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薛宝钗表现那么完美,众人对她评价颇高,为什么选秀失败了呢? 第1页

  

user avatar   nie-wen-86-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本身是想纠正一些知友对“选秀”对解读,接下来想说一说另一个对宝钗的刻板印象:完美。

什么是完美的人?这是谁对她的评价?所谓人无完人,有谁会喜欢一个“完人”?一个善于塑造人物立体形象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塑造出一个你们口中所谓的“完美”的人?

我们喜欢宝钗、欣赏宝钗,也并非在于她“完美”。甚至还有人说“封建社会的标准淑女”,那为什么薛姨妈还说自己女儿古怪?为什么贾母还那么不喜欢宝钗房间的布置?宝钗的审美岂不是跟那一辈格格不入?

我们从来就不认为宝钗是完美的,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人。宝钗有自己的审美品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有自己的道德操守,她有的合乎当时社会规范,有的并不符合。哥哥说错话了,宝钗也会哭一晚上;宝玉奚落她了,她也能不失态度地怼回去;王夫人来请她管理大观园,她也能颜面无私;最后抄检大观园,落得她有嫌疑,所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她二话不说就搬出去。

我喜欢宝钗、欣赏宝钗、赞赏宝钗,是因为身为女儿之身,却有君子之风,以儒者身份要求自己,对他人善良、大度,对弱者更是处处施以援手。但她又偏偏不是无趣的“女夫子”,她也幽默、风趣,以超高的学识和人玩笑。更难能可贵的是,身在巨富之家,却又这样的教育,试问如今这个动辄就是键盘侠的社会,又有多少人可以办到。

其实这跟她是不是女主没有一丁点关系,跟她有没有跟宝玉是否成亲也没关系。脱离宝玉,宝钗仍旧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的女性,一个为人称赞的女性。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宝钗的确高高在上,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难以遇到的人,但也正因为难能可贵,所以她才会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曹雪芹以“时”去形容宝钗,这是孟子称呼孔子,“圣之时者也”,所谓“随分安时”,所谓“风雨任变迁”,所谓“任他随聚随分”,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我自内心不动。

我们不能以“完美”去形容宝钗,因为那样只会显得宝钗单薄,如同纸片人、机器人。宝钗有血有肉,有情有趣,有喜有怒,那是因为她是受过高等教育、出身大富大贵之家。这是我们不能奢求的,只能在古典文化中汲取并来要求我们自己也能做到这样的人。

如果题主不理解,可以把这个问题改成:

为什么宝钗如此“孝贤才德”,选秀还是没有成功?

孝贤才德是那个时代评价女子的正统需求。完美不能用来形容人。

以下是原答案:

==============================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首先,全书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说薛宝钗选秀失败了,相反,前八十回也都在透露出一种选秀尚未开始的氛围。

我们先看原文: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段话很多知友都已经分析过了,意思是说薛宝钗进京待选不单单只是选嫔妃的,还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意思就是陪公主、郡主们读书的,亦为宫中女官。

拿曹家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伴读,这就是为什么曹家日后在康熙的庇护下无限风光的重要原因。只不过在曹雪芹笔下富贵家族中的女性也能成为公主、郡主的入学伴读了。

宝钗是否有主观意愿去做才人、赞善,甚至她有没有所谓的“青云之志”去做贵妃,这都是我们不知道的,因为这种选秀是强制性的,我们不能随便妄言说薛宝钗就一定要去当什么女官、贵妃。

元春先是做的女官,然后才是成为贵妃的,从年龄来看,元春做女官也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

第十六回:

说咱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元春能选为女史,是因为贤孝才德,并非其他。

第十八回: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元春能和宝玉“情如母子”,则元春怎么也应当比宝玉大十几岁吧?则元春省亲这一年,宝玉约十二三岁左右,则元春已然二十六七岁了。

以上都是小说中的前提,那么现在我们要根据历史来考证了。还是我坚持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曹雪芹开篇就说了:朝代年纪无可考,而他笔下的选秀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于历史之中也没有完全契合的选秀,则我们能拿来作为参考的,就只有清朝著名的八旗少女选秀了。

