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所有田地都种满庄稼,农村人还是沒得吃?而现在农村农田有近一半荒了,农民反有吃了? 第2页

        

user avatar   lao-k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吹某村,那村子在真了解点农业史的眼里就是个笑话。


user avatar   liu-fei-95-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锅饭是一方面,上交多是主要原因,我姨说他们村里有一年,夏粮小麦收完,上交完,全家五口分得不到一斗小麦(二十来斤应该是,老人的原话是:有个侄女嫁,待客回门饭(包了饺子),吃完夏粮就没了),你去山陕地区,老一辈都会各种杂粮的做法,因为杂粮不用上交,也是农民的主食。小麦是所有好地都种的,杂粮是边角地的产出。

后来包产到户,农民又经历了各种盘剥,但是粮食能吃饱了。

农民的心酸,父辈都经历过,

交公粮:坐在粮食局的院子里嚎啕大哭,自家的粮食交不了,高价卖别人的粮食交,再吧自家粮食贱卖。

小麦有一点潮气,颜色不好,有杂质,不饱满都是理由,而且是没有标准,只凭检验员一句话,

要命的是没有他熟悉的人做中间人,给好处也不要,这就是门路,

交烤烟:同样道理,辛苦种的烤烟,没有人根本交不上价,种了两年,再也不种了。

有个远的不能再远的亲戚,是个什么副局长,逢年过节必送礼,各种杂粮,杀洗干净的整鸡整羊,就是为了人家能在这个时候说句话。

农民苦,所以你的父辈是农民,逼着你考公务员,请务必理解他们,他们经历了你无法想象的绝望。

百度搜了一下:

1、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5斤。

2、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等于6.25千克。

3、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4、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user avatar   bei-ke-1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多没下过田的城里人在搞什么大辩论,搞什么八个馒头,搞什么化肥农药论。

说实话,这些都是乱说,甚至有些农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劳动真的可以让产量翻倍。

家庭联产承包第一年就能吃饱了,甚至吃的起白面馒头了,家里粮食堆不下。

这真真切切都是农民自己努力的结果。

浇水的时候,什么时候浇的好,分几次浇,田里几乎有了杂草就拔掉,全家上阵地里捉虫,从播下种子那一刻,几乎每家每户都把心思全部放在那几亩田上,农民几乎天天要下田看看长势。

甚至有笑话就是小孩子拉屎也要憋到自家田里,他们甚至爱惜每一颗幼苗,爱惜每一粒麦子。

这样的精耕细作,这样的精心照料,产量上去不是应该的吗?

这样的辛勤劳动,这样的努力盼望,获得丰收不是他们应得的吗?

不要拿种子化肥机械论去侮辱农民了,即便有,也不会在一年内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不要在拿几个馒头去剥夺农民的贡献了,即便有,也是农民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

讨论激烈,我就继续说吧,精耕细作和粗放管理的差距当然是有倍差的。

但是农民吃饱之后的粮食数据不高也是另有原因的,你自己代入农民的话也知道,吃饱了会种什么,还全种主粮吗?

花生,大豆,棉花,甚至西瓜,小米,在几乎自给自足的农村,这些才是让他们改善生活的东西。

农药化肥种子自然会提高产量,但这是循序渐进的,到了90年左右才全面铺开,当时一年能吃饱,几乎是农民一颗颗麦子看着长大的。

另外,说什么水利的,到了两千年也是农民自己去挖沟挖河,并没有什么工钱。另,不科学的水利设施,对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什么都有极限,比如小麦普通管理亩产百斤,精耕细作能到200,甚至三百斤。到现在的亩产七八百斤,甚至千斤,确实是种子化肥的功劳,但是也没人免费发不是?农民自己买的罢了。

我说这么多,只是想为农民正名,农民依靠自己是可以过好的,可以吃饱的,即便收了三提五统,即便交了农业税,也是能吃饱的。

前些日子,和家里的老人聊天,他是当时大队的会计,说是当年每年秋天分粮,每家只有120斤麦子好些年,用这些粮食支撑到夏收。

我问,当时辛苦一年,大家还吃不饱,心里会不会觉得冤?

他说,为什么要觉得冤呢,地里只能打那么多,该给国家的也不能少,没办法的事。

我又说,那几个孩子吃不饱,饿的难受的时候,你怎么想?

