么?这次做题是为了什么,加强理解,还是感受题型?实际处理题目时要注重哪些细节?要解决自己哪些困惑?做完题以后怎么处理错题?错的题目是为什么而错?千万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和技巧的层面,用熟能生巧这样的鬼话进行自我麻痹,“量变产生质变”指的是思考上面的积累,机械式的“量变”只会让努力贬值。一定要从题目回归课本,从一道道题目中反思自己对学习的理解,思考自己的方法论是不是存在问题,或者如何改进,做题的过程对你才是有效的,才能百炼成钢。
现在这个阶段,准备考研的同学大概处于考研的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关注的要点应该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把基础打牢,而不是呼哧呼哧在那里把题目量往上堆,刷到最后让你说一个基本定理的来龙去脉和意义你也不明白,就会处理几道题目,考试的时候,题目稍微搞点新意,你必然qm爆炸。最后只能跑到知乎发牢骚——“哇哇哇,今年XX学校的考研好难哦!”,其实你只是把高考的失败过程重演了一次(甚至还没高中努力)。
应试性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扎实的努力,更需要明晰的规划,有效率的方法。如果只是简单地看看网课刷刷题就能考上名校,是不是有点太低估那些上岸的同学了。还记不记得高考复习学校分成好几轮?都是有道理的,对知识的初步吸收,往往讲究快和全,进一步才会细化分类针对性地精细化学习,最终还会通过检测来查缺补漏,从而再找到薄弱点进行学习,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高三一整年学校都是按照这个循环不断重复,放在每一个科目每一个章节,你自己学习生活的每一周,都是应该按照这个循环去学习。
答主从安徽理科考上上海交大,在学习的方法论方面也是一直在调整和探索。高三的时候,我每周最多只看三门课,基本是连着两天看一门,每天又会分一下,上午做试卷找缺漏,整个过程不处理错题,下午把所有错题整理出来知识点全部重新过一遍,晚上把这科目的所有要点和犯过的错误过一遍(这个过程往往会持续到凌晨三点)。这个方法论并不先进。后来在大学里和一些高中更优秀的同学交流后,我发现他们直到高考,复习的重点都是在课本上,刷题很少,甚至有的刷题仅停留在学校安排的量上,他们投入的时间精力远低于我,但是在知识的理解上远甚于我。现在想想,在平行班虽然压力小一点,生活快乐一点,但在学习方面缺少足够优秀的样本参考,还是一不小心走了弯路。
文科不了解,不妄作评价,理工科其实最后比的就是谁是真正的理解了知识,翻开课本“看山不是山”、仿佛在和那些定理的提出者对话的时候,你才能从题霸过渡到学霸。
不过考研没有高考那么夸张,还是可以参考下。
希望每一个考研路上的同窗,都能在考研的过程中收获更好的自己。考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这过程中,你要不断探索不断碰壁不断调整,你会感到疲劳、恶心甚至对自己的目标恐惧,这都是正常的,当你有了这些感觉的时候,你可能真的接近你的目标了。
切忌旅游式考研,考研不是寻开心。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加油,皮卡丘!
好家伙!你们收藏前也点个赞啊!过分了嗷,好多兄弟只见收藏不见点赞。
2020考生,一战上岸。
寝室五个同学准备考研,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占位,一起去图书馆学习,最后只有我一个上岸的。
他们以及我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算是亲身经历过的,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大家应该不陌生,从小到大,班里经常有那么一两个人,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平时拼命做题,看上去那么爱学习,就是拿不出像样的成绩。
考研路上也是,你或多或少可能会注意到这么一群人,他们天天三点睡五点起,甚至通宵学习;他们不是在自习,就是自习的路上;他们拼命做着一张张的卷子,发着各种各样「我真努力」的朋友圈……
对于这些选手,我很想说,你们其实并不努力,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你们在骗别人,也在骗自己。你们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给别人制造紧张气氛,只是为了给别人提供榜样。
你三点睡五点起,白天学习效率绝对不高;你学不下去,还坚持坐在图书馆自习,但其实你根本学不进去;你单纯的刷一套套题,而不动脑子去总结,提升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千万别等到成绩出来那一刻,哭天喊地的去抱怨,“我这么努力,怎么可能没过线”。仔细想想,你真的在努力吗,努力靠的是有效复习时长,靠的是复习效率。看清楚了,是有效复习时间,不是你坐在图书馆的时长。千万不要假装努力,假努力比懒惰更可怕。不要让你的努力只是活在别人眼里。
很多人认真学习一会会,就觉得自己复习好辛苦啊,觉得“十里八方,就属我最努力”,觉得我应该可以休息一下吧,并美其名曰“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个鬼啊,你学习一小时,娱乐俩小时,接着吃饭一小时,再午休俩小时,生怕自己累着。
你可清醒点吧,千万别被自己的努力学习感动到,比你刻苦比你上进的人多了去了。倒不是让你去跟别人比较,就是说别老觉得自己认真学习一会,就非得去休息一会。你学习俩小时休息十分钟没问题,但你这学习一小时,休息俩小时的举动实在不可取啊。
每天8个小时的有效复习时间必须保证,复习进入后期,大概10月份之后,如果精力允许,可以提高到10个小时。
10月份之后我的作息时间大致如下:
6:30—7:00 背诵英语单词
7:30-10:30数学复习
10:40-12:00政治复习
12:00-14:00午休
14:00-16:00英语复习
16:20-18:00专业课复习
19:00-23:00根据白天复习效果安排复习
23:00-00:00快乐时光
我坐在图书馆的时间大概在12-13小时,有效复习时长大概在10个小时左右。人非圣贤,都会困,很正常,困了就眯一会,醒了简直满血复活。当然如果你打呼,那那那……慎重,不然就很尴尬。
另外,快乐时光嘛,快乐之余,也可以每天睡前读一些英语文章。
每天睡前看一篇英文文章,第二天早上醒来再复习一下,日复一日,你的长难句、词汇和语感都会有很大提升的!
