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策略繁殖的物种不会进化出这种设定,会在进化之前就灭绝了,或者歪成R策略。
近几百年人类发展成近乎极端的K策略,而生完就去世则是极端的R策略,如果有一天人类发展成那样应该也不能叫做人类了,生孩子也不会叫做生孩子
假如生育即死,“母体”就不会是现在的“女人”了。
因为这么一来雌性大脑就太奢侈了,花漫长时间搞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完全得不偿失,进化就会让人类演变成镜像鮟鱇鱼。雌性身体为生育而高度特化,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其他系统明显退化,而性成熟时间大幅缩短,一胎产仔数量增加,向猪或啮齿类靠拢,变成从出生到死亡都被雄性饲养的生育工具。
换一种情况,交配完雄性会死亡,结果也是一样的,雄性会变成一个精囊式的东西,小宠物,喏,就是鮟鱇鱼那样子,由饲养至性成熟后由雌性使用。这种情况下雌性的体能和斗性会加强以应对生存竞争。
无论是哪一方死,死的这一方都不会有发达的大脑,只是种猪肉票,当然雌雄两性出生时的形态肯定也会有重大区别,一方是我们熟知的人类婴儿,另一方大概率就是个小动物的样子,从出生起就分开处理。人类社会将完全由单个性别组成。
为了提高效率,也可能出现孤雌生殖、雌性演化成两种生育形态等性状。
由于神经系统退化,没有智能,它们不具有人格,也就不会被视为人,只是工具,和现实人类捐出的精、卵以及心肝肾等器官一样,不拥有人权。当然基于伦理考虑,法律肯定会规定不能对它们随意损毁。
至于饲养是个人进行,还是政府/公司进行,那就不好说了。至少纳粹肯定会弄个生命之泉来统一饲养优选的。
人类依然会进化出爱情,只不过是同性恋。同性恋/同性性关系是进化树上一个非常基干的性状,人类必然也会拥有。同性亲密关系会代替现实中的异性关系,私有制诞生后家庭由同性组成,最终也会变成类似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体制。
这才是演化的方向。
ps:评论区有人提到章鱼、大马哈鱼等比较复杂的生育即死的动物,雌雄体格差异也不大,对我的推论表示怀疑,我在这里请大家想一想k选择和r选择物种繁衍策略的差异,再思考为什么不能用大马哈鱼和章鱼去代入假设中的人类。
--------------------------------
由于这是个题主假设的性状,顺便可以讨论一下在自然演化中是否有可能出现。
雌性生育即死,其机理大多是母体为生殖消耗大量能量,又不摄食,衰竭而死。这样做的好处是以最高的效率把能量集中到后代身上,一可以增加后代数量,二加速后代成熟,而R选择的生物走的是以量取胜的途径,往往不需母体抚养,且一次生殖就能留下足够数量的后代,母体死了负面影响不大,倾力投入生殖性价比高。所以现实中这类生物都是大量产卵的。
那么,身为K选择,后代少而精的高等动物有没有可能走这条路呢?
鱼类洄游、鸟类迁飞和哺乳类过冬时都可以很长时间不进食,只要适当缩短胚胎发育时间,脊索动物母体在生理上并没有不可克服的障碍,而抚养角度上,雄性进化出哺乳的性状也并非完全不可行。那么剩下的就是性价比问题了。
由于K选择生物的后代数量不会太多,死一个雌性对生育资源的损失比较大,且往往后代也需要抚养,雌性死了需要雄性承担,影响摄食效率,坏处相当多,一般情况下选择劣势很明显,性状很难保留下来。K选择生物很难玩得起这种策略,所以大体上,也只能凭空假设人类的祖先拥有这么一个性状,在这个性状不消失的前提下推论后续要怎么演化,基本上就是架空的性质。
如果一定要假设在进化树的某个节点能“合理”地演化出这一性状,大概只能假定在小行星撞击后的黑暗年代里,有机物越来越匮乏,穴居动物能量来源极为紧张,在极端环境下,分娩后死亡的母体停止消耗有机物,节约能源,还可以作为新生后代的食物,提高后代成活率,才能显示出有价值的选择优势,以冲抵上述负面因素。等到环境好转以后虽然已不需要这一性状,但由于路径依赖,演化没有推翻重来,就一直保留到今天,并且根据需要不断特化,让雌雄演化出完全不同的形态。
但总的说需要太多巧合,需要太快的演化速度,从概率上说,也依然是理论性的。
…………………………………………………………
最后,补充一点:即便人类的某个性别的天然性状是生育即死,掌握了现代科技的人类,也完全有可能根据“为什么会死亡”的机理,利用先进的医学科技让本该死亡的个体继续活下去,甚至让这些个体有能力继续投入生殖。只不过由此衍生的伦理问题可能十分严重,人类会倾向于宣布这类技术为非法,如现实的克隆人。
请注意,如果“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
那么,这就意味着不需要母体来养育孩子(都可以直接去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既然不需要母体来养育孩子,那母体就没必要有多高的“配置”。
母体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功能就是用来孕育孩子,其他的像什么说话,看电影,听音乐,跑,跳等等,可能全没有。甚至都不具备相应的器官。也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和情感,横竖是即死,又不陪伴孩子,要智商和情感也没用。搞不好,连大脑都没有(或极其简单,功能极其单一,顶多也就控制一下怀孕时的生理环境)。
那就不谈什么“会不会有人生孩子”了。
这不就是一妥妥的工具?哪还谈得上什么愿不愿意?