他沉默了一会,旋即又兴奋起来,后来没办法了,就只能去大城市卖些东西,做些小孩子吃的,米花,玉米糖什么的。

那时在城市周边的农村,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怕被人举报,晚上十点才敢回去。

回去还要做东西,每天提心吊胆也睡不上几个小时,不过钱多啊,当时全村的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都是咱家先买的。

他的眼神里有止不住的兴奋和骄傲,话匣子也打开了,仿佛在炫耀他光辉的战绩。

每次回家,都要带不少的铜锡,那边卖两块,咱家可以卖六块半。

手上肩膀上都挂着沉甸甸的布袋,提包,过检的时候还不能让人家看出是重物,得装着很轻的样子才行。

那时候站台很长,楼梯也感觉很长,提着心的时候也不觉得累。

到家了,称了才知道,扛了一百六十斤回来。

一百六十斤啊,当时没觉得多重啊。他的眼神里只有得意和荣光。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不成立。


事实上,农村问题分好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后,到58~59年。

这个阶段属于战后快速回复阶段,农村打土豪分田地定成分,秩序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相对富足。

不过,因为后来历史跌宕起伏,加上活到现在的老人年纪都太大了;尤其农村条件问题,人均寿命不高。所以这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已经基本没人知道了。


第二阶段是58~62年。

这个阶段,浮夸风渐起。

这段不能说。饥饿的记忆就来自这几年。


第三个阶段是60~70年代。

这个阶段,大致上走的是刘少奇“三自一包”路线——这是个专有名词,具体是什么可以自己搜。

简单说,这个阶段农民有了自留地、允许开垦小片荒,可以自己养猪养鸡了,生活自然就没那么困难了。

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批判,但极得人心。比如自留地、小片荒之类政策,上面说取消,下面也喊取消了;但实际上除了个别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辖区,全都默默执行着。上面也“坚决取缔”过,但并不成功,后来就不管了。

(事实上,自留地55年之前就有,当时就规定不得超过当地人均耕地面积的5%;后来又给收了。最严重时“狠斗私字一闪念”,家里不准养猪养鸡,不准动火做饭。等闯了大祸,61年就又恢复了,这时候才有三自一包的提法。随即提出三自一包的刘少奇被批判,但这个政策并未废除;之后是十年动乱,基本就没心思折腾农民了。)

总之,仅靠手里按政策不允许超过5%耕地总面积的自留地——当时我家大概有二亩半自留地,每亩地一年能收二三百斤小麦和一千来斤红薯/玉米/豆子,加起来能有四五百斤小麦和一两千斤粗粮(按长辈说的推算的,具体多少我也不清楚),再搭配上平均每口人七八亩地的公田里面分的一点点收成——算是勉强能吃饱了。

不过,这个阶段虽然可以吃饱饭了,但主要还是靠红薯、玉米、大豆等粗粮充饥;白米白面只有过节才能享受;一家人一年到头吃一小酒瓶油。


这个阶段,农村以大队为单位,集体购置东方红履带拖拉机、或者到新建的化肥厂搬运氨水(70年代中期逐渐出现,到了80年前后成了真正的固态化肥,虽然吸潮后还是水淋淋的,但比氨水好处理多了)。

但是,这些化肥,农民是这样用的:开工时,队长看着,乖乖往地里上;过了几分钟,队长一开小差,农民赶紧挖个坑,把化肥往里面一倒,一埋,然后端着空盆空桶假装上肥。

结果就是,地头庄稼长势很好,靠里面稀稀拉拉;用农家肥的自留地庄稼长势旺盛、产量极高;用化肥的公田没什么收成——但那和农民有什么关系?反正种出来是给上面的,自己分不到多少。

一方面,人偷懒是本性;另一方面,农民也没见识,觉得化肥没啥用。臭黑臭黑的农家肥一大车一大车的,这一点点白面面能起啥作用?

总之,使用不得法,偷懒严重,就使得自留地和公田庄稼完全不一样。当时还有个说法,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都还有人坚持:“自留地都是好地,农家肥才是好肥!”


所以,等后来分地,有些脑子不灵光的就想尽办法抢地头,觉得地头是好地,庄稼长得旺;还有人幸灾乐祸:“地一分,化肥厂就要饿死了!”