英语这玩意,就得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所以少刷会抖音微博,花十来分钟看一篇英语阅读,还自带催眠效果,它不香嘛!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小时候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觉得很可笑,谁会傻到选择“放着西瓜不要,去捡芝麻”呢?
诶~你别说,还真有同学这么做~并且不以为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
我舍友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要跟我考一个学校,每天跟我一块复习,吃饭睡觉上自习几乎同步,但是没有上岸,就真的挺遗憾的。
她天天顶着“细节宝宝”的名号,抠专业课的每一句话,研究数学上的每一道难题,努力记一个英语单词的所有意思……对“每一粒芝麻”的研究堪称“登峰造极”,仿佛只要她不仔细看这个地方,考试就一定会考到,而且觉得我看的这么仔细,应该掌握得会比较扎实吧。
但是,专业课有更高频的考点,数学有更基础更常考的题型,英语单词也还有那么多不认识的……你别揪着那一点点东西不放,到最后“芝麻”根本没考,“西瓜”不会答,两手空空,岂不是很遗憾。
而且一本书你抠的再细,也不可能一遍都记住。边边角角都看到,复习的全面一点是好事,但是主次要分清,一些重点知识点花的时间长一点,挖的深一点是值得的。那些好几年没考过的冷门知识点,稍微看一看,浅层次的理解一下就可以,不要过分细抠。
评论区有歪曲我意思的网友,解释一下啦~我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也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我舍友的意思,我们真的约好新校园再聚的。
她在二战,我在等她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和想法:
你打算七点起床去学习,早上一醒发现八点了,于是你觉得“反正也晚了,那就别学了吧”
你想今天把题目做完,但你情不自禁拿起了手机,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于是你觉得“反正今天也做不完了,算了吧”
你想晚上十二点之前睡觉,但是一不小心已经一点了,于是你觉得“反正今天也没做到早睡早起,那就再玩一会吧”
如果曾经有过这样或者类似的想法,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个成功的拖延症患者,并且是一个不自知的“完美主义者”。
你可能会觉得,我这种人,天天拖拖拉拉,做事磨磨蹭蹭,永远在为了追赶deadline而追赶生活的人竟然是“完美主义者”?