关于清代选秀可参考这篇硕士论文:

清代选秀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八旗少女选秀,凡是过了13岁的,都要参加三年一次的选秀,17岁之后则逾岁,不可再选了,这种选秀一般就是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

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

还有一种是内务府包衣少女选秀,主要是成为宫女,由内务府主持,皇帝不参与。依照小说中对于薛家的描述,曹雪芹所参考的选秀,只有可能是上一种——八旗少女选秀。但与此同时,曹雪芹更改了设定,将原本只能进行婚配变成可以入选女官。

至于八旗少女选秀,则有几点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

  • 凡八旗少女的姓名都必须登记在案,13岁以后就要开始进行选秀,则13岁是一个很关键的节点。

薛宝钗是几岁进京的?答案很明显,大约就是在十三四岁左右。

第22回:

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

宝钗在贾府过第一个生日是15岁,则她定然是14岁左右进京的。此外,小说还提到薛蟠15岁时,宝钗比他小两岁,则宝钗彼时也在13岁左右。

总之,宝钗是在十三四岁左右进京的,这跟薛蟠进京“送妹待选”的理由是一样的。这亦可佐证曹雪芹对于选秀的描绘是参考了现实生活中的八旗少女选秀。


  • 选秀时间为三年一次。然则,凡遇到国家大事,或者皇帝忙乱时,这个时间还会被推迟。

这是我说宝钗选秀还未开始的重要原因,宝钗进京选秀只是薛家进京的由头之一,但并不是说选秀就在今年一定开始。因为清朝八旗少女选秀乃三年一次,假设宝钗进京是上一场选秀结束的第二年,则她起码还有两年的时间才能开始下一场选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慈禧太后就是她17岁那年选秀入宫的。则相较而言,宝钗起码还有两年的时间。按照清宫档案,选秀最小的年纪是11岁,最高还有20岁。

当然,这只是推测之一。宝钗选秀作为一场大事,小说竟然对此没有提及一句,宝钗开没开始,结没结束,结果如何,我们竟然都不能从众人的谈话里看到。有人说“宫花”意味着宝钗的选秀失败,则完全是无稽之言,没有任何历史可作为佐证。

无论如何,小说没有提到后来宝钗的选秀,则我们绝不能说选秀就应开始,因为,还有下面一点重要原因——


  • 凡未经参加选秀者,即便是到了婚配年龄,也绝对不可以私自婚嫁

于八旗官员而言,这一条相当重要。隐瞒女儿、私自婚嫁,都是非常大的罪名。不参加选秀而私自婚嫁,也是无效婚姻,同时该旗的最高行政长官都必须予以惩处。

乾隆皇帝曾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无论如何,八旗少女在参加选秀之前私自婚嫁是非常严重的罪名。如果一个八旗少女在20岁之前都没有参加选秀,则她必须终身不嫁了。

回到《红楼梦》中,依据这一条,则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前80回中,薛宝钗的婚姻似乎变成了一个空白,薛姨妈甚至根本不考虑宝钗的婚姻。

前80回中,比宝钗小的少女,诸如湘云,已经订婚,而宝钗的妹妹宝琴已经许了梅家。然而在说到宝玉的婚姻的时候,薛姨妈竟然说这样的话:

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

此事见57回,前面说薛姨妈以为贾母的意思是让宝玉和宝琴求配,但宝琴已经有了人家。为什么薛姨妈竟然会说“没人可给”?难道薛宝钗不是人吗?连和尚都说过“这个金锁要有玉才能婚配”,为什么薛姨妈居然能无视自己的女儿?答案很简单:

因为宝钗此时,是不能私自婚嫁的。

可能会有知友发问:八旗少女严禁私自婚配,是因为她们选秀本来就是要变成妃子、王妃的,假如是选女官的话,也不能私自婚配?假如在宫中一直做女官,且未被皇帝看中,则只能老死宫中?