没想到地到自己手里,一踏实干活,地头靠路边,蒸发大,庄稼长不旺,里面才郁郁葱葱;还有化肥,真有人觉得那玩意儿没用,比不上农家肥,一斤化肥换一斤麦子换给了别人——然后肠子都悔青了。

于是化肥厂不仅没饿死,反而越发重要起来:跟公家干的时候,一大块地能有半袋子化肥都嫌多,死沉,味道还冲,赶紧地头一埋拉倒;等自己干时,那是两三袋子都嫌少,提前好久就开始到处求人,抢着买化肥,然后仔仔细细均匀撒满。


也就是这个阶段,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粮要粮票(当然农民极少买粮,吃商品粮的是人上人),全都凭票限量供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而且,有钱、有票,你也未必能买到东西。人家就不卖给你。

当年我家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都是找人托关系才弄到指标;没关系?躲远点羡慕。

不买别看,供销社可不是你乡下人开眼界的地方。

你敢想象,区区一辆自行车的指标,居然得动用局级领导的人情吗?


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这个阶段,我们和国际社会关系开始正常化;尤其日本给我们援建了很多东西。

比如知乎上很多人提到的“化肥袋”——我妈都还记得,日本的化肥袋是“的确良”的,穿身上很舒服,清爽透气,特别软,“穿到身上,风一吹扑啦啦的一个劲儿摆动”。

当时人都穿棉纺的粗布,水一洗硬邦邦的。所以看到风吹会摆动的裤子特别喜欢,一看就是高级货。

那时候化肥袋也得有关系。一般人搞不到。谁能穿一条化肥袋裤子,就和现在看到有人穿LV一样,非富即贵。

唯一的缺点是汗湿后,屁股上大腿上会透出“日本”“尿素”四个字。


这个阶段,农村的主要特点就是“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实际上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年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其实就向这个方向走了半步。

但只因为走这半步,他都被批判惨了;而邓小平沿着这条道,大踏步的走到了尽头。


前面提到过,只靠“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5%”的自留地,农民一家就吃饱了;那么,再加上20倍的责任田——你猜会是什么样子。


总之,农村人可以敞开吃白米白面了,每顿都是细粮。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邓小平就这点不好,给我们带来了大胖子和糖尿病!

不光吃饱了,吃好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几乎家家买了拖拉机;后期则几乎家家都有了黑白电视机。


粮食打太多了,到粮局卖粮,那个横挑鼻子竖挑眼……“卖粮难”成为时代主旋律。

没法卖给粮局,那就想办法卖给私人。地下粮油市场开始繁荣。


与之同时,城市经济也开始迅猛发展。


但这个阶段的问题是,农村的确吃好喝好了;但是缺钱。

原因是粮食价格一直被压制,被剪刀差收割。

当时我爸我妈两个人一年最多种了二十多近三十亩地。只有牛和小手扶,大型拖拉机买不起;而小手扶没法收割麦子,功率不足,掉落太多,心疼。只能一镰一镰的用手割,凌晨三四点摸到地里,弯腰割到日上三竿回家吃饭;中午略加休息、避过最热的11点到1点左右这个时段,下午三四点到地里一口气干到夜里10点——有些农民心焦庄稼,怕万一下点糟蹋了,凌晨1点下地的都有。没黑没明的忙上二三十天,才能把庄稼割下来。然后一个个累到骨头疼,床上翻个身都呲牙咧嘴的喊痛,全身关节都会啪啪响。

但这样收割下来的庄稼,价格却一直被压死在1角钱一斤,后来又涨到了5角钱一斤——但那时物价已经疯涨数十倍了。具体时间节点我记不住,长辈记得。

总之就是饿不死活不成,有吃有喝就是没钱——其中若干年,农民不得不“以物易物”,直接用麦子和其他人交换瓜果蔬菜以及农具等物:农产品,卖成钱太亏了;但那时没有农贸市场,只能贱卖给粮局。没人傻的这样做。

反正无论市区还是农村都得吃瓜吃菜吃粮,你把粮价压低、市场取缔,我就以物易物,不承认你这个人为控制的“市场价”——我卖成钱再去买塑料盆,大半袋子麦子才能换一个盆;直接粮食换盆,三五斤就能换到,那傻子才会把粮食卖成钱。

这个规矩不用说,大家都默认。无论是售卖工业品的小贩还是卖菜给城里人,或者农村人之间互通有无,都拿麦子结算。于是麦子就成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

至今都记得,当时我爸妈开拖拉机出去卖瓜,西瓜是一斤麦二斤瓜,甜瓜是一斤麦一斤瓜,这个比例依时令/行情略有浮动,但在若干年里一直很稳定。

粮食攒多了,可以找人牵线,卖给城里的饭店。他们从粮局买粮食,价格高不说,还不准挑,总是品相很差的陈粮。直接从农民手里买,价格低,质量好。但这个门路不是人人都有,绝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卖二道贩子。但哪怕被二道贩子盘剥,卖粮仍然是比到粮局卖更合算,更不挑剔。尤其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粮局基本不再履行职能。