是的,你是。
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良好型的,这种人生活井井有条,对自己要求颇高,但基本事事都能尽全力去做到最好,他们就是我们普通人眼里的“完美主义”。
还有一种就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这种人对自己要求颇高,但是对自己却并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跟自己的表现之间相差甚远,这类人往往都是拖延症十分严重的选手。
你总是给自己定很多很伟大的目标,你觉得自己很厉害,你觉得只要你想你一定能做到。于是当你没有做到“你所期待的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懊恼,你会沮丧,你会自责,你会痛苦。
人嘛,总会趋利避害,于是你想逃避,逃避这件事情带给你的羞耻,挫败跟无奈。
可是明明你八点起床也还能学习很久,明明你现在放下手机还能做好几道题,明明你一点睡觉,也不太影响第二天学习……
究其原因就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但你又缺一点实现那个目标的能力(或者自制力),于是你本能的想逃避,仿佛只要干点别的,就能不那么自责不那么懊悔。
所以放过自己,别对自己要求太多,要允许自己犯错,接受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当事情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要对自己宽容一点,而不是过分苛责自己。
还有一部分选手,复习前期拼尽全力,不给自己留一点休息娱乐的时间,日常处在高压状态,这也要慎重哦。
我不想用我平庸的标准去衡量各位的学习能力,但是长期的高压状态确实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哦。如果你在复习前期就天天维持一个类似考前冲刺的高强度学习状态,那很可能你会坚持不到最后,你的身体你的精神你的心理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学长学姐会说“不要把复习战线拉太长”的原因吧。
那还是建议各位在复习前期,不要过于紧绷,学会释放压力,高压的冲刺状态能维持一到两个月已是不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同学没能上岸,都是败在了整体复习节奏上,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多看几篇经验贴,多看两节考研备考规划课程,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整体规划。多了解几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找一到两个适合自己的老师。
知乎面向2023考生,推出了免费的规划课程,小白偷跑计划,你值得拥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领取~
前几天还更了一篇关于全程备考规划的文章,长文预警,干货满满,准备2023考研的同学也可以看看~
妨碍到考研复习的欲望主要有两种:对电子产品的欲望,对谈恋爱的欲望。
太多人把大把时间花在刷手机,ipad等等电子产品上了,晚上学习结束了玩一玩无可厚非。
但是有些人早上醒了玩,玩够了起床;坐到图书馆先玩,玩够了开始学习;学一小时,玩俩小时……这都很可怕,你把你精力最充沛的时间用来刷手机,抖音淘宝微博微信知乎挨个看一遍,然后玩累了开始看书 ,你觉得复习效果能好吗?
我知道你其实刷完手机也会懊悔,也会自责,也会痛恨自己没有自制力,但下一次还是会这样……
服从欲望是本性,控制欲望是人性。
如果你总是不自觉的摸出手机,那你就想点别的办法,别带手机或者就把手机放远一些,别让自己陷入那种“短暂快乐,无限懊悔”的死循环,那会让你感觉很挫败。
就我个人来说,我去图书馆只带ipad不带手机,ipad上会有下载好的网课视频,有我想听的音乐,也有我偶尔用来娱乐的小视频。但是没有网络真的好很多,你不会一刷就停不下来。
还有就是对谈恋爱的欲望。忠告:有对象的好好处,没对象的就别找了。
恋爱是需要经营的,你需要打扮自己,需要安抚对方,需要一起约会,需要日常聊天维系感情,真的挺浪费时间和精力。
考研嘛,跟高考一样,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如果你们是学霸组合,那当我没说,如果不是,谈恋爱确实会拖一个人的后腿(来自一个单身狗的死亡言论,狗头保命)。
分清主次矛盾,找对象谈恋爱放在整个人生道路上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在考研期间,谈恋爱属于次要矛盾,成功上岸才是主要矛盾。
好啦,听说点赞的宝贝们都能上岸~
选拔性考试又不是看你努力不努力
要我说,绝大多数建议都只是“看起来很美”。真要人人都能执行,那玩意比跑步迈入人类大同还难。
毕竟你看对年轻人来说,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在身体还没有扛不住的情况下,放弃熬夜的习惯呢?作息规律这话说起来简单,知乎上有几个人能保证做到,而不是到了12点之后依然玩手机?
很多身体的损伤都是缓慢积累出来,短期内没有感知的。因此才会有年轻人或者壮年突然猝死的状况,事先很难发觉。
要避免这种问题,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两个:
1.每年第一天,强制自己购买全套体检服务(此处广告位招租)。
人就是这样,“下次一定”就是一定没有。但如果你提前花了钱,大概率会记在心里,然后抽个空儿去做一下。通过全套体检至少可以规避很多潜在风险,尤其是早期癌症这种的,一般公司学校体检查不出,但全套体检会找出问题,及时避免悲剧。
2.购买智能手环或者手表(此处广告位招租)。
现在大多数产品都标榜自己拥有检测心率、预警猝死等功能。我曾经在年初疫情严重时就不忍看到基层工作者过劳而去世,写过文章呼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给大家分发手环,如果心率有问题及时通知,这样可能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反正网上是这样吹牛逼的,如果做不到告他虚假广告。
哪怕做不到百分百靠谱,至少也是一道护身符对不对?尤其对于很多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你们确定宁可出现员工猝死的惨剧,也不愿意多点预算来给员工每人发块手表吗?
至于说酗酒焦虑这些,真的就是看个人体质和自控力了。
你比如说我就能强制自己滴酒不沾,哪怕领导要我喝酒,我都会找理由不喝,为啥?
我痛风。一想到发作的撕心裂肺,给我82年的拉菲都能不碰。
至于说焦虑的问题,其实我也没啥好办法。因为几乎每个月都能梦见重回高中参加高考,然后啥都不会,我也很绝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