清代八旗少女选秀,被选者如在宫中未被任何王公看中,才能在一定岁数后被放出宫,此时才可自行婚嫁。而女官在宫中当官后,再出宫婚嫁的先例依然可以找到,那就是曹寅的母亲、曹玺的妻子——孙氏。

众所周知,曹家能发迹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曹家的孙氏是为康熙保姆,也有说乳母的。

曹玺之妻孙氏系康熙帝玄烨幼时保母,生前已封一品太夫人。尤侗《艮斋倦稿》卷四《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云:“曹母孙太夫人者,司空完璧之令妻,而农部子清、侍卫子猷两君之寿母也。于今辛未腊月朔日,年登六表。”“辛未”为康熙三十年(1691),逆推孙氏生于天聪六年(1632)。

1654年康熙出生时,孙氏已然23岁。孙氏有可能是十五岁左右从上三旗包衣选入宫中的秀女,在宫内任女官,因得到孝庄文皇后的信任,皇三子玄烨出生后从女官中选出负责领养皇子。据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挑选人宫的秀女“康熙间年三十以上遣出”,顺治时当亦相同,则孙氏极可能在顺治十八年初玄烨继位之后离开宫廷嫁与曹玺。自己算一算,孙氏当时已经近乎30岁了。

由此来看,贵族少女们的婚姻大事,其实根本不由她们自行做主。薛蟠可以自行决定自己娶金桂,则宝钗却不能。

当然,归根结底,我们说曹雪芹要为薛宝钗设计出一出“选秀”,其目的,还是要让宝钗进入京城、住进北京城。从写作角度而言,这时“情节上的必须”,因此,它背后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试想,如若薛家一进北京,则她们住在自己的院落,宝钗和宝玉又如何会面?宝钗又有什么理由可以住进大观园?宝黛钗的故事又如何展开?她岂不是只能像史湘云一样,找个借口暂住贾府?不,她连史湘云都不如,因为她没有借口。

因此,曹雪芹才设计出这样的借口,让薛家住进贾府。我们并不能主观得出薛家住进贾家,就是冲着宝玉来的。

总之,在前80回中,我们不能说宝钗已经选秀失败,而是她仍旧处于待选状态,在选秀之前,她都是不能私自婚嫁的。这是结合清朝八旗少女选秀得出来的结果。


user avatar   hui-jin-shu-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高赞答案 @Wanda 讲得不错,但还是有点问题。

读完这个回答,本来以为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批评只存在大众和诗人之间。但是现在发现原来也存在于学院派和民间写作者之间

首先共识是浅浅的诗歌很垃圾。这点毫无问题,但是因为所用方法的不同,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傻*。

答主算是很精准说出了大众与诗人之间的分歧所在。但是不自觉用了学院派的方法批判口语诗。

答主肯定是认同我们批判某个东西,首先要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一点。但是答主后半部分却开始用学院派的东西来批判浅浅诗歌的口语化倾向或者叫民间写作倾向。虽然浅浅肯定不能算正经民间写作者,而且甚至连自觉的写作者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她的这些倾向很明显就是受口语诗的影响,所以如果答主认同这一点,并作为立论基础,就应该用口语诗的逻辑来批判,否则就是文章逻辑的不自洽。

答主说现代诗歌追求超语言的东西,对吗?对于现代主义诗歌,自波德莱尔起,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口语诗这里,就不全对了。口语诗追求超越,但追求的是在于语言内部对语义的超越。它的基础自然是对前代诗歌的批判(辩证法意义)。

现代主义诗歌超越语言,是怎么超越的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真理”,也就是不管诗歌本身包含了真理还是暗合了真理(答主应该很了解西方文论,就不赘诉),最终要达到某种终极意义,这个东西存在于诗歌之外。这和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关,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范畴了。

但是真理本身还是一个宣称,某种程度上宣称就是语言,所以现代主义超越语言但是最终回到语言(甚至没有超越语义),这是一个悖论。

杨黎认为语言不可超越,因为诗歌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语义,就是超越语言的能指,最终达到语言的能指。