总之,这个阶段,除了其中几年麦子价格坚挺,其他时候,种主粮是非常亏的;种上几亩烟叶,比种十几亩小麦都赚钱。

但是烟叶需要不断打理。比如得剥岔、掐头,不然烟叶长不大,全是筋,卖不上价钱。

剥岔、掐头都得按时令来,而且不是一次就行,得隔三岔五的逐棵打理:漏一棵,这一棵就废了,不是叶子长度不够划上等级,就是长的特薄。

另外就是水肥得跟上,跟不上烟叶长不好,末级,没人要;但也不能太足,水肥太足了,烟叶就会长成“黑爆”烟,叶片又绿又大,农民会直接扔掉。万一混进去了,烤出来颜色黑黢黢的,当垃圾卖都没人要,只能一把火烧掉。

另外就是病虫害严重,那时候家家窗台上都是剧毒农药,敌敌畏都赶不上趟了,杀虫得用1605,毒性比敌敌畏恐怖太多了。

毒药来的太方便,所以那时农村很多人喝毒药自杀。还有人到地里忙活,孩子没人照顾,带到地头玩。附近出现过多次“五六岁不到的孩子在地头捡到农药瓶盖子,放嘴里噙着把自己毒死”的悲剧。

一家人劳碌一年——烟叶油大,弄的人满身满脸都是黑的,非洲贫民窟出来的一样——但收入吧……简单说就是饿不死活不成,勉强够个化肥钱。


为什么呢?

主粮有剪刀差,烟叶有烟草局。

你想评上更高的等级、想卖出大价钱,烟草局没人是不可能的。

没脸面的,到了烟站,都给你算低三到五级,收入马上给你削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有脸面的,别人末级都卖不掉的,人家两块钱一斤收了,一找熟人,转手二三十一斤就卖了。


这里面利润如此丰厚,自然少不了争斗。

比如,农民一打听,隔壁地区的烟草局没那么操蛋,过去卖能高一两个号,一斤能贵上几毛钱,于是就拉过去卖。

这一来,本地烟草局就着急了。在要道上围追堵截,一旦逮住,货罚没,人拘留。

农民深夜出逃,人家就彻夜不休,设点设卡,来回巡逻,让你背都背不出去。

后来据说附近某地因此起了争斗,打死人了,闹得央视都来采访——然后上面的头头把记者拉去吃喝一番,没让见报。之后才稍微消停一点。


烟草这个是我亲眼见过。更早的是交公粮难。

比如现在,割麦都是机器割,割完里面自然混了很多完整的麦穗、断裂的秸秆甚至地里带起来的土块,最大能有拇指大小。稍微扫扫,十几袋子里面都能扫出来大半袋子的垃圾。

但垃圾其实没多重,一袋子也就是十来斤。除了偶尔带进去的土块,全都是轻东西。

这种麦子直接卖收购站,人家二话不说就往仓库里倒;农民习惯了以前交公粮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情况,反倒挺不好意思的:“哎呀,都出去打工了,没人弄,麦子脏的很……你扣点。”

商家就答:“都这样。扣啥,能有多大点?不值得不值得。”

但之前是万过不去的。

你花上十天半个月割下几十亩地的麦子,还得晒干净、扬场,把里面除了麦粒之外的任何东西,包括小石子、小土块,统统不能有。不然人家不收。你得赶紧陪笑脸,让烟,情况不严重或许托人说说情就能过去;否则……

我邻居,某年遇到连雨天,麦子微微变色,不够白,就交不上了。后来我家把自己的麦子给他,让他交了公粮。

后来烟叶经济起来,公粮就不算最恶心的了。说白了,农民宁可想办法自己把麦子卖掉,用钱交。哪怕多交几十块钱的,也比这样怎么都凑不够标准的好。


总之,这个阶段,吃喝不愁,但好的没有;肉经常吃,但不是天天吃。关键是第一没钱,第二到哪都低人一等;尤其公粮提留之类,我老家还好,只恶心人,不算太重,还交得起;其他地区那是又重又恶心人。

后来就是其他答案提到的丰城事件。


第四个阶段是90年代末到10年前。

这个阶段逐步加入了wto,物资是真的丰富起来了;同时打工潮出现。

过去,一家人几十亩地,把人累到半死,一年的收入都比不上一个人打工几个月的工资——哪怕按现在的产量和价格计算,一亩地抛去种子、化肥和机械成本,人力不算钱,一年也不过能净赚不到600块钱,稍有灾荒甚至连种子化肥钱都能坑了。十亩地,一家人累死累活,一年收入不过6000。

尤其在当年,血汗工厂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一家人忙上半年的。

所以,你们现在看,一个月200块钱,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疲劳到极点,被机器把自己手指切了(有新闻说珠江三角洲每年工伤切下六千根或者两万根手指,但没有官方数字),老板不管,立即解雇——这血汗工厂,傻子才会去!

但这对农民来说,是天堂。


综上。农民没得吃是58~61年(或59~62年);60~70年代是能吃饱,但只有粗粮,没肉没油没布;八十到九十年代是白米白面吃到饱,但是没钱;九十年代后逐渐有了钱——血汗工厂给的钱也是钱。


农民是极有魄力的。

血汗工厂打工赚了点钱,马上回家,投资买车、买大型机械。


比如,现在公路上来回跑的大货,大多都是农民贷款买的。

这种贷款的形式是:以货车本身为抵押,按月还钱;两三年后,钱还清,车归你。

很多农民靠跑大货,月入一万以上。勤快的、胆大的,货车都换几茬了。


再比如,很多农民贷款买几百马力的大型收割机、旋耕机等农机——刚开始五十马力为主流,后来发展到70、80、90、100,现在年轻一代120的都看不上,嫌干活慢。干活慢,来钱就慢——然后每年开春就出去包活干,能从江南一口气干到东北:刚好,我国的时令也是自南向北,他们只要赶快点,刚好能把耕地耕种一遍的。

为了便于农机大迁徙,很多人自费买了板车,专门用来拖运农机。不然拖拉机跑起来猪一样慢,赶不上时令迁徙的速度就赚不来钱。


另一些则自行购置了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四处包活。

现在的行情,自己没车,会开装载机、压路机,月薪7000以上;会开挖掘机一般9000以上,开的好的能拿一万多。

如果自己有车,车本身也有租金,大约每月一两万的样子,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反正肯定比贷款/折旧算起来划算,不然没人愿意买车了。


这算是10年前后至今,农村的最新情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嘿嘿,你以为地里有啥?无人机、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么?我告诉你,那年头哪怕是河北农村,手工种地还是大多数。地里别说机械化,连电线杆都是临时拉得。你费劲种费劲收,遇到假种子假化肥还全军覆没,能赚几个?够不够吃呢?谁管你!包产到户懂吧?交足国家的,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你自己的呢~!你说刚够糊口,觉悟低拉小同志,河北还好,河南还有不够吃饭的,每年春天要进京“汇演”呢。我儿时亲见那耍猴人的孩子从地上抢沾了土的包子吃,那甘之如饴的表情,我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啥时候流泪。

就这样,农民为啥还要种?为啥不肯买粮食吃?为啥不肯投入呢?很简单啊,因为粮食虽然稀缺,政府也知道工农剪刀差问题(看不懂自己搜),但是粮价却不允许波动。那会儿一斤大米两三毛钱的水平吧,那种价格,让人没法买农机具的。但是你进城打工吧。城里到处抓盲流,把你当在逃犯抓。那年头居委会老太太半夜提着手电筒,带着片警去掏被窝“查户口”,你当临时工住不进宿舍,都要忍受这种待遇,就即使是这种情况,能在城里打工,挣外快,吃得起商品粮的人总归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在乡下谋生。

那种地活不下去,咋办呢?嘿嘿,吃两条线啊。孩子听说过么,两条线,就是公路和铁路。所谓吃两条线,可不是路边弄个小卖部,那时候国家啥都专卖,烟酒糖茶统购统销,你开个小卖部,甚至算是和当地所有专卖部门都打壹遍交道才行。当年的吃两条线,就是铁道游击队那样,拔飞车,偷邮袋,扒煤、炭。吃公路,就是在路上刨坑,等汽车陷进去,再跑去帮人家抬出来。不光各村儿用这招儿,交通局,公路局啥的,也用这招儿,摆个桌子上路边,见车就拦下收钱。明明没超载,没违法,也要罚人家钱。唉。。。。。。