即使人类有“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的特征,还是会有人生孩子。要知道,远古人类的情况本就距此不远,现代也有许多地方不会将这当回事(后详):
显然,远古人类并没有因此表示“啊呀,生孩子太可怕了,我们不要生了”。否则就没有你来提问了。
远古人类也没有像一些男同志们臆想的那样“把女人当做生育工具”,现代仍然存在的石器时代部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显示,石器时代的女性在许多部落里具有和男性接近的社会地位,在服装、饮食、居住条件、日用品、墓葬等方面并无特别的偏差。一些地方的女性还会参与狩猎大型动物,并在死亡时以部落首领的规格下葬[1]。
总之,“母体必定死亡”的具体情况会决定人们如何生孩子。我们在这里讨论两种基本状况:
人类是演化塑造的生物,自然选择和随机事件决定了人类现有的各项生理特征。无论你谈论的是怎样惊人的行为,当人的物种特性本就如此的时候,人是不会对这件事有多少抗拒的——不然你觉得喜欢清洁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自己“每天在肚里制造并储存大便,还从身体上的一个孔洞里排泄出去”的可怕行为呢。
在自然界,采取“管生不管养”策略的物种是很多的,例如一对鱼可以产下数万到数千万颗卵之后双双暴毙,让卵自己去生长发育。我们人类的祖先里也有过这样的物种。即使你让人类使用这样的生育策略,也不会和一些萌萌哒的人臆想的那样出现“女性不再需要智力”的情况。
不过,人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性,需要在孩子出生之后一段时间内以身体分泌乳汁喂养孩子。假设人类具备“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的特征,你要么让男性或者未生育的女性去哺乳,要么让人类超越哺乳动物。
“由男方抚养或相关组织统一抚养”在远古是不靠谱的。在两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都没有什么像样的社会组织,男方也难以确定哪些后代是自己的。如果随便谁的孩子他们都养,那就只是普通的原始部落的行为——部落里年纪较大的人们会照顾所有的小孩,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能随意将小孩击毙。二十世纪的巴拉圭狩猎采集部落亚契人多次展示了这些,以下引自《人类简史》:
我们可以预测自然选择塑造的这种人类的特征:
一、传统型
女性性成熟后便处于可哺乳的状态,日常挤奶给部落里的孩子喝。
女性由交配触发多重排卵,产生大量的受精卵。
怀孕后,在女性身体健康、精神正常或愉悦的情况下,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诱导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多组织有序展开细胞凋亡来逐步拆解下半身的骨骼与部分组织,给日渐膨胀的子宫让路。如果女性身体不健康、精神异常或痛苦,则诱导细胞活动拆除胎儿,中止怀孕。
分娩时,痛觉神经自己断路,快感中枢将神经递质全部释放,此过程中下半身从里到外裂成4~6片、将后代推出,确保安全、顺利地出生。然后脑干、延髓停机,母体在升天的快感中无痛死亡。一次分娩产生8~10个后代,在远古时2~5个可以活到性成熟。
人类女性壮观绝伦的繁殖方法将成为人类文化与宗教的重要题材,女性身体被崇拜。4~6花瓣的植物被大量用于各种仪式活动和日常装点。
二、灵活型
在传统型的基础上,让人类的性别不固定。根据周围的人们的情况,一些个体发育为男性,另一些发育为女性。在周围的性别比例倾斜时,一部分个体会在内分泌调节下改变性别。
一次分娩产生8~10个后代,在远古时2~5个可以活到性成熟。
这可以比传统型更好地稳定种群。
三、怪诞型
人类是无性别、自交产生合子的生物,将“男女对立”之类无效率之物永远放逐出事件的地平线。
人类通过产卵器将合子打进别的动物体内,让其作为母体。该合子通过多重细胞核分裂而不分裂细胞质成长为数千细胞核的合胞体,转化为数千条幼体。幼体经过自然选择,留下1~2个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破体而出,这就是“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