废话主义是代表,代表了口语诗倾向的最纯粹最激进的形式。

具体如何超越的,就不赘诉了。

简单来说,口语诗不关心真理宣称,只关心语言的超语义部分和具体经验(而非抽象经验与真理)。

所以口语诗人认为浅浅的诗歌垃圾,是因为在语言上就不好,在具体经验上也不深刻。

当然答主你应该也很了解口语诗,可能只是立场上相信文学要达到真理。

答主的回答逻辑通畅,文笔优美 例证丰富,是未来的学术之星。

浅浅的诗,就主要作品来看,比余秀华,许立志要差一些。通俗来说,算是中国三流以下的诗人。

语言上稍显稚嫩,对经验的切入太过肤浅,都是问题。

而且好像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就像对各种诗歌风格的模仿,然后模仿了口语诗就不幸被骂上了热搜。

------------------分割线-----------------------------

其实简单点说这是一件很魔幻的事,网友终于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用一套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次,他们居然用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了一个形式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你在一个有强迫症的程序猿面前一顿乱敲键盘,结果敲出了一段可以运行的代码。作为诗人,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程序猿一样糙蛋。

用故事来说,假设豆花自古以来就是甜的,大家从小吃到大,从没有吃过咸豆花。然后有一天A经过潜心研究,认为咸豆花有搞头,就搞了,他们觉得味道居然意外的甜美。然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吃。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刚学做菜女孩B,看到了一些人的咸豆花,虽然吃了一些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吃(她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甜豆花好吃),但是开始做了。它没有得到A他们配方的精髓,只知道要加盐,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没有多好吃。

然后B的咸豆花被一些人知道了,他们觉得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说B根本不会做菜,做的肯定是黑暗料理。有一些人尝了尝,发现的确不好吃。另一部分听说不好吃,就跟着说不好吃。

这其实就是浅浅事件的寓言版。A是口语诗歌的开创者们,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们。甜豆花是原来的诗歌,就像发展出咸豆花一样,第三代诗歌运动发展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口语诗。糖和盐,其实就是两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它们完全不同,就像糖与盐赋予了豆花完全不同的滋味,两类诗歌也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有豆花,在诗歌里面,我们叫他诗意。

B就是浅浅,所有人都知道B做的饭很难吃,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浅浅的诗写的很难,但是逻辑是不一样的。一部分认为B做的很难吃是因为他们认为豆花只能是甜的,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而另一部分认为B做的难吃,是因为她调料放的有问题,没有合适的比例,因为这些人自己会做咸豆花。大众往往都是前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接受的对于诗歌的定义,就像豆花只能是甜的这种想法一样成为了他们的思想钢印。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定义早就被最新的诗歌写作者所颠覆了。

甜党和咸党不分伯仲。而大众站队往往相当整齐,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大家都接受了语文教育,我们早已被唐诗宋词教给我们的东西固化了认知,或者是被某些名气大的吓死人的外国诗人,或者是深受文青喜爱的大众出版诗歌固化了认知。

但是问题更关键的是,告诉你诗歌要想象丰富,要押韵,要文笔优美这些你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是形式简单的断言。而告诉你诗歌可以追求超越语义,诗歌诗化生活经验,你就不容易接受,一来这些东西与你固有的认知相冲突,二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断言。并且最可怕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知不断的塞选自己认为是诗歌的诗(虽然大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不读),于是你神奇的发现,我的观点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反例。

咸党永远无法说服甜党,口语诗永远无法被作为浪漫主义信徒的大众接受。




  

相关话题

  小戏骨林黛玉拍完红楼梦每天哭:入戏深1个月出不来,对此你怎么看? 
  林黛玉如果有个叫林平之的表哥,剧情会怎么发展? 
  为什么宝钗袭人等督促贾宝玉读书上进也是错? 
  为什么林黛玉会㨃周瑞家的?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红楼梦》里薛宝钗是绿茶吗?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到底犯了什么罪,导致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为什么读完《红楼梦》我看不到它有什么好处?不过就是膏粱之子无知之戏、家长里短、门族兴衰? 
  《红楼梦》中喜欢林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喜欢薛宝钗的多?为什么?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红楼梦》创作(尤其是后四十回)有何影响?与后四十回迷失有无关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孩子选择变性?
下一个讨论
三国时的夏侯氏是不是曹魏宗室?





© 2024-05-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