现在的问题,国家不仅正视剪刀差问题,而且提倡把农业搞成产业,这样粮食价格翻了几倍几十倍。农机、农药、化肥的投入也跟上去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规模效益就有了。海南人吃东北粮,天津的纺织厂用新疆的棉花,这都不叫事了。那生产效率提高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进城打工了。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产能看,以前亩产三百斤,现在提高到一千斤。三倍。

从征粮政策看,以前上交超过五成,现在不用上交,还发补贴。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反对一下拿当年农民的压力大、税收高等作为答案的几位答主。

先声明,作为从小在乡镇长大的人,家里的农村亲戚也多,对农村生活我是了解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农村人吃不饱饭不单单是因为税收高,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和科技水平。

就拿大豆这一个东西来说,现在中国每年需要进口1亿吨大豆,而中国大豆的平均亩产是13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要维持中国人所需的大豆,就需要8亿亩耕地。

但众所周知,中国的耕地红线也才18亿亩。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只靠自己生产油料作物的话,必然得挤占一部分粮食用地。

而除了大豆之外,玉米也是中国的进口大项。中国2021年进口的玉米是近3000万吨,中国玉米的平均亩产是400公斤,这差不多又是7000万亩的耕地。

1980、1990年代,中国人在副食、油等方面的需求,基本还是靠国内解决的。你算一算这些东西要占用多少耕地吧。

另外,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在1981年的粮食产量是3亿吨左右,2021年是6.5亿吨,翻了一倍。

要知道,即便是在2021年,中国已经可以靠进口粮食解决很多需求的情况下,这个粮食产量也就是刚过人均粮食安全线的水平。按照人均计算,1980年中国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要比今天低35%~40%左右,是严重低于世界平均线的。

其实从耕地面积来看,2021年的耕地面积与1980年代相比变化不算太大,让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还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在这个前提之下,当年较高的农业税,让农民的收入更低,也就“没得吃”了。


user avatar   liu-lang-mao-1-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粮食单产提高了之外,与国人的饮食结构及粮食进出口有很关系

以前都是青菜,食油少,水果肉类就是糖和蛋白质基本没有,能量/热量来源几乎完全靠吃饭〈粮食〉,农村大米白面不够吃,就得“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节选自 广西地情资料——粮食志 lib.gxdfz.org.cn/view-a

1971年至1974年,城镇供应定量口油3624.5万公斤,年人均2.93公斤〈每月0.244公斤〉, 比1965年至1970年年人均的2.73公斤提高0.2公斤。

1955年《广西食用油脂油料计划供应办法》 规定:回民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5公斤;国际友人、外籍专家、留学生按实际需要供应;省、专、市的处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大学教授、副教授及有相当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定量供应外,补助供应0.75公斤;住院 病人, 每人每月供应0.5公斤;婚、丧、嫁、娶须宴客的,经核准每次供应0.5—2公斤;越南边境地区20公里以内的口岸机关人员凭越方区、乡政府证明,可在我方购买食油,每人每月限购0.2公斤


现在中国人饮食构成的油、糖、蛋白质占比很大,吃饭〈粮食〉就不用那么多了。

再一个就粮食出口与进口,现在每年都进口大量的食油、大豆、玉米等等,这些都是国人能量/热量来源

参考阅读:摸鱼人民委员:【资料】停止援阿的照会

为何塞尔维亚总统近乎哽咽着请求中国援助?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技,贸易,制度。


user avatar   icebreaking19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你有没有想过城市里根本就没有农田,城市居民为什么反倒一直有吃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说牲口欺负女人? 
  乡村振兴建设应该怎么做,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土坑酸菜的菜农是否需要为他们做的事负责? 
  如何看待袁隆平让大家吃得太饱这种说法,杂交水稻出现前后农民收成发生了哪些变化? 
  男子承包千亩地,每逢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这一行为是否算是「公开盗窃」? 
  搞乡村振兴,和农民合作有什么要避免的坑? 
  没粮食吃的时候农民的职业是种地的,当工没人做的时候农民的职业是农民工,农民现在到底是什么职业? 
  随着青年民工的城市化,老一代农民工正在离开视野。那么,春运这一现象会随着这种城市化而式微并很快消失吗? 
  为什么农村妇女往往是重男轻女受害者,自己最终却变成了实施者? 
  农村厕所也算违章建筑吗?为何全部都要扒掉,农民怎么解决如厕问题? 

前一个讨论
红楼梦中史湘云都是住几天就回家,薛家为什么赖在贾家一住几年不走?
下一个讨论
如果你是贾政,你会不会痛打宝玉一顿?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