那之后,孩子跟随其附近存在的人类群体,进行社会互动,这就是抚养。
这是高度适应了生殖行为的生物性状,“胎生、哺乳”算什么鸟东西。
设就在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女性突然出现怪病,生了孩子就会死。
现代产妇分娩死亡率是重要的医学指标,这情况会迅速登上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主要国家的医疗系统都得出来发声,阴谋论、伪科学、新兴宗教、末世论者也会第一时间跳梁。
顶着100%的产妇死亡率,在世界很多地方还是会有人生孩子,因为女性在很多地方的生活状况本来就在死亡线附近。以下取自现实中2017年发表的公开资料:
人死是要有原因的。“孩子出生”母体为什么会死?在自然界和人类医学实践上,主要是因为大出血,其次是程序性的老化或身体稳态崩坏。人类可以止血、可以掐断负责调节该程序的神经、可以用医学手段调整稳态。要知道,人类早就掌握了“母章鱼的产后护理”:切除视腺[2],它们就会恢复进食并继续生存数年,远超自然寿命。
如果你非要说“这个死因不明、人类无法对抗”,那么一方面会有人质疑世界的真实性、担忧“运行这个虚拟世界的家伙的脑子有问题,接下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另一方面人类可以用医学手段处理这个问题。这不止是“人造子宫研究会立即被注资万亿”的问题,转基因嵌合体动物可以装备由人类细胞组成的人类子宫,代替人类去充当“母体”,这事在有资金注入的情况下马上就可以搞。
在搞出来之后,上面资料里的那些地方还是会有很多女性死于分娩。
那这个母体就不是母亲,只是个工具,而且社会也不会存在婚姻这种形式,工具到了可以生育的年纪,四统治者选出适合播种的男人去播种,然后生的孩子统一抚养,没有了家庭,没有了父母,也没有了未来。感觉这是科幻小说中才有的剧情罢了。
答案是:
会。
而且还会演化成无比残酷的世界。
生完孩子就死亡的母体,在动物界比比皆是。
不仅仅是雌性,雄性交配后会死亡的,更是数不胜数(例如,交配后被雌性吃掉的雄性蜘蛛和螳螂)。
一种叫做沙漠穹蛛的蜘蛛,存在“噬母”行为。
[蜘蛛图预警]
由于沙漠缺少水和猎物,母蜘蛛会把自己液化,分泌汁液喂养小蜘蛛。
小蜘蛛长到半个月大小之后,会刺穿母体的身体,然后吸食汁液,直至死亡。
母蜘蛛的身体最终转化成了小蜘蛛成长过程所需的营养。[1]
节肢动物的交配死亡现象,十分常见。
一些昆虫,甚至显得颇为壮观。
每年的匈牙利蒂萨河上,会有多达数百万的长尾蜉蝣疯狂交配,雄性在激情后死去,而雌性产完卵之后也会死亡。
因繁殖而死亡的,不仅仅有节肢动物,也有脊椎动物。
其中最悲壮的,莫过于鲑鱼。
鲑鱼生于河流,长于海洋。
每年繁殖季节,它们需要从海洋逆流数千公里,回到出生的地方交配。途中艰险,不亚于人类长征。无论凶猛的鲨鱼、截胡的灰熊,还是天上的鹰隼,都无法阻拦鲑鱼的生殖本能。
绝大部分的鲑鱼都会在溯回中死去,交配后,剩下的几乎都会精疲力竭而亡。
或许有人会认为,交配或繁殖死亡,只会在“低等”动物的存在。
但其实在更“高等”的动物之中也存在。
例如作为哺乳动物的——袋鼩。
这种看起来蠢萌的动物,在繁殖过程中,却是相当的凶悍。
雄性袋鼩在每年的交配季节,会连续交配8-14小时,直至精尽而亡。[2]乃至于雄性袋鼩的平均寿命只有1岁。
从节肢动物到鱼类,再到腹足类,甚至是哺乳动物,因繁殖而死亡的物种,并不少见。
例举这么多动物,只是想说明另外一个宇宙位面的人类,出现繁殖死亡,也并非不可能。
同样作为哺乳动物,我们可以看一看,雄性袋鼩为什么会演化成现今这样的情况。
袋鼩属于有袋类,胎儿在育儿袋中,有较长的生长期。
且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和蜘蛛蜘蛛为主,再加上生活在澳大利亚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季节变化明显。袋鼩的种群数量,会受到昆虫数量较大影响。
繁殖期间,雄性的死亡,可以为后代让出生存空间。
因为交配的机会有限,雄性之间的交配竞争也会变得无比激烈。这造成演化过程中,通过竞争生存下来的雄性袋鼩,拥有极高的雄性激素水平。
仅仅因为好斗,就会死亡不少雄性袋鼩。长达14个小时的交配过程,更是消耗极大,雄性袋鼩最终因免疫系统崩溃而死亡。
动物中此类牺牲性的利他行为之所以颇为常见,主要是因为被激素所控制。
如果另外一个位面的人类出现此类情况,也必然是因为激素的原因。
但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应演化基础的环境。
例如环境的苛刻下,令那个位面的人类不得不牺牲亲本,才能繁衍生息。例如就像沙漠中的穹蛛,澳大利亚的袋鼩一样。
但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说,文明诞生的前提依旧是社群。
那么在人类社群中,优先被牺牲的必然是男性。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经过训练的妇女在战场上战斗力并不会比男性低太多。但战场基本上不要女性的根本原因,实际是保证人口的繁衍。
对于男性这种单个个体就能大量繁衍的特性,在繁殖上并不“珍贵”,反而女性这种一生只有固定卵细胞的特性(且须怀胎十月,以及哺乳),在繁殖上才是足够“珍贵”的。
所以说,对于另一个位面的人类,在母体死亡之前,最先死亡的依旧是父体。
那个位面,必然资源匮乏,为了争夺少量的资源,人类男性的雄性荷尔蒙水平极高,更加的好战。战争中会死掉大部分的男性,剩下的男性都有更长的交配时间,且有着极高的风险在交配中死亡。
但由于受到性激素、多巴胺、内啡肽等等影响,男性不仅有着空前的性欲,极高的成瘾性,也有着极高的快感。交配感受对于男性的感受,会类似于毒瘾的存在。
极有可能这个位面的男性活不过30岁。
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一开始可能不会出现,孩子出生母体就死亡的情况。而是婴儿哺乳成长的过程中,母体可能会迅速的衰竭。孩子长大之后,衰竭到了极点。(哺乳动物的哺乳特性,注定了母体不可能一开始就会生下孩子母体必定死亡)
造成这个现象的可能是自由基对身体的破坏,也可能是端粒的加速变短。
总的来说,在资源匮乏的世界,母体奉献了最大的自己且保证子代能够长大,才能拥有足够的演化动力。
而且母体要做到这么大的牺牲,也必须拥有荷尔蒙的本能影响。
几乎所有的女性,可能活不过40岁。
人类文明的诞生,本质上是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早期的人类社会是母系社会,一个族群「老祖母」的寿命足够长,其实对知识的迭代累加具有很大的贡献。
40岁的最高寿命,虽然会影响文明的发展,但应该不会影响文明的出现。人类文明频繁的战争,可能会促进冶铁的高速发展。
当当这个社会发展到足够的高度,资源不匮乏之后。即便亲代不用牺牲自己,也能繁衍生息,但由于繁衍策略已经印刻在了基因里,男性依旧会死在30岁“精尽而亡”,女性依旧会在40岁衰竭而亡。且无论男男女女,依旧会如同吸毒一样,对性爱无法自拔。
那么,这个时候,即便人类身上发生极端的突变:男性会和袋鼩一样一次性交配就死,女性生完孩子就死。人类也会不顾生死,本能得去交配繁殖。只不过,人类会有灭绝风险。
如果科学发展到了一定地步,人类自然会利用科技干扰身体内的激素,甚至修改基因。但哪怕这样,也依然会存在大量不愿意改变激素状态,而宁愿在极致享乐中死去的人。
这样的社会,可能会演化成这样的情况:
这是假设位面的情况,如果是我们人类的本位面,出现题目的情况呢?
即,完全跳出生物演化规律,直接强加设定,我们这个位面女性突然出现生育必死的情况。
是的,一开始绝大部分女性是不会愿意生育的。毕竟我们这个位面的人类,绝大部分人的交配本能,还没有达到生死的地步。
但很快,社会就会朝向极端化的发展:
男性会强迫女性生孩子,不愿意,就会彻底掌控。数十年之后,不愿意生孩子的女性老死,剩下的女性,只有父亲没有母亲(生育而死)。
这时,女性逐渐丧失了“老祖母(女性得年长优势)”的作用,社会地位严重降低。
女性会被真正的“私有化”,男性之间的性竞争也会空前加剧。
男性经过一系列淘汰竞争,雄性荷尔蒙更加旺盛的男性会生存下来,攻击力和控制欲会更强。
女性被物化,逐渐变成一种资源,国家与国家之前会单纯因为女性而发动战争。
当社会逐渐稳定之后,女性从小就会被进行洗脑教育,令女性心甘情愿的为了繁衍进行“最伟大的牺牲”。
如此大的洗脑文化下,其实不出几代,女性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为了生孩子牺牲是应该的,就如同明清女子认为裹小脚是天经地义的一样。
总的来说,无论哪种情况,女性都会生孩子。
不外乎三种情况:
1、远超当前人类的生理本能冲动。
2、男性或者家庭的强迫。
3、洗脑。
真正的问题是,
很快,就没有母体了
几代以后,多胞胎基因将得到极大巩固。
未来人类如果能够存续,必然一胎多生,至少2-3